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王向东 韩德民 +7 位作者 周兵 魏永祥 白文忠 刘仲燕 鞠淑英 庞宝森 范尔 李颖王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7-250,I002,共5页
目的 通过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动物模型探讨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实验动物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功能、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 目的 通过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动物模型探讨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实验动物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功能、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中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Ⅰ (vascularcellularadhesionmolecular Ⅰ ,VCAM Ⅰ )和白细胞介素 13 (interleukin 13 ,IL 13 )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ELISA)检测外周血IL 5浓度。结果 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 ,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肺功能 0 3s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前两组肺组织中VCAM Ⅰ和IL 13阳性血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外周血IL 5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且与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具有一致性 ,变应原反复激发上呼吸道也能引起下呼吸道炎症改变和功能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炎症反应 嗜酸粒细胞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呼吸功能试验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哮喘
下载PDF
低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内耳免疫学探讨 被引量:30
2
作者 赵丽萍 范尔 +1 位作者 陈秀伍 王鸿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4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目的 测定抗内耳自身抗体,以研究低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与内耳免疫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临床详细询问病史、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及ABR测试,选择低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30例做为研究对象。以豚鼠内耳石蜡切片作为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 目的 测定抗内耳自身抗体,以研究低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与内耳免疫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临床详细询问病史、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及ABR测试,选择低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30例做为研究对象。以豚鼠内耳石蜡切片作为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内耳抗体。结果 30例患者中有26例血清中抗内耳抗体阳性,阳性率为86.67%,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低频感音神经性聋在青少年组(≤25岁)和女性组呈高发,阳性率均为63.33%(19/30),P<0.05有显著性差异;低频感音神经性聋多为双侧耳聋,少数为单侧耳聋,双侧耳聋阳性率为86.67%(26/30),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自身免疫反应参与了低频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病过程;低频感音神经聋与年龄和性别有关;低频感音神经性聋发病多为双侧聋;同时检测患者血清ⅠgM和ⅠgG内耳抗体,可协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内耳 感音神经性聋 双侧 阳性率 耳聋 免疫学 血清 诊断 抗体
下载PDF
