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及地化成分的组成 被引量:123
1
作者 范德 杨作升 +1 位作者 毛登 郭志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12,共6页
采用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ICP- AES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地化成分组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粘土矿物组成上 ,长江、黄河沉积物都为伊利石 +绿泥石 +高岭石 +蒙皂石组合 ,但长江沉积物以伊利石含量高 (约 70... 采用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ICP- AES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地化成分组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粘土矿物组成上 ,长江、黄河沉积物都为伊利石 +绿泥石 +高岭石 +蒙皂石组合 ,但长江沉积物以伊利石含量高 (约 70 % )、蒙皂石含量低 (约 5 %~ 7% )、伊利石 /蒙皂石比值大于 8为特征 ;黄河型沉积物则以伊利石含量低 (约 6 0 % )、蒙皂石含量高 (约 15 % )、伊利石 /蒙皂石比值小于 6为特征。在小于 0 .0 16 m m粒级内残渣态地化成分组成上 ,Ti O2 、Ca O、Na2 O、Mg O、Fe2 O3 、Sr、Ba、L i、Co和 V在长江、黄河两类沉积物中差别明显。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的含量通常都为长江的 2倍以上 ,而在小于 0 .0 0 5 mm(7.5 )粒级中黄河沉积物碳酸盐的含量约为长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粘土矿物 地球化学 长江 黄河 X射线衍射分析 识别标志
下载PDF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89
2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1 位作者 曲艳慧 范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84-289,共6页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 ,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 ,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量高 ,Na、Sr、Al、Ca的含量低为特征 ,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长江沉积物非常一致。近岸泥质区的沉积物基本来源于长江输入海的沉积物 ,在台湾暖流的作用下沉积在浙江沿岸。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沉积物以Na、Sr的高含量 ,较高的Al、Ca含量和低的Fe、Mn、Zn含量为特征 ,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黄河源沉积物有好的相关性 ,但有一定的混合源性质 ,该泥质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源的细颗粒沉积物 ,由黄海沿岸流搬运到该区并沉积下来。沉积物在搬运沉积过程中 ,元素粒度分异作用明显。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过程的控制性影响因子是东海环流系统和物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泥质区 沉积地球化学 表层沉积物
下载PDF
冬、夏季东海北部悬浮体分布及海流对悬浮体输运的阻隔作用 被引量:85
3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2 位作者 张东奇 范德 雷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80,共10页
依据 1 987年 6月、1 996年 1 2月、1 997年 2月和 1 998年 7月在东海北部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该区冬季和夏季的悬浮体分布、影响因素和输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悬浮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中、外陆架区悬浮... 依据 1 987年 6月、1 996年 1 2月、1 997年 2月和 1 998年 7月在东海北部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该区冬季和夏季的悬浮体分布、影响因素和输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悬浮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中、外陆架区悬浮体含量冬季明显高于夏季 .悬浮体的分布及输运受到东海环流、风暴和潮流等的影响 ,其中东海环流的季节性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 .受台湾暖流的阻隔 ,冬季和夏季长江入海泥沙在东海基本不能越过 1 2 4°0 0′E以东海域 .黄海沿岸流携带着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的再悬浮沉积物向陆架东南扩散 ,其搬运的量和在中、外陆架区的扩散范围冬季显著大于夏季 .在黄海暖流的阻隔下 ,陆架悬浮体冬季和夏季在 32°N断面很少能扩散至 1 2 6°30′E以东海域 .台湾暖流和黑潮爬升水的阻隔作用使得冬季和夏季陆架悬浮体在P -N断面也基本不能扩散至陆架边缘 .冬季在东海北部可有部分陆架悬浮体输送到冲绳海槽 ,但有区域性 ,其输送的可能位置是在P -N断面以北、32°N断面以南之黄海沿岸流向东南延伸的陆架边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流 阻隔作用 东海 悬浮体 季节性变化 冬季 夏季 海洋沉积物
下载PDF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近2300a来环境敏感粒度组分记录的东亚冬季风变化 被引量:71
4
作者 向荣 杨作升 +6 位作者 Y.Saito 郭志刚 范德 李云海 肖尚斌 石学法 陈木宏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54-662,共9页
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以上粒度指标与AMS14C测年相结合建立了近2300... 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以上粒度指标与AMS14C测年相结合建立了近2300a东亚冬季风高分辨率的时间变化序列.结果表明近2300a东亚冬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00aBP(50AD)以前和1450~780aBP(500~1170AD)这两个阶段东亚冬季风相对较弱,与气候变化的暖期相对应;1900~1450aBP(50~500AD)和780~219aBP(1170~1731AD)两个阶段为东亚冬季风强盛期,与气候变化的冷期对应,后者为近2300a以来最寒冷的气候阶段,对应于小冰期.其中各阶段内部东亚冬季风有明显的次级波动.在1900aBP(50AD)和780aBP(1130AD)前后有两次明显的阶段性的气候由暖转冷突变事件,后者可能与全球尺度大气环流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泥质区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东亚冬季风 小冰期 晚全新世
