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反射地震方法研究物理海洋-地震海洋学简介 被引量:39
1
作者 宋海斌 +1 位作者 陈林 宋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56-1164,共9页
地震海洋学是通过传统反射地震勘探方法研究物理海洋学的一种新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接触式温盐深测量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横向分辨率和能快速对整个海水剖面成像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方法.本文将详细阐述反射地震方法在探测海洋... 地震海洋学是通过传统反射地震勘探方法研究物理海洋学的一种新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接触式温盐深测量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横向分辨率和能快速对整个海水剖面成像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方法.本文将详细阐述反射地震方法在探测海洋锋温盐细结构、刻画水团边界、海洋内波、黑潮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海水层温度差异主要通过叠加剖面的反射轴振幅计算得到,但是叠加剖面并没有做真振幅处理.为了解决计算过程中的误差,最后提出在地震海洋学仲利用真振幅偏移结果可以使计算更加合理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海洋锋 温盐细微结构 海洋内波 真振幅偏移
下载PDF
海水物性对地震反射系数的相对贡献 被引量:8
2
作者 宋海斌 +2 位作者 王东晓 黄兴辉 拜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23-2132,共10页
地震剖面与海水物性之间的关系是地震海洋学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选取地中海涡旋、各大洋不同纬度和南海东北部不同月份的三组CTD资料,按海域、季节和深度对法向相对贡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从地中海涡旋CTD资料中选取典型温盐界... 地震剖面与海水物性之间的关系是地震海洋学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选取地中海涡旋、各大洋不同纬度和南海东北部不同月份的三组CTD资料,按海域、季节和深度对法向相对贡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从地中海涡旋CTD资料中选取典型温盐界面进行非法向相对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声速和温度的平均法向相对贡献随着海域、季节和深度呈相似性变化,其变化范围主要由相邻海水团之间的物性差异决定,分别为78%~94%和74%~98%.声速和温度(密度和盐度)的非法向相对贡献随着入射角的增加而增大(减小).用于反演的叠前地震数据应尽量包含较宽入射角范围的道集,特别是对于相对贡献较小的密度和盐度,包含小入射角的地震道对提高反演结果的精度尤为重要.通过对比地中海涡旋的Turner角剖面和相对贡献结果,发现Turner角对相对贡献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其密度和盐度相对贡献较大的区域对应于Turner角为-45°的双稳定区域与扩散对流区域的边界附近,在此区域的密度比为零或较小.南北极附近海域的密度比较小,从而导致高纬度站位出现声速和温度相对贡献偏小的现象.南海东北部冬季表层海水的温度和声速相对贡献偏大则可能是由于黑潮侵入导致海水层温度差异及密度比变大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相对贡献 南海 地中海涡旋
下载PDF
江鳕和大头鳕形态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方华华 高天翔 +2 位作者 姜作发 金显仕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26,共5页
通过对江鳕(LotalataLinnaeus)和大头鳕(GadusmacrocephalusTilexius)的形态学比较研究发现,江鳕和大头鳕都有胆囊、幽门盲囊,肝脏较大。脊柱和附肢骨骼种类相同,区别仅在于骨块的数量和嵴的发达程度上,尾都是等尾型。
关键词 江鳕(Lota lata Linnaeus) 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 Tilexius) 形态
下载PDF
地震海洋学方法在海洋混合参数提取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南海内波和地中海涡旋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拜阳 宋海斌 +3 位作者 刘伯然 陈江欣 耿明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73-2485,共13页
