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治疗肢体慢性淋巴水肿 被引量:38
1
作者 刘宁飞 汪立 +4 位作者 陈佳佳 周剑国 吴秀凤 严志新 朝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7-339,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手法淋巴引流治疗慢性淋巴水肿的新方法。方法50例慢性肢体淋巴水肿患者接受了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消肿治疗,对体表(包括躯干和肢体)淋巴系统沿淋巴回流方向和途径做轻柔的按压和按摩。50例中原发性淋巴水肿29例,继发性21... 目的探讨采用手法淋巴引流治疗慢性淋巴水肿的新方法。方法50例慢性肢体淋巴水肿患者接受了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消肿治疗,对体表(包括躯干和肢体)淋巴系统沿淋巴回流方向和途径做轻柔的按压和按摩。50例中原发性淋巴水肿29例,继发性21例;下肢患病42例,上肢患病8例。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组织水肿和测量肢体周径检验治疗效果。结果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50例患病肢体的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表现为患肢组织水肿程度显著减轻(P〈0.05)和患肢周径的显著缩小(P〈0.05)。肢体周径与组织水肿变化的相关性检验表明两者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rs=0.774,P〈0.01)。结论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治疗的有效地促进滞留组织淋巴水肿的回流,减轻肢体的肿胀,改善患肢的外形,是治疗慢性淋巴水肿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水肿 手法淋巴引流 消肿
原文传递
自体脂肪移植在面部轮廓改善与年轻化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8
2
作者 邓景成 张琪 +3 位作者 曹卫刚 刘李娜 朝华 李圣利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5年第6期365-369,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改善面部轮廓与面部老龄化的有效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140例年龄19~65岁面部轮廓欠佳或面部老化的患者,采用肿胀吸脂术于大腿或下腹部进行脂肪抽吸,获取的脂肪进行过滤、纯化、漂洗等处理,用1...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改善面部轮廓与面部老龄化的有效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140例年龄19~65岁面部轮廓欠佳或面部老化的患者,采用肿胀吸脂术于大腿或下腹部进行脂肪抽吸,获取的脂肪进行过滤、纯化、漂洗等处理,用16~22 G钝头注射针将经处理的颗粒脂肪注射到额颞部、泪沟、颊区、鼻梁、鼻唇沟、颏部、唇部、耳垂及面部其他部位。结果随访3~18个月,130例一次手术即取得满意效果,10例行2次手术后达到满意效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总体满意率为93.5%,1例出现术后面部局部硬结,5例术后泪沟处肿胀时间超过2个月,半年后基本恢复。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蜂窝织炎或脂肪坏死发生。结论面部自体脂肪移植是一项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能够自然地重塑面部轮廓、恢复面部容积和改善面部老龄化,绝大多数患者对术后的外观改善感到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脂肪移植 面部轮廓 年轻化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 被引量:26
3
作者 朝华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1年第6期457-461,共5页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长期的水肿严重影响患肢的形态和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容易焦虑或抑郁,难以融入社会。尽管随着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发展,特别是腋窝前哨淋巴结概念的提出及应用,乳腺癌术后上肢慢性淋...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长期的水肿严重影响患肢的形态和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容易焦虑或抑郁,难以融入社会。尽管随着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发展,特别是腋窝前哨淋巴结概念的提出及应用,乳腺癌术后上肢慢性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是仍有不少患者由于手术、放疗和(或)化疗而继发上肢淋巴水肿[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淋巴水肿 乳腺癌术后 慢性淋巴水肿 精准治疗 患者生活质量 腋窝前哨淋巴结 下降趋势 融入社会
下载PDF
手法淋巴引流治疗亚临床感染性淋巴水肿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周剑国 刘宁飞 +3 位作者 朝华 李圣利 曹卫刚 张涤生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9年第2期97-98,共2页
目的观察手法淋巴引流治疗亚临床感染性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4月,14例肢体淋巴水肿伴局部亚临床感染患者接受手法淋巴引流治疗,治疗结果以患肢感染情况、肢体含水量变化来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亚临床感染得到控制,水肿... 目的观察手法淋巴引流治疗亚临床感染性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4月,14例肢体淋巴水肿伴局部亚临床感染患者接受手法淋巴引流治疗,治疗结果以患肢感染情况、肢体含水量变化来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亚临床感染得到控制,水肿明显消退(P<0.05)。结论手法淋巴引流能有效治疗亚临床感染性淋巴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淋巴引流 治疗 亚临床感染 淋巴水肿
下载PDF
双侧唇裂继发鼻唇畸形的综合整复治疗 被引量:15
5
