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射频联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治疗大肝癌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崔彦 畅坚 +6 位作者 周立艳 吉敏 李晓鸥 王平 张宏文 李成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评价经皮射频(PRFA)联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大肝癌的疗效。方法 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76例大肝癌患者81个病灶(肿瘤直径5.1~15.0cm),PRFA前后联合TACE治疗,随访观察治... 目的 评价经皮射频(PRFA)联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大肝癌的疗效。方法 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76例大肝癌患者81个病灶(肿瘤直径5.1~15.0cm),PRFA前后联合TACE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PRFA操作均顺利完成。并发症6.58%(5/76),包括电极片灼伤皮肤2例,胆漏1例,腹腔出血1例,急性胆囊炎1例。PRFA相关死亡1例,该患者PRFA治疗后3天死于脑梗死。TACE无并发症。随访16~62个月,随访率92.1%,患者血清AFP下降89.3%,缓解率98.6%,6个月、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8.6%、72.9%和30.6%。结论PRFA联合TACE能发挥互补增益作用,是治疗大肝癌的一种有效备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癌 射频消融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下载PDF
经皮穿刺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12
2
作者 崔彦 周立艳 +9 位作者 侯彦君 林京 许永杰 王平 吉敏 刘子沛 李晓鸥 肖广生 陈昌玮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665-666,共2页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传统观点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症的最好方法.我们应用经皮穿刺多电极射频热损疗法(per-cutaneous multiprob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r-apy)[1]台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取得良好效果...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传统观点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症的最好方法.我们应用经皮穿刺多电极射频热损疗法(per-cutaneous multiprob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r-apy)[1]台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海绵状血管瘤 经皮穿刺射频治疗 疗效 术式
原文传递
经皮射频治疗肝脏恶性肿瘤11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崔彦 周立艳 +6 位作者 吉敏 李晓鸥 王平 陈昌玮 刘子沛 许永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0期129-131,135,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P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和价值。方法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经皮穿刺治疗肝脏恶性肿瘤114例153个病灶,B超引导监测,局麻配合全身镇痛处理,对于肿瘤病灶>2.5 cm者进行分层多点叠合毁损...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P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和价值。方法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经皮穿刺治疗肝脏恶性肿瘤114例153个病灶,B超引导监测,局麻配合全身镇痛处理,对于肿瘤病灶>2.5 cm者进行分层多点叠合毁损,>5.0 cm或多发者配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和生存情况。结果PRFA成功率100%,并发症率6.14%(7/114),无相关死亡。3月、6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114/114),97.40%(111/114),74.60%(85/114),59.40%(41/69)和36.80%(7/19)。结论P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具有微创、有效、简捷、实用、可重复、相对安全等优势,对各种类型不同大小的肝脏恶性肿瘤均有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恶性肿瘤 射频治疗 超声引导
下载PDF
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崔彦 +6 位作者 陈昌玮 王平 肖广生 周立艳 李晓鸥 吉敏 刘子沛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295-297,共3页
目的 探索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雄性Wistar大鼠 1 6 0只 ,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 ,观察了肝脏缺血 6 0分钟及再灌注 1、3、6、1 2及 2 4小时后血浆内皮素 1 (ET 1 )... 目的 探索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雄性Wistar大鼠 1 6 0只 ,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 ,观察了肝脏缺血 6 0分钟及再灌注 1、3、6、1 2及 2 4小时后血浆内皮素 1 (ET 1 )、透明质酸 (HA)和谷丙转氨酶 (ALT)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 ,血浆ET 1、HA和ALT含量均显著增高 ,同时肝脏瘀血很明显 ;肝脏缺血再灌注前用山莨菪碱后 ,血浆HA和ALT含量明显降低 ,同时肝组织瘀血减轻。结论 山莨菪碱可改善再灌注后的肝脏微循环障碍 ,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 山莨菪碱 内皮素 大鼠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细菌性肝脓肿的误诊原因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宏伟 闫洪锋 +6 位作者 王平 任鸿昌 马军梅 李成林 许樟荣 崔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18-521,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PHADM)易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PHADM患者的诊断过程,包括首诊主诉症状、并发症及合并症、实验室检查、首诊诊断、误诊结果、发现肝脓...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PHADM)易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PHADM患者的诊断过程,包括首诊主诉症状、并发症及合并症、实验室检查、首诊诊断、误诊结果、发现肝脓肿病灶的检查手段以及最终明确诊断的方式等。结果(1)86例PHADM患者中,首诊时主诉提及右上腹不适/疼痛的只有42例(48.8%),其余44例(51.2%)患者首诊主诉症状均为右上腹以外的其他症状,且呈现多样化。(2)PHADM患者常合并多系统并发症及合并症。(3)PHADM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具特异性。(4)PHADM患者首诊正确率只有57.0%,易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及胃炎等。(5)86例患者中,64例(74.4%)是通过超声发现肝脓肿病灶。结论PHADM易误诊的主要原因是首诊主诉症状多样化,且多为右上腹以外的其他症状。增强对PHADM的认识,对糖尿病患者发热时常规行肝脏超声检查是提高正确诊断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细菌性肝脓肿 误诊
