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选择性腹腔引流患者延长引流时间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葛新兰 唐浩文 +3 位作者 曹俊宁 潘可 李崇辉 刘博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0-283,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选择性腹腔引流患者引流时间大于1 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选择性放置腹腔引流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33例患者,其中男性147例,女性86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选择性腹腔引流患者引流时间大于1 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选择性放置腹腔引流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33例患者,其中男性147例,女性86例,中位年龄59.0(47.5,65.5)岁。根据术后引流时间分为引流时间1 d组65例和引流时间大于1 d组168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资料,分析引流时间大于1 d的危险因素。结果引流时间1 d组的引流时间1 d,引流时间大于1 d组的引流时间2~8 d。233例患者发生胆漏1例,发生腹腔出血14例,2~3 d后均自愈。233例选择性放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出院时均已痊愈。BMI≥28 kg/m^(2)(OR=3.443,95%CI:1.411~8.405,P=0.007)、手术时间≥65 min(OR=2.570,95%CI:1.310~5.045,P=0.006)、胆囊壁厚度≥0.5 cm(OR=12.720,95%CI:1.350~5.478,P=0.005)、术后腹痛(OR=13.537,95%CI:1.685~108.748,P=0.014)和术后发热(OR=8.156,95%CI:1.035~64.249,P=0.046)是引流时间大于1 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BMI≥28 kg/m^(2)、手术时间≥65 min、胆囊壁厚度≥0.5 cm、术后腹痛和发热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选择性腹腔引流患者,临床医师应适当延长其引流时间,以确保医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选择性腹腔引流 引流时间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胆碱能抗炎途径的双效活化对阻塞性黄疸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葛新兰 张煊 +2 位作者 李崇辉 王宪强 顾万清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43-947,共5页
目的探讨通过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胆碱能M受体阻断剂激活a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观察胆碱能抗炎途径双效活化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2只,16只手术结扎大鼠胆总管(BDL)做成阻塞性黄疸模型... 目的探讨通过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胆碱能M受体阻断剂激活a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观察胆碱能抗炎途径双效活化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2只,16只手术结扎大鼠胆总管(BDL)做成阻塞性黄疸模型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另设假手术组6只。治疗组每日腹腔注射山莨菪碱(25mg/kg)和新斯的明(25/μg/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以假手术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隔日测量大鼠体重,12d后处死大鼠,观察肝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检测肝功能及肝组织和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阻塞性黄疸大鼠体重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大鼠,治疗组大鼠的体重增长率在治疗3d后与对照组一致。阻塞性黄疸对照组和治疗组转氨酶、胆红素和γ-GT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肝组织病理损害性变化明显轻于对照组。阻塞性黄疸大鼠TNF-α、IL-1β和IL-6的肝组织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O.05),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TNF-α、IL-1β浓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胆碱能M受体阻断剂双效活化胆碱能抗炎途径,可以明显抑制阻塞性黄疸诱发的促炎基因表达和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能抗炎途径 阻塞性黄疸 山莨菪碱 新斯的明
原文传递