原文传递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和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71
5
作者 盛菊 范德 +2 位作者 杨东方 齐红艳 徐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405-2412,共8页
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细颗粒组分(<63μm)的重金属,平均含量为As10.47 mg.kg-1、Cd 0.19 mg.kg-1、Cu 37.68 mg.kg-1、Pb 36.86 mg.kg-1、Cr 97.80 mg.kg-1、Zn 98.65 mg.kg-1.空间分布上,As... 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细颗粒组分(<63μm)的重金属,平均含量为As10.47 mg.kg-1、Cd 0.19 mg.kg-1、Cu 37.68 mg.kg-1、Pb 36.86 mg.kg-1、Cr 97.80 mg.kg-1、Zn 98.65 mg.kg-1.空间分布上,As、Cd和Cu含量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有递减的趋势,Pb、Cr和Zn含量变化不显著,调查海区南部海域的重金属含量普遍比北部海域高.单因子污染评价显示,调查海域底质局部已经受到了As、Cu、Pb、Cr和Zn的中度污染,而Cd的影响较轻微.依据沉积物质量基准(SQGs)对本区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表明,大部分站位As、Cu和Cr 3种重金属的含量位于效应浓度低值(ERL)和效应浓度中值(ERM)之间,只是偶尔产生不利的生物效应;Cd、Pb、Zn 3种重金属的含量都低于ERL或大部分站位低于ERL,几乎不会产生不利的生物效应.对底质综合环境质量进行的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长江口外和杭州湾外近海海域的综合底质环境较差,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环境评价
下载PDF
中国陆架^(210)Pb测年应用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64
6
作者 范德 杨作升 郭志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97-302,共6页
分析总结了中国陆架 2 10 Pb测年现状及取得的成果 ,评价了2 10 Pb测定沉积速率的可靠性。由于数据处理及成果表达的不统一 ,得到的沉积速率只能定性—半定量地表征沉积作用强度。根据2 10 Pb测年现状、陆架沉积环境特征探讨了改善 2 10... 分析总结了中国陆架 2 10 Pb测年现状及取得的成果 ,评价了2 10 Pb测定沉积速率的可靠性。由于数据处理及成果表达的不统一 ,得到的沉积速率只能定性—半定量地表征沉积作用强度。根据2 10 Pb测年现状、陆架沉积环境特征探讨了改善 2 10 Pb应用的有关问题 ,认为合理的选区、必要的校正、统一的成果表达是提高2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架 沉积速率 铅同位素测年 铅210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对应关系 被引量:64
7
作者 翟世奎 张怀静 +2 位作者 范德 杨荣民 曹立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3-699,共7页
长江三峡工程一期蓄水自2 0 0 3年6月1日开始,到6月10日结束.为了研究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口环境的影响,在2 0 0 3年6月15日至6月2 4日期间组织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的综合调查.根据该次调查所取得的悬浮体浓度和浊度的实测资料... 长江三峡工程一期蓄水自2 0 0 3年6月1日开始,到6月10日结束.为了研究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口环境的影响,在2 0 0 3年6月15日至6月2 4日期间组织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的综合调查.根据该次调查所取得的悬浮体浓度和浊度的实测资料,探讨了不同水体中两者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以期达到根据易得的浊度数据获得更多悬浮体浓度分布规律的目的.同时,分析了两者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关系式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不同水体悬浮体浓度和浊度之间均存在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口 悬浮物 浓度 浊度
下载PDF
长江口泥质区的季节性沉积效应 被引量:54
8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1 位作者 范德 潘燕俊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1-597,共7页
利用长江口泥质区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和冬季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长江口泥质区悬浮体的季节性分布和沉积效应进行探讨。由于台湾暖流的强烈阻隔作用,夏季和冬季长江入海的泥沙基本滞留在123o15'E以西的内陆架进行搬运和沉积。... 利用长江口泥质区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和冬季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长江口泥质区悬浮体的季节性分布和沉积效应进行探讨。由于台湾暖流的强烈阻隔作用,夏季和冬季长江入海的泥沙基本滞留在123o15'E以西的内陆架进行搬运和沉积。长江入海沉积物供应量、台湾暖流、浙江沿岸流和长江冲淡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致使长江口泥质区的沉积效应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冬季沉积作用弱,夏季沉积作用强。该泥质区是长江入海沉积物的“汇聚区”,其中冬季的沉积物汇聚量显著小于夏季。长江口泥质区和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沉积过程变化都具有季节性,但有其各自的鲜明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沉积效应 季节性变化 长江口泥质区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49
9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2 位作者 雷坤 曲艳慧 范德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507-513,共7页