原文传递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射频微创治疗 被引量:10
6
作者 崔彦 周立艳 +5 位作者 许永杰 王平 吉敏 李晓鸥 刘子沛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1475-1476,共2页
目的 探讨经皮射频 (PRFA)微创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RF -2 0 0 0射频仪和 10电极LeVeen射频针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12例 15个病灶 ( 2 5cm~ 9 5cm) ,大于 3cm者予分层多点... 目的 探讨经皮射频 (PRFA)微创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RF -2 0 0 0射频仪和 10电极LeVeen射频针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12例 15个病灶 ( 2 5cm~ 9 5cm) ,大于 3cm者予分层多点叠合消融。结果  12例病人均一次性顺利完成治疗 ,包括 1例 4个病灶者。无并发症。随访期 16~ 41月 ,平均 2 8月 ,CT复查肿瘤均无强化染色 ,血管瘤直径平均缩小 68%( 4 1%~ 79%)。结论 PRFA具有微创、有效、简捷、安全、实用等特点 ,有望成为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微创治疗 病灶 并发症 射频仪 肿瘤 CT复查 结论 实用 特点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 被引量:9
7
作者 崔彦 周立艳 +7 位作者 王平 吉敏 李晓鸥 刘子沛 陈昌玮 张宏文 许永杰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评价经皮射频 (PRFA)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 应用RF 2 0 0 0射频仪和 10电极LeVeen射频针经皮穿刺治疗肝脏恶性肿瘤 114例 15 3个病灶和良性肿瘤 13例 16个病灶 ,共计 12 7例 16 9个病灶。B超引导监测 ... 目的 评价经皮射频 (PRFA)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 应用RF 2 0 0 0射频仪和 10电极LeVeen射频针经皮穿刺治疗肝脏恶性肿瘤 114例 15 3个病灶和良性肿瘤 13例 16个病灶 ,共计 12 7例 16 9个病灶。B超引导监测 ,局麻配合全身镇痛处理 ,对于肿瘤病灶大于 2 5cm者进行分层多点叠合毁损 ,大于 5 0cm或多发的恶性肿瘤配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 ,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和生存情况。结果 实施成功率 10 0 % ,P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并发症发生率 6 14 % (7/114 ) ,均保守治愈 ,无相关死亡。PRFA治疗肝脏良性肿瘤未遇并发症 ,病人均健在。 114例肝脏恶性肿瘤病人的 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 (114 /114 )、97 4 % (111/114 )、74 6 % (85 /114 )、5 9 4 % (41/6 9)和 36 8% (7/19)。结论 PRFA微创、有效、简捷、实用、可重复、相对安全 ,在肝脏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亦可作为肝脏良性肿瘤的一种选择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射频治疗 肝脏恶性肿瘤 并发症 良恶性肿瘤 病灶 良性肿瘤 病人 肿瘤病 生存 成功率
原文传递
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崔彦 +4 位作者 王平 侯延君 肖广生 吉敏 周立艳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制成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 ,观察肝脏缺血 6 0min再灌注 1、3、6、12及 2 4h后血浆和 /或肝组织...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制成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 ,观察肝脏缺血 6 0min再灌注 1、3、6、12及 2 4h后血浆和 /或肝组织中内皮素 1(ET 1)、透明质酸 (HA)、丙氨酸转氨酶 (ALT)、丙二醛 (MDA)和再灌注 1h后肝细胞内游离Ca2 + ([Ca2 + ]i)、ATP含量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和 /或肝组织中ET 1、HA、ALT、MDA和肝细胞内[Ca2 + ]i 含量均显著升高 ,而肝组织中ATP含量明显降低 ;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应用山莨菪碱 2 .0mg/kg者 ,血浆HA和肝细胞内 [Ca2 + ]i含量明显降低 ,肝组织中MDA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而肝组织中ATP含量明显升高 ,同时肝酶的漏出减少 ,肝组织病理学损害明显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保护 再灌注损伤 山莨菪碱 大鼠
原文传递
内皮素-1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昌玮 +7 位作者 崔彦 王平 扬飞 肖广生 任冬云 林京 刘子沛 李晓鸥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 探索内皮素 1(ET 1)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雄性Wistar大鼠 80只 ,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ET 1抗体组 ,观察肝脏缺血 6 0min再灌注 3h后血浆ET 1、丙氨酸转氨酶 (ALT)、透明质酸 (HA)、... 目的 探索内皮素 1(ET 1)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雄性Wistar大鼠 80只 ,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ET 1抗体组 ,观察肝脏缺血 6 0min再灌注 3h后血浆ET 1、丙氨酸转氨酶 (ALT)、透明质酸 (HA)、以及肝组织中ET 1和丙二醛 (MDA)含量的变化 ,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同时 ,在缺血再灌注组选择第 1、3、6、12和 2 4h时相点观察ET 1的变化规律。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 ,血浆和肝组织中ET 1,血浆HA、ALT和肝组织中MDA显著升高 ,而ET 1抗体组血浆ET 1、HA、ALT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显著降低 (P <0 .0 1,P <0 .0 5 ) ,同时 ,肝组织的瘀血程度和损伤程度显著改善。