混合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海水运动形式,对多个海洋学分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物理海洋学的研究重心从大尺度向中小尺度现象过渡,近年来混合问题的研究重心也逐渐转向了中小尺度现象.内波与中尺度涡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小尺度物理... 混合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海水运动形式,对多个海洋学分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物理海洋学的研究重心从大尺度向中小尺度现象过渡,近年来混合问题的研究重心也逐渐转向了中小尺度现象.内波与中尺度涡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小尺度物理海洋学现象,对海洋能量在不同尺度中的级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地震海洋学研究了海洋混合参数的提取方法,并以南海内波和地中海涡旋为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南海内波在200~600m深度范围内所引起的混合可达10^-2.79 m^2·s^-1左右,比大洋的统计结果10^-5 m^2·s^-1高出两个数量级以上.而地中海涡旋所引起的湍流混合率可达10^-3.44 m^2·s^-1左右,与大洋统计结果相比高出1.5个数量级左右,并且地中海涡旋下边界的混合要强于上边界,这一特征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另外涡旋上边界之上以及侧边界的外侧也具有非常高的混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 内波 中尺度涡 地震海洋学 经验模态分解
下载PDF
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的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
5
作者 党凌峰 吴招才 +1 位作者 张家岭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0,共10页
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能够同时获得地磁三分量和磁力梯度数据,与传统的拖曳式总场磁力仪相比具有降低船磁干扰和抵抗地磁日变影响等优点,也存在灵敏度误差、零点偏移误差、正交性误差和位置误差等校准处理的难点。在实际航次中用... 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能够同时获得地磁三分量和磁力梯度数据,与传统的拖曳式总场磁力仪相比具有降低船磁干扰和抵抗地磁日变影响等优点,也存在灵敏度误差、零点偏移误差、正交性误差和位置误差等校准处理的难点。在实际航次中用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实测得到一条剖面数据,经校准后与G880磁力仪重复线测量的地磁总场数据进行外符合精度评价,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根据三分量磁力梯度数据计算得到其张量不变量以及磁边界走向图,并结合欧拉反褶积计算,对测线上的磁源体进行了有效识别和解释。结果显示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能够有效获得地磁总场、分量及梯度等多参量信息,可为海洋地磁场测量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三分量 标量校准 磁力梯度张量 磁边界走向图 欧拉反褶积
下载PDF
南海西南海盆的渐进式扩张 被引量:37
6
作者 李家彪 丁巍伟 +2 位作者 吴自银 张洁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896-1905,共10页
在总结渐进式扩张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海西南海盆的高分辨率多波束构造地貌分析及其与多道地震剖面的综合对比研究,结合磁条带异常的识别,建立了西南海盆渐进式扩张的构造演化动力模式.这种渐进式扩张从北东向西南逐步推进,在构... 在总结渐进式扩张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海西南海盆的高分辨率多波束构造地貌分析及其与多道地震剖面的综合对比研究,结合磁条带异常的识别,建立了西南海盆渐进式扩张的构造演化动力模式.这种渐进式扩张从北东向西南逐步推进,在构造机制上表现为从稳态的海底扩张,到非稳态的初始海底扩张,再向陆缘张裂的逐步转化.西南海盆的扩张属构造主导型的海底扩张,存在一系列非均匀的构造、沉积作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南海盆 渐进式扩张 多波束构造地貌 构造分区 构造动力机制
原文传递
海洋中尺度涡与内波的地震图像 被引量:21
7
作者 宋海斌 Luis Pinheiro +3 位作者 王东晓 宋洋 拜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75-2780,共6页