保留肝动脉入肝血流阻断法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胡建军 李崇辉 +4 位作者 王洪东 纪旭 葛新兰 潘可 董家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 探讨保留肝动脉入肝血流阻断法对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 四氯化碳大鼠肝硬化模型及正常大鼠根据血流阻断方式分为4组:正常对照(N-SO)组;硬化对照(C-SO)组;Pringle阻断(PTC)组;保留肝动脉血供入肝血... 目的 探讨保留肝动脉入肝血流阻断法对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 四氯化碳大鼠肝硬化模型及正常大鼠根据血流阻断方式分为4组:正常对照(N-SO)组;硬化对照(C-SO)组;Pringle阻断(PTC)组;保留肝动脉血供入肝血流阻断(PVC)组.于阻断期比较各组肝切除术中肝断面出血量.复流后1h、6h及24 h取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及丙二醛(MDA)含量,制作组织病理切片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肝断面出血量PTC组<PVC组<N-SO组<C-SO组(P<0.05).复流1h、6h及24 h,血清ALT值及肝组织MDA值检测PTC组>PVC组>C-SO组>N-SO组(P<0.05);肝组织ATP值PTC组<PVC组<C-SO组<N-SO组(P<0.05);肝脏形态学观察,PTC组及PVC组病理改变重于C-SO组,PTC组损伤程度更重.结论 保留肝动脉血供入肝血流阻断法可有效控制肝硬化大鼠肝断面出血,并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血流阻断 再灌注损伤 肝硬化 大鼠
原文传递
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对荷瘤小鼠肝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史斌 李崇辉 +3 位作者 陈永卫 葛新兰 张爱群 董家鸿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14期2601-260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血流阻断方式对荷瘤小鼠肝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Suspe-nded operation,SO)、肝门阻断组(Occlusion of the portal triad,OPT)、保留肝动脉持续阻断门静脉(Occlusion of portal v... 目的:探讨不同血流阻断方式对荷瘤小鼠肝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Suspe-nded operation,SO)、肝门阻断组(Occlusion of the portal triad,OPT)、保留肝动脉持续阻断门静脉(Occlusion of portal vein,OPV)各8只。采用门静脉注射肿瘤的方法建立肝癌模型,建模后3天采用阻断范围为左外叶和中叶、阻断时间为60分钟的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复流后5天后,通过测量3组对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以及病理学变化来评价不同血流阻断方式对肝细胞功能影响的程度。结果:门静脉注射小鼠肝癌细胞8天后,对照组测量小鼠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值为66.5±22.3 IU/L,OPT组值为276.3±80.5 IU/L,OPV组值为89.6±28.4 IU/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测量小鼠正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值为301.3±126.7 IU/L,OPT组值为1126.4±285.5 IU/L,OPV组值为438.6±150.7 IU/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病理组织学OPV组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较OPT组轻。结论:保留肝动脉持续阻断门静脉可以减轻荷瘤小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血流阻断 缺血再灌注损伤 荷瘤小鼠
原文传递
大鼠肝静脉短暂阻断后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3
5
作者 谭晓宇 陆树桐 +6 位作者 刘军 许文犁 许寅喆 葛新兰 张爱群 李崇辉 董家鸿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4-399,共6页
目的观察短暂出肝血流阻断与短暂入肝血流阻断对大鼠肝叶的血流动力学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在同一大鼠肝脏的不同肝叶建立3个不同的区域:(1)非孤立型肝叶淤血再灌注(NIL-CR)区:分离大鼠肝右中叶肝静脉,并予无损伤血管夹夹闭肝静脉30... 目的观察短暂出肝血流阻断与短暂入肝血流阻断对大鼠肝叶的血流动力学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在同一大鼠肝脏的不同肝叶建立3个不同的区域:(1)非孤立型肝叶淤血再灌注(NIL-CR)区:分离大鼠肝右中叶肝静脉,并予无损伤血管夹夹闭肝静脉30 min后开放;(2)孤立型肝叶淤血再灌注(IL-CR)区:分离大鼠左肝叶肝静脉,并予无损伤血管夹夹闭肝静脉30 min后开放;(3)缺血再灌注(IR)区:予无损伤血管夹阻断大鼠肝右上叶入肝血流30 min后开放,于血流阻断后30 min、复流后1、3、7 d等4个时相点分别检测大鼠肝脏各区域的末梢微循环血流量、氧饱和度以及肝组织切片的Suzuki评分。结果血流阻断后30 min,IR区的微循环流量显著高于NIL-CR区、IL-CR区(P均<0.01),IR区的氧饱和度显著高于NIL-CR区(P<0.01)、IL-CR区(P<0.05);在肝组织切片的Suzuki评分中,NIL-CR区和IL-CR区在血流阻断后30 min、复流后1 d的分值均显著高于IR区(P均<0.01)。但NIL-CR区与IL-CR区在末梢微循环血流量、氧饱和度以及Suzuki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静脉阻断能更显著地降低肝组织末梢循环的血流灌注和氧饱和度,导致CR比IR产生更显著的肝损伤效应。淤血区周边是否有正常肝组织接壤的因素并不对CR的损伤程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 微循环 血流动力学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淤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术后剩余肝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谭晓宇 许文犁 +3 位作者 葛新兰 李崇辉 张爱群 董家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2-337,共6页
