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内障摘除术后的急性眼内炎文献的系统回顾 被引量:2
1
作者 Mehran Taban Ashley Behrens +6 位作者 Robert L. Newcomb Matthew Y. Nobe Golnaz Saedi Paula M. Sweet Peter J. McDonnell 胡妙妙(译)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6年第1期8-15,共8页
目的:确定白内障摘除术后随时间推移报道的急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并探讨可能引起的因素,如白内障手术切口类型。 方法:以白内障摘除术、眼内炎及术后并发症为关键词,对1963—2003年PubMed上的英文文献进行广泛检索。并进行系统性回顾... 目的:确定白内障摘除术后随时间推移报道的急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并探讨可能引起的因素,如白内障手术切口类型。 方法:以白内障摘除术、眼内炎及术后并发症为关键词,对1963—2003年PubMed上的英文文献进行广泛检索。并进行系统性回顾。附加的研究确认为与其相切题的文献和已发表的会议记录。在可能提供的情况下。记录手术方式。对用不同手术切口技术导致眼内炎发展的累计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度进行评估。用不同切口的技术评估累计眼内炎的发生率与发展眼内炎的相对危险因素。 结果:从4916篇特定且具潜在相关性的引文中对其中215篇涉及眼内炎且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进行分析。总共3140650例白内障手术后,累计0.128%发生眼内炎。然而,急性眼内炎的发生率随着时代不同而改变。与过去lO年相比。2000年以来发生率明显升高(相对危险度,2.44;95%可信区间,2.27—2.61)。2000—2003年眼内炎发生率为0.265%。20世纪90年代为0.087%,80年代为0.158%,70年代为0.327%。并且,与1991年及以前相比,1992年以来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手术切口类型似乎是产生显著影响的危险因素,因为1992—2003年中,经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发生率为0.189%。与经巩膜切口0.074%(相对危险度,2.55;95%可信区间,1.75—3.71)及经角巩膜缘切口0.062%(相对危险度,3.06;95%可信区间,2.48—3.76)的发生率相比较,手术切口类型似乎是产生显著影响的危险因素。 结论:这一系统回顾显示,与白内障摘除术相关眼内炎的发生率在过去10年中有所上升。其发生频率的上升趋势与当前无缝线透明角膜白内障摘除术的进展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摘除术 术后眼内炎 英文文献 系统回顾 摘除术后 急性 手术切口类型 累计发生率 相对危险度 20世纪90年代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视网膜厚度分析仪影像技术用于检测镰状细胞贫血的视网膜凹陷征
2
作者 Akbar Shakoor +5 位作者 Normal P.Blair Mahnaz Shahidi 刘萍(译)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6年第2期119-120,共2页
1978年Goldbaum提及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时首次描述视网膜凹陷征。表现为局灶性视网膜梗死,不仅仅出现于镰状血红蛋白病,也见于其他微血管疾病,如糖尿病或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
关键词 视网膜凹陷 视网膜厚度分析仪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镰状细胞贫血 影像技术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检测 镰状细胞性 血红蛋白病 微血管疾病
下载PDF
黄斑裂孔术中玻璃体腔内注射吲哚青绿后的视野缺损
3
作者 Shigeru Kanda Akinori Uemura +5 位作者 Takehiro Yamashita Hazuki Kita Keita Yamakiri Taiji Sakamoto 李蝉(译)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5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报道一组患者发现在黄斑裂孔手术中使用吲哚青绿(ICG)辅助内界膜剥离后的视野缺损。并评估视野缺损与使用ICG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非对照性干预的一组病例。参与者:本研究中的39只眼来自38例临床诊断黄斑裂孔患者。自2001... 目的:报道一组患者发现在黄斑裂孔手术中使用吲哚青绿(ICG)辅助内界膜剥离后的视野缺损。并评估视野缺损与使用ICG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非对照性干预的一组病例。参与者:本研究中的39只眼来自38例临床诊断黄斑裂孔患者。自2001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间均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术。干预:22只眼使用ICG辅助剥离内界膜:其中12只眼使用0.5%ICG溶液并暴露于视网膜3min(组1)。4只眼接受0.5%ICG溶液后立即进行冲洗(组2)。6只眼使用0.25%ICG溶液后亦立即冲洗(组3)。剩下的17只眼仅接受玻璃体切割术而未使用ICG辅助剥离内界膜(组4)。主要检测方法:采用视野、最佳矫正视力、眼底照相检查。结果:组1中的所有眼(100%)及组2的4只眼中的1只眼(25%)术后出现视野缺损。