海洋反射地震通常用于调查、研究海底地质构造,勘探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近期研究表明多道反射地震方法也可以对水柱的热盐细结构成像.中尺度涡与内波是重要的物理海洋现象,但是常规的物理海洋调查是在间隔若干公里的离散测站上进行... 海洋反射地震通常用于调查、研究海底地质构造,勘探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近期研究表明多道反射地震方法也可以对水柱的热盐细结构成像.中尺度涡与内波是重要的物理海洋现象,但是常规的物理海洋调查是在间隔若干公里的离散测站上进行的,水平分辨率较低,因此对中尺度涡的结构与内波的横向分布了解较差.本文利用在大西洋东部、南海采集的地震数据给出了低频反射地震可以对中尺度涡与内波清晰成像的新的证据.反射地震方法较传统海洋观测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高的水平分辨率和短时间内对整个海水剖面进行成像方面.从地震剖面上,能够清楚地观测到中尺度涡、内波造成的反射特征变化,从而有助于改进对能量在不同尺度的海水运动之间传递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反射地震 中尺度涡 海洋内波 南海 大西洋东部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洋内波的反射地震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宋海斌 +2 位作者 郝天珧 陈林 宋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50-2055,共6页
已有的内波研究多来自单点的垂直剖面观测资料,但研究内波水平特征的实测资料却非常缺乏.利用反射地震方法研究海水温盐结构,具有高水平分辨率和短时间内对整个海水垂直剖面进行成像的优势,能够弥补传统物理海洋学观测方法的缺陷,为研... 已有的内波研究多来自单点的垂直剖面观测资料,但研究内波水平特征的实测资料却非常缺乏.利用反射地震方法研究海水温盐结构,具有高水平分辨率和短时间内对整个海水垂直剖面进行成像的优势,能够弥补传统物理海洋学观测方法的缺陷,为研究海洋内波提供有前景的新手段.本文通过对南海东北部地震剖面的重新处理、分析,认为地震叠加剖面上同相轴呈现的起伏变化反映了内波的总体形态.计算的水平波数能量密度谱与GM76模型谱基本一致,但在低波数段和高波数段中,两者的振幅及斜率存在着一定差异,经分析认为这种差异主要与内潮波和复杂海底地形的强烈非线性相互作用以及内波破碎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海洋内波 内波谱 GM76模型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内波特征——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应用初探 被引量:17
9
作者 宋海斌 拜阳 +1 位作者 宋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3-400,共8页
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研究海洋内波已成为海洋地球物理学家与物理海洋学家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本文尝试利用当今时频分析的新手段——希尔伯特-黄变换中的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南海东北部地震数据处理获得的垂直位移分布数据进行分解,... 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研究海洋内波已成为海洋地球物理学家与物理海洋学家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本文尝试利用当今时频分析的新手段——希尔伯特-黄变换中的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南海东北部地震数据处理获得的垂直位移分布数据进行分解,获得了一些有新意的结果.分解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盆上方区域的内波包含波长约1.2、2.5、4、12.5 km的组成成分,其中波长约1.2、2.5 km的内波在200~1050 m的深度范围内上、下各层的波动基本耦合;波长约4 km与1 2.5 km的内波以600~700 m的水层为分界,其上、下部分的内波相位差90°,指示低波数内波能量的斜向传播.这些研究表明,EMD方法在内波运动学特征的地震海洋学研宄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海洋内波 南海 经验模态分解
下载PDF
利用地震数据反演海水温盐结构 被引量:16
10
作者 宋洋 宋海斌 +2 位作者 陈林 黄兴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96-2702,共7页
利用地震剖面获取海水层温度、盐度、密度等物理参数成为地震海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以CTD(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温盐深剖面仪观测资料为约束的波阻抗、温-盐结构反演方法.该方法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把少量的CTD... 利用地震剖面获取海水层温度、盐度、密度等物理参数成为地震海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以CTD(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温盐深剖面仪观测资料为约束的波阻抗、温-盐结构反演方法.该方法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把少量的CTD作为"约束井"进行地震数据的波阻抗反演;然后利用从CTD资料获得的研究海区的温-盐关系式,结合波阻抗数据反演得到温度和盐度剖面.通过合成数据的试算表明,基于少量的CTD资料控制,利用地震数据可以反演得到高分辨率的二维温度、盐度结构.基于地震数据的温-盐结构反演方法有望弥补传统物理海洋学观测方法的不足,为海洋学研究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CTD约束地震反演 波阻抗 温度 盐度