利用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及其周围不同季节5个航次的悬浮体资料和相应的底质粒度资料,对该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北部悬浮体的高含量区并不与该区的沉积中心(泥质区)相吻... 利用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及其周围不同季节5个航次的悬浮体资料和相应的底质粒度资料,对该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北部悬浮体的高含量区并不与该区的沉积中心(泥质区)相吻合,泥质区的形成需有物源的充沛供应和涡旋的动力效应相结合。泥质区沉积作用时空变化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冬季泥质区悬浮体供应充足,涡旋中心向泥质区东南扩展,是本区接受悬浮体沉积的关键季节。夏、秋二季泥质区的大部分区域缺少悬浮体物源,涡旋中心向北退缩,致使泥质区沉积作用强度降低,并且主要影响泥质区的西北区域。春季泥质区沉积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大于夏、秋两季,但小于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泥质区 悬浮体 沉积动力过程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北部长江、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的定量估算 被引量:36
10
作者 范德 杨作升 +2 位作者 孙效功 张东奇 郭志刚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48-756,共9页
采用粒度分析、扫描电镜观察 (SEM)、ICP— AES分析等方法 ,得到了关于长江、黄河入海沉积物的示踪粒级以及示踪指标 ,并提出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 ,进而实现了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长江型。
关键词 长江 黄河 东海陆架 沉积物 物源 定量估算 粒度分析
下载PDF
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异 被引量:33
11
作者 范德 杨作升 王文正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0-64,共5页
利用显微镜观察、X射线物相分析、容量法等方法分析了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分,结果表明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4%~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衰变型分布,在<0.125 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稳定于3%~5%左右;黄河沉积物中碳... 利用显微镜观察、X射线物相分析、容量法等方法分析了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分,结果表明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4%~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衰变型分布,在<0.125 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稳定于3%~5%左右;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在8%~1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不对称鞍型分布,在<0.045 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明显增高,达12%以上.长江、黄河中的碳酸盐含生物碎屑和碎屑碳酸盐两种成因类型,生物碎屑多属文石质,主要分布于>0.125 mm的粒级之中;碎屑碳酸盐以低镁方解石占优势,长江以单晶方解石为主,黄河以隐晶质方解石集合体为主.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别主要受流域的风化条件、物源及生态环境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 长江 黄河 沉积物 碳酸盐 颗粒类型 物物组成 风化条件 物源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碳酸盐粒级分布与物源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杨作升 范德 +1 位作者 郭志刚 毛登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对取自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及黄河、长江河道沉积物样品按 1/ 4Ф或 1/ 2Ф的间隔筛分 ,分别测定不同粒级中碳酸盐的含量 ,结果表明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含量都较高 ,且在砂、砾级中异常富集 ,碳酸盐颗粒分布具有分散、多峰的特... 对取自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及黄河、长江河道沉积物样品按 1/ 4Ф或 1/ 2Ф的间隔筛分 ,分别测定不同粒级中碳酸盐的含量 ,结果表明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含量都较高 ,且在砂、砾级中异常富集 ,碳酸盐颗粒分布具有分散、多峰的特点 ;黄河沉积物碳酸盐含量较高 ,主要分布于细粒级部分 ,并在细粒部分富集 ;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明显低于黄河 ,分布较均匀 ,但是由于有淡水钙质生物碎屑的混入导致粗粒级中碳酸盐较为富集。依据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分布及富集特征 ,结合沉积作用分析 ,表明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沉积物为黄河、长江物质以及泥质区周边的再悬浮物质三部分的混合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粒级分布 物源分析 海洋沉积物 东海陆架
下载PDF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粒度组分变化的古环境应用 被引量:31
13
作者 向荣 杨作升 +4 位作者 郭志刚 Saito Y. 范德 肖尚斌 陈木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2-588,共7页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 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 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各组分平均粒径和粒度含量随孔深的变化显示了65.6~10.5μm组分在B2孔含量较高(21%~30%),变化最明显,是该孔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度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其变化恢复的近2 k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65.6~10.5 μm粒度组分可以作为东亚冬季风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泥质区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东亚冬季风 气候变化 全新世
