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柔性成型生产中电机模糊张力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胡飞虎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93,共5页
针对钢管柔性生产的入口段张力控制问题,采用模糊控制方法,研究了由多台电机组成的恒张力控制系统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二维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实验平台的搭建和算法的梯形图实现工作。SIMULINK仿真显示系统的超调量Mp&... 针对钢管柔性生产的入口段张力控制问题,采用模糊控制方法,研究了由多台电机组成的恒张力控制系统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二维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实验平台的搭建和算法的梯形图实现工作。SIMULINK仿真显示系统的超调量Mp<16%,调节时间小于35Ts,上升时间约为7Ts,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模糊控制算法满足控制要求。测试表明改进后的控制器能够满足实际系统快速、稳定、准确的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柔性成型 张力控制 模糊控制
下载PDF
二维条码技术在航材保障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徐淑萍 苏小会 +1 位作者 范会敏 《微计算机信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3期46-47,56,共3页
PDF417二维条码具有信息量大,保密性好,纠错能力强等优点,特别适合于航材保障中设备物流管理需求。文章在分析航材保障的需求及二维条码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PDF417二维条码的航材保障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 二维条码 PDF417 物流管理
下载PDF
基于Petri网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劲夫 +3 位作者 孟珍 李曙光 巨永锋 《现代电子技术》 2011年第21期144-148,共5页
提出基于Petri网理论的地区电网故障分层诊断方法。根据变迁的发生及库所中托肯的转移得到稳态Petri网模型,最终确定故障元件。该方法采用图形化和解析式对电网故障诊断过程进行描述,实现具有信息预处理及启动检测、故障的检测、网络结... 提出基于Petri网理论的地区电网故障分层诊断方法。根据变迁的发生及库所中托肯的转移得到稳态Petri网模型,最终确定故障元件。该方法采用图形化和解析式对电网故障诊断过程进行描述,实现具有信息预处理及启动检测、故障的检测、网络结构的更新、故障诊断、设备动作行为评价、人机交互等功能。并在局部电网中进行了诊断与分析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故障 分层诊断 PETRI网 图形化 解析式
下载PDF
一种采用Lock-Free同步机制的数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姝娟 容晓峰 +1 位作者 张雅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2-77,共6页
随着多核芯片在嵌入式实时系统中的广泛应用,采用传统锁机制对共享数据的访问会引起死锁、优先级翻转以及CPU饥饿现象,进而会影响系统整体性能的发挥,严重时还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发生.为此,针对Skiplist的共享数据结构提出了一种Lock-... 随着多核芯片在嵌入式实时系统中的广泛应用,采用传统锁机制对共享数据的访问会引起死锁、优先级翻转以及CPU饥饿现象,进而会影响系统整体性能的发挥,严重时还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发生.为此,针对Skiplist的共享数据结构提出了一种Lock-Free的同步机制方法,对该方法的线性一致性进行了证明,并将其应用于混合关键任务的共享优先级调度队列中.经过实验,该方法在吞吐量、核利用率以及平均响应时间方面优于传统的基于锁机制的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多核运行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式系统 多核 无锁机制 锁机制 混合关键系统
下载PDF
压电复合振子谐振频率的磁调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邵雪 +3 位作者 赵浩 黄婉晴 潘鹏飞 王巍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26-1131,共6页
压电超声换能器中,压电振子谐振频率的漂移是导致换能器输出功率降低和振幅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利用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Tb-Dy-Fe(TDF)合金与压电陶瓷材料Pb(Zr,Ti)O3(PZT)构成磁电复合压电振子,基于磁致伸缩材料的ΔE效应及复合材料的磁-... 压电超声换能器中,压电振子谐振频率的漂移是导致换能器输出功率降低和振幅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利用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Tb-Dy-Fe(TDF)合金与压电陶瓷材料Pb(Zr,Ti)O3(PZT)构成磁电复合压电振子,基于磁致伸缩材料的ΔE效应及复合材料的磁-力-电耦合乘积作用,实现了直流磁场对压电复合振子谐振频率的实时调控.实验结果表明,在直流磁场的作用下,压电复合振子的谐振频率随磁场的增加发生明显偏移.当磁场强度为400mT时,谐振频率的最大偏移量约为15kHz.利用磁电耦合理论,数值模拟谐振频率随磁场的偏移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同时,理论研究了磁致伸缩相的体积分数对磁场调控谐振频率偏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磁致伸缩相体积分数增加,谐振频率随磁场的偏移逐渐加大.该研究为压电超声换能器中控制谐振频率漂移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并为提高磁调谐灵敏度提供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复合振子 磁电耦合 谐振频率