下载PDF
二维应变速率正演模拟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林 宋海斌 +2 位作者 张炯 赵长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19-1825,共7页
由给定的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二维应变速率分布计算速度场,根据速度场计算二维热传导方程,得到岩石圈的热演化结构,然后计算由热扰动引起的密度变化,进而确定加载到岩石圈上的载荷,根据载荷计算挠曲方程,最终得到盆地的沉降.在此基础上... 由给定的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二维应变速率分布计算速度场,根据速度场计算二维热传导方程,得到岩石圈的热演化结构,然后计算由热扰动引起的密度变化,进而确定加载到岩石圈上的载荷,根据载荷计算挠曲方程,最终得到盆地的沉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热源对地表热流和沉降的影响以及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对盆地几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源对地表热流影响显著,对沉降影响不大,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则控制盆地的几何形态.二维应变速率正演为下一步的反演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速率 沉降 热源 地表热流 有效弹性厚度
下载PDF
南极洲东部普里兹湾海域重磁场特征及地壳结构 被引量:7
12
作者 丁巍伟 +2 位作者 李家彪 方银霞 程子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346-3360,共15页
普里兹湾位于南极洲东部大陆边缘,其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对认识白垩纪冈瓦纳古陆裂解和新生代大陆边缘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重磁、多道反射地震、声纳浮标折射地震和ODP钻井数据对普里兹湾海域的深部地壳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普里兹湾位于南极洲东部大陆边缘,其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对认识白垩纪冈瓦纳古陆裂解和新生代大陆边缘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重磁、多道反射地震、声纳浮标折射地震和ODP钻井数据对普里兹湾海域的深部地壳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普里兹凹陷表现为典型的盆地负重力异常特征,其沉积基底较深,而在四夫人浅滩为高幅重力正异常,其沉积基底普遍抬升.在大陆架中部存在SW-NE向条带状基底的抬升,且呈朝NE向逐渐变深的趋势.在中大陆架外侧,均衡残余重力异常呈V字形负异常条带状分布,其两翼分别与四夫人浅滩和弗拉姆浅滩外的大陆坡相连.该异常带在大陆架中部向陆的偏移可能是由于古大陆架边缘的地形影响,推测其与普里兹冲积扇同属于洋陆过渡带向陆的部分,在重力模拟剖面表现为地壳向海逐渐减薄.普里兹冲积扇的地壳厚度较薄,平均为6km,最薄处可达4.6km,并且根据洋陆过渡带向海端的位置,推测可能属于接近洋壳厚度的过渡壳.重力异常分区的走向与兰伯特地堑在普里兹湾的构造走向基本一致,可能主要反映了二叠纪—三叠纪超级地幔柱对普里兹湾的裂谷作用的影响.该区域的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和均衡残余异常均表现为超过100×10-5 m/s2的高幅正异常特征,可能由位于大陆架边缘的巨厚沉积体负载在高强度岩石圈之上的区域挠曲均衡作用所导致,可能与该区域第二期裂谷期之后的沉积间断以及快速进积加厚的演化过程有关.普里兹湾磁力异常的走向与重力异常明显不同,大致可分为东北高幅正异常区和西南低幅异常区.重磁异常在走向上的差异反映高磁异常主要来源于岩浆作用形成的铁镁质火成岩的影响,并且岩浆作用的时代不同于基底隆升的时代,而可能形成于前寒武纪或者南极洲和印度板块裂谷期间(白垩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重力模拟 洋陆过渡带 有效弹性厚度
下载PDF
南极洲东部普里兹湾区沉积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5
13
作者 丁巍伟 程子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03-112,共10页