下载PDF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怀静 翟世奎 +5 位作者 范德 郭志刚 于增慧 曹立华 杨荣民 张晓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55-1661,共7页
长江三峡工程一期蓄水自2003-06-01开始,到2003—06—10结束.为了研究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口环境的影响,在2003-06-15~2003—06—25进行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综合调查.根据此次调查所取得的实测数据资料,计算了各站各层位... 长江三峡工程一期蓄水自2003-06-01开始,到2003—06—10结束.为了研究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口环境的影响,在2003-06-15~2003—06—25进行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综合调查.根据此次调查所取得的实测数据资料,计算了各站各层位的悬浮物浓度,结合相应水体的盐度值和温度值,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的分布特征以及蓄水前后悬浮物浓度与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自海水表面向海底逐渐增高,悬浮物主要分布在123°E以西的口门地区和近岸的狭长海区.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与蓄水前长江口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长江航道和南支地区悬浮物浓度明显下降,长江航道徐六泾附近地区悬浮物浓度从蓄水前的400—500mg/L下降到蓄水后的60.2mg/L,南支地区悬浮物浓度从蓄水前的445mg/L下降到蓄水后的148mg/L;长江口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变化不明显,蓄水前后均为表层悬浮物浓度小于10mg/L,底层悬浮物浓度小于100mg/L.蓄水前后整个研究区悬浮物浓度分布的总体格局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一期蓄水 长江口 邻近海域 悬浮物浓度分布
下载PDF
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模型——以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物源识别为例 被引量:26
15
作者 范德 孙效功 +1 位作者 杨作升 郭志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3,共4页
依据“质量守衡”原理和沉积物物源难以穷尽的认识 ,提出了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实现了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物源的定量计算 ,阐明了长江、黄河入海物质的大致分布特征。长江沉积物主要分布于 32°... 依据“质量守衡”原理和沉积物物源难以穷尽的认识 ,提出了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实现了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物源的定量计算 ,阐明了长江、黄河入海物质的大致分布特征。长江沉积物主要分布于 32°N以南、台湾暖流以西的海域 ,黄河沉积物主要分布于 32°N以北、台湾暖流以东的海域。长江、黄河两类沉积物的这种分布格局与本海域的流系分布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沉积物 物源定量识别 非线性规划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 被引量:30
16
作者 刘明 张爱滨 +4 位作者 范德 邓声贵 王亮 张喜林 赵全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9-290,共12页
对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含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与国内外其他海域进行了对比,探讨了重金属来源,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发现,该区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平均含... 对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含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与国内外其他海域进行了对比,探讨了重金属来源,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发现,该区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50,24.26,64.27,59.66,67.91,30.57 g/g,重金属在海河口附近、渤海湾中部、渤海中部泥质区及辽东半岛沿岸的含量较高,而在研究区东部的渤中浅滩和渤海湾北部的含量较低.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相比,研究区的重金属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重金属以自然来源为主,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生态危害评价法对研究区底质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评价表明:渤海湾北部和研究区东部的渤中浅滩污染程度较轻或者无污染;辽东半岛沿岸为轻度污染;海河口及天津沿岸、渤海湾中部、研究区中部泥质区为中度污染.污染元素主要是Pb,其次为Cr、Zn和V,而Cu和Ni的污染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环境质量评价 沉积物 渤海中部
下载PDF
辽东湾北部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和污染演化 被引量:28
17
作者 张现荣 张勇 +5 位作者 叶青 范德 毕世普 王亮 张喜林 孔祥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29,共9页