目的观察淤血/再灌注损伤(CRI)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对术后剩余肝脏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3组,IRI组:预先对肝左叶进行30 min入肝血流阻断,然后切除除左叶以外的其他肝叶(切除部分约占全肝重的70%);CRI组:预先对肝左叶进行30 ... 目的观察淤血/再灌注损伤(CRI)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对术后剩余肝脏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3组,IRI组:预先对肝左叶进行30 min入肝血流阻断,然后切除除左叶以外的其他肝叶(切除部分约占全肝重的70%);CRI组:预先对肝左叶进行30 min出肝血流阻断,然后切除除左叶以外的其他肝叶;对照组:单纯切除除肝左叶以外的其他肝叶。记录各组大鼠死亡率,分别于术后1、3、7 d处死实验大鼠检测各组的ICG血浆消除率(ICG-PDR)、ALT、AST、肝再生度、Ki-67标记指数等变化。结果 CRI组术后死亡率高于IRI组(34.3%vs 8%,P<0.05)以及对照组(34.3%vs 4%,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CRI组术后第1天转氨酶明显升高、肝功能显著降低(P<0.05),而同等时间的IRI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CRI组的术后第1天的Ki-67标记指数明显降低(P<0.01),甚至低于IRI组(P<0.01);CRI组的Ki-67标记指数峰值延迟出现,峰值的高度低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CRI组术后第3天的肝再生度也受到抑制(P<0.01),亦低于IRI组(P<0.05)。结论与IRI相比,CRI能引起更严重的肝损伤同时抑制肝切除术后早期的肝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血 再灌注 缺血 再灌注 肝切除 肝损伤 肝再生
下载PDF
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瘢痕形成的特点 被引量:3
7
作者 吕少诚 李会星 +5 位作者 李文杰 张爱群 李崇辉 葛新兰 顾万清 史宪杰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79-482,共4页
目的通过对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胆管壁组织的动态观察,研究吻合口瘢痕形成的特点。方法共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正常组、胆肠吻合3 d组、1周组、2周组和1个月组。比较胆肠吻合术后各组不同时间点大鼠吻合口直径、吻... 目的通过对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胆管壁组织的动态观察,研究吻合口瘢痕形成的特点。方法共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正常组、胆肠吻合3 d组、1周组、2周组和1个月组。比较胆肠吻合术后各组不同时间点大鼠吻合口直径、吻合口胆管壁组织的Masson染色、TGF-β1免疫组化染色和TGF-β1的PCR相对定量情况。结果顺利完成各组实验手术操作。大鼠实施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直径逐渐缩窄,术后2周组和术后1个月组吻合口直径分别为(3.8±0.4)cm、(3.3±0.2)cm,明显窄于术后3 d组的(4.4±0.2)cm(P<0.05)。Masson染色结果提示,胆肠吻合术后1个月胆管壁几乎完全瘢痕化。TGF-β1免疫组化染色及PCR定量结果提示,组织的瘢痕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稳定,术后1个月时TGF-β1的基因表达趋于正常。结论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组织逐渐出现瘢痕化狭窄,术后1个月左右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在术后1个月内阻断或减少吻合口组织的瘢痕化趋势,将有助于减轻术后吻合口瘢痕的形成,减少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肠吻合术 吻合口狭窄 瘢痕 大鼠
下载PDF
应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监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后的微循环血流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崇辉 王洪东 +4 位作者 葛新兰 潘可 柏佳 张爱群 董家鸿 《微循环学杂志》 2013年第4期16-19,F0003,I0001,共6页
目的:应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LSCI)技术监测大鼠入肝血流阻断前后肝脏微循环血流变化。方法: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和阻断入肝血流组(n=8),实施尾叶转流法90%全肝血流阻断,并于阻断入肝血流前后和复流后,应用moorFLP... 目的:应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LSCI)技术监测大鼠入肝血流阻断前后肝脏微循环血流变化。