夏秋季花粉症症状与花粉播散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欧阳昱晖 张德山 +2 位作者 范尔 李颖 张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23-627,共5页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2011年6-9月大气中花粉种属和含量与单纯花粉过敏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使用Durhum花粉采集仪监测2011年6-9月花粉的种属和含量;将6-9月皮肤点刺试验(skinprick test,SPT)...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2011年6-9月大气中花粉种属和含量与单纯花粉过敏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使用Durhum花粉采集仪监测2011年6-9月花粉的种属和含量;将6-9月皮肤点刺试验(skinprick test,SPT)阳性的AR患者,分为单纯花粉过敏患者组(花粉组)及花粉并常年性过敏原过敏患者组(混合组),2组患者均予症状评估,并分析2组AR患者发病时间与大气中花粉含量的相关性。以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夏秋季花粉量高峰呈现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鉴定到的花粉主要包括蒿属、蓰草和藜属;日花粉含量最高达638粒/1000mm2。6_9月门诊行SPT检查的患者占全年的51.9%,其中花粉变应原阳性患者1509例,占阳性患者的60.7%;6-9月花粉变应原阳性患者数量和阳性率逐月上升,且与花粉播散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0和0.99,P值均〈0.05)。花粉组和混合组患者的过敏症状开始时间均与夏秋花粉播散量明显相关;混合组患者的咳嗽症状评分显著高于花粉组(t=2.36,P〈0.05),其余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0、0.35、0.57和0.19,P值均〉0.05)。结论花粉播散时间和含量对花粉过敏的AR患者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空气中花粉含量的监测可为临床变应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原 花粉 鼻炎 变应性 季节性
原文传递
慢性鼻窦炎患者筛窦骨质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彤 韩德民 +3 位作者 周兵 崔顺九 范尔 李颖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1183-1186,共4页
目的观察评价慢性鼻窦炎(CRS)筛窦骨质的病理变化特点和病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CRS患者及16例正常对照组筛窦黏膜标本,采用HE、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VanGieson等染色观察筛窦黏膜及骨质的病理学改变,分别对黏膜炎症... 目的观察评价慢性鼻窦炎(CRS)筛窦骨质的病理变化特点和病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CRS患者及16例正常对照组筛窦黏膜标本,采用HE、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VanGieson等染色观察筛窦黏膜及骨质的病理学改变,分别对黏膜炎症、黏骨膜及筛骨的组织学改变和骨组织重新塑型活性进行观察评分。结果CRS筛窦标本黏膜炎症程度平均评分为2.30±0.88,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1.38±0.81(P=0.001);CRS筛窦标本黏骨膜和骨质组织病理改变评分1.65±0.84,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1.00±0.73(P=0.004);CRS筛窦标本骨质重塑活性评分2.15±0.74,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1.56±0.63(P=0.007)。CRS患者的黏膜炎症评分与黏骨膜和骨组织病理评分(R=0.047,P=0.772)、骨组织的重新塑型活性(R=0.021,P=0.897)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RS筛骨的组织学观察发现筛骨有显著的纤维化,重新塑型和编织骨结构的特征。CRS筛骨发生了类似于慢性骨髓炎的病理学改变,其中突出的是骨吸收,新骨形成和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筛骨 骨髓炎 骨重建
原文传递
鼻息肉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的表达 被引量:13
5
作者 郭剑锋 王向东 +5 位作者 陶格陶呼 张呼和 诸小侬 张伟 范尔 韩德民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3-86,T001,共5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通透性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asularpermeabilityfactor,VEGF VP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growthfactor β1 ,TGF β1 )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34例鼻息肉标...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通透性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asularpermeabilityfactor,VEGF VP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growthfactor β1 ,TGF β1 )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34例鼻息肉标本及 30例中鼻甲粘膜标本行VEGF VPF及TGF β1 的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①VEGF VPF在鼻息肉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和腺体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中鼻甲组织 (P <0 .0 1和P <0 .0 5 ) ;②TGF β1 在鼻息肉组织的细胞外基质和固有层浸润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中鼻甲组织 (P <0 .0 0 5 ) ;③鼻息肉组织中TGF β1 阳性细胞的形态及分布相似于嗜酸粒细胞 ;④VEGF VPF与TGF β1 阳性表达与鼻息肉的临床分型无关 (P >0 .0 5 )。