下载PDF
传动实验中的多模分段模糊加载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薛钧义 《中小型电机》 1999年第6期50-52,共3页
针对目前传动实验加载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多模分段模糊控制技术实现加载的加载方案,使加载过程快速、平滑、减少了超调。这种方案特别适用于大功率传动实验。
关键词 传动实验 多模分段加载 模糊控制 传动部件
下载PDF
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缓冲区容量的Petri网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1 位作者 高峰 薛钧义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6-48,共3页
本文在详细分析客户机/服务器架构的基础上,采用随机Petri网方法对客户机/服务器体系进行建模,着重就模型的缓冲区性能给出了相应的GSPN性能计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定性分析。
关键词 客户机/服务器体系 GSPN 随机PETRI网 缓冲区容量 计算机网络
下载PDF
相位差模糊控制在线控制算法中的应用设计
8
作者 吴劲夫 +2 位作者 高琴兰 李曙光 《现代电子技术》 2011年第23期152-156,共5页
在两级递阶控制模型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控制参数,完成相应的模糊控制器设计。详细介绍了相位差模糊控制器的原理和设计过程,并将交通信息参数的变化量加入到了模糊控制器的输入中,增加了模糊控制器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通过对实际干线的实... 在两级递阶控制模型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控制参数,完成相应的模糊控制器设计。详细介绍了相位差模糊控制器的原理和设计过程,并将交通信息参数的变化量加入到了模糊控制器的输入中,增加了模糊控制器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通过对实际干线的实例仿真证明本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车辆的平均延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 线控制 相位差模糊控制 论域变换
下载PDF
时间/事件触发的安全关键系统调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姝娟 刘白林 +1 位作者 张雅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31-635,共5页
针对大多数实时操作系统只支持事件触发的机制,该文提出了一种时间和事件双重触发的任务调度机制,并在μC/OS-Ⅱ的内核中进行了实现。在该调度机制中,针对安全关键任务模型,提出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基于关键度(criticality degree base... 针对大多数实时操作系统只支持事件触发的机制,该文提出了一种时间和事件双重触发的任务调度机制,并在μC/OS-Ⅱ的内核中进行了实现。在该调度机制中,针对安全关键任务模型,提出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基于关键度(criticality degree based priority,CDBP)的调度算法,该算法不仅保证了系统处于高级别时,高关键级别任务的执行,而且还保证了系统处于低级别时紧急任务的执行,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任务切换开销。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提高系统效率方面优于OCBP(own criticality based priority)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式系统 事件触发 混合关键 调度算法 时间触发
下载PDF
基于跳表与布隆过滤器的混合关键任务调度方法
10
作者 黄姝娟 容晓峰 +1 位作者 肖锋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92,共7页
传统实时任务对共享数据的访问通常采用锁机制,该机制可能会引起死锁、优先级翻转以及CPU饥饿的现象。如果应用在混合关键系统中,可能会导致关键级别翻转。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跳表与布隆过滤器相结合的同步方法。该方法将混合关键任... 传统实时任务对共享数据的访问通常采用锁机制,该机制可能会引起死锁、优先级翻转以及CPU饥饿的现象。如果应用在混合关键系统中,可能会导致关键级别翻转。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跳表与布隆过滤器相结合的同步方法。该方法将混合关键任务的优先级调度队列采用跳表数据结构存储,实现该数据结构的无锁算法,并通过基于锁机制的布隆过滤器判断其是否已被调度执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基于锁机制的位图、堆结构以及ELB-trees的同步机制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减少死锁现象的发生和降低优先级翻转的几率,并且在关键级别翻转时,提升多核运行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核 实时调度 周期 同步机制 数据结构
下载PDF
《林泉高致》中的“可游可居”之境
11
