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些邊界方言名詞後綴“子”“崽”“兒”的來源 被引量:1
1
作者 《汉语史学报》 2020年第1期15-28,共14页
漢語方言中最基本的名詞後綴大多來自本方言表"兒子"義的名詞,如官話的"子"和"兒",吴方言的"兒",閩方言的"囝",粤方言的"仔"(實爲"子"),客家方言的"子&qu... 漢語方言中最基本的名詞後綴大多來自本方言表"兒子"義的名詞,如官話的"子"和"兒",吴方言的"兒",閩方言的"囝",粤方言的"仔"(實爲"子"),客家方言的"子"和"崽",湘、贛方言的"崽"。吴、閩、湘、贛方言的一些邊界方言點基本的名詞後綴則與各自方言"兒子"義名詞不相吻合,如北部吴語的"子",閩北、閩中方言的"崽"或"子",辰溆片湘方言的"兒",表現出另一種類型特點。本文通過比較,認爲這些邊界方言點的"子"綴、"崽"綴或"兒"綴是在周邊强勢方言,特别是在主流漢語的影響之下移植的。從19世紀上海話、寧波話的語料來看,"子"綴取代"兒"綴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基本完成。本文還指出,後綴屬於漢語構詞層面的成分,後綴的移植涉及語音、詞彙和語法諸層面的問題,一般來説只有語言的深度接觸才可能引發後綴的根本性改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邊界方言 後綴 “子”綴 “崽”綴 “兒”綴 語言接觸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山東官話文獻的羅馬字拼音方案
2
作者 林夢虹 《汉语史学报》 2021年第1期56-74,共19页
19世紀80年代德國天主教聖言會傳教士到山東南部傳教,逐漸形成以兖州爲中心的魯南代牧區。實際上,早在19世紀60年代,屬於基督教新教的美北長老會已經派出傳教士到魯東登州一帶傳教。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清末民初山東官話文獻,涉及魯南、... 19世紀80年代德國天主教聖言會傳教士到山東南部傳教,逐漸形成以兖州爲中心的魯南代牧區。實際上,早在19世紀60年代,屬於基督教新教的美北長老會已經派出傳教士到魯東登州一帶傳教。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清末民初山東官話文獻,涉及魯南、魯東的多處方言,編寫者主要就是德國聖言會和美北長老會的傳教士、漢學家,這些文獻包含了辭書、民間故事集、教材、方言著作等不同體裁。本文利用這些文獻中的羅馬字注音材料,分别歸納德式拼音方案和美式拼音方案所反映的多處山東方言的語音系統,以此透視相關方言的語音特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聖言會 美北長老會 山東方言 羅馬字拼音方案 方言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