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生代兴蒙造山带东缘的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被引量:22
1
作者 刘恺 张进江 +1 位作者 葛茂 凌逸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98-1108,共11页
兴蒙造山带东缘包括松辽盆地以东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和锡霍特-阿林增生杂岩带,是古亚洲洋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过渡的地带。岩浆岩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在佳木斯地块的俯冲作用最早可能始于早二叠世,三叠... 兴蒙造山带东缘包括松辽盆地以东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和锡霍特-阿林增生杂岩带,是古亚洲洋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过渡的地带。岩浆岩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在佳木斯地块的俯冲作用最早可能始于早二叠世,三叠纪-早侏罗世时,其俯冲影响到牡丹江断裂两侧,形成了南北向分布的岩浆岩带以及由黑龙江杂岩为代表的增生杂岩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锡霍特-阿林的地体群沉积了来自佳木斯-兴凯地块和华北克拉通的碎屑物。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变化,板片俯冲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在这段时期逐渐减弱,大量北北东向的左行走滑断裂将锡霍特-阿林的地体向北运移、拼贴至现今位置;同时,中国东北地区则转为伸展环境。晚白垩世时期,俯冲作用再次活跃,产生了锡霍特-阿林地区广泛的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 佳木斯地块 锡霍特-阿林
下载PDF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铁力地区侏罗纪辉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葛茂 张进江 刘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6-740,共15页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对于揭示古太平洋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铁力地区出露的辉绿岩墙为研究对象,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等分析,对...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对于揭示古太平洋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铁力地区出露的辉绿岩墙为研究对象,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等分析,对该基性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岩浆源区以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进行讨论。研究表明:辉绿岩锆石具有高Th/U比值(>0.3),CL图像显示微弱的振荡环带结构,具有岩浆锆石特征,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87±2Ma,即形成于早侏罗世;该岩体主要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未遭受明显的地壳混染作用,并且具有Rb、Ba、U、Pb、K和Sr等流体活动元素相对富集,Th、Nb和Ta等非流体活动性元素相对亏损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其形成于被俯冲流体富集交代的亏损地幔部分熔融,源区可能为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程度约为6%~20%。结合该地区同时代的岩浆岩、变形构造、矿床特征和黑龙江蓝片岩的相关报道,本文认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在中生代期间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其岩浆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存在于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小兴安岭地块间的牡丹江洋西向俯冲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 活动大陆边缘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 牡丹江洋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晚古生代至中生代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葛茂 张进江 +2 位作者 刘恺 王盟 李壮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5-405,共21页
中国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的成因一直是中亚造山带东段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的花岗岩其成因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新获得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铁力和依兰地区的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 中国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的成因一直是中亚造山带东段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的花岗岩其成因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新获得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铁力和依兰地区的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88±1 Ma和257±3 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两地区的二长花岗岩均为Ⅰ型花岗岩并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和U等)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和Ta等)和重稀土元素具有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数据显示,铁力地区二长花岗岩的岩浆源区可能来自于中新元古代的下地壳部分熔融。综合前人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已发表的花岗岩类岩石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初步推测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在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同时,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岩浆岩具有自东向西形成时代逐渐变年轻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东侧的牡丹江洋在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俯冲角度逐渐变缓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活动大陆边缘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早期后碰撞构造环境——来自林西县兰家营子辉长闪长岩的证据 被引量:4
4
作者 车亚文 刘建峰 +2 位作者 赵硕 葛茂 吕前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163,共12页
对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县以北兰家营子辉长闪长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以揭示该岩体的成因,并探讨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大地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145.6±0.6 Ma,为早白垩世早... 对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县以北兰家营子辉长闪长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以揭示该岩体的成因,并探讨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大地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145.6±0.6 Ma,为早白垩世早期侵入体。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岩体SiO2含量为53.38%~54.45%,K2O含量为1.34%~1.43%,Na2O含量为3.85%~4.05%,铝饱和指数A/CNK值介于0.8~0.9之间,属于钙碱性偏铝质岩浆岩。岩石的MgO和TFe2O3含量分别为5.44%~5.73%和7.53%~8.33%相应的Mg#值介于36.96~38.24之间,结合斜长石的环带和辉石的包橄结构,认为岩石是幔源原始岩浆经历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岩石相对富集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锆石εHf(t)介于5.4~9.0之间指示岩浆起源于亏损的受俯冲流体交代过的岩石圈地幔。兰家营子辉长闪长岩与林西地区同时代A型花岗岩构成双峰式岩浆岩组合指示它们是伸展环境的产物。综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早期岩浆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引起的碰撞后伸展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南段 辉石闪长岩 早白垩世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下载PDF