结论 ET 1参与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 内皮素-1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崔彦 +5 位作者 周立艳 施靖华 王强 王平 吉敏 李晓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影响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观察了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1h,3h,6h,12h,24h后血浆和/或肝组织中内皮素-1(ET-1)、谷...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影响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观察了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1h,3h,6h,12h,24h后血浆和/或肝组织中内皮素-1(ET-1)、谷丙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和再灌注1h后肝细胞内游离Ca2+([Ca2+]i)含量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和/或肝组织中ET-1、ALT、MDA和肝细胞内[Ca2+]i含量均显著升高.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应用山莨菪碱后,肝细胞内[Ca2+]i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中MDA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肝酶的漏出减少,肝组织病理学损害明显减轻.结论:山莨菪碱可以减少肝脏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生成,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肝脏缺血 氧自由基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经皮射频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31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崔彦 王平 +4 位作者 李晓鸥 周立艳 张宏文 李成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68,共2页
目的评价B超引导经皮射频(P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应用 P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31例共55个病灶,肿瘤直径1.5-8.5 cm。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针。病灶>2.5 cm者予分层多点叠合毁损,>5.0 cm或多发者配合... 目的评价B超引导经皮射频(P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应用 P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31例共55个病灶,肿瘤直径1.5-8.5 cm。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针。病灶>2.5 cm者予分层多点叠合毁损,>5.0 cm或多发者配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及无水酒精注射疗法(PEI)。随访观察病灶影像形态表现、血清CEA变化和患者生存率。结果PRFA后反应期3-7 d,包括局部疼痛不适、发热、ALT升高等;并发肝曲结肠穿孔和腹壁穿刺道转移各1例;小肿瘤(<3.0 cm)完全坏死率达92.9%(26/28),3.1-5.0 cm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 73.3%(11/15),病灶>5 cm者均未完全坏死;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7.1%、77.5%和54.8%。结论PRFA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一种微创疗法,对<3.0 cm肿瘤疗效显著,对大肿瘤可联合 TACE、PEI等进行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尾悬吊模拟失重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改变及氧化应激损伤 被引量:7
12
作者 郭彪 李正鹏 +6 位作者 周金莲 杨建武 赵燕 刘子沛 付晓艳 崔彦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79-184,共6页
目的 探讨尾悬吊模拟失重对大鼠胃黏膜组织超微结构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8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11组(n=8),采用尾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大鼠动物模型,各组大鼠分别尾悬吊0h(正常对照组)、6h、12h、1d、2d、3d、5d... 目的 探讨尾悬吊模拟失重对大鼠胃黏膜组织超微结构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8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11组(n=8),采用尾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大鼠动物模型,各组大鼠分别尾悬吊0h(正常对照组)、6h、12h、1d、2d、3d、5d、7d、14d、21 d、28 d.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胃黏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组织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和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结果 透射电镜下可见尾悬吊模拟失重大鼠胃黏膜部分腺细胞核皱缩畸形,染色质浓缩边聚,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空泡变性,粗面内质网扩张.上述改变在尾悬吊14d、21d、28 d比较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尾悬吊1d、5d、14 d、21 d、28 d组大鼠胃黏膜组织SOD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尾悬吊12h、14d、21 d、28 d组大鼠胃黏膜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尾悬吊12h、2d、3d、5d、14d、28d组大鼠胃黏膜组织NO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免疫组化显示,尾悬吊6h、12h、1d、2d大鼠胃黏膜组织NOS2和COX2表达明显增强,随后表达减弱;尾悬吊14d、21 d、28 d表达再度增强.结论 尾悬吊模拟失重可导致大鼠胃黏膜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和NOS2、COX2表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模拟 大鼠 胃黏膜 细胞结构 应激
原文传递
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并发凝血因子X缺乏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13