基于取自辽东湾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和岩心样品,利用XRF等方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系统的测定,结合137 Cs、210Pb年代测定,分析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环境质量状态以及重金属污染历史。结果表明:辽东湾表层沉积物... 基于取自辽东湾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和岩心样品,利用XRF等方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系统的测定,结合137 Cs、210Pb年代测定,分析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环境质量状态以及重金属污染历史。结果表明: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As、Cd、Cr、Cu、Pb、Zn、Hg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葫芦岛附近海域,并且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辽东湾海域部分站位表层沉积物已经受到重金属污染,轻度和重度污染率为34.5%,清洁率为65.5%,重度污染站位集中在葫芦岛附近海域;辽东湾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大致出现在1975年,于1997年达到最大,随后,重金属污染开始明显减少。辽东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及演化特征与沿海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 人类活动 辽东湾
下载PDF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与通量 被引量:29
18
作者 毕乃双 杨作升 +2 位作者 王厚杰 范德 季有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34,共8页
以2007年夏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海域3断面连续站及渤海南部24个大面站观测的流场、温度、盐度及含沙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调查区水沙扩散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的拉格朗日余流及泥沙输送单宽通量。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范围... 以2007年夏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海域3断面连续站及渤海南部24个大面站观测的流场、温度、盐度及含沙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调查区水沙扩散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的拉格朗日余流及泥沙输送单宽通量。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范围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南至莱州湾西南部、北至北纬38°附近离岸约20km以内的带状沿岸区域;但黄河冲淡水出现大面积扩散,覆盖了整个莱州湾的北部和中部,最远可至龙口附近,黄河入海水沙扩散不同步。在现行河口和钓口流路废弃河口存在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分别对应于黄河入海泥沙和废弃钓口流路海域底质再悬浮产生的两个泥沙来源。河口及三角洲近岸切变锋的阻隔及辐聚作用,是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在河口及沿岸13m水深以内的主要动力因素。受余流方向及水体垂向湍动较弱的影响,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很少有泥沙交换。冲淡水的大面积扩散主要受表层余环流的影响。余流及悬浮泥沙通量计算显示,夏季黄河入海水沙在近岸主要向东北方向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扩散 冲淡水 泥沙通量 动力机制 夏季黄河调水调沙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pH、Eh分布及制约因素 被引量:25
19
作者 齐红艳 范德 +1 位作者 徐琳 杨作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20-827,共8页
使用精密酸度计和新型全自动氧化还原电位仪测定了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pH、Eh值,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并从水团性质、层化特征、底质类型、生物扰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pH、Eh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内表层... 使用精密酸度计和新型全自动氧化还原电位仪测定了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pH、Eh值,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并从水团性质、层化特征、底质类型、生物扰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pH、Eh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属于中性—弱碱性环境,pH值变化于7.1~7.8之间,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带性和不均一性特征;为还原环境,Eh变化于-100~-300mV之间,大部分在-250mV左右,其空间分布也具有弱分带和不均一的特点。该区沉积物酸碱性主要受水团性质的制约,同时底质类型、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酸碱性也有一定影响,而氧化还原电位则主要受水团性质、水层层化和生物扰动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东海 沉积物 PH EH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长江、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毛登 范德 +1 位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47-754,共8页
该文对长江口、黄河口以及废黄河口现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有较大的差别 ,长江沉积物中具明显奇偶优势的高碳数正构烷烃以及 C2 9甾烷的相对含量较高 ,Pr/Ph值较大 ... 该文对长江口、黄河口以及废黄河口现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有较大的差别 ,长江沉积物中具明显奇偶优势的高碳数正构烷烃以及 C2 9甾烷的相对含量较高 ,Pr/Ph值较大 ,受陆生高等植物的影响明显 ;黄河低碳数正构烷烃和 C2 7甾烷的相对含量较高 ,Pr/Ph值较小 ,受陆生高等植物的影响较弱。甾烷、萜烷的成熟度指数显示长江高于黄河、现代黄河高于废黄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黄河 沉积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河口 环境 甾烷 萜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