通过使用普里兹湾的多道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资料,对其地层结构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和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可以划分为5个沉积单元,包括前寒武纪(性质不确定)的变质岩基底(PS.5),晚二叠... 通过使用普里兹湾的多道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资料,对其地层结构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和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可以划分为5个沉积单元,包括前寒武纪(性质不确定)的变质岩基底(PS.5),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期间和白垩纪期间的两期裂谷期沉积(PS.4及PS.3),晚始新世-中新世期间被冰川改造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PS.2)及上新世以来的冰川沉积(PS.1),其间均被不整合面所分隔.两期裂谷事件的沉积中心位于普里兹湾中部,并受断层控制.新生代以来沉积逐渐向着陆架外缘进积加厚,并被冰川作用所改造,沉积环境也由中生代的陆相转变为新生代的滨海相、冰川相.普里兹湾的白垩世和中新统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而其间的沉积类型为冰川沉积,有机碳含量很低.后者可能是由于冰川的底侵作用,使得深部有机碳含量较高的沉积在上部重新沉积的结果,普里兹湾断陷盆地区的PS.3以及陆架外缘以及陆坡深水区的PS.2上部(中新统)可能是油气的潜力生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地层单元 构造沉积演化 油气资源潜力 沉积作用
原文传递
地震海洋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宋海斌 +2 位作者 拜阳 黄兴辉 宋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地震海洋学是利用反射地震方法探测海水温盐结构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主要优势在于水平方向的分辨率较高,能够弥补传统物理海洋学观测在时空尺度上的缺陷,为研究温盐结构、海洋动力过程提供了一种可视化手段.本文将追溯地震海洋学的发... 地震海洋学是利用反射地震方法探测海水温盐结构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主要优势在于水平方向的分辨率较高,能够弥补传统物理海洋学观测在时空尺度上的缺陷,为研究温盐结构、海洋动力过程提供了一种可视化手段.本文将追溯地震海洋学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近年在地震剖面和海水温盐结构的关系、内波、地中海涡旋、潜流等海洋学现象研究以及在海水温度结构反演、地震波模拟等定量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最后展望地震海洋学今后的发展,阐述了未来可能取得突破的7个研究领域,如混合,内波的3D波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温盐结构 涡旋 内波 全波形反演
下载PDF
南海南部地壳结构的重力模拟及伸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程子华 丁巍伟 +2 位作者 方银霞 唐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9-248,共10页
对南海南部地壳结构研究有助于揭示南海完整的演化历史。本研究对南海南部获取的两条多道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解释,并对重力数据进行了壳幔密度反演。其中NH973-1测线始于南海西南次海盆,覆盖了南沙中部的北段;NH973-2测线始于南海东... 对南海南部地壳结构研究有助于揭示南海完整的演化历史。本研究对南海南部获取的两条多道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解释,并对重力数据进行了壳幔密度反演。其中NH973-1测线始于南海西南次海盆,覆盖了南沙中部的北段;NH973-2测线始于南海东部次海盆,穿越礼乐滩东侧。反演结果显示,莫霍面埋深在海盆区10-11 km,陆缘区15-21 km左右,洋壳向陆壳莫霍面深度迅速增加。海盆区厚度在6-7 km,为典型的洋壳;陆缘区地壳厚度在15-19 km,为减薄型地壳。进一步研究表明(1)在西南次海盆残余扩张脊之下,莫霍面比两侧略深;(2)在礼乐滩外侧海盆区有高值重力异常体,推测为洋壳与深部岩浆混合的块体;(3)南沙区域上地壳存在高密度带,且横向上岩性可能变化。南海南部陆缘未发现有下地壳高速层,有比较一致的构造属性和拉张样式,为非火山型陆缘。我们对两条测线陆缘的伸展因子进行了计算,发现上地壳脆性拉伸因子与全地壳拉伸因子存在差异,其陆缘的拉张模式在纵向上是不均匀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模拟 南海南部 非火山型 拉伸因子
下载PDF
利用海底地震仪探测碳泄漏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魏垚 牛雄伟 +4 位作者 虞嘉辉 宫文斐 卫小冬 阮爱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2-410,共19页