方法: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和阻断入肝血流组(n=8),实施尾叶转流法90%全肝血流阻断,并于阻断入肝血流前后和复流后,应用moorFLPI-2LSCI系统分别进行肝左叶、左中叶和右中叶表面微循环血流量测量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并与假手术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假手术组和阻断入肝血流组阻断前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分别为(882.11±103.78)LSPU和(855.61±117.58)LSPU(P>0.05),阻断入肝血流使肝脏微循环血流量下降至(464.97±92.20)LSPU(P<0.05),复流后进一步下降至(336.46±29.33)LSPU(P<0.05),而假手术组肝微循环血流量无明显变化。阻断入肝血流后大鼠肝左叶微循环血流量(395.24±75.48)LSPU明显低于左中叶(511.70±116.98)LSPU和右中叶(519.94±101.49)LSPU(P均<0.05)。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主要表现为肝窦大量充血和肝细胞核固缩及变性坏死。结论:LSCI技术能够准确评估入肝血流阻断导致的肝脏微循环血流变化,反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微循环障碍,可用于肝外科手术中入肝血流控制的监测和肝脏微循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 肝脏微循环 血流变化 成像技术 激光散斑 应用 门静脉压力 大鼠
下载PDF
胆碱能抗炎通路在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吕少诚 贺强 +5 位作者 史宪杰 顾万清 李文杰 张爱群 李崇辉 葛新兰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33-636,共4页
目的研究胆碱能抗炎通路在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局部吻合口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6只,包括正常组(一期术前组、二期术前组)、实验组(3天组、1周组、2周组、1月组),对照组(3天组、1周组、2周组、1月... 目的研究胆碱能抗炎通路在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局部吻合口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6只,包括正常组(一期术前组、二期术前组)、实验组(3天组、1周组、2周组、1月组),对照组(3天组、1周组、2周组、1月组)。实验组大鼠术后第1天即开始给予胆碱能抗炎通路药物(山莨菪碱25mg/kg联合新斯的明50μk)腹腔注射,连续7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胆肠吻合口的直径、抗平滑肌抗体(d—SMA)和TGF.131免疫组化染色以及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顺利完成各组实验手术操作,建立大鼠模型。(1)对照组大鼠的胆总管直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出现狭窄,术后1个月时为(3.3±0.2)mm,而实验组大鼠的胆总管直径无狭窄趋势,术后1个月时为(4.6±0.2)mm(P〈0.05)。(2)大鼠在胆肠吻合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吻合口组织中α-SMA表达逐渐增多,而TGF-β1逐渐减少。其中实验组大鼠吻合口的瘢痕组织形成情况在各个时间点均比对照组轻。(3)对照组大鼠术后1个月吻合口组织的TGF-β1相对表达量为(1.02±0.28),实验组大鼠术后1个月为(0.51±0.30,P〈0.05)。结论胆碱能抗炎通路能有效减少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瘢痕形成,进而减少术后吻合口狭窄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能抗炎通路 胆肠吻合 大鼠 瘢痕形成
原文传递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
10
作者 葛新兰 《中学生物学》 2005年第7期39-40,共2页
学会学习,使学生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我校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 学会学习,使学生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我校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过程由单向传授过程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变成研究信息、增长知识、形成才能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必不可少的过程.当然,这里所讲的"自主性"不是一般的自己潜意识的活动,而是一种由"计划"到"讨论"再到"处理"的全过程,是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是"当家作主"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会学习,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而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面就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方法作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自主性 生物教学 中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模式 学会学习 基本技能 终生学习 主导作用 学生学习 自主探索 组织者 传播者 引导者 教师
下载PDF
稳定小鼠缓慢颅内加压法脑死亡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1
