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拿大东部斯科舍盆地塞布尔次盆下白垩统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启明 李琦 +3 位作者 吴高奎 徐海 杨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68,共10页
针对加拿大东部斯科舍盆地重力流沉积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及磁异常等资料,明确斯科舍盆地塞布尔次盆下白垩统重力流沉积单元,揭示其沉积演化并探讨发育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斯科舍盆地塞布尔次盆下白垩统密西沙... 针对加拿大东部斯科舍盆地重力流沉积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及磁异常等资料,明确斯科舍盆地塞布尔次盆下白垩统重力流沉积单元,揭示其沉积演化并探讨发育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斯科舍盆地塞布尔次盆下白垩统密西沙加组和洛根峡谷组发育规模性重力流沉积,可以识别出块体搬运、重力流水道、天然堤及朵叶体等沉积单元;密西沙加组沉积初期(距今147Ma)研究区西部发育小型重力流沉积,沉积末期(距今130 Ma)研究区中部发育大型坡底扇;洛根峡谷组沉积初期(距今113Ma)研究区普遍发育小型重力流沉积,沉积末期(距今101Ma)研究区东南部发育大型坡底扇。陆架边缘三角洲进积及陆坡窄、陡,分别为重力流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沉积单元 沉积演化 下白垩统 塞布尔次盆 斯科舍盆地
下载PDF
地壳滑脱层对大陆裂谷发育演化的影响——基于数值模拟方法
2
作者 郭金瑞 王炎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25-1035,共11页
裂谷型大陆边缘是重要的离散型板块边界,其发育演化受控于地壳滑脱层的厚度变化.岩石圈流变性质、温度结构、物质组成等因素决定了地壳滑脱层的厚度.通过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探究地壳滑脱层厚度与裂谷形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强下地壳... 裂谷型大陆边缘是重要的离散型板块边界,其发育演化受控于地壳滑脱层的厚度变化.岩石圈流变性质、温度结构、物质组成等因素决定了地壳滑脱层的厚度.通过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探究地壳滑脱层厚度与裂谷形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强下地壳(湿钙长石)模型来说,滑脱层厚度与裂谷上盘断块(H-block)规模呈反相关关系.且当滑脱层总厚度偏小时,以壳-幔滑脱层对上盘断块规模的影响为主;反之,壳间滑脱层的影响更大.岩石圈,尤其是下地壳强度的减弱使地壳滑脱层厚度不断增加,裂谷形态也随之产生由上盘断块缩小到裂谷轴横向跃迁的转变.弱下地壳(湿石英)模型发育明显更厚的地壳滑脱层,直接导致了裂谷轴的离轴跃迁,且迁移距离随滑脱层厚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指示弱岩石圈更容易产生大尺度变形.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位于南大西洋中段的刚果盆地和坎波斯盆地可知,二者下地壳流变性质相似,且强度较大,但上盘断块的规模表现出显著差异,揭示出坎波斯盆地下伏滑脱层的厚度显著大于刚果盆地.由于裂谷期两个盆地距其南侧热点、地幔柱活动的距离不同,可能导致岩石圈温度结构的变化,从而产生地壳滑脱层厚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层 大陆裂谷 数值模拟 温度 流变性质
下载PDF
矿井水文地质工程钻探现状与发展方向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冶金管理》 2020年第13期87-88,共2页
钻探是矿井水文地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关乎矿井生产安全、开采效率、生产效益等,必须在工程实践中进行有效现场钻探。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探究了矿井水文地质工程钻探现状以及发展方向,优化、完善钻探各环节,促进矿井钻探... 钻探是矿井水文地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关乎矿井生产安全、开采效率、生产效益等,必须在工程实践中进行有效现场钻探。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探究了矿井水文地质工程钻探现状以及发展方向,优化、完善钻探各环节,促进矿井钻探工艺、技术、设备等深化发展,有效解决现场钻探实际问题,持续提升矿井水文地质工程钻探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文地质工程 钻探 现状 发展方向 研究
原文传递
阿留申俯冲带几何学特征及运动学成因模式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仲兰 李江海 +2 位作者 崔鑫 贠晓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3-550,共8页