结论 ①VEGF VPF对鼻息肉发生过程中组织极度水肿的产生可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TGF β1 可能直接参与鼻息肉的病理变化 ,导致上皮基底膜增厚和基质纤维化 ;③嗜酸粒细胞可能为鼻息肉中TGF β1 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息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在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中的表达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希平 赵守琴 +2 位作者 戴海江 范尔 刘仲燕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在大鼠分泌性中耳炎(otitismediawitheffusion,OME)动物模型中的表达,探讨其在OM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50只健康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内毒素(endotoxin,ET)组30只及...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在大鼠分泌性中耳炎(otitismediawitheffusion,OME)动物模型中的表达,探讨其在OM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50只健康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内毒素(endotoxin,ET)组30只及生理盐水(NS)组20只。均以右耳为实验耳,左耳作正常对照。分别经听泡注入来源于绿脓杆菌的ET35μl和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术后6小时、1天、3天、7天及14天各处死6只、4只大鼠采集中耳渗液及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中TNF-α水平。光镜下观察中耳黏膜各时间段的病理变化。结果组织学:ET组术后6小时出现炎症反应,3天时达高峰,14天时基本恢复正常;NS组未见明显异常改变。TNF-α检测:两组动物血清中均无表达。ET组及NS组中耳渗液中TNF-α的表达水平在术后6小时、1天、3天、7天分别为56.75±6.39、122.62±9.26,254.24±12.34、35.10±3.19,26.24±4.36、22.08±3.25,10.35±2.33、0.0pgml,14天均无表达,ET组高于NS组,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TNF-α是OME发病过程中重要的致炎因子之一,其在中耳渗液中的表达水平反映OME炎症反应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分泌性中耳炎 动物模型 TNF-α 酶联免疫吸附法 中耳渗液 生理盐水 炎症反应 OME 发病机制 正常对照 绿脓杆菌 病理变化 中耳黏膜 镜下观察 异常改变 动物血清 致炎因子 发病过程 检测 大鼠 内毒素 术后
下载PDF
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MRI诊断 被引量:12
7
作者 袁玉刚 韩德民 +3 位作者 范尔 李颖 燕飞 鲜军肪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10期449-451,共3页
目的 :探讨 MRI在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1 9例 (2 4侧 )喉癌患者的颈部术前触诊、MRI扫描及颈清扫标本病理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喉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在 MRI影像上基本呈圆形或类圆形 ,个别可表现为数... 目的 :探讨 MRI在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1 9例 (2 4侧 )喉癌患者的颈部术前触诊、MRI扫描及颈清扫标本病理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喉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在 MRI影像上基本呈圆形或类圆形 ,个别可表现为数个淋巴结的融合 ;MRI和临床触诊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率、特异率和准确率分别为 85.7%、90 .0 %、87.5%和 64.3%、70 .0 %、66.7% ,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临床触诊 ;同时颈部转移淋巴结除了在形态、大小方面发生改变外 ,转移淋巴结内部的 MRI信号及其周围邻近的软组织结构也有明显改变 ,其在 T1加权像上表现为略低信号和等信号的混合 ,T2 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 ,转移淋巴结轮廓清晰 ,周围可出现不完全环状脂肪增生带。使用脂肪抑制和 Gd- DTPA增强扫描的 T1加权像能较好地显示较小的转移淋巴结。结论 :MRI较为客观、直接 ,有助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发现 ,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喉肿瘤 颈部淋巴结转移 喉癌
原文传递
蝶窦外侧壁相关结构断层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莎 范尔 +5 位作者 王振常 李颖 杨本涛 何利平 许永照 韩德民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4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 探讨蝶窦外侧壁相关结构断层解剖,旨在提高对此区域结构的认识。方法 观察20例(40侧)头部离体标本的视神经管结构,蝶窦外侧壁特点及与视神经和颈内动脉的关系。用火棉胶包埋10例标本,对蝶窦外侧壁相关结构的区域进行冠状、水平位... 目的 探讨蝶窦外侧壁相关结构断层解剖,旨在提高对此区域结构的认识。方法 观察20例(40侧)头部离体标本的视神经管结构,蝶窦外侧壁特点及与视神经和颈内动脉的关系。用火棉胶包埋10例标本,对蝶窦外侧壁相关结构的区域进行冠状、水平位的薄层切片,观察各层面结构和位置。结果①77.5%颈内动脉和90%视神经在蝶窦外侧壁向窦腔内侧形成突起;②前床突在水平、冠状层面上,为该区域前部的重要骨性标志;③蝶筛隐窝和圆孔在水平、冠状层面上,为该区域前中部的重要骨性标志;④岩尖前端和卵圆孔在水平、冠状层面上,为该区域中后部的重要骨性标志。结论 通过研究蝶窦外侧壁相关结构的断层解剖,并与大体解剖进行对照,为此区域的影像学和手术学的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窦 解剖学 重要骨性标志 薄层切片