海底碳封存是解决全球温室效应,提高碳汇的重要手段.然而,海底碳封存会存在碳泄漏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碳储层结构和海底碳泄漏进行监测.其中,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是海底地震仪(OBS)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本文介绍了使用OBS探测技术对储层... 海底碳封存是解决全球温室效应,提高碳汇的重要手段.然而,海底碳封存会存在碳泄漏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碳储层结构和海底碳泄漏进行监测.其中,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是海底地震仪(OBS)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本文介绍了使用OBS探测技术对储层结构和海底地壳内流体的探测实例:主要包括二维、三维台阵OBS试验,使用的方法为走时反演、各向异性分析以及微地震方法.使用OBS进行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有范围广、深度大、信噪比高、大偏移距的优点.然而,目前二维和三维OBS探测建立的碳储层和碳泄漏模型分辨率还有待提高,可以通过使用密集台阵的方式来提高观测精度,或布设更优化的台阵来获得最佳分辨率.随着碳中和目标的不断临近,各国碳封存的需求迫在眉睫.因此,尽快发展OBS海底碳泄漏监测技术,保证碳封存方案的实施是尤为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海底碳封存 海底地震仪 海底碳泄漏探测
下载PDF
菲律宾海四国海盆地壳结构重力反演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赫 唐勇 +3 位作者 丁巍伟 方银霞 程子华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62-872,共11页
四国海盆是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内由岛弧张裂形成的弧后盆地,其深部地壳结构对认识伊豆小笠原岛弧的裂解和弧后盆地的扩张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在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和深部海底地震(OBS)探测剖面的约束下,结合磁异常条带数据,利用两条横穿四国... 四国海盆是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内由岛弧张裂形成的弧后盆地,其深部地壳结构对认识伊豆小笠原岛弧的裂解和弧后盆地的扩张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在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和深部海底地震(OBS)探测剖面的约束下,结合磁异常条带数据,利用两条横穿四国海盆的重力测线数据对海盆的地壳物性结构反演,对比重力反演剖面与深部探测剖面地壳厚度和密度特征,得到更加精细的四国海盆地壳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四国海盆洋壳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厚,在残留扩张脊处莫霍面深度迅速增加.根据地壳密度和厚度将四国海盆分为:洋壳减薄区、洋壳增厚区、后扩张洋壳增生区,分别对应初始慢速张裂、单翼快速扩张、对称慢速扩张3期扩张活动.南北测线不同构造分区得到的扩张速率与由磁异常条带得到扩张速率相同;洋壳减薄区下地壳均有高密度体,与OBS剖面中下地壳高速体相对应,可能是由于洋壳慢速扩张过程中强烈拆离作用,地幔蛇纹石化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国海盆 重力反演 地壳结构 密度剖面 磁异常条带 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原文传递
南极半岛鲍威尔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沉积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巍伟 林秀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83-2493,共11页
通过对南极半岛鲍威尔盆地及邻区多道地震数据、重磁数据及测井数据的综合解译,对其地层结构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过程以及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共划分出4个层序界面,5个构造沉积单元.研究... 通过对南极半岛鲍威尔盆地及邻区多道地震数据、重磁数据及测井数据的综合解译,对其地层结构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过程以及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共划分出4个层序界面,5个构造沉积单元.研究结果表明鲍威尔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弧后盆地,始新世以来西侧太平洋板块向南极半岛之下持续的俯冲,以及东侧新生代以来威德尔海向斯科舍地区俯冲带的后撤,导致南极半岛发生近东西向的伸展作用,南奥克尼微地块与南极半岛裂离,并最终在早渐新世末期-早中新世期间发生海底扩张作用.南奥克尼微地块一侧的东部陆缘与南极半岛一侧的西部陆缘表现为被动陆缘特征,为共轭陆缘.其南北两侧陆缘则表现为走滑-拉张特征.对研究区沉积过程的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包括构造活动和沉积物源,海平面变化,以及冰川作用.其中南极半岛新生代冰川作用的影响因素显示了高纬度区边缘海盆地独特的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威尔盆地 地层单元 构造变形 沉积演化 主控因素