阿留申俯冲带位于环太平洋俯冲带最北端,是东太平洋型俯冲和西太平洋俯冲的过渡区域。该俯冲带火山岛弧距离海沟的距离从东向西逐渐增大,而形成地球上独特的岛弧火山链与海沟V字型斜交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运动学成因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 阿留申俯冲带位于环太平洋俯冲带最北端,是东太平洋型俯冲和西太平洋俯冲的过渡区域。该俯冲带火山岛弧距离海沟的距离从东向西逐渐增大,而形成地球上独特的岛弧火山链与海沟V字型斜交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运动学成因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阿留申俯冲带几何形态数据、运动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尝试运用构造赤道理论探讨该现象形成的运动学背景。阿留申俯冲带的几何学数据表明:从俯冲带东段(175°E)至俯冲带西段(155°W),火山岛弧距俯冲海沟的距离从80 km增加至250 km。与此同时,俯冲板片的倾角由60°减小至30°。板块的运动学分析表明:相对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东段的运动矢量为48 mm/a,向北运动;逐渐转变为西段的78mm/a,向西北方向运动。相对于软流圈,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没有改变,始终向西北方向运动,速率向西逐渐增加。因此,在俯冲带的东段太平洋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存在30°左右的夹角,而这个夹角在西段几乎不存在。太平洋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同,会导致软流圈对俯冲板片的反作用力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俯冲角度和俯冲带宽度。太平洋板块相对北美板块和相对地幔的速度方向夹角的变化被认为是引起阿留申火山弧与海沟"V"字型斜交的运动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留申俯冲带 火山岛弧 板块运动 构造赤道 岩石圈板块向西流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岩浆补给特征研究:来自洋壳厚度的证据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持恒 李江海 +2 位作者 张华添 刘仲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859-2870,共12页
西南印度洋中脊为典型的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其岩浆补给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洋壳厚度是洋中脊和热点岩浆补给的综合反映,因此反演洋壳厚度是研究大尺度洋中脊和洋盆岩浆补给过程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全球公开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 西南印度洋中脊为典型的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其岩浆补给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洋壳厚度是洋中脊和热点岩浆补给的综合反映,因此反演洋壳厚度是研究大尺度洋中脊和洋盆岩浆补给过程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全球公开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水深、沉积物厚度和洋壳年龄数据处理得到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并反演西南印度洋地区洋壳厚度,定量地分析了西南印度洋的洋壳厚度分布及其岩浆补给特征.研究发现,西南印度洋洋壳平均厚度7.5km,但变化较大,标准差可达3.5km,洋壳厚度的频率分布具有双峰式的混合偏态分布特征.通过分离双峰统计的结果,将西南印度洋洋壳厚度分为0~4.8km的薄洋壳、4.8~9.8km的正常洋壳和9.8~24km的厚洋壳三种类型,洋中脊地区按洋壳厚度变化特征可划分为7个洋脊段.西南印度洋地区薄洋壳受转换断层控制明显,转换断层位移量越大,引起的洋壳减薄厚度越大,减薄范围与转换断层位移量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厚洋壳主要受控于该区众多的热点活动,其中布维热点、马里昂热点和克洛泽热点的影响范围分别约340km,550km和900km.Andrew Bain转换断层北部外角形成厚的洋壳,具有与快速扩张洋中脊相似的转换断层厚洋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中脊 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 地壳厚度 热点 洋底高原
下载PDF
慢速-超慢速扩张中心岩浆匮乏区热液活动的渗透机理
6
作者 程鹏 冯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8-938,共11页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作为全球洋中脊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岩浆补给、岩石圈热力学状态在沿轴/离轴方向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并广泛发育岩浆匮乏甚至缺失区,如拆离断层、非转换不连续带和非岩浆段等,在这些区域也发育大量的热液活动。为...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作为全球洋中脊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岩浆补给、岩石圈热力学状态在沿轴/离轴方向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并广泛发育岩浆匮乏甚至缺失区,如拆离断层、非转换不连续带和非岩浆段等,在这些区域也发育大量的热液活动。