下载PDF
嗅神经切断对小鼠嗅感觉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羡慕 魏永祥 +5 位作者 韩德民 范尔 刘仲燕 苗旭涛 张聪 张欣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71-674,共4页
目的分析嗅神经切断对小鼠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凋亡情况的影响,并探讨这一造模方法的可靠性。方法取2月龄C57小鼠33只,随机分组后,实验组小鼠行嗅神经切断术,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 hperoxidase,HRP)... 目的分析嗅神经切断对小鼠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凋亡情况的影响,并探讨这一造模方法的可靠性。方法取2月龄C57小鼠33只,随机分组后,实验组小鼠行嗅神经切断术,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 hperoxidase,HRP)顺行神经示踪验证造模成功与否。以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dTmediat edde xyurid inetriphos phate biotinnic kendlabelling,TUNEL)观察术后8h、2d、3d和5d嗅上皮中ORN的凋亡情况,同时在蛋白和mRNA水平观察成熟ORN的特异性标记蛋白———嗅标记蛋白(olfactorymarkerprotein,OMP)在嗅上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嗅神经切断术后嗅球中无HRP标记。TUNEL和OMP阳性反应发生于ORN,嗅神经切断术后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并于术后第2天达到高峰,与此同时OMPmRNA的表达水平开始显著下降,并在术后第5天降至更低,嗅上皮的厚度也相应变薄。结论本实验所采取的造模方法可以较可靠地切断小鼠的嗅神经,并造成小鼠嗅上皮中ORN的同步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受体神经元 模型 动物 脱噬作用 C57小鼠 神经切断术 嗅感觉神经元 TUNEL阳性细胞 receptor mRNA水平 嗅标记蛋白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12基因治疗小鼠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兵 韩德民 +3 位作者 王彤 王向东 范尔 刘仲燕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44-448,共5页
目的探讨鼻腔局部应用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质粒载体介导的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基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将36只6~8周雄BALB/C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变应性鼻炎组、IL-12基因治疗组和正常对照... 目的探讨鼻腔局部应用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质粒载体介导的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基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将36只6~8周雄BALB/C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变应性鼻炎组、IL-12基因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以BALB/c小鼠经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免疫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EBV质粒载体介导的IL-12表达质粒(pGEG.mI-L12)形成混合物EBV/lipoplex,于激发前鼻腔局部滴入后,观察小鼠变应性症状的改善情况,并检测该基因在3组实验鼠鼻黏膜局部的表达情况以及对鼻黏膜炎性细胞和Th2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基因治疗组小鼠鼻黏膜中IL-12mRNA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变应性鼻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因治疗组小鼠鼻黏膜中IL12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变应性鼻炎组(P<0.05);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IL5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基因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变应性鼻炎组外周血中总IgE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基因治疗组(F=1216.21,P<0.01)。结论鼻腔局部应用EBV/lipoplex后,pGEG.mIL-12能够在鼻黏膜中高效地表达,能明显抑制鼻腔的变应性反应。EBV/lipoplex有望成为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白细胞介素12 实验研究 BALB/C实验小鼠 BALB/c小鼠 正常对照组 IL-12基因 TH2细胞因子 对变应性鼻炎 MIL-12 局部应用 载体介导 细胞数量 鼻黏膜 治疗组 脂质体包裹 嗜酸粒细胞 IGE含量 变应性反应 EBV EB病毒