作者 朝华 唐友盛 沈国芳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 评价和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综合整复矫治方法。方法  2 0 0 0年1月~ 2 0 0 3年 6月我们为 4 0例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其中术前施行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植骨修复 2 8例 ,牙正畸治疗 2 2例 ;... 目的 评价和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综合整复矫治方法。方法  2 0 0 0年1月~ 2 0 0 3年 6月我们为 4 0例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其中术前施行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植骨修复 2 8例 ,牙正畸治疗 2 2例 ;前牙义齿修复 2 0例 ,正颌外科手术或上颌骨牵引成骨手术 2 0例。完成上述治疗程序后行鼻唇二期整复手术。手术方法采用自上唇中央唇红、瘢痕缘、鼻小柱旁至双侧鼻孔内侧缘连续切口 +双侧鼻翼沟及鼻孔底切口入路 ,行鼻小柱延长、鼻翼鼻孔轮廓成形、人中嵴、人中凹及唇峰唇珠重建术。结果 患者鼻唇外形均获得较前明显的改善 ,随访 3个月~ 3.5年 ,满意率达 95 %。结论 对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继发畸形采用综合序列治疗 ,强调二期手术前牙 -颌基础框架的搭建 ,再采用本手术方法矫治鼻唇软组织畸形 ,效果自然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唇裂 鼻唇畸形 整复治疗 矫治方法
原文传递
头皮撕脱伤显微外科再植的急救处理 被引量:14
6
作者 朱薛锋 邓景成 +3 位作者 朝华 曹卫刚 李圣利 程开祥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索头皮撕脱伤显微外科再植的急救处理方法。方法 2009年7月至2014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头皮再植术治疗6例全头皮撕脱伤患者,急诊抢救措施包括早期静脉补液、输血纠正休克,快速体检后加压包扎,复合创伤检查及处理以排除任何危及生... 目的探索头皮撕脱伤显微外科再植的急救处理方法。方法 2009年7月至2014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头皮再植术治疗6例全头皮撕脱伤患者,急诊抢救措施包括早期静脉补液、输血纠正休克,快速体检后加压包扎,复合创伤检查及处理以排除任何危及生命的伤害。结果 6名患者再植术后头皮存活,形态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显微外科头皮再植术可实现最佳的头皮外观重建与功能恢复。充分的术前评估、急救处理和术后护理,是显微外科头皮再植成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处理 显微外科 头皮再植术 头皮撕脱伤
下载PDF
皮肤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的硬化注射治疗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海珍 邓景成 朝华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182-184,192,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博来霉素(BLM)注射硬化治疗微囊型淋巴管畸形(LMs)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32例皮肤微囊型LMs患者接受治疗。应用B超确定病变范围和层次,以BLM进行皮肤病损组织内注射硬化治疗。治疗间隔4~6周。结果 ... 目的 探讨应用博来霉素(BLM)注射硬化治疗微囊型淋巴管畸形(LMs)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32例皮肤微囊型LMs患者接受治疗。应用B超确定病变范围和层次,以BLM进行皮肤病损组织内注射硬化治疗。治疗间隔4~6周。结果 每例患者平均治疗3.5次,30例治愈,2例显效。随访1~4年,B超证实无复发微囊腔出现,无药物副作用发生。结论 应用BLM硬化注射治疗皮肤微囊型淋巴管畸形安全有效,能基本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畸形 博来霉素 硬化治疗
下载PDF
个性化干预对危重症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王玲玲 杨海燕 +2 位作者 范丽霞 成晓蓉 朝华 《西部医学》 2016年第2期270-272,共3页
目的研究个性化干预对危重症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监控室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6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干预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肺部、胃肠道、... 目的研究个性化干预对危重症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监控室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6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干预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肺部、胃肠道、口腔感染等并发症情况,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及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8例、胃肠道感染11例、口腔感染6例;对照组并发肺部感染14例、胃肠道感染17例、口腔感染11例,两组对比,干预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胃肠道感染、口腔感染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干预组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和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和预防危重症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满意度,可在临床推荐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 危重症 感染 并发症
下载PDF