为探究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岩浆匮乏区的热液驱动机制及可能的热源,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岩石圈冷却-破裂理论模型来定量解释洋中脊热液系统的产生条件、对流强度和维持时间与其深部潜在热源的关系。调整岩石圈矿物尺寸至5 mm×5 mm时,岩石圈最大破裂深度为~5 k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并维持热液系统的洋壳渗透率阈值为~1.6×10^(-16)m^(2),且渗透率越大,热液活动越强烈。在相同的设置下,低渗模型(k_(1)=1.7×10^(-16)m^(2))维持热液系统持续活动~170 ka。提高模型对流层渗透率(k_(2)=1.7×10^(-15)m^(2))不仅有效增强了热液系统的热量输出,也将热液活动时间延长至~470ka。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和地球物理发现,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岩浆匮乏区的热液活动或受控于深部多期次岩浆侵入体的侵入-加热-冷却-破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若在岩浆体和围岩温度降至无法维持热液活动之前发生新一期岩浆侵入,上覆热液系统得以维持,并表现出脉冲状的热量变化;反之,若新一期岩浆侵入滞后,热液活动将最终衰亡。岩浆侵入与热液对流之间的时间差可能是导致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系统下伏热源无法确定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 热液活动 岩浆匮乏区 渗透机理 驱动机制
下载PDF
青海可可西里地质遗迹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持恒 李江海 +4 位作者 崔鑫 许丽 王辉 张红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02-2215,共14页
青海可可西里自石炭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和地表过程,形成了集高山、宽谷、夷平面、冰川、热泉、河流和湖泊等地貌元素为一体的高原高寒地貌,同时还包括了蛇绿混杂岩带、活动断裂带、地震遗迹和火山遗迹等地质元素。在调研前人研... 青海可可西里自石炭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和地表过程,形成了集高山、宽谷、夷平面、冰川、热泉、河流和湖泊等地貌元素为一体的高原高寒地貌,同时还包括了蛇绿混杂岩带、活动断裂带、地震遗迹和火山遗迹等地质元素。在调研前人研究资料和实地野外考察基础之上,根据IUCN(2005)提出的13类地质主题分类标准将区内的地质遗迹分为地质构造、火山和地热遗迹、山脉、地层剖面、河流和湖泊、现代冰川、冰期遗迹7类,共计60余处地质遗迹点。可可西里地质遗迹对重建古特提斯构造域、研究天然地震机制、青藏高原北部隆升过程及全球气候变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可可西里区内地质遗迹和前人资料恢复出可可西里石炭纪以来经历了8个构造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 地质遗迹 地貌 地学意义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海底地形对洋中脊热液对流活动的影响研究——基于海水压力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江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1-68,共8页
洋中脊热液活动多产生于不同扩张速率洋中脊的局部高地形区域,基于达西流体充填的孔隙−弹性热力学模型可以直观、有效地模拟出洋壳内部热液对流的形态、温度结构和喷发位置等信息。数值模拟结果和所得解析模型表明:不同规模的洋底地形... 洋中脊热液活动多产生于不同扩张速率洋中脊的局部高地形区域,基于达西流体充填的孔隙−弹性热力学模型可以直观、有效地模拟出洋壳内部热液对流的形态、温度结构和喷发位置等信息。数值模拟结果和所得解析模型表明:不同规模的洋底地形起伏会对洋壳内部的热液对流形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地形规模越大,起伏程度越大,下伏热液羽向地形高点的偏移就越明显。通过结合东太平洋海隆9°17′N热液区和大西洋洋中脊Lucky Strike热液区实际的跨轴水深分布,也可获得与二者实际喷发位置相吻合的模拟结果。地形起伏相关的洋中脊热液喷发模型揭示洋底低地形及其下伏渗透性洋壳表现为主要的海水充注区域,而高地形由于上覆压力的减小,使其成为汇集热液释放和喷发的主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对流 数值模拟 地形起伏 海水压力 达西定律
下载PDF
洋中脊拆离断层与洋底核杂岩的发育对扩张中心迁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江海 +1 位作者 刘持恒 潘相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40-2050,共11页