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榍石原位微区LA-ICP-MS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硕 张进 +5 位作者 李锦轶 许文良 曲军峰 刘建峰 郑荣国 葛茂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7-767,共11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榍石原位微区LA-ICP-MS U-Pb定年数据,以明确其形成时代,进而为准确厘定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期次提供新的证据,并进一步揭示其地质意义。研究区内分别采自满归岩体和莫尔道嘎岩体的2... 本文首次报道了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榍石原位微区LA-ICP-MS U-Pb定年数据,以明确其形成时代,进而为准确厘定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期次提供新的证据,并进一步揭示其地质意义。研究区内分别采自满归岩体和莫尔道嘎岩体的2个代表性样品中的榍石呈菱形自形-半自形晶,不具有变质榍石特有的杏仁孔或孔洞特征,暗示其为岩浆成因。对原生榍石的定年结果显示,满归岩体和莫尔道嘎岩体数据点的线性拟合性均较好,拟合线下交点年龄分别为873±22 Ma和783±31 Ma,均与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872±18Ma和789±17 Ma)相一致。同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原定为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最早期岩浆作用产物的满归岩体实际形成于~850 Ma,而非前人认为的957~927 Ma;莫尔道嘎岩体形成于~790 Ma,也并非前人认为的~762 Ma。综合校正后的岩体年龄以及近年来前人研究成果,现阶段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期次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915~905 Ma、~847 Ma、818~808 Ma、~792 Ma和~738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地块 新元古代 岩浆作用 榍石U-Pb年龄
下载PDF
黑龙江杂岩中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云母片岩的40Ar-39Ar年龄对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
6
作者 葛茂 张进江 +1 位作者 刘恺 李壮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79-1201,共23页
黑龙江杂岩作为存在于佳木斯地块西缘的牡丹江洋俯冲—增生的唯一直接记录,对限定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依兰和牡丹江地区出露的黑龙江蓝片岩和云母片岩分别进行了地球化学和40Ar-39Ar年代学方... 黑龙江杂岩作为存在于佳木斯地块西缘的牡丹江洋俯冲—增生的唯一直接记录,对限定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依兰和牡丹江地区出露的黑龙江蓝片岩和云母片岩分别进行了地球化学和40Ar-39Ar年代学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依兰和牡丹江地区的蓝片岩原岩均为碱性玄武岩,与OIB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一致,指示其形成于洋岛环境。结合作者在依兰地区发表的蓝片岩原岩结晶年龄为~288 Ma,表明在早二叠世时期,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存在古洋盆,即牡丹江洋。此外,在牡丹江地区黑龙江杂岩中获得的云母片岩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187±2 Ma,其与变基性岩常常相伴产生,表明二者共同经历了牡丹江洋的俯冲消亡过程,因此代表了黑龙江蓝片岩的形成时代,即早侏罗世。综上,本文对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提出了新的解释,即:早二叠世,牡丹江洋一直存在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早侏罗世,牡丹江洋向松嫩地块之下发生俯冲消减,进而造成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发生碰撞拼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云母片岩 黑龙江杂岩 牡丹江洋 佳木斯地块 中国东北
下载PDF
牡丹江地区黑龙江杂岩中云母片岩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葛茂 张进江 +1 位作者 刘恺 李壮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65-1289,共25页
黑龙江杂岩带作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间缝合带的组成部分,对于探究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牡丹江地区黑龙江杂岩带中云母片岩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从而限定黑龙江杂岩的形成时代.... 黑龙江杂岩带作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间缝合带的组成部分,对于探究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牡丹江地区黑龙江杂岩带中云母片岩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从而限定黑龙江杂岩的形成时代.结果显示,云母片岩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为176~172 Ma,平均年龄为174±1 Ma,该组锆石发育明显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并且Th/U比值大于0.3,具有岩浆锆石的典型特征,限定了云母片岩原岩的沉积时间下限,表明黑龙江杂岩的形成时代可能在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之后.本文对黑龙江杂岩中云母片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进行物源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其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介于1339~172 Ma之间,主要集中在1339~741 Ma、553~497 Ma和267~172 Ma的3个区间,分别与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上的多期岩浆事件相对应,说明其源区主要是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通过对黑龙江杂岩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岩浆岩带所报道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提出了新的认识:在早二叠世,佳木斯地块为牡丹江洋中的陆块;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期间,牡丹江洋向松嫩地块进行俯冲,形成黑龙江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云母片岩 黑龙江杂岩 佳木斯地块 俯冲碰撞
下载PDF
魂牵梦萦乾坤湾诉说不尽黄河情--走近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 被引量:1
8
作者 葛茂 雷勇 冯志强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1年第1期32-37,共6页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滋养着华夏儿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彦喀拉山脉的黄河之水,气势磅礴,一路向东奔腾,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9个省份,最后注入渤海,如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在中华大地上。...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滋养着华夏儿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彦喀拉山脉的黄河之水,气势磅礴,一路向东奔腾,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9个省份,最后注入渤海,如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在中华大地上。黄河全长5464千米,为中国第二大长河,主要分为河源、上游、中游和下游4个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地质公园 永和黄河蛇曲 母亲河 内蒙古 青藏高原 山西 黄河
下载PDF
青藏高原掠影
9
作者 葛茂 王佳敏 王鹏飞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2年第3期10-17,共8页
大约6500万年前,一路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迎面相撞,巨大的能量引发空前的地表隆起,形成了这颗星球上最为突出的高地——青藏高原。它是现今海拔最高、地壳最厚、时代最年轻的高原,享有“地球第三极”之称。
关键词 地球第三极 欧亚板块 印度板块 地表隆起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安乐屯岩体形成时代、成因及对古亚洲洋主缝合带位置的启示
10
作者 赵硕 刘建峰 +5 位作者 李锦铁 张进 曲军峰 郑荣国 葛茂 张北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86-2201,共16页
对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南部安乐屯岩体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龄及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以揭示其形成时代及成因,并讨论其构造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275±1 Ma),而非前人认为的早侏... 对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南部安乐屯岩体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龄及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以揭示其形成时代及成因,并讨论其构造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275±1 Ma),而非前人认为的早侏罗世。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由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整体上富钠、低钾,具有中钾钙碱性系列特征,属于准铝质系列岩石;岩体整体上表现出Eu的正异常特征,并相对富集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这些地球化学特征与俯冲带成因的I-型花岗岩类似。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岩体的ε_(Hf)(t)值介于-7.0~-1.9之间,结合其Nb、Ta亏损而Th相对富集的壳源属性,推断其源区为古老下地壳物质。通过区域对比分析,认为安乐屯岩体形成于古亚洲洋板块向南俯冲于中朝古板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属于中朝古板块北缘古生代增生带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朝古板块北缘 阿鲁科尔沁旗 早二叠世 I-型花岗岩 古亚洲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