作者 夏鹄 郭欣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40-141,144,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并发凝血因子X缺乏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出血素质的患者进行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物理检查、凝血因子检查和组织活检,并结合文献就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发现2... 目的:探讨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并发凝血因子X缺乏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出血素质的患者进行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物理检查、凝血因子检查和组织活检,并结合文献就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发现2例患者都有自发性肌肉血肿,心脏、肝脏、肾脏增大,血沉快,尿蛋白阳性,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延长等特点。凝血因子检查X因子活性均明显降低,组织活检均证实为淀粉样变性。结论:目前认为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并发凝血因子X缺乏的机制是淀粉样纤维与X因子特异性结合沉积在组织中形成的。本病无特殊有效治疗,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X缺乏 自发性肌肉出血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
下载PDF
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体会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平 崔彦 +5 位作者 周立艳 李晓鸥 吉敏 李成林 张宏文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670-672,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综合疗法控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果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1~2004.12结直肠癌肝转移106例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发现肝转移者行同期肝转移灶切除16例,门静脉化疗泵植入5例;术后发现肝转移灶者85例行手术切除、全身化... 目的总结分析综合疗法控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果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1~2004.12结直肠癌肝转移106例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发现肝转移者行同期肝转移灶切除16例,门静脉化疗泵植入5例;术后发现肝转移灶者85例行手术切除、全身化疗、射频消融(PRFA)、无水酒精注射(PEI)、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等综合治疗。无手术死亡。治疗后CEA转阴29.2%,下降56.9%。随访率92.5%,随访期8个月至5年。缓解率(CR+PR)为92.9%。病人1, 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9%、51.8%和23.2%。结论积极手术切除,配合局部消融和全身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控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肝转移 射频消融 无水酒精注射 化疗
原文传递
山莨菪碱对再灌注后肝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昌玮 +5 位作者 崔彦 施靖华 徐冠南 王平 杨飞 肖广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8期925-927,共3页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一般都伴随着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的损伤,这是肝脏和创伤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处理严重的肝外伤、施行广泛的肝叶切除、肝移植以及休克、感染等.我们在实验中选用山莨菪碱,观察了肝脏缺血前及再灌注后血浆和(或...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一般都伴随着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的损伤,这是肝脏和创伤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处理严重的肝外伤、施行广泛的肝叶切除、肝移植以及休克、感染等.我们在实验中选用山莨菪碱,观察了肝脏缺血前及再灌注后血浆和(或)肝组织中 ET-1,HA,ALT,MDA 和肝细胞内[Ca^(2+)]i 含量的变化,以探讨其对再灌注后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内皮素-1 山莨菪碱 微循环
下载PDF
肝脏良性肿瘤的射频微创治疗 被引量:6
16
作者 崔彦 吉敏 +6 位作者 李晓鸥 周立艳 王平 刘子沛 张宏文 李成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6-77,共2页
笔者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施行经皮射频消融(PRFA)治疗肝脏良性肿瘤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27~56岁)39个病灶(1.7~11.0cm)。大于3.0cm者予分层多点或多次叠合消融。30例病人均成功实施PRFA。反应期2... 笔者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施行经皮射频消融(PRFA)治疗肝脏良性肿瘤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27~56岁)39个病灶(1.7~11.0cm)。大于3.0cm者予分层多点或多次叠合消融。30例病人均成功实施PRFA。反应期2~7d,包括局部疼痛不适、发热、ALT升高等.未遇胆漏、出血等并发症。获随访27例,随访期1~5年。肿瘤病灶直径平均缩小68.3%(41.2%~81.5%)。临床完全缓解(CR)26例,部分缓解(PR)1例.缓解率(CR+PR)达100%。提示在掌握好适应证和操作技巧的前提下,PRFA能发挥微创、安全、有效之优势,可作为治疗肝脏良性肿瘤的一种理想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外科学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经皮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崔彦 周立艳 +6 位作者 吉敏 李晓鸥 王平 许永杰 张宏文 李成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1期882-883,共2页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微创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epati cavernous hemangiomas,HCH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在超声引导下施行PRFA治疗HCHs26例39个病...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微创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epati cavernous hemangiomas,HCH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在超声引导下施行PRFA治疗HCHs26例39个病灶直径2.5~11.0cm,其中直径>3.0cm者予分层多点或多次叠合消融。局部麻醉,配合全身镇痛处理。结果26例均成功实施PRFA。反应期2~5天,包括局部疼痛不适、发热、ALT升高等,无胆漏、出血等并发症。23例随访1~5年,平均2年8个月,经一次治疗完全缓解(CR)22例,部分缓解(PR)1例,缓解率(CR+PR)100%;HCHs直径平均缩小68.8%(41.2%~81.5%)。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和操作技巧的前提下,PRFA可发挥微创、安全、有效之优势,可作为治疗HCHs的一种理想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射频消融 肝脏
