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存在与边界:元宇宙视域下中国戏剧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杨露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7-89,共13页
新一轮数字革命推动了“元宇宙”概念的发展,描绘了人类未来的生态景观,是人类社会认知的全新建构。目前对元宇宙的讨论范畴多集中在游戏、虚拟数字人、社交、VR技术、影视、医疗、电商、教育、旅游等领域,戏剧领域鲜有涉及。中国戏剧... 新一轮数字革命推动了“元宇宙”概念的发展,描绘了人类未来的生态景观,是人类社会认知的全新建构。目前对元宇宙的讨论范畴多集中在游戏、虚拟数字人、社交、VR技术、影视、医疗、电商、教育、旅游等领域,戏剧领域鲜有涉及。中国戏剧作为一门有着百年历史的综合性艺术,对新兴事物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对于横空出世的元宇宙也保留着极大的热情与想象。本文试图以元宇宙概念接入戏剧创作为思考点,在确证戏剧没有被元宇宙侵占本体性的前提下,拟从元宇宙与戏剧本体的交互性、戏剧引入元宇宙的现代性维度、非接触时代戏剧虚拟社群的建构、戏剧在“现在的视域”与“陌生的视域”的潜在变革四个维度,探讨中国戏剧在元宇宙视域中所延伸出来的发展空间与思维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戏剧 戏剧本体 现代性 虚拟社群 交互性 非接触时代
原文传递
社会启蒙视域下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建构——以《古庙敲钟录》为例
2
作者 《陶行知学刊》 2024年第4期11-14,共4页
陶行知在实践中发现了教育的社会启蒙价值,将理想之烛照投射到《古庙敲钟录》一书中的朱先生这一人物身上,并从“形而下”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变革的方式与路径,内容涉及何人为师、何处为学堂、何人入学以及如何进行军事教育、创办工学团... 陶行知在实践中发现了教育的社会启蒙价值,将理想之烛照投射到《古庙敲钟录》一书中的朱先生这一人物身上,并从“形而下”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变革的方式与路径,内容涉及何人为师、何处为学堂、何人入学以及如何进行军事教育、创办工学团等方面。在此之外,陶行知又以一种浪漫化的笔调铺演出了一条有关教育变革的理想道路,完成了他关于教育的“形而上”的思考。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双向互动进程中得以确立。这既是朱先生在《古庙敲钟录》中所提出的教育理念,也是现实中陶行知所践行的教育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启蒙 陶行知 教育思想 《古庙敲钟录》
下载PDF
两次“戏剧观”论争的再审视及其当代启示——以场域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3
3
作者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0,共10页
人们在论及"五四"及八十年代两次大型的"戏剧观"论争时,往往从论争本身出发,并将论题集中在戏剧本体的层面上,很少从话剧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以及"话剧场"的角度进行考量,从而忽视了潜藏在"戏剧观&... 人们在论及"五四"及八十年代两次大型的"戏剧观"论争时,往往从论争本身出发,并将论题集中在戏剧本体的层面上,很少从话剧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以及"话剧场"的角度进行考量,从而忽视了潜藏在"戏剧观"论争背后的话语争夺。于是,历史的本质化思维遮掩了事件的真实性与复杂性,也阻碍了人们正确地认识这两场论争以及中国话剧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为此,本文从场域理论出发,以反思的视角重新观照中国话剧史上两次"戏剧观"论争的高峰,并旁涉由此引发的小高峰,以期在"事件化"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戏剧观念的演变与百年中国话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观 场域 话语 反思
原文传递
从《男性统治》到《男性的衰落》:实现性别平等的一种可能路径 被引量:2
4
作者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40-47,共8页
布尔迪厄通过考察男女两性生物学差异的“客观性”以及男性统治观念与配置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深刻指出了男性统治的建构性。在现实世界中,女性也时常借对此一观念的“自然”认同形塑自身,生产有关自身的形象。然而,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布尔迪厄通过考察男女两性生物学差异的“客观性”以及男性统治观念与配置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深刻指出了男性统治的建构性。在现实世界中,女性也时常借对此一观念的“自然”认同形塑自身,生产有关自身的形象。然而,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为性别意识形态所统治。在探寻性别平等的道路上,女性虽是这一运动的主力,但绝不是全部。性别平等的实现离不开男性的认同与参与。作为布尔迪厄理论方法承继者的格雷森·佩里从男子气概出发,提示了一种从男性视域参与建构性别平等的视角与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一条从统治结构内部反向建构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统治》 《男性的衰落》 性别平等 可能路径
下载PDF
1980年代中国婚恋电影中的启蒙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7-53,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恋题材的电影在显示历史新质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深藏的社会问题。电影导演在运用镜头对阶层、彩礼、离婚以及贞操观等问题做出回答时,大量使用的达尔文主义视角遮蔽了问题的本质,也取消了问题的严肃性与严酷性。而悲...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恋题材的电影在显示历史新质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深藏的社会问题。电影导演在运用镜头对阶层、彩礼、离婚以及贞操观等问题做出回答时,大量使用的达尔文主义视角遮蔽了问题的本质,也取消了问题的严肃性与严酷性。而悲剧式的影片写作在给人以警醒,激起个人解放的愿望之外,也从更宽广的领域激起了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反抗。可以说,悲剧式的影片写作在指出个体启蒙有限性的同时,也指出唯有实现个体启蒙与社会启蒙的双向互动,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婚恋叙事 社会问题 悲剧 启蒙