作者 《上海视觉》 2021年第2期19-23,共5页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提出了山水具有“可游可居”的功能,“可游可居”实则是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实现“可游可居”功能的主体是人,人在观照山水或山水画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审美需求,实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从而产生流连忘返之感...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提出了山水具有“可游可居”的功能,“可游可居”实则是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实现“可游可居”功能的主体是人,人在观照山水或山水画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审美需求,实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从而产生流连忘返之感。所以“可游可居”的山水功能观实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贯穿了整个中国山水画史,在各个时期均有不同但又有相对一致的体现。本文从中国山水画史绘画实践中的“可游可居”和美学思想中的“可游可居”两个方面入手,来论述《林泉高致》中“可游可居”的美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泉高致 可游可居 人文精神
下载PDF
生物发酵制药VOCs与嗅味治理技术研究与发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东升 朱新梦 +5 位作者 杨晓芳 赵珊 宋荣娜 吕明晗 杨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90-1998,共9页
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异味是生物发酵制药行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潜在危害.目前,针对生物发酵制药行业VOCs和异味污染特征及防控技术的基础研究较少,有关制药企业VOCs和异味污染在监管和治理方面均缺乏充分的理... 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异味是生物发酵制药行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潜在危害.目前,针对生物发酵制药行业VOCs和异味污染特征及防控技术的基础研究较少,有关制药企业VOCs和异味污染在监管和治理方面均缺乏充分的理论指导,甚至导致个别药企因环保措施治理不到位而只得搬迁的情况.本文以生物发酵制药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不同生产流程、污水处理站和菌渣处理阶段VOCs和异味的污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概述了应用于VOCs和异味末端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因此,为更好地解决生物发酵制药行业VOCs和异味污染问题,未来应重点在以下4个方面开展工作:①优化生产工艺,实现污染物的源头削减;②开展针对发酵制药行业VOCs和异味的污染特征研究,建立快速、有效追溯VOCs和异味污染来源的方法;③针对VOCs和异味的污染特征,筛选高效和经济的治理技术;④推进生物发酵制药行业VOCs和异味排放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发酵制药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异味 污染特性 防控技术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短视频发展冲击下电视新闻专题手法制作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第16期9-10,共2页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由于各种因素陷入了制作低谷,因此传统媒体不得不开始尝试新的道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本文从研究背景、新闻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等角度来探讨如何在短视频发展的...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由于各种因素陷入了制作低谷,因此传统媒体不得不开始尝试新的道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本文从研究背景、新闻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等角度来探讨如何在短视频发展的浪潮下制作电视新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新媒体平台 新闻 转型与突破
下载PDF
镰刀菌引起的北京市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19
14
作者 肖长坤 +4 位作者 郑书恒 石延霞 谢学文 王相晶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6X期52-56,共5页
对北京市昌平区采集的35个草莓根腐病病样进行病原鉴定,结果分离获得13个菌株,根据培养特征和形态学鉴定,确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选取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菌株的rDNA-ITS序列并进行测序,通过与GenB... 对北京市昌平区采集的35个草莓根腐病病样进行病原鉴定,结果分离获得13个菌株,根据培养特征和形态学鉴定,确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选取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菌株的rDNA-ITS序列并进行测序,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序列比对,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一致。将分离到的菌株回接到健康草莓幼苗上,植株表现出与田间发病相似的症状,重新分离能够得到相同的病原物。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检测,最终确定北京市昌平区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为Fusarium oxyspor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致病性 rDNA-ITS序列