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OCC)发育于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中央裂谷边界,常伴随不对称的洋底扩张方式,其形成与演化起源于洋中脊中央裂谷间歇性的岩浆作用循环。拆离断层的规模和位置会随其自身演化而变化,并影响到洋中脊扩张中心... 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OCC)发育于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中央裂谷边界,常伴随不对称的洋底扩张方式,其形成与演化起源于洋中脊中央裂谷间歇性的岩浆作用循环。拆离断层的规模和位置会随其自身演化而变化,并影响到洋中脊扩张中心的位置变化。依据洋中脊扩张中心位置的离轴迁移规律,本文将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的演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并参照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演化阶段的划分,将全球27处拆离断层进行分类。现今全球洋中脊拆离断层多属于非活动性拆离断层,位于阶段VI(如Logachev Massif拆离断层和Kane Megamullion拆离断层);但部分拆离断层仍在活动,即属于发展期和成熟期(阶段III/IV,如MAR,13°19′N拆离断层和Mt.Dent拆离断层),以及衰亡期(阶段V,如MAR,13°30′N拆离断层和Atlantis Massif拆离断层)。在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形成-演化-衰亡-再次形成的循环过程中,中央裂谷的岩浆作用发生周期性循环,洋中脊扩张中心亦发生新生火山岩区中线-拆离断层终止线-重新活动的新生火山岩区中线的位置变化,并先后产生离轴和向轴的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断层 洋底核杂岩 构造演化阶段 不对称扩张 扩张中心迁移
下载PDF
D″层的地震地质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江海 吴桐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55-964,共10页
地震层析成像和高温高压实验的研究进展,不断加深对地幔底部的D″层的地质认识,包括D″层精细结构及其物质组成。本文在回顾该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D″层的化学、矿物组成、内部结构,与板片俯冲的动力学关系,板片墓地向地幔柱生成... 地震层析成像和高温高压实验的研究进展,不断加深对地幔底部的D″层的地质认识,包括D″层精细结构及其物质组成。本文在回顾该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D″层的化学、矿物组成、内部结构,与板片俯冲的动力学关系,板片墓地向地幔柱生成带的转变,以及D″层对地幔对流模式的制约。全球D″层的分布具强烈的横向不均一性,布里基曼石向后钙钛矿的相变成是D″层边界的重要标志。LLSVPs(large low shear velocity provinces)边缘是全球重要热点——大岩浆岩省(LIP)的起源地,其边缘和内部大尺度不均匀性的研究,对于认识地幔演化及成分具有重要意义。LLSVPs与地幔深部俯冲板片具有密切的构造关系和成因联系,对认识地球地幔模型具有关键意义。修正后的双层地幔对流模式能较合理解释目前的下地幔研究进展,上、下双层地幔对流之间,涉及了超级地幔柱和板片俯冲的有效沟通和物质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幔底部 D″层结构与组成 布里基曼石和后钙钛矿 地幔对流模式
下载PDF
北祁连塞浦路斯型硫化物成矿构造环境研究——与现代劳海盆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江海 +1 位作者 刘仲兰 贠晓瑞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9,共11页
北祁连塞浦路斯型硫化物矿床形成于中-晚奥陶世弧后蛇绿岩的上部,成矿作用与区内火山活动、张性断裂活动和构造运动相关,热液循环通道主要有火山裂隙系统和熔岩冷却裂隙等,成矿位置与循环通道一致。区域性大断裂是深部高温热液的主要通... 北祁连塞浦路斯型硫化物矿床形成于中-晚奥陶世弧后蛇绿岩的上部,成矿作用与区内火山活动、张性断裂活动和构造运动相关,热液循环通道主要有火山裂隙系统和熔岩冷却裂隙等,成矿位置与循环通道一致。区域性大断裂是深部高温热液的主要通道,且东段矿化剂S的来源较西段更深,指示更大的断裂延展深度。北祁连塞浦路斯型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由火山活动和构造运动主导成矿,并对应北祁连弧后区东段和西段的塞浦路斯型矿床。劳海盆中南部的扩张历史表现为由北向南逐渐开裂,北祁连弧后区蛇绿岩的年龄变化则指示自西向东的开裂过程。劳海盆南部热液区仍处于裂谷环境,具黑矿型矿床的特点,向北逐渐向塞浦路斯型过渡;北祁连弧后区虽以发育塞浦路斯型矿床为特征,但其东段邻近弧后区仍发育大量同时期的黑矿型矿床,表明了东段奥陶纪裂谷的发育。另外,Ba/Nb等比值指示劳海盆由南向北受俯冲消减的影响逐渐减小,北祁连弧后区则同现代劳海盆一样,且东段受俯冲消减作用的影响较西段更为明显,表明开裂时间越早,受俯冲消减的影响越小,反之则受俯冲消减的影响越大。这些都证明了劳海盆与北祁连弧后区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 劳海盆 塞浦路斯型硫化物矿床 海底热液