作者 石雍 李崇辉 +4 位作者 肖年军 李文杰 梁雨荣 潘可 葛新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5-200,共6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改良小鼠脑死亡模型,分享脑死亡建模和维护经验。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死亡组(n=25)和假手术组(n=10),颅内插入2F Fogarty球囊导管并应用缓慢持续颅内加压法建立小鼠脑死亡模型,经口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 目的建立稳定的改良小鼠脑死亡模型,分享脑死亡建模和维护经验。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死亡组(n=25)和假手术组(n=10),颅内插入2F Fogarty球囊导管并应用缓慢持续颅内加压法建立小鼠脑死亡模型,经口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颈静脉补液维持脑死亡状态,颈动脉插管监测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假手术组插入球囊导管但不加压,光镜下观察供肝组织学改变(HE染色)。结果颅内加压20 min后成功诱导小鼠脑死亡,对应的球囊内平均液体量为(105.77±21.57)μl。濒临脑死亡期间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迅速升高达峰值后逐渐降低,峰值分别为(128.28±17.16)mm Hg(1 mm Hg=0.133 k Pa)和(434.16±55.75)次/min,均显著高于对应点的假手术对照组(均P=0.000)。在4 h的观察期内,72%(18/25)的小鼠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和手术过程中未发生死亡事件。脑死亡小鼠供肝呈轻度的局部缺血性损伤(水肿、淤血、炎症浸润),假手术对照组小鼠供肝缺血性损伤程度较脑死亡组轻。结论本研究建模技术降低了手术难度和手术并发症,小鼠脑死亡模型稳定、可靠、具有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小鼠 动物模型 肝移植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胆碱能抗炎通路在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全身及吻合口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少诚 李会星 +5 位作者 李文杰 张爱群 李崇辉 葛新兰 顾万清 史宪杰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6-339,共4页
目的研究胆碱能抗炎通路在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全身及吻合口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6只,包括正常组(一期术前组,二期术前组)、实验组(3天组,1周组,2周组,1月组)和对照组(3天组,1周组,2周组,1... 目的研究胆碱能抗炎通路在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全身及吻合口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6只,包括正常组(一期术前组,二期术前组)、实验组(3天组,1周组,2周组,1月组)和对照组(3天组,1周组,2周组,1月组)。实验组大鼠术后第1天即开始给予胆碱能抗炎通路药物(山莨菪碱25mg/kg联合新斯的明50μg/kg)腹腔注射,连续7日;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机体应激指标以及胆管壁HE染色和TGF-β1免疫组化染色情况。结果顺利完成各组实验手术操作。(1)实验组大鼠在术后第3天、术后1周和术后2周的C反应蛋白(CRP)、TNF-α和IL-1β指标分别为(3.6±0.2)mg/L、(2.9±0.4)pg/ml、(126.9±19.0)pg/ml;(2.6±0.3)mg/L、(2.0±0.3)pg/ml、(73.4±8.6)pg/ml和(2.3±0.1)mg/L、(1.7±0.4)pg/ml、(53.2±6.5)pg/m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大鼠(P〈0.05)。术后1个月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大鼠胆管壁的HE染色所示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比对照组轻,TGF-β1表达也较对照组少。结论术后给予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双向活化胆碱能抗炎通路,能有效降低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全身及吻合口的炎症反应,有望为临床防治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炎症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能抗炎通路 胆肠吻合 大鼠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原文传递
单人显微操作下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洪东 葛新兰 +1 位作者 潘可 李崇辉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487-493,共7页
目的评价新的肝上下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新的袖套和支架制作技术。方法将186只SD大鼠分为4组,前3组予肝移植,每组60只,供、受体各30只;第4组为假手术对照6只。肝移植第1组和第2组采用新的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方法+新的单槽袖套,其中第1组... 目的评价新的肝上下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新的袖套和支架制作技术。方法将186只SD大鼠分为4组,前3组予肝移植,每组60只,供、受体各30只;第4组为假手术对照6只。肝移植第1组和第2组采用新的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方法+新的单槽袖套,其中第1组采用新的无损胆道支架,第2组采用传统的粗制支架。