下载PDF
活性炭催化臭氧化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海龙 +1 位作者 赵霞 王瑞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99-704,共6页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目标物,研究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催化臭氧化对SDBS的去除特性,并研究了天然有机物(NOMs)对催化臭氧降解SDBS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催化臭氧化较单独使用臭氧或活性炭对SDBS去除效率有显著提高,...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目标物,研究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催化臭氧化对SDBS的去除特性,并研究了天然有机物(NOMs)对催化臭氧降解SDBS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催化臭氧化较单独使用臭氧或活性炭对SDBS去除效率有显著提高,而且最有效阶段在反应初的20 min之内及臭氧和反应物浓度较高的反应阶段.时间为5 min时(通常的水力停留时间),在臭氧及活性炭单独作用下,SDBS的降解率分别为17%、12.2%,而在活性炭催化臭氧化体系中,SDBS的降解率达到54.2%,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的处理效果之和.活性炭催化臭氧化机制可能是由于活性炭促进臭氧降解形成更多的自由基;也可能是由于活性炭对反应物和臭氧的强烈吸附造成反应物浓度富集而提高反应效率.经过较长时间、高浓度臭氧预处理并没有显著改变活性炭催化臭氧化降解SDBS的效果.模拟水样中NOMs的存在导致活性炭催化臭氧化效率有所下降,但在NOMs浓度不高的情况下,该系统仍可以对SDBS发挥较强的降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催化臭氧化 臭氧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原文传递
聚合铝的水解形态对混凝过程中磷分布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海龙 赵霞 +2 位作者 王相文 王瑞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2-107,共6页
用碱化度不同的混凝剂对水体进行混凝处理,对混凝前后水体中磷的含量、形态分布以及藻类可利用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碱化度的混凝剂除磷效果不同,对水体中磷形态分布的影响差别显著;Ala在混凝剂去除磷实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碱... 用碱化度不同的混凝剂对水体进行混凝处理,对混凝前后水体中磷的含量、形态分布以及藻类可利用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碱化度的混凝剂除磷效果不同,对水体中磷形态分布的影响差别显著;Ala在混凝剂去除磷实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碱化度越低的混凝剂除磷率越高,PACl0除磷效果最好.随着混凝剂(PACl0)投量的增加,水体中溶解态磷及颗粒态磷逐渐减少,当混凝剂含量超过一定剂量(10 mg.L-1)时,水体中的溶解态磷及颗粒态磷都沉入底泥.浊度控制和除磷所需混凝剂投量不一致,控制浊度时混凝剂投量3~5 mg.L-1效果最好,但理想的总磷去除率要求更高的混凝剂投量.底泥中藻类可利用磷(algal available phosphorus,AAP)的量随混凝剂(PACl0)投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在5 mg.L-1前AAP随混凝剂投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当超过5 mg.L-1时,AAP随混凝剂投量的增加而减少.投加过量(相对除浊要求)的混凝剂可以抑制底泥磷被生物利用,对长效控磷有重要意义.混凝除磷时混凝剂投量不能以浊度去除率为唯一标准,而应参考总磷去除率和底泥藻类可利用磷等磷释放控制的要求,使用较大的投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 碱化度 分布
原文传递
长江下游河-湖系统溶解性有机碳化学组成、变化特征及其与二氧化碳分压的关系 被引量:11
17
作者 吕书丛 +4 位作者 王芳 余其彪 李新艳 张路 晏维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34-2044,共11页
河流、湖泊等水环境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流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中的DOC来源、化学组成及迁移转化是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问题.文章选择长江下游-河口区河段、巢湖、鄱阳湖,研究了DOC化学组成、荧光特征的时空变化以... 河流、湖泊等水环境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流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中的DOC来源、化学组成及迁移转化是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问题.文章选择长江下游-河口区河段、巢湖、鄱阳湖,研究了DOC化学组成、荧光特征的时空变化以及其与二氧化碳分压的关系.结果表明,湖泊和河流系统的DOC浓度、化学组成和荧光特征均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巢湖与鄱阳湖水体中DOC浓度的均值分别为(3.67±1.08)和(3.50±1.63)mg·L^(-1),显著高于长江下游-河口区河段的(1.82±0.43)mg·L^(-1).在化学组成方面,巢湖DOC的化学组成以类蛋白I类和类蛋白II类物质为主,所占比例在70%以上;鄱阳湖DOC则以微生物代谢物、腐殖酸类物质为主,比例达55%以上;而长江下游-河口区河段DOC中各组分所占比例比较接近.巢湖DOC的荧光指数均值为2.03,新鲜度指数均值为1.19,表明巢湖主要为内源性DOC,降解程度较低;而长江下游-河口区和鄱阳湖的荧光指数均值分别为1.78和1.73,新鲜度指数均值分别为0.91和0.96,表明陆源DOC的贡献较大,降解程度较高.长江下游-河口区河段DOC化学组成和特性存在显著季节变化,DOC腐殖类物质比例在夏季显著高于冬季,陆源土壤侵蚀是长江夏季DOC的重要来源;荧光指数均值从夏季的1.72增加到冬季的1.87,也表明长江DOC夏季外源的贡献高于冬季.巢湖的DOC浓度在夏季高于冬季,但其各化学组成和荧光指数变化相对较小,表明巢湖DOC化学组成和来源受季节变化影响不大.新鲜度指数在长江下游-河口区河段和巢湖中均为夏季略高于冬季,表明夏季水体中新近产生的DOC多于冬季.相关分析表明,类蛋白I类和类蛋白II类的比例与荧光指数显著正相关、与新鲜度指数显著正相关,是内源性DOC和新近产生的DOC的重要成分;二氧化碳分压与微生物代谢物的比例正相关,与类蛋白II类比例负相关,反映了微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长江 巢湖 鄱阳湖 化学组成 二氧化碳分压
