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之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海燕 陈晶晶 +4 位作者 李芙蓉 徐慧 胡燕 张秀华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404-407,共4页
目的了解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临床实际病例中是否存在个体差异,探讨其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入住血液内科、呼吸内科且使用伏立康唑药物的患者,监测其用伏立康唑后的谷浓度,并分析其与临床... 目的了解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临床实际病例中是否存在个体差异,探讨其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入住血液内科、呼吸内科且使用伏立康唑药物的患者,监测其用伏立康唑后的谷浓度,并分析其与临床疗效、药品不良反应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有效纳入114例患者,其中治疗有效97例(85.09%),无效17例(14.91%);血药浓度共监测220例次,其中1~5.5 mg·L^(-1)118例次(53.63%),<1 mg·L^(-1)16例次(7.27%),>5.5 mg·L^(-1)86例次(39.10%);临床治疗有效的血药浓度范围是0.83~5.79 mg·L^(-1);主要不良反应有转氨酶升高、视觉障碍、心动过速、精神异常等,当谷浓度>5.5 mg·L^(-1)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结论伏立康唑能安全、有效地控制侵袭性真菌感染,但血药浓度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且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与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血药浓度 临床疗效 侵袭性真菌病
原文传递
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贫血的相关危险因素 被引量:10
2
作者 戴映 +3 位作者 余旭奔 张春红 胡卢丰 林观样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900-904,共5页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LZD)治疗期间发生贫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LZD治疗且监测血药浓度的1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ZD...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LZD)治疗期间发生贫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LZD治疗且监测血药浓度的1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ZD诱发贫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1例(占19.2%)患者被评估为LZD相关性贫血,LZD治疗期间,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GFR<60 mL·(min·1.73 m^2)^-1](OR=3.47,95%CI:1.49~8.13,P=0.004)以及药物谷浓度≥7 mg·L-1(OR=2.87,95%CI:1.11~6.93,P=0.024)者发生相关性贫血风险更高。结论:LZD相关性贫血与肾功能及体内药物浓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贫血 血药浓度 肾功能不全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利奈唑胺相关性血液毒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春红 +1 位作者 胡卢丰 张秀华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1-745,共5页
目的探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住院患者发生相关性血液毒性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观察性、回顾性研究。收集78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且监测血药浓度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住院患者发生相关性血液毒性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观察性、回顾性研究。收集78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且监测血药浓度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利奈唑胺疗程[OR=1.296(1.094~1.53),P=0.003],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30 m L·min^(-1)·(1.73 m^2)^(-1)[OR=11.582(1.870~71.729),P=0.008]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显著危险因素;利奈唑胺首次谷浓度[OR=1.178(1.052~1.318),P=0.005],基础血白蛋白值<30 g·L^(-1)[OR=4.175(1.315~13.254),P=0.015]是血小板减少症的显著危险因素。结论利奈唑胺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症呈时间依赖,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呈浓度依赖,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常规,情况许可下建议监测血药浓度,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血液毒性 白细胞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海南岛及邻近陆地拟细鲫的种群遗传分化和亲缘地理过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炜 李潮 +5 位作者 张雯君 陈佳琪 高天扬 王俊杰 赵俊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1-199,共9页
为了解海南岛及邻近陆地拟细鲫(Aphyocypris normalis)的遗传分化和亲缘地理过程,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对9个种群共124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评估,并探讨这一物种的亲缘地理结构及演化历史.结果显示,在1 140 bp的序列... 为了解海南岛及邻近陆地拟细鲫(Aphyocypris normalis)的遗传分化和亲缘地理过程,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对9个种群共124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评估,并探讨这一物种的亲缘地理结构及演化历史.结果显示,在1 140 bp的序列中,共检测到87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定义了34个单倍型.基于Cyt b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将所有个体分成3个主要谱系(A、B、C),谱系A包括海南岛大部分种群和邻近陆地全部种群,昌化江全部个体形成独立的谱系B,谱系C则为海南岛万泉河上安乡全部个体,各谱系间的遗传分化指数较高(0.707 5-0.971 9).分化时间估算的结果表明,谱系C的分化时间为2.038百万年前,谱系B的分化时间为0.865百万年前.种群历史动态分析表明,绝大部分种群均没有发生种群扩张,且所有谱系在近期都发生过有效种群数量减小的事件.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海南岛内万泉河上安乡种群的分化主要是由于五指山鹦哥岭山脉的隆起而导致的,而海南岛内和邻近陆地大部分群体没有发生分化可能是由于更新世冰期期间,岛屿和邻近陆地之间的水系因海平面下降而发生连接,琼州海峡两岸的拟细鲫种群有机会发生基因交流.因此认为琼州海峡并未对拟细鲫的扩散起到物理阻隔作用,海南岛为拟细鲫这一物种的起源扩散中心.(图4表6参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细鲫 海南岛 Cyt b 遗传分化 生物地理过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