下载PDF
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TNF-α的变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崔彦 +4 位作者 陈昌玮 周立艳 刘子沛 李晓鸥 吉敏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354-355,共2页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和创伤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过程,许多疾病均涉及到这一过程,如处理严重的肝外伤、施行广泛的肝叶切除、肝移植以及休克、感染等[1-5].导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众多,确切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既往研究证...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和创伤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过程,许多疾病均涉及到这一过程,如处理严重的肝外伤、施行广泛的肝叶切除、肝移植以及休克、感染等[1-5].导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众多,确切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既往研究证实氧自由基及钙超载参与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6,7],近年来,细胞因子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8-10],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imor necrosisfactor alpha,TNF-α)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11],它在烧伤、急性肝坏死以及梗阻性黄疸中的作用已有研究[12-14],而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我们在实验中制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了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TNF-α,透明质(hyaluronic acid, H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 enzyme, ALT )和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的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以探讨TNF α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TNF-Α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晓鸥 吴继华 +3 位作者 李成林 张宏文 崔彦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41-242,共2页
透明细胞癌为肾癌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成年恶性肿瘤的3%,高发年龄50~60岁,男:女为2:1。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在确诊时大约有25%~30%已出现远处转移,转移的部位多为肺、肝脏、骨、脑、淋巴等,而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至胆囊者极为罕见[1]。... 透明细胞癌为肾癌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成年恶性肿瘤的3%,高发年龄50~60岁,男:女为2:1。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在确诊时大约有25%~30%已出现远处转移,转移的部位多为肺、肝脏、骨、脑、淋巴等,而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至胆囊者极为罕见[1]。我院于近年收治1例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病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明细胞癌 胆囊 转移癌 文献复习
下载PDF
尾悬吊模拟失重对大鼠血清GAS含量和胃黏膜Hsp70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彪 李正鹏 +7 位作者 杨建武 周金莲 杨鹤鸣 王平 张宏文 李成林 崔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755-758,共4页
目的研究尾悬吊模拟失重对大鼠血清GAS含量和腺胃区黏膜组织中Hsp70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成8组(n=8),按模拟失重时相分别为6h、12h、1d、2d、3d、5d、7d和0h(地面对照组)。采用尾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动... 目的研究尾悬吊模拟失重对大鼠血清GAS含量和腺胃区黏膜组织中Hsp70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成8组(n=8),按模拟失重时相分别为6h、12h、1d、2d、3d、5d、7d和0h(地面对照组)。采用尾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动物模型。应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GAS含量,免疫组化法和RT-PCR技术分别检测大鼠胃黏膜组织中Hsp70蛋白及Hsp70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血清GAS含量在模拟失重早期(6~12h)明显升高(P<0.05),随着尾悬吊时相的延长,血清GAS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实验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均有Hsp70阳性表达;悬吊6h~2d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着色明显变深,尤其胞核在模拟失重早期即深染,期间胞浆染色亦增强;悬吊3~7d组大鼠的胞核染色逐渐变浅,部分胞核中染色消失,但细胞浆内仍有比较明显的Hsp70染色。RT-PCR结果显示,模拟失重6h大鼠胃黏膜组织中Hsp70mRNA表达水平即明显上调(P<0.05)。12h、1d、2d各组的Hsp70mRNA表达逐渐回落,3d组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其后又出现一短时相升高现象。结论尾悬吊模拟失重可导致大鼠血清GAS含量波动和腺胃区胃黏膜组织中Hsp70及其基因表达明显改变,提示GAS和Hsp70在失重条件下胃黏膜应激反应及适应耐受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大鼠 胃黏膜 胃泌素 热休克蛋白70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