原文传递
铜绿微囊藻的胞外有机物对不同混凝剂除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昊澜 刘菲 +3 位作者 徐慧 王东升 杨晓芳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01-1209,共9页
为了保证水厂在高藻条件下的安全清洁供水,以分布较为广泛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采用2种铝系混凝剂AlCl3和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um chloride,PACl)进行烧杯混凝实验,考察混凝过程中铝形态对除藻的影响,分析... 为了保证水厂在高藻条件下的安全清洁供水,以分布较为广泛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采用2种铝系混凝剂AlCl3和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um chloride,PACl)进行烧杯混凝实验,考察混凝过程中铝形态对除藻的影响,分析铜绿微囊藻的胞外有机物(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s,EOM)对藻去除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PACl浓度为0.04 mmol·L-1时,对藻细胞及浊度的去除率均为90%,而AlCl3摩尔浓度为0.08 mmol·L-1时,藻细胞及浊度去除率才达到90%;在制备PAC时,会水解产生大量中等聚合形态、性质稳定的Alb,在弱酸性到弱碱性的范围(pH为6~8)内,Alb对藻细胞去除率均可达到95%以上;而AlCl3只有在比较窄的pH范围内形成原位Alb,AlCl3只能在较窄的pH范围内(pH为6~6.5)保持95%藻细胞去除率。与AlCl3相比,PACl可去除更多表观分子质量为200~300 Da的胞外聚合物,同时PACl混凝后得到的絮体密实度大于AlCl3。以上结果为研究铝系混凝剂强化去除藻的胞外有机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 铜绿微囊藻 胞外有机物 铝形态
原文传递
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义乌“五水共治”新模式 被引量:9
19
作者 邵志平 徐圣君 +8 位作者 秦玉 赵洪涛 严岩 尹澄清 刘俊新 王东升 杨敏 庄绪亮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9-1156,共8页
义乌市的"五水共治"行动已开展了8年。尽管耗氧物质已得到全面管控,但仍面临水质型饮用水短缺和水系统功能受损的挑战。为助力该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义乌)长三角中心提出了水生态可... 义乌市的"五水共治"行动已开展了8年。尽管耗氧物质已得到全面管控,但仍面临水质型饮用水短缺和水系统功能受损的挑战。为助力该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义乌)长三角中心提出了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建议义乌市以生态资源经济化与经济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模式,实行多水源开发与风险防控;将初期雨水治理、雨污分流处置、管网系统优化、水质质量保障、内外污染防控与生态环境品质提升作为工作重心;增设智慧化管理平台保障监测与控制;实行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双核算制度。以上举措有望协助义乌市走出一条集约化发展模式下的绿色流域构建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水共治 水资源保障 雨污控制 水生态 两山理论
原文传递
活性炭分解臭氧机制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海龙 张智烨 +2 位作者 张忠明 王瑞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662-3666,共5页
通过臭氧降解处理器尾气含量测定、温度测定和热量分析等研究了活性炭催化降解O3的效果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O3的流量为12.89 mg.min-1,以充填2.0~2.5 mm煤质颗粒活性炭、直径18 mm玻璃柱为降解处理器,O3可以得到充分降解(分解效率... 通过臭氧降解处理器尾气含量测定、温度测定和热量分析等研究了活性炭催化降解O3的效果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O3的流量为12.89 mg.min-1,以充填2.0~2.5 mm煤质颗粒活性炭、直径18 mm玻璃柱为降解处理器,O3可以得到充分降解(分解效率始终维持100%),且效果可维持5 h以上.研究中发现活性炭催化降解处理器有升温现象,温度上升至65~69℃左右后,趋于平缓,期间CO2等氧化气体的释放量随温度稳定而减小.降解机制分为3部分:其一为活性炭发挥催化作用,活性炭的强烈吸附能力导致局部位置臭氧的富集和自身降解为氧气;其二为活性炭参与反应,臭氧破坏活性炭表面结构和基团,生成CO2和NOx等产物随尾气释放;其三为臭氧以上述2种机制降解形成氧气和各种氧化物时产热导致降解区域温度升高,进一步促进臭氧热降解.同时,还探讨了根据上述温度变化规律设计降解处理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活性炭 降解 催化 温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