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法律道德化——兼析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价值秩序 被引量:10
1
作者 戴茂堂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20,共7页
辨析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几乎是讨论法律道德化、法律伦理学这样的话题的前置条件。默认并预设法律与道德彼此不同,是引出法律道德化问题的逻辑要求。正是因为法律与道德彼此不同,才需要用法律道德化、法律伦理学这样的概念将法... 辨析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几乎是讨论法律道德化、法律伦理学这样的话题的前置条件。默认并预设法律与道德彼此不同,是引出法律道德化问题的逻辑要求。正是因为法律与道德彼此不同,才需要用法律道德化、法律伦理学这样的概念将法律与道德关联起来,并对法律展开道德批判。然而,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区别又不可以扩大化,法律与道德处于一个关系链条中,彼此只有一条看不见的分界线。也正是在这个关系链条中,可以见出道德相比于法律,具有明显的价值优先性。因此,法律应该道德化,而不是道德应该法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道德 法学 伦理学 法权
原文传递
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逻辑分层
2
作者 戴茂堂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以往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解释,偏于社会学视角,且单从治理主体一个维度展开,强调社会治理共同体由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四个主体单元组成。其实,只有补充形上的社会治理观念和形下的社会治理手段两个维度,才有覆盖三维的真正缜密的共... 以往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解释,偏于社会学视角,且单从治理主体一个维度展开,强调社会治理共同体由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四个主体单元组成。其实,只有补充形上的社会治理观念和形下的社会治理手段两个维度,才有覆盖三维的真正缜密的共同体建构,才有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完整图谱。其中,由德治观念和法治观念组合而成的治理观念共同体偏于形上的理论形态的价值判定,由多种多样治理方案组合而成的治理手段共同体偏于形下的实践形态的实用主张。治理主体共同体则是贯通形上与形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治理主体形成的共同体是左右横向展开的,形上的观念共同体和形下的手段共同体是上下纵向展开的。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有一个根本性的逻辑支点,那便是“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方向和目标,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中起着整合作用。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上层面和形下层面的逻辑分层,可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补充纵向上的缺环,使社会治理共同体成为纵横交织、上下交错的网络系统,相辅相成、彼此呼应的逻辑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主体共同体 治理观念共同体 治理手段共同体 逻辑分层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德性理论的内在张力
3
作者 戴茂堂 《新华文摘》 2022年第21期170-171,共2页
戴茂堂、葛梦喆在《湖北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撰文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不仅表现在他根据灵魂中“自身是理性的”和“自身是非理性的但能够接受理性指导”的差异将德性区分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而且表现在他根据实践与生活的不... 戴茂堂、葛梦喆在《湖北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撰文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不仅表现在他根据灵魂中“自身是理性的”和“自身是非理性的但能够接受理性指导”的差异将德性区分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而且表现在他根据实践与生活的不同将德性区分为个人性的和公共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智德性 伦理德性 德性理论 亚里士多德 理性指导 内在张力 个人性 公共性
原文传递
德性的张力: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之间——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文本
4
作者 戴茂堂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61,共9页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不仅表现在他根据灵魂中“自身是理性的”和“自身是非理性的但能够接受理性指导”的差异将德性区分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而且表现在他根据实践与生活的不同将德性区分为个人性的和公共性的。前一种区分实际上是...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不仅表现在他根据灵魂中“自身是理性的”和“自身是非理性的但能够接受理性指导”的差异将德性区分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而且表现在他根据实践与生活的不同将德性区分为个人性的和公共性的。前一种区分实际上是在知识形态层面讨论什么是德性以及德性的类目,后一种区分已不再是知识上的德性分类,而是直接强化了德性的实践与行动的含义。从伦理学本来就是实践哲学的意义上说,后一种区分对于理解亚里士多德德性理论的进路来说更根本、更关键。从“什么是德性”推进到“如何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进而过上好生活,这是一种从理论向实践的深入与深化。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人的生活实践有两种:一种是个人的,一种是公共的。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一方面用于描述个人生活的特征,这是道德哲学所要考察的;另一方面用于描述政治生活的特征,这是政治哲学所要考察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既是作为“为己之学”的道德哲学,又是作为“待人之学”的政治哲学。而“为己待人”两个维面上的卓越就是亚里士多德德性理论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之间凸显出来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德性 个人性 公共性
下载PDF
哲学的力量--纪念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40周年
5
作者 戴茂堂 《武汉宣传》 2018年第11期5-7,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六千字的哲学文章掀起了一场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六千字的哲学文章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标准大讨论 哲学社会科学 真理标准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纪念 力量 《光明日报》 人类社会
原文传递
德治与法治关系探微
6
作者 戴茂堂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8年第2期2-11,共10页
在当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环境中,深入探析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涉及自然律、道德律与法律三者之间复杂而多元的张力关系,更涉及法治与德治在价值上谁更优先这个核心话题。如果说法治主要是... 在当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环境中,深入探析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涉及自然律、道德律与法律三者之间复杂而多元的张力关系,更涉及法治与德治在价值上谁更优先这个核心话题。如果说法治主要是从实用性上做出的考量,更多地基于“事实”,那么德治则是从理想性上做出的考量,更多地基于“价值”。从理想性角度看,成为守法的公民是实然性所需,成为道德崇高的人则是应然性所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强调依法治国的根本前提下,对德治的强调是提升社会道德文明水平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法治 价值优先
下载PDF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7
作者 戴茂堂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90,共8页
哲学是面向普遍性问题的。哲学思想越是具有面向普遍性问题的解释力,就越接近真理和智慧。哲学面向普遍性问题常常遭遇两个“两难”。一个两难是由差异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紧张产生的,涉及哲学如何去回应亚里士多德说的“哲学始于惊异”以... 哲学是面向普遍性问题的。哲学思想越是具有面向普遍性问题的解释力,就越接近真理和智慧。哲学面向普遍性问题常常遭遇两个“两难”。一个两难是由差异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紧张产生的,涉及哲学如何去回应亚里士多德说的“哲学始于惊异”以及海德格尔所说的“哲学本质上就是令人惊讶的”;另一个两难是由客观普遍性与主观普遍性之间的紧张产生的,涉及哲学如何去回应康德说的“两个普遍性”。破解第一个两难的关键在于努力在普遍性与差异性之间保持张力;破解第二个两难的关键在于重新评估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普遍性。关切哲学的普遍性面向问题,能够启迪我们重建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张力关系,在保护特殊性的前提下承担起维护公共性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普遍性 哲学的主观普遍性 哲学的客观普遍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