第3组采用传统的双定点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方法+传统的多痕袖套+无损支架。第4组为开腹后仅游离肝周韧带的假手术组。记录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的重建时长和无肝期时长,1周和1个月生存率。测定术后1个月肝功能,并明确有无血管扭转、血栓形成和胆汁瘤、胆道梗阻等并发症。结果第1组肝上下腔静脉显微缝合时间为(661±69) s、第2组(662±67) s,第3组(826±73) s,第1组、第2组均较第3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肝下下腔静脉重建时间为(61±12) s,第2组(58±10) s,第3组(72±12) s;第1组门静脉重建时间为(73±11) s、第2组(76±10) s,第3组(91±17) s;第1组、第2组均较第3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无肝期(758±68) s,第2组(760±67) s,第3组(939±73) s,第1组、第2组均短于第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第3组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第2组。第1组、第3组的1周、1个月生存率均高于第2组。结论新的肝上下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结合单槽袖套的重建时间短、显著缩短无肝期。无损胆道支架术后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肝移植 显微外科 静脉和胆管重建
下载PDF
门静脉联合胆管双结扎与单纯门静脉结扎对非结扎侧肝增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立超 任为正 +3 位作者 葛新兰 张东欣 柏佳 董家鸿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5年第4期253-258,共6页
目的:探讨胆管联合门静脉双结扎(B PL)与单纯门静脉结扎(PVL)对非结扎侧肝增生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B PL组和PVL组,每组36只。解剖大鼠肝门部,B PL组结扎大鼠肝左、中叶门静脉和胆管,PVL组结扎大鼠肝左、中叶... 目的:探讨胆管联合门静脉双结扎(B PL)与单纯门静脉结扎(PVL)对非结扎侧肝增生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B PL组和PVL组,每组36只。解剖大鼠肝门部,B PL组结扎大鼠肝左、中叶门静脉和胆管,PVL组结扎大鼠肝左、中叶门静脉。在术后0、1、2、3、5和7 d分别将各组大鼠称重后取下腔静脉血、肝组织,测定血清以及肝内胆汁酸水平,测定转氨酶水平,称量未结扎侧和结扎侧肝重。对于非结扎侧肝脏,W estern blot测定PC N A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阳性细胞指数。结果:两组术后均引起一过性转氨酶升高。B PL组肝内胆汁酸于术后1 d升至峰值,随后迅速降低。而PVL组肝内胆汁酸于术后2 d到达峰值,随后缓慢降低。PC N A表达量以及ki-67阳性细胞指数B PL组均比PVL组提前到达峰值。PVL与B PL均可以引起肝脏萎缩-增生综合征(A H C)。但是,B PL更快、更有效。结论:B PL比PVL能更有效地促进非结扎侧肝叶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结扎 门静脉结扎 肝再生 PCNA ki-67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早期暂时性停用CSA或FK506的个体化治疗体会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可 谈景旺 +3 位作者 张爱群 李崇辉 柏佳 葛新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9期1710-1713,共4页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根据不同的个体及不同的病情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经验。方法:除术后早期3例因非排斥反应原因死亡外,回顾性分析39例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3个月内有停用免疫抑制剂3天以上者与无停用免疫抑制剂者的排斥反应...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根据不同的个体及不同的病情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经验。方法:除术后早期3例因非排斥反应原因死亡外,回顾性分析39例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3个月内有停用免疫抑制剂3天以上者与无停用免疫抑制剂者的排斥反应发生及预后情况,即不同个体在不同病情采用不同免疫抑制方法的效果。结果:39例受体中共有16例成功停用CSA或FK506平均5.6天,与24例未停药组比较,两组病人一般特征无差异,但ASA评分呈显著差异,两组排斥反应及其他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23)。随访2-6年,术后随访平均3年存活的19例中,最低CSA用量为2 mg/kg/d,最低FK506为0.02 mg/kg/d,一般FK506用量为0.04-0.06 mg/kg/d。结论:对于术后早期合并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药物中毒等受体载时性停用CSA或FK506有利于受体的恢复,早期治疗中应根据受体免疫状态、术后不同时期、合并的特殊病情及对各种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差异等来决定免疫抑制剂使用方案及用量,有效控制排斥反应、毒副作用及相关并发症,提高移植肝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免疫抑制 个体化治疗
原文传递
联合生物素荧光成像建立McA-RH7777/Buffalo大鼠肝癌模型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潘立超 张爱群 +4 位作者 柏佳 谭晓宇 葛新兰 赖彦华 董家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2-336,共5页