原文传递
喉返神经损伤后喉肌病理生理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徐文 赵功伟 +1 位作者 胡慧英 范尔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03-406,共4页
目的:通过对犬喉返神经损伤及再生过程中喉肌电生理及其病理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喉返神经不同损伤形式的病理生理改变及转归特点。方法:实验用犬20只(40侧)分为喉返神经完全损伤组(全切法)、不完全损伤组(结扎法、挫灭法、半切法)及对照组... 目的:通过对犬喉返神经损伤及再生过程中喉肌电生理及其病理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喉返神经不同损伤形式的病理生理改变及转归特点。方法:实验用犬20只(40侧)分为喉返神经完全损伤组(全切法)、不完全损伤组(结扎法、挫灭法、半切法)及对照组,造模成功后的即刻、1、3、6和12个月观察甲杓肌和环杓后肌肌电特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造模后即刻全切法及结扎法肌电为电静息,挫灭法和半切法存在部分正常单个运动单位(MUP)及振幅减小的MUP混合肌电。神经损伤后1~3个月可出现纤颤电位,不完全损伤组3~6个月出现再生电位。全切法诱发电位基本无法引出,结扎法和半切法早期无诱发电位,后期可以引出振幅减小的诱发电位,结扎法小于半切法;而挫灭法始终都可以引出诱发电位,振幅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诱发电位潜伏期呈现先延长后缩短的趋势。随着全切、结扎、半切、挫灭损伤程度不同,肌纤维平均直径及肌束直径逐渐增大,单位面积细胞核数逐渐减少。结论:不同损伤,肌电特征及声带运动状态呈动态变化,喉返神经的损伤程度依次为完全损伤、不完全损伤(结扎法、半切法、挫灭法),喉肌电图检查是声带麻痹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带麻痹 喉返神经 喉肌电图
原文传递
声门上型喉癌N_0颈淋巴结微灶转移的免疫组化检测 被引量:11
12
作者 于振坤 韩德民 +3 位作者 范尔 李颖 黄志刚 徐文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5期306-308,共3页
目的 提高声门上型喉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微小转移灶的检出率。方法 应用抗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CK ,AE1/AE3)单克隆抗体 ,LSAB免疫组化法对 46例 (50侧 )常规临床病理颈部淋巴结阴性 (pN0 )的颈深上淋巴结进行监测。结果  11例患者... 目的 提高声门上型喉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微小转移灶的检出率。方法 应用抗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CK ,AE1/AE3)单克隆抗体 ,LSAB免疫组化法对 46例 (50侧 )常规临床病理颈部淋巴结阴性 (pN0 )的颈深上淋巴结进行监测。结果  11例患者的 13枚淋巴结中发现微转移灶。结论 免疫组化法对微灶转移的检测比临床常规病理检查更敏感 ,因此是一临床更有使用价值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淋巴转移 角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在鉴别微淋巴管和微血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颖 范尔 +1 位作者 胡承杰 于振坤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0-291,共2页
关键词 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 双重染色 鉴别诊断 微淋巴管 微血管 肿瘤
原文传递
变应原诱发大鼠渗出性中耳炎中耳核因子κB的表达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守琴 刘华 +5 位作者 韩德民 夏寅 范尔 王阳 李洁 任媛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751-755,共5页
目的:探讨渗出性中耳炎(OME)大鼠中耳微环境中Th1/Th2极化趋向及核因子Kappa B(NF-κB)对Th1/Th2极化的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16耳)。实验组以卵清蛋白腹腔致敏后耳内激发制成OME模型,对照组以PBS... 目的:探讨渗出性中耳炎(OME)大鼠中耳微环境中Th1/Th2极化趋向及核因子Kappa B(NF-κB)对Th1/Th2极化的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16耳)。实验组以卵清蛋白腹腔致敏后耳内激发制成OME模型,对照组以PBS替代卵清蛋白。耳内激发后2 d处死动物,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中耳腔灌洗液中Th2型细胞因子——IL-4和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中耳黏膜和骨髓腔中NF-κB p65的表达。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中耳灌洗液中IL-4含量、Th2/Th1(IL-4/IFN-γ)比值以及中耳黏膜组织和骨髓腔中NF-κB p65表达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IFN-γ在中耳灌洗液内的含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F-κB p65蛋白表达与中耳灌洗液中IL-4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27,P<0.05)。结论:变应原可诱导大鼠OME形成,其中耳微环境中IL-4合成显著增高,而IFN-γ相对减少,Th2/Th1比值增高,存在以Th2细胞过度分化为特征的Th极化趋向,NF-κB在调控大鼠中耳微环境Th1/Th2极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出性中耳炎 变态反应 T辅助细胞 细胞因子 核转录因子
原文传递