下载PDF
巨子·凡人·英雄——改革开放四十年小说中的改革者形象流变论
6
作者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8-103,共6页
改革既然是一种持续的动态过程,那么,以改革为书写对象的改革文学也是一个持久而变化的概念。在很多时候,“改革文学”与“改革者文学”存在着互相指涉的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改革文学所书写的对象是围绕改革者所展开的改革事业,另一方... 改革既然是一种持续的动态过程,那么,以改革为书写对象的改革文学也是一个持久而变化的概念。在很多时候,“改革文学”与“改革者文学”存在着互相指涉的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改革文学所书写的对象是围绕改革者所展开的改革事业,另一方面则因为改革者形象的塑造是改革文学用力较深的一部分。在1979年至今的四十余年中,改革文学在书写方式与主体精神上大致走过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改革者形象从整体上也经历了由理想主义色彩浓烈的改革“巨子”到被社会现实束缚苦苦挣扎的“凡人”,再到拖着沉重的包袱在改革大潮中昂首挺进的改革“英雄”的三次大的转变。这些改革者形象在正面诠释改革文学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也从侧面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面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文学 改革者 形象流变
下载PDF
论“男性参与”的方式及其在性别解放运动中的意义
7
作者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9-44,共6页
在性别解放运动中,男性参与的积极性始终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男性对自身的受害者身份认识不够。而对于实现性别解放来说,男性参与是十分重要的:第一,男性参与是男性摆脱男性性角色的必由之路;第二,男性参与能与女性主义运动形成... 在性别解放运动中,男性参与的积极性始终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男性对自身的受害者身份认识不够。而对于实现性别解放来说,男性参与是十分重要的:第一,男性参与是男性摆脱男性性角色的必由之路;第二,男性参与能与女性主义运动形成互补共荣的态势;第三,男性参与是实现性别解放的内在要求。若想实现性别解放,男性首先要更新自身的主体认知,实现“男性觉悟”;其次,男性要积极参与决策,将男性参与的吁求纳入政策与方针之中;再次,媒体舆论要适当转变舆论的风口,多给男性一些镜头;最后,男性主义运动者应建立起属于自身的团体组织。当个人与社会都参与到这场“综合性的现代工程”时,性别统治意识形态才能被瓦解,性别解放才有可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统治 男性参与 性别解放
下载PDF
现代的'城墙'——试论《彩虹》悲剧空间与悲剧意蕴
8
作者 《广东经济》 2017年第5X期277-278,共2页
毕飞宇2005年发表的小说《彩虹》是继《哺乳期的女人》之后又一关注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力作,作品展现了现代文明对人情感的异化,本文从悲剧空间的角度切入分析生活在现代空间中的人以及虚幻的符码,并从中发掘出振聋发聩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 异化 亲情 悲剧意蕴
下载PDF
废名研究综述(2012—2017)
9
作者 姜淼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2-48,共7页
废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但纵观历来的废名研究,其创新性与开拓性力量薄弱。文章试从地域研究、小说文本阐释研究、废名的思想承继与转变、诗论研究、比较研究以及废名的影响、作品意义... 废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但纵观历来的废名研究,其创新性与开拓性力量薄弱。文章试从地域研究、小说文本阐释研究、废名的思想承继与转变、诗论研究、比较研究以及废名的影响、作品意义等方面展现废名研究的现状,分析废名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误区,以期为今后的废名研究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废名研究 研究误区 研究空白
下载PDF
“彷徨呐喊两悠悠——纪念鲁迅14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综述
10
作者 李玫琦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2年第1期323-333,共11页
一、会议概况为纪念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逝世85周年,进一步整理、总结百余年来鲁迅及鲁迅研究的丰厚遗泽,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识鲁迅的跨时代价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彷徨呐喊两悠悠... 一、会议概况为纪念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逝世85周年,进一步整理、总结百余年来鲁迅及鲁迅研究的丰厚遗泽,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识鲁迅的跨时代价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彷徨呐喊两悠悠——纪念鲁迅14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1月13—15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90余位鲁迅研究专家与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张光芒教授主持。他以鲁迅的诗句“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起兴,对诸位专家学者莅临会场表示欢迎。张光芒指出,本次会议的宗旨是为了继承与发扬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遗产,弘扬鲁迅精神,深化鲁迅研究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同时也是重新体验“春温”与“秋肃”之间的鲁迅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鲁迅精神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新文学研究 南京大学 中国现代文化 春温 继承与发扬