目的 利用荧光素酶标记的McA-RH7777肝癌细胞建立可供活体观察的大鼠肝癌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选择性结扎门静脉和胆管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以pCDH-puromycin-CMV为载体将荧光素酶基因转染至大鼠McA-RH7777肝癌细胞,皮下接种Buff... 目的 利用荧光素酶标记的McA-RH7777肝癌细胞建立可供活体观察的大鼠肝癌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选择性结扎门静脉和胆管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以pCDH-puromycin-CMV为载体将荧光素酶基因转染至大鼠McA-RH7777肝癌细胞,皮下接种Buffalo大鼠,取瘤块异体种植于大鼠肝脏左外叶,活体观察肿瘤生长状态.肝癌建模成功后,随机将大鼠分为三组,即种植叶门静脉联合胆管双结扎组、单纯门静脉结扎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结扎后1周和2周处死,解剖肝肺肾,观察肝内外肿瘤生长和转移情况.结果 皮下和肝内种植Buffalo大鼠的成瘤率均为100%.转染荧光素酶Luc-McA-RH7777肝内种植2周后,接种肝叶活体观察可见荧光信号.荧光信号范围和强度随时间的推移增加,4周时肿瘤仍呈局部生长,未见明显肝内和肺转移.门脉联合胆管结扎术后不仅原位肿瘤体积增大,并且于结扎后2周出现肺转移.免疫组化显示肝内瘤灶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呈甲胎蛋白(AFP)免疫反应阳性,部分瘤细胞显示Luc阳性.结论 Luc-McA-RH7777细胞能在Buffalo大鼠肝内成瘤并活体显示,门脉联合胆管结扎可加快肝癌生长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癌模型 大鼠 生物素荧光成像
原文传递
第一肝门阻断对大鼠硬化肝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葛新兰 胡建军 +3 位作者 潘可 李崇辉 张爱群 董家鸿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608-610,共3页
目的探讨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阻断)对硬化肝组织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模型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 operation,SO)对照组和Pringle阻断(portal triad clamping,PTC)组,PTC组阻断45 min、复流6 h取下腔静脉血和... 目的探讨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阻断)对硬化肝组织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模型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 operation,SO)对照组和Pringle阻断(portal triad clamping,PTC)组,PTC组阻断45 min、复流6 h取下腔静脉血和肝组织标本,检测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及肝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制作组织病理切片及电镜切片,观察组织损伤及肝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血液中ALT水平:SO组(117.8±58.0)IU/L,PTC组(1 147.0±297.0)IU/L,PTC组高于SO组(P<0.05);肝组织中ATP的含量:SO组(3.80±0.75)μmol/g,PTC组(1.10±0.26)μmol/g,PTC组低于SO组(P<0.05);超微结构观察SO组肝细胞线粒体轻微肿胀,而PTC组肝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线粒体膜损伤破裂,线粒体嵴疏松溶解,肝细胞核固缩,光镜下见肝细胞片状坏死。结论大鼠硬化肝组织中肝细胞对于Pringle阻断引起的缺血损伤更为敏感,对于硬化肝应尽量缩短Pringle阻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阻断 超微结构 肝硬化 大鼠
下载PDF
Ki-67在大鼠肝移植后肝细胞再生程度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一男 李崇辉 +4 位作者 石雍 葛新兰 柏佳 潘可 梁雨荣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789-792,806,共5页
目的探讨Ki-67在大鼠肝移植后肝细胞再生程度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冷保存1 h组、冷保存6 h组各36只。每组行肝移植手术,分别在术后1 d、3 d、5 d取肝标本,将不同时间获取的标本分为冷保存1 h下移植后1 d组(A)... 目的探讨Ki-67在大鼠肝移植后肝细胞再生程度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冷保存1 h组、冷保存6 h组各36只。每组行肝移植手术,分别在术后1 d、3 d、5 d取肝标本,将不同时间获取的标本分为冷保存1 h下移植后1 d组(A)、移植后3 d组(B)、移植后5 d组(C);冷保存6 h下移植后1 d组(D)、移植后3 d组(E)、移植后5 d组(F),运用免疫组化法对各组大鼠肝进行染色,运用Image J软件进行阳性新生肝细胞计数,比较各组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A组、B组、C组阳性细胞表达率逐渐升高(4.97%±2.34%,9.65%±1.68%,19.27%±2.94%);D组、E组、F组阳性细胞表达率呈上升趋势,其中D组与F组(19.24%±3.08%vs 32.97%±6.05%,P<0.01)、E组与F组(21.98%±3.14%vs32.97%±6.05%,P<0.0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可见D组、E组、F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显著高于A组、B组、C组(19.24%±3.08%vs 4.97%±2.34%,21.98%±3.14%vs 9.65%±1.68%,32.97%±6.05%vs 19.27%±2.94%;P均<0.01)。结论 Ki-67表达率可反映大鼠肝移植后肝细胞再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大鼠 KI-67 肝再生