原文传递
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构造及沉积特征
19
作者 王春阳 丁巍伟 +3 位作者 方银霞 赵阳慧 牛雄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是研究南极洲-澳大利亚晚白垩世裂解过程的关键部位,然而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研究程度较低,特别是在构造-沉积演化方面。基于横穿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对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及沉积... 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是研究南极洲-澳大利亚晚白垩世裂解过程的关键部位,然而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研究程度较低,特别是在构造-沉积演化方面。基于横穿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对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区域性的两大不整合面,分别是土伦阶不整合面(tur)和始新世不整合面(eoc)。两大不整合面将研究区层序划分为三大构造层序:裂谷层序S3,后裂谷层序S2、S1。裂谷层序主要为裂谷期的火山碎屑岩,后裂谷层序多为半深海浊流沉积物如淤泥、黏土等。地震剖面解释发现,研究区不同部位构造变形及沉积特征差异显著,威尔克斯地西部S3较少发育,只在陆坡坡脚向深海盆地过渡的局部区域发育,而发育了厚层的S2、S1;威尔克斯地东部发育了厚层的S3,且S3内部普遍发育高角度正断层。阿德利地发育了一明显的裂谷地块——"阿德利地裂谷地块",其为裂谷作用下从大陆边缘裂离至深海区的海底高原,在其陆缘一侧可能发育了大型的控制断陷的正断层。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构造变形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南极洲-澳大利亚板块裂解过程中发生逆时针旋转,导致陆缘裂谷作用强度不均所形成。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在洋-陆过渡带(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COT)内发育了岩浆成因的基底凸脊,这些凸脊可能是在早期裂谷作用时,在地壳减薄最强烈处地幔物质上涌并遇水蛇纹石化的结果,并且导致了COT内的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 构造变形 沉积特征 地震剖面解释
下载PDF
南极半岛西侧不活动陆缘陆架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沉积演化
20
作者 王春阳 丁巍伟 +3 位作者 方银霞 马乐天 方鹏高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8-229,共12页
基于横穿南极半岛西侧不活动陆缘陆架区的多道地震剖面解释,对该地区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南极半岛西侧陆缘陆架区可以划分为四大平行于南极半岛走向的构造单元,从陆侧至海侧,分别是陆架内缘区、陆架盆地、... 基于横穿南极半岛西侧不活动陆缘陆架区的多道地震剖面解释,对该地区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南极半岛西侧陆缘陆架区可以划分为四大平行于南极半岛走向的构造单元,从陆侧至海侧,分别是陆架内缘区、陆架盆地、陆架中部隆起和陆架外缘区。同时通过地震剖面不整合面识别以及结合区域演化历史,对陆架外缘区层位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四大构造层序:俯冲碰撞前层序S4,俯冲碰撞后层序S3,上新世冰川沉积S2及全新世冰海沉积S1。基于构造单元及构造层序的划分,将南极半岛西侧不活动陆缘陆架区的构造-沉积演化分为三期:(1)中生代—始新世,菲尼克斯板块向着南极半岛俯冲,南极半岛西侧陆缘为主动大陆边缘,陆架内缘区发生火山活动,形成海底火山岩,而在陆架盆地区和陆架外缘区沉积火山碎屑岩;(2)从始新世开始,南极洲-菲尼克斯洋中脊逐步分段式地抵达南极半岛西侧大陆边缘,南极半岛西缘逐渐转变成不活动的大陆边缘,并在陆架中部发生隆起作用,使得陆架盆地内的沉积物发生变形形成向斜构造,同时在陆架外缘区沉积硅质碎屑岩;(3)上新世开始,南极半岛西缘发生大规模的冰川作用,大陆边缘的沉积主要受控于冰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半岛西缘 构造层序 沉积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