单切口微创重睑术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朱薛锋 邓景成 +1 位作者 朝华 丁架月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单切口微创重睑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2年10月以来共49例(98眼)17~30岁单睑女性患者,于重睑线中段行单点微创小切口,经此切口去除肥厚的眼轮匝肌和多余的眶隔脂肪,将切口边缘皮肤缝合于睑板前筋膜上,最后在重睑两... 目的:探讨单切口微创重睑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2年10月以来共49例(98眼)17~30岁单睑女性患者,于重睑线中段行单点微创小切口,经此切口去除肥厚的眼轮匝肌和多余的眶隔脂肪,将切口边缘皮肤缝合于睑板前筋膜上,最后在重睑两侧分别行压线法缝合一针,6~7d拆线。结果:49例(98眼)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均在1~2月内消肿,重睑线形成持久、自然,且瘢痕不明显,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单切口微创重睑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可靠、持久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整形美容外科医师的认可,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睑手术 微创 单切口
下载PDF
继发性鼻缺损畸形的耳前皮瓣游离移植修复
10
作者 李圣利 曹卫刚 +5 位作者 朝华 戴婷婷 盛玲玲 崔春晓 王守宝 于子优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吻合血管的耳前皮瓣修复鼻部肿瘤治疗后的继发缺损畸形的效果。方法2007年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鼻部肿瘤治疗后部分鼻缺损病例6例,其中鼻翼和侧鼻部位缺损5例,鼻尖缺损1例。切取以颞浅血管远端为蒂的耳前皮瓣,应用显微外... 目的观察应用吻合血管的耳前皮瓣修复鼻部肿瘤治疗后的继发缺损畸形的效果。方法2007年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鼻部肿瘤治疗后部分鼻缺损病例6例,其中鼻翼和侧鼻部位缺损5例,鼻尖缺损1例。切取以颞浅血管远端为蒂的耳前皮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颞浅动静脉远端与面动静脉吻合,游离移植修复。耳前皮瓣的大小为3.0 cm×2.5 cm~6.0 cm×2.5 cm。结果6例患者游离移植的耳前皮瓣全部成活,鼻部缺损得以良好修复。耳前供区直接缝合未见明显畸形。结论耳前皮瓣游离移植对鼻部肿瘤术后继发缺损畸形的修复有独到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鼻缺损 耳前皮瓣 显微修复 颞浅动脉
下载PDF
内置式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早期并发症及防治 被引量:5
11
作者 朝华 唐友盛 沈国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09-213,共5页
目的总结内置式下颌骨牵引成骨术(DO)术中和术后早期并发症,探讨其有效防治方法。方法对1997年11月~2002年12月间应用DO治疗的48例(83侧)下颌骨畸形或缺损患者进行分析。其中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小颌畸形双侧13例、单侧9例,下颌骨发育不... 目的总结内置式下颌骨牵引成骨术(DO)术中和术后早期并发症,探讨其有效防治方法。方法对1997年11月~2002年12月间应用DO治疗的48例(83侧)下颌骨畸形或缺损患者进行分析。其中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小颌畸形双侧13例、单侧9例,下颌骨发育不足或小颌畸形14例,第一、二鳃弓综合征单侧5例、双侧1例,爆炸伤或肿瘤术后缺损畸形5例,TreacherColins综合征1例,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者1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口内或(联合)口外切口并应用内置式牵引器。总结自施行手术开始至牵引完成期间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结果6例患者出现术中或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其中牵引机械装置故障2例,骨皮质切开术不彻底1例,早期感染1例,前牙严重开牙合1例,牵引早期疼痛剧烈1例,积极处理后均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结论减少DO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机理,熟悉掌握下颌骨及邻近解剖结构,熟练操作规范,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牵引成骨术 术中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 防治
下载PDF
人真皮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学庆 朝华 刘宁飞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6-338,共3页
目的建立人真皮来源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分离和培养的方法。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方法结合免疫磁珠从真皮组织分选CD34^-/CD31^+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LECs特异标志的... 目的建立人真皮来源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分离和培养的方法。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方法结合免疫磁珠从真皮组织分选CD34^-/CD31^+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LECs特异标志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试验测定多种与内皮细胞增殖相关的细胞因子和低氧条件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CD34^-/CD31^+细胞在单层细胞培养时形成内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而在胶原凝胶三维培养时形成管状结构。CD34^-/CD31^+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包括LYVE-1,VEGFR-3和Prox-1。RT-PCR显示Prox1和VEGFR-3mRNA在CD34^-/CD31^+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特异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VEGF-C对LECs的促增殖作用明显(P〈0.01)。低氧条件和Ang2在体外未显示对LECs有促进增殖的作用。结论应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方法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可以成功分离获取人真皮L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严重小下颌畸形伴OSAHS应用牵引成骨术的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朝华 卢晓峰 唐友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47-150,共4页