喉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于振坤 韩德民 +3 位作者 黄志刚 范尔 倪鑫 徐文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71-473,共3页
目的 :回顾分析我院 1990年 4月~ 2 0 0 0年 4月收治的喉癌患者 2 89例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情况 ,指导颈清扫手术。方法 :将 2 89例分为 3组 :第 1组 :颈清扫术后有转移淋巴结的分布 (181例 ) ;第 2组 :术后病理诊断阴性淋巴结的免疫... 目的 :回顾分析我院 1990年 4月~ 2 0 0 0年 4月收治的喉癌患者 2 89例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情况 ,指导颈清扫手术。方法 :将 2 89例分为 3组 :第 1组 :颈清扫术后有转移淋巴结的分布 (181例 ) ;第 2组 :术后病理诊断阴性淋巴结的免疫组化研究 (71例 ) ;第 3组 :未清扫者随访中再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研究 (37例 )。结果 :第 1组清扫 2 4 2侧 ,颈部Ⅰ、Ⅱ、Ⅲ、Ⅳ、Ⅴ、Ⅵ区转移率分别为 2 .8%、98.3%、32 .6 %、15 .0 %、13.0 %、2 1.4 % ;第 2组 71例 ,其中 4 6例 (5 0侧 )免疫组化研究发现 13个淋巴结内有微灶转移 ,分布于 11例患者中 ,所有转移淋巴结均分布在Ⅱ区 ;第 3组 37例 ,施行挽救性手术共 4 5侧 ,Ⅰ、Ⅱ、Ⅲ、Ⅳ、Ⅴ区转移率分别为 2 .2 %、10 0 %、4 8.9%、2 6 .7%、13.3%。结论 :喉癌首先转移和主要转移部位为Ⅱ区 ,其次为Ⅲ区 ;Ⅳ、Ⅴ区发生率则较低 ,颌下区几乎不发生转移。喉癌患者的颈清扫应在常规清扫颈侧Ⅱ~Ⅳ区淋巴结的同时 ,根据病变范围情况行Ⅳ区的清扫 ,对颌下三角和颈后三角 (Ⅴ区 )在无影像学和术中证实的条件下 ,应予以保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癌 喉肿瘤 淋巴结转移 颈淋巴结清扫术
原文传递
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白细胞介素12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9
16
作者 邓秋 周芸 +1 位作者 杨军 范尔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本文观察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39只6~8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自然对照组、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组和布地奈德治疗组,用卵清蛋白致敏... 目的本文观察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39只6~8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自然对照组、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组和布地奈德治疗组,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备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取鼻黏膜制备石蜡切片后进行HE常规染色和IL-12免疫组化染色并显微镜观察计数。结果AR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极显著性地大于自然对照组,P<0.01。布地奈德治疗后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少见,极显著性地低于AR组,P<0.01;而IL-12的表达显著性地高于AR组,P<0.05,但与自然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组织中IL-12的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一定的负相关性,R=0.9252。结论鼻黏膜组织中IL-12的异常表达,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恢复或提高局部组织中IL-12的表达,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在鼻黏膜中的浸润,改善变应性疾病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变应性 常年性 白细胞介素12 嗜酸粒细胞增多 布地奈德
下载PDF
喉癌标本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被引量:6
17
作者 范尔 张伟 +2 位作者 李颖 韩德民 陈靖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0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喉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 TRAP方法检测 34例头颈肿瘤组织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在 2 7例喉癌患者中有 2 3例检出端粒酶阳性 ,阳性率 85.2 % ,2 7例相应癌旁组织有 7例检出端粒酶阳性 ,阳性率 2 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喉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 TRAP方法检测 34例头颈肿瘤组织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在 2 7例喉癌患者中有 2 3例检出端粒酶阳性 ,阳性率 85.2 % ,2 7例相应癌旁组织有 7例检出端粒酶阳性 ,阳性率 2 5.9% ,7例喉乳头状瘤患者中有 3例检出 ,阳性率4 2 .9%。结论 :端粒酶活化并非只发生在喉癌进展的晚期阶段 ,在肿瘤形成的早期也有一定程度的端粒酶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端粒酶 检测
下载PDF