下载PDF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岩浆形成和迁移汇聚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持恒 李江海 +2 位作者 刘仲兰 何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6-95,共10页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具有不同于其他扩张速率洋中脊的特征,表现为剧烈变化的洋壳厚度和典型的非岩浆段。本文对前人研究的洋中脊岩浆形成关键因素和迁移聚集模式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实际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观测数据,探讨了超慢速扩张洋中...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具有不同于其他扩张速率洋中脊的特征,表现为剧烈变化的洋壳厚度和典型的非岩浆段。本文对前人研究的洋中脊岩浆形成关键因素和迁移聚集模式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实际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观测数据,探讨了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岩浆从地幔源区形成、迁移汇聚、形成洋壳的整个地质过程,进一步指出了影响洋壳结构的关键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沿轴洋壳厚度的变化受岩浆补给量和迁移汇聚的共同制约。其中,岩浆补给量受控于洋中脊的地幔潜热、地幔成分和扩张速率的变化;岩浆迁移和汇聚过程则与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密集的分段特征和阻渗层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 洋壳厚度 部分熔融 岩浆迁移 分段性
下载PDF
洋壳渗透率结构对其内部热液对流的影响研究——基于热力学数值模拟
13
作者 李江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86-1997,共12页
洋底特殊环境的限制使数值模拟成为研究海底热液对流与成矿机制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洋壳渗透率单因素变化对热液对流系统的形态和输出参数(热液喷发温度和热流值)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洋壳平均渗透率分别与热液喷... 洋底特殊环境的限制使数值模拟成为研究海底热液对流与成矿机制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洋壳渗透率单因素变化对热液对流系统的形态和输出参数(热液喷发温度和热流值)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洋壳平均渗透率分别与热液喷发温度和热量输出呈反相关和正相关关系,符合达西流体热对流的基本解析规律.另外,洋壳渗透率的垂向变化不会使洋壳内部的对流系统产生明显的横向偏移,只使热液羽规模在垂向上产生规律性变化,且渗透率越大,热液羽规模越小.渗透率在水平方向的变化则是引发热液羽和热液喷发位置横向偏移的主要因素,且只有在特定的渗透率水平变化率范围内,上涌热液羽才会发生向高渗区的明显偏移,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现今拆离断层相关的热液系统均未发育于断层终止线上的事实.以大西洋Trans-Atlantic Geotraverse(TAG)热液区为例,断裂带高渗区必然影响相邻洋壳内部热液的上涌路径,但受区内拆离断裂带周缘的渗透率水平变化规律的影响,上涌热液羽不至于完全偏移至断裂带,从而产生拆离断层上盘的热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数值模拟 热液对流 喷发温度 热流值 相位差
下载PDF
机械加工过程产生废弃物的影响及绿色发展分析
14
作者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18年第7期0088-0088,共1页
磨床切削过程中,切削液具有较好的冷却,润滑,清洁和除锈的功能,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重视。作为提高使用寿命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确保砂轮的加工质量。但是,切削液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据此,本文对机械加工过程产生废弃物的影响及... 磨床切削过程中,切削液具有较好的冷却,润滑,清洁和除锈的功能,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重视。作为提高使用寿命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确保砂轮的加工质量。但是,切削液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据此,本文对机械加工过程产生废弃物的影响及绿色发展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加工过程 切削液 绿色发展
下载PDF
机械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分析
15
作者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18年第7期0121-0121,共1页
绿色制造可以充分地缓解全球可用资源和环境压力,同时是促进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手段。要想达到绿色制造,就要从制造源头开始绿色化。据此,本文对机械产品在设计过程中使用的绿色方法、绿色制造、机械产品制造中使用的绿色材料以及未来发... 绿色制造可以充分地缓解全球可用资源和环境压力,同时是促进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手段。要想达到绿色制造,就要从制造源头开始绿色化。据此,本文对机械产品在设计过程中使用的绿色方法、绿色制造、机械产品制造中使用的绿色材料以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产品 绿色设计 制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