关键词 严重小下颌畸形 OSAHS 临床应用 牵引成骨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淋巴管造影评价兔肢体淋巴水肿淋巴管功能 被引量:4
14
作者 朝华 路青 +1 位作者 胡学庆 刘宁飞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3-305,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淋巴管造影在评价兔肢体淋巴水肿的淋巴管形态和功能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一侧后肢制备淋巴水肿模型6只,另一侧作为对照。模型成功4周后,双侧后肢趾蹼皮内注射钆贝葡胺注射液各0.6ml进行MR造影检查...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淋巴管造影在评价兔肢体淋巴水肿的淋巴管形态和功能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一侧后肢制备淋巴水肿模型6只,另一侧作为对照。模型成功4周后,双侧后肢趾蹼皮内注射钆贝葡胺注射液各0.6ml进行MR造影检查,3d后行淋巴闪烁造影(LAS)检查作为对照。结果成功构建6只兔后肢淋巴水肿模型。MR淋巴造影显示阻塞区远端淋巴管典型阻塞征象,皮下毛细淋巴管呈不规则的网状结构,侧支淋巴管随造影时间延长呈明显增多趋势。患侧淋巴回流功能较差,阻塞处造影剂影像强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强,消失缓慢。而健侧造影剂显像后很快消失,反应淋巴回流功能良好,两者间强化曲线呈现明显差异。结论MR淋巴管造影较LAS更能准确定位淋巴管阻塞部位,清楚反映淋巴管的形态及阻塞程度。造影剂在阻塞部位信号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强而消失缓慢,健侧则显影后很快消失,对量化评价淋巴管功能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水肿 磁共振成像 淋巴造影 功能
原文传递
应用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微囊型淋巴管畸形切除后的大面积缺损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海珍 崔春晓 +2 位作者 朝华 李圣利 曹卫刚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4年第6期329-331,338,共4页
目的 探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LMs)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并对肋间后动脉穿支(LICAP)皮瓣修复微囊型LMs切除后的大面积缺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8例13-22岁腋胸侧壁微囊型LMs患者,应用MRI和B超确定病变切除的... 目的 探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LMs)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并对肋间后动脉穿支(LICAP)皮瓣修复微囊型LMs切除后的大面积缺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8例13-22岁腋胸侧壁微囊型LMs患者,应用MRI和B超确定病变切除的范围和层次,对彻底切除后均遗留的腋窝、胸侧壁皮肤组织缺损,应用LICAP皮瓣进行修复,7位患者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位患者供区植皮覆盖。结果 应用LICAP皮瓣可成功修复所有微囊型LMs切除术造成的组织缺损。术后随访1-3年,皮瓣形态良好,B超和MRI证实无复发微囊腔出现,皮瓣供区无功能受损。结论 超声和MRI可为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作精确定位并进行手术后评估。微囊型LMs手术切除术后遗留组织缺损可应用LICAP皮瓣获得良好的组织覆盖和修复,术后受区外形良好,供区无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畸形 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 腋胸侧壁 重建
下载PDF
电动负压吸引刮刀在腋臭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亚益 朝华 +2 位作者 李圣利 曹卫刚 孙宝珊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年第5期285-287,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腋臭的新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采用电动负压吸引刮刀治疗腋臭12例,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病例均在术后7~12 d愈合,未遗留明显瘢痕。1例出现血肿,与术后包扎不妥及术后肩关节活动牵拉创面有关。全部...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腋臭的新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采用电动负压吸引刮刀治疗腋臭12例,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病例均在术后7~12 d愈合,未遗留明显瘢痕。1例出现血肿,与术后包扎不妥及术后肩关节活动牵拉创面有关。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仅有1例仍有少许腋臭气味。结论电动负压吸引刮刀治疗腋臭效果明显,且手术时间短,术区无明显瘢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腋臭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臭 电动负压吸引刮刀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及冷冻保存 被引量:3
17