下载PDF
不同肝上下腔静脉重建方法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洪东 李崇辉 +6 位作者 葛新兰 徐鸿滨 徐清华 罗渝昆 叶晟 张爱群 董家鸿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3期29-36,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肝上下腔静脉的不同重建方法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根据Kamada二袖套法、改良内覆静脉支架法和Harihara三袖套法3种不同的肝上下腔静脉重建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每组先取12对记录手术成功情况、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肝上下腔静脉的不同重建方法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根据Kamada二袖套法、改良内覆静脉支架法和Harihara三袖套法3种不同的肝上下腔静脉重建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每组先取12对记录手术成功情况、手术操作时间、术后1个月受体存活情况、肝脏弹性模量值、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等。另以10只相近体质量大鼠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肝脏弹性模量值。利用激光散斑灌注成像(LSPI)监测3组移植组受体移植肝复流后和对照组肝脏的微循环。术后24,72 h和1个月,3组移植组各时间点再另取6只存活受体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结果二袖套组、支架组和三袖套组手术成功比例分别为12/12,11/12和11/12。术后1个月,二袖套组、支架组和三袖套组分别有11(11/12),9(9/11)和9(9/11)只受体存活,分别有0,7,4例发生静脉血栓;二袖套组发生静脉血栓比例低于支架组和三袖套组(P=0.000和0.026)。二袖套组、支架组和三袖套组术后1个月和对照组肝弹性模量值分别为7.0±0.4,15.3±1.6,7.5±0.7和5.6±0.7,各移植组均高于对照组(F=209.70,P<0.05)。移植肝复流后LSPI流量值逐步增加,但复流3,10,20 min后,各移植组间LSPI流量值差异无统计意义(F=1.96,3.81和1.65,P均>0.05);复流20 min时,各移植组LSPI流量值仍低于对照组(F=237.65,154.02和50.95,P均<0.05)。将对照组大鼠血流动力学结果作为正常参考值,各移植组术后肝下下腔静脉(IHVC)和门静脉(PV)血流量、压力均逐渐升高。术后24,72 h和1个月,3组移植组大鼠IHVC和PV血流量均低于对照组,支架组最低(F=71.4和54.3,79.8和54.3,84.5和29.6,P均<0.05);3组移植组大鼠IHVC压力均高于对照组,支架组最高(F=73.5、159.8和110.1,P<0.05)。术后24,72 h,二袖套组和三袖套组PV压力均低于对照组,而支架组高于对照组(F=126.6和193.5,P均<0.05)。术后1个月,支架组大鼠PV压力高于对照组(F=1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大鼠 肝移植 肝上下腔静脉
原文传递
不可逆电穿孔与射频消融对大鼠肝脏新生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凯 葛新兰 +5 位作者 苏明 王鹏飞 刘添 卢实春 顾万清 陈永亮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35-537,共3页
目的比较不可逆电穿孔(纳米刀)技术与射频消融对大鼠肝脏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纳米刀组和射频消融组,每组30只。纳米刀组电极消融肝脏左侧外叶,射频消融组消融相同部位,对照组... 目的比较不可逆电穿孔(纳米刀)技术与射频消融对大鼠肝脏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纳米刀组和射频消融组,每组30只。纳米刀组电极消融肝脏左侧外叶,射频消融组消融相同部位,对照组仅开腹和关腹。术后3、7和10 d取消融区域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阳性表达,并计算微血管密度和VEGF阳性细胞比例。结果术后3、7和10 d,对照组微血管密度计数分别为50.3±12.5、54.6±11.9和58.2±14.7,射频消融组为18.4±4.7、17.3±5.1和18.1±5.9,纳米刀组为42.8±10.4、45.6±10.2和49.2±13.8。射频消融组微血管密度低于对照组及纳米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刀组微血管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和10 d,对照组VEGF阳性细胞数分别为50、56和57个,射频消融组为32、30和33个,纳米刀组为44、43和45个。射频消融组VEGF阳性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和纳米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刀组与对照组VEGF阳性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刀可以有效保护大鼠肝脏消融区的微血管,消融区血管再生能力更强,优于射频消融,为组织修复及再生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融技术 电穿孔 新生血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