人胚胎期前庭水管生长发育模式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雷雳 韩德民 +4 位作者 于振坤 诸小侬 刘莎 陈树斌 范尔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5-278,I005,共5页
目的 探讨人胚胎期前庭水管生长发育特征 ,以便更好地理解前庭水管扩大的起源。方法 应用 3DMed医学图像分析软件对 6~ 3 8周 (每隔 1周 2例 )的 3 2具人胎儿颞骨连续组织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分析 ,测量不同胎龄前庭水管内口、外口、中... 目的 探讨人胚胎期前庭水管生长发育特征 ,以便更好地理解前庭水管扩大的起源。方法 应用 3DMed医学图像分析软件对 6~ 3 8周 (每隔 1周 2例 )的 3 2具人胎儿颞骨连续组织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分析 ,测量不同胎龄前庭水管内口、外口、中点直径和管长度 ,经曲线拟合描述其生长发育模式。结果 胚胎 6周时 ,前庭水管内口已发育形成。胚胎 10周 ,前庭水管生长延伸至后颅窝的岩锥后壁。到胚胎 3 8周 ,管径各参数均值小于成人前庭水管直径平均值。统计分析显示 ,随胎龄变化前庭水管内口、外口、中点直径呈非线性生长 ,生长曲线无稳定走向趋势 ,仅长度随胎龄增大而增长。结论 整个胚胎期前庭水管处在不断发育过程中 ,出生时横向直径均值无一达成人水平 ,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水管 胚胎期 生长发育模式 感音神经性聋 组织形态学
下载PDF
蒿属花粉症的发病特点及季节前干预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欧阳昱晖 范尔 +1 位作者 李颖 张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2-276,共5页
目的 探讨蒿属过敏的花粉症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其治疗方式.方法 根据北京同仁医院2007-2011年14 426例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和北京市同期花粉监测数据,分析蒿属花粉症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其与花粉浓度的相关性.蒿属花粉敏感的花粉症患者分两组,... 目的 探讨蒿属过敏的花粉症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其治疗方式.方法 根据北京同仁医院2007-2011年14 426例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和北京市同期花粉监测数据,分析蒿属花粉症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其与花粉浓度的相关性.蒿属花粉敏感的花粉症患者分两组,一组在花粉季节前予以2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斯特纳)干预治疗,在花粉期予以4周鼻喷激素(糠酸莫米松)治疗(EIT组,n =21),另一组在花粉期予4周鼻喷激素(糠酸莫米松)治疗(POT组,n=16),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症状评分.以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蒿属花粉症占变应性鼻炎患者的30.8%(4442/14 426),蒿属花粉皮肤点刺阳性结果主要为强阳性(3 793/4442,85.4%);患者发病年龄高峰是19~30岁,发病时间集中在8-9月,与蒿属花粉飞散的高峰期一致;EIT组打喷嚏、流涕和鼻痒等过敏症状与未干预治疗的POT组相比有显著改善(t值分别为3.28、3.92、3.09,P值均<0.01),但两组鼻塞和咳嗽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5、1.52,P值均>0.05).结论 蒿属花粉是北京地区最主要的花粉致敏原,花粉季节前干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过敏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变应性 季节性 蒿属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鼠尾胶原为底物的人鼻腔纤毛上皮细胞培养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10
20
作者 宋晓红 张罗 +4 位作者 韩德民 范尔 王鸿 王奎吉 李颖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建立以鼠尾胶原为贴附底物的人鼻腔纤毛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式,为人鼻腔黏液纤毛运输系统的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方法制备鼠尾胶原并铺片,以鼠尾胶原为贴附底物组织块培养法培养人鼻腔纤毛上皮细胞,培养7天时进行HE染色及扫描... 目的建立以鼠尾胶原为贴附底物的人鼻腔纤毛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式,为人鼻腔黏液纤毛运输系统的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方法制备鼠尾胶原并铺片,以鼠尾胶原为贴附底物组织块培养法培养人鼻腔纤毛上皮细胞,培养7天时进行HE染色及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应用高速摄像技术测量纤毛摆动频率。结果鼠尾胶原要平坦均匀,平均厚度约为1mm;HE染色可见上皮细胞呈单层向周围爬开;扫描电镜下见纤毛上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纤毛周围可见微绒毛;透射电镜下可见纤毛上皮细胞间为紧密连接;同一细胞任意两点纤毛摆动频率是相同的;同一来源体外培养的钩突和下鼻甲的纤毛摆动频率是相同的。结论以鼠尾胶原为贴附底物人鼻腔纤毛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式的成功建立,为今后研究鼻内用药对纤毛清除功能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鼻腔 上皮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鼠尾胶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