作者 朝华 胡学庆 刘宁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92-1095,共4页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及其冷冻保存技术。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结合免疫磁珠方法,分选CD34-/CD31+细胞。所获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经免疫荧光染色、RT-PCR鉴定证实为LECs。采用梯度降温法冻存内皮细胞...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及其冷冻保存技术。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结合免疫磁珠方法,分选CD34-/CD31+细胞。所获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经免疫荧光染色、RT-PCR鉴定证实为LECs。采用梯度降温法冻存内皮细胞,经复苏后进行形态学观察,以台酚蓝试验、MTT试验、流式细胞术细胞检测等方法鉴定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方法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可从真皮组织获取高纯度的LECs。与新鲜细胞相比,复苏的内皮细胞活力保持在92%以上。复苏后的内皮细胞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及生长曲线与新鲜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冻存内皮细胞的凋亡率较新鲜内皮细胞高,为(9.15±0.34)%vs(5.31±0.2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可获取足够数量及纯度的LECs;冻存的内皮细胞复苏后无明显形态学改变,并保持较高的活力及体外增殖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来源,为淋巴管系统发育和新生研究提供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冻存 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改良小鼠后肢淋巴水肿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一宇 崔春晓 +3 位作者 戴婷婷 朝华 曹卫刚 李圣利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6年第6期349-352,共4页
目的通过调整辐射剂量和手术时机,构建一种更为稳定和持久的小鼠后肢淋巴水肿模型。方法将36只8周龄雌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术前放疗组(R+S)、术后放射组(S+R)、术前及术后放射组(r+S+r)。采用淋巴结摘除手术联合局部放射的方法进行模... 目的通过调整辐射剂量和手术时机,构建一种更为稳定和持久的小鼠后肢淋巴水肿模型。方法将36只8周龄雌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术前放疗组(R+S)、术后放射组(S+R)、术前及术后放射组(r+S+r)。采用淋巴结摘除手术联合局部放射的方法进行模型构建。R+S组于术前3 d接受4.5 Gy的局部放射,S+R组于术后2周接受4.5 Gy的局部放射,r+S+r组于术前3 d和术后2周分别接受2.25 Gy的局部放射。术后采用排水法测量动物后肢体积变化。术后24周时在后肢注射FDNG以显示体内淋巴管的分布,并结合免疫组化计数微淋巴管数目来评价淋巴管新生的情况。结果在我们为期6个月的观察中,所有小鼠均成功形成淋巴水肿。尤以r+S+r组形成的淋巴水肿最为明显、稳定持久,且死亡率和并发症率较低。术后24周的淋巴管造影显示,R+S及S+R组后肢浅表淋巴管密度增加,r+S+r组少有淋巴管再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S+r组的淋巴管数量要少于R+S及S+R组(P<0.05)。结论在术前3 d及术后2周分别接受2.25 Gy的局部放射,可以成功构建稳定持久的小鼠后肢淋巴水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水肿 动物模型 淋巴管 放射
下载PDF
不同血清浓度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葛敏 朝华 +2 位作者 戴婷婷 程佳 李圣利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3年第3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血清在人淋巴管内皮细胞培养中的作用,得出最优血清浓度,优化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的培养方案。方法通过免疫磁珠法获得人LECs,将不同浓度(0%、2.5%、5%、7.5%、10%)的胎牛血清加入EGM-...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血清在人淋巴管内皮细胞培养中的作用,得出最优血清浓度,优化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的培养方案。方法通过免疫磁珠法获得人LECs,将不同浓度(0%、2.5%、5%、7.5%、10%)的胎牛血清加入EGM-2培养液中,培养LECs,并通过免疫荧光、RT-PCR、流式分析、成管试验、吞脂试验等方法,鉴定LECs特异性标记及功能。结果通过免疫磁珠法获得的人LECs表达特异性指征和功能。不同浓度的血清培养液对人LECs的吞脂功能无明显影响,无血清组丧失淋巴管成管能力,7.5%血清组成管能力和增殖能力最强。结论人LECs培养过程中,血清在细胞增殖和功能保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适宜的血清浓度是7.5%,此浓度血清培养的细胞其增殖能力以及功能都是最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淋巴管内皮细胞 培养
下载PDF
VEGF-C局部注射治疗阻塞性淋巴水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学庆 朝华 刘宁飞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局部注射对治疗小鼠尾部阻塞性淋巴水肿的作用,探讨治疗淋巴水肿的新方法。方法应用RT-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重组pcDNA3.1-VEGF-C质粒在成纤维细胞和COS细胞中表达和蛋白分泌情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局部注射对治疗小鼠尾部阻塞性淋巴水肿的作用,探讨治疗淋巴水肿的新方法。方法应用RT-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重组pcDNA3.1-VEGF-C质粒在成纤维细胞和COS细胞中表达和蛋白分泌情况;通过手术方法建立小鼠尾部慢性阻塞性淋巴水肿模型;pCDNA3.1-VEGF-C质粒尾部注射,测量鼠尾直径、鼠尾淋巴管显影、组织学检测及LYVE-1免疫组织化学淋巴管计数,结果进行t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果重组pcDNA3.1-VEGF-C质粒所携带的目的基因人VEGF-C能够在细胞中表达,而且还能够分泌到细胞外;成功建立了小鼠尾部慢性阻塞性淋巴水肿模型;VEGF-C局部注射后,鼠尾直径变小、淋巴管的数目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C转基因通过促进淋巴管的再生可以缓解淋巴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管 水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