下载PDF
“无乡”——解读王方晨写作的一把钥匙
11
作者 《邢台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45-152,共8页
王方晨自1988年初涉小说以来,其艺术聚焦点便是脚下的土地。虽然他的写作空间不断转换,但始终有一条“无乡”的引线穿插其间。乡土空间的“悬置”与断裂、乡民的选择以及乡土伦理的异变则是理解王方晨作品中“无乡”的几个窗口。透过它... 王方晨自1988年初涉小说以来,其艺术聚焦点便是脚下的土地。虽然他的写作空间不断转换,但始终有一条“无乡”的引线穿插其间。乡土空间的“悬置”与断裂、乡民的选择以及乡土伦理的异变则是理解王方晨作品中“无乡”的几个窗口。透过它们,王方晨作为社会变迁的忠实记录者、基于社会变迁的人性审思者以及个人情怀的真实坦露者的形象得以展现。与此同时,无乡,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不仅统摄着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指涉着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以作品为武器,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透视当代人精神状态的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方晨 无乡 身份焦虑
下载PDF
论中国新科幻的“时间循环”叙事——以柳文扬、程婧波的科幻小说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89-95,共7页
时间作为科幻文学的叙事母题之一,一直是科幻作家们关注和表现的对象。在柳文扬、程婧波科幻小说中,首先,时间循环想象在更新人类认知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时间掌控的渴望。其次,小说借人物行动展现了他们对人性的审视,藉由时间循环批... 时间作为科幻文学的叙事母题之一,一直是科幻作家们关注和表现的对象。在柳文扬、程婧波科幻小说中,首先,时间循环想象在更新人类认知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时间掌控的渴望。其次,小说借人物行动展现了他们对人性的审视,藉由时间循环批判了时间对人的囚禁,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了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再次,柳文扬、程婧波借时间循环叙事思考了人类未来文明的可能性。在他们的作品里,时间循环的价值不仅在于让人们发现了时间的暴力以及生命的存在意义,还在于它给未来的科幻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文扬 程婧波 科幻小说 时间循环 主体性 文明想象
下载PDF
《南京百年文学史》:在“南京文学”与“文学南京”的DNA双螺旋上
13
作者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2年第1期28-32,共5页
南京历史悠久,曾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漫长的城市发展史在给南京镌刻上时代印痕的同时,也给金陵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文学便是其中之一。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脉昌盛的文学之城”,不仅是中国文学走向独立和自觉的起始... 南京历史悠久,曾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漫长的城市发展史在给南京镌刻上时代印痕的同时,也给金陵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文学便是其中之一。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脉昌盛的文学之城”,不仅是中国文学走向独立和自觉的起始之地,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基地。2019年10月31日,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彰显了南京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力。2021年,张光芒教授领衔编写的《南京百年文学史》问世,为人们了解南京近百年来文学的整体形貌、理解南京文学的独特价值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走向 六朝古都 城市发展史 DNA双螺旋 独特价值 世界文坛 南京文学
原文传递
科幻、城市与镜像:未来上海的想象方式
14
作者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9-15,共7页
自开埠以来,上海始终与未来相连并参与有关未来的想象性建构。在中国早期有关上海的科幻叙事中,上海承担起未来中国的寓言,而在西方科幻电影中,上海只能作为衬托西方主体地位的“他者”。可以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的科幻叙事中,上海... 自开埠以来,上海始终与未来相连并参与有关未来的想象性建构。在中国早期有关上海的科幻叙事中,上海承担起未来中国的寓言,而在西方科幻电影中,上海只能作为衬托西方主体地位的“他者”。可以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的科幻叙事中,上海始终是个“故事容器”,未能真正地介入科幻叙事,也没有真正进入到未来想象之中。中国科幻叙事要想摆脱此种困境,立足本土、发展中国特色是当下科幻创作者首要且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科幻 科幻叙事 未来想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