组3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视野缺损。视野缺损中鼻侧缺损10只眼(84%)。颞下缺损1只眼(8%)。1只眼(8%)则为广泛视野缺损。术后出现视野缺损的13只眼经眼底镜检查。其中8只眼(62%)发现轻至中度视盘苍白。组4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颞下缺损。其他患者均无视野缺损。术后有或无视野缺损患者间其视力差别无统计学显着意义。结论:虽然本研究因入选病例较少而受限制。但我们的经验指出黄斑裂孔手术中使用ICG辅助剥离内界膜可导致术后视野缺损。特别是鼻侧缺损。这种视野缺损的发生率取决于ICG的浓度和(或)暴露于视网膜的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以阐明视野缺损的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视野缺损 黄斑裂孔 吲哚青绿 玻璃体腔内注射 手术中 内界膜剥离 玻璃体切割术 患者发现 眼底镜检查 ICG
下载PDF
黄斑裂孔手术中应用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对视力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Naoichi Horio +3 位作者 Masayuki Horiguchi 谢青(译)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5年第2期117-118,共2页
目的:确定黄斑裂孔手术中应用吲哚青绿(ICC)染色内界膜对视力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副作用的发生机制。
关键词 吲哚青绿染色 手术中应用 视力预后 黄斑裂孔 内界膜 副作用
下载PDF
平坦部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充填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下方裂孔
5
作者 Vicente Martinez-Castillo +9 位作者 Alicia Verdugo Anna Boixadera José Garcga-Aruml Borja Corcostegui 刘萍(译)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6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判定不联合巩膜外加压的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气体作24小时俯卧位填充物,在治疗原发性人工晶状体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下方裂孔的作用。 方法:前瞻性、非比较性、干预病例系列。15只眼(15位患者)伴有4点钟至8点钟方位原发裂... 目的:判定不联合巩膜外加压的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气体作24小时俯卧位填充物,在治疗原发性人工晶状体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下方裂孔的作用。 方法:前瞻性、非比较性、干预病例系列。15只眼(15位患者)伴有4点钟至8点钟方位原发裂孔的原发性人工晶状体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气体充填的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保持24小时俯卧位。本文报道了解剖性与功能性复位的结果。结果:一次手术后解剖复位率为93%。6个月随访时为100%。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20/60(范围,20/400至20/25),平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20/30(范围,20/100至20/20)。有一例由于未检查到的裂孔,术后第2周视网膜再次脱离。一例术后观察到视网膜前膜。 结论:用平坦部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填充术,术后仅24小时俯卧位治疗4到8点钟方位裂孔引起的原发性人工晶状体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卓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人工晶状体 气体充填 卧位治疗 裂孔 充填术 解剖复位率 矫正视力
下载PDF
黄斑裂孔术中玻璃体腔内注射吲哚青绿后的视野缺损
6
作者 Shigeru Kanda Akinori Uemura Takehiro Yamashita Hazuki Kita Keita Yamakiri Taiji Sakamoto 李婵(译)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5年第3期183-183,共1页
目的:报道一组患者发现在黄斑裂孔手术中使用吲哚青绿(ICG)辅助内界膜剥离后的视野缺损,并评估视野缺损与使用ICG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非对照性干预的一组病例。参与者:本研究中的39只眼来自38例临床诊断黄斑裂孔患者,自2001... 目的:报道一组患者发现在黄斑裂孔手术中使用吲哚青绿(ICG)辅助内界膜剥离后的视野缺损,并评估视野缺损与使用ICG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非对照性干预的一组病例。参与者:本研究中的39只眼来自38例临床诊断黄斑裂孔患者,自2001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问均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野缺损 黄斑裂孔 吲哚青绿 玻璃体腔内注射 手术中 玻璃体切割术 患者发现 内界膜剥离 临床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