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粹 +2 位作者 邬薇薇 许小敏 杨冬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1-843,共3页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以更好地指导烧伤患者安全的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3月医院收治的100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无菌棉拭子采集患者创面分泌物或者手术中取痂下坏死组织,采用GPI生...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以更好地指导烧伤患者安全的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3月医院收治的100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无菌棉拭子采集患者创面分泌物或者手术中取痂下坏死组织,采用GPI生化鉴定卡以及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病原菌,体外的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进行,结果判断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制定的标准。结果 10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520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00株、铜绿假单胞菌200株、鲍氏不动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各10株,分别占57.7%、38.5%、1.9%、1.9%;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磺胺嘧啶银、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他啶敏感率分别为78.5%、96.0%、83.0%、78.5%,鲍氏不动杆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分别为70.0%、60.0%、5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磺胺嘧啶银的敏感率分别为95.7%、85.0%、71.3%,表皮葡萄球菌则对万古霉素和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90.0%、80.0%。结论烧伤患者存在多种感染,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低,因此,应当加强烧伤患者的病原菌耐药检测,指导烧伤患者安全使用抗菌药物,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抗菌药物 病原菌 敏感性
原文传递
烧伤科铜绿假单胞菌20种β-内酰胺酶基因与膜孔蛋白oprD_2基因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胡锡浩 许小敏 +1 位作者 冯伟云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4419-4422,共4页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GNS-448药敏卡及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 32株PAE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GNS-448药敏卡及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 32株PAE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9.4%、56.3%、46.8%、62.5%、32.0%、43.7%、68.8%、59.4%;oprD2基因缺失32株,阳性率为100.0%;β-内酰胺酶基因TEM阳性32株,阳性率为100.0%,OXA-10群阳性9株,阳性率为28.1%,VEB阳性8株,阳性率为25.0%,IMP阳性8株,阳性率为25.0%,VIM阳性3株,阳性率为9.4%,β-内酰胺酶基因总阳性率为100.0%。结论烧伤科分离的PAE为多药耐药菌,oprD2基因完全缺失,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率高,主要有TEM、OXA-10群、VEB、IMP、VIM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Β-内酰胺酶基因 oprD2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甘油保存异体皮覆盖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切削痂创面的多中心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韩春茂 封占增 +5 位作者 张元海 郑国平 叶礼岳 林才 陈炯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61-362,共2页
目前早期切削痂后覆盖异体皮敷料,已成为烧伤创面的一种普遍处理方法。但有关应用甘油保存异体皮(GPA)覆盖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切削痂后创面的临床疗效尚缺乏系统的调查和总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浙江省7家烧伤治... 目前早期切削痂后覆盖异体皮敷料,已成为烧伤创面的一种普遍处理方法。但有关应用甘油保存异体皮(GPA)覆盖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切削痂后创面的临床疗效尚缺乏系统的调查和总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浙江省7家烧伤治疗单位收治的大面积深度烧伤且接受GPA覆盖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烧伤患者 甘油保存异体皮 早期切削痂 异体皮覆盖 烧伤创面 疗效分析 多中心 大面积深度烧伤
原文传递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4
作者 晋国营 +2 位作者 陈粹 张淳 吴天斌 《现代实用医学》 2014年第4期480-480,508,共2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在深二度烧伤创面应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3例深二度烧伤创面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7例,常规创面换药治疗;治疗组36例,在常规创面换药治疗基础上,予rh-bFGF外用于创面。观察创面50%愈合... 目的观察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在深二度烧伤创面应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3例深二度烧伤创面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7例,常规创面换药治疗;治疗组36例,在常规创面换药治疗基础上,予rh-bFGF外用于创面。观察创面50%愈合时间及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结果两组平均50%愈合时间及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rh-bFGF能促进深二度烧伤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深二度烧伤创面 创面愈合
下载PDF
烧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许小敏 +3 位作者 张淳 潘艳艳 陈琳 杨小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91-1795,共5页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aeruginosa,CRPA)感染发生和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烧伤科108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使用抗...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aeruginosa,CRPA)感染发生和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烧伤科108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细菌药敏结果、预后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烧伤患者CRPA感染和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108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中,CRPA感染者33例占30.56%。入住ICU和白蛋白<30 g/L是CRPA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CRPA感染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烧伤科患者CRPA感染发生率较高,临床应结合细菌特点及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予抗菌药物治疗,针对感染和死亡影响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碳青霉烯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老年深度烧伤行负压引流对创面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谷松坡 付智慧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223-2225,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深度烧伤行负压引流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深度烧伤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负压引流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换药治疗,负压引流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观察负压引流组和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和... 目的探讨老年深度烧伤行负压引流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深度烧伤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负压引流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换药治疗,负压引流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观察负压引流组和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术后白细胞值情况、首次植皮存活率和平均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疼痛评分情况。结果负压引流组的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负压引流组术后白细胞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负压引流组的首次植皮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负压引流组术后平均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负压引流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负压引流组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压引流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老年深度烧伤可以降低细菌感染率和术后白细胞值,提高首次植皮存活率,降低愈合时间,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疼痛,促进深度烧伤患者的创面愈合,住院费用虽有所增加,但和传统换药治疗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深度烧伤 创面修复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人工真皮修复大鼠深度烧伤创面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乐欣 +1 位作者 晋国营 虞耀华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19期1633-1637,1732,共6页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复合人工真皮(皮耐克)修复大鼠深度烧伤创面的作用。方法用胶原酶法消化SPF级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腹股沟脂肪,获得ADSCs,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其表面特异性标志物,并观察ADSCs向成骨细胞、成脂细胞...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复合人工真皮(皮耐克)修复大鼠深度烧伤创面的作用。方法用胶原酶法消化SPF级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腹股沟脂肪,获得ADSCs,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其表面特异性标志物,并观察ADSCs向成骨细胞、成脂细胞分化的潜能。建立大鼠深度烧伤模型,将大鼠对称的左、右创面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人工真皮+ADSCs治疗,对照组采用人工真皮+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分别于术后7、14、21d观察创面最大直径以评估创面愈合情况,术后21d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创面冷冻切片评估实验组与对照组创面情况。结果成功获得大鼠AD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多向分化能力。ADSCs对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29、CD90、CD44呈现高表达;对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则呈低表达。治疗后14d时,实验组创面最大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即实验组创面愈合速度比对照组明显增快。治疗后21d,实验组创面可见散在点状绿色荧光,而对照组未观察到明显荧光。结论 ADSCs联合人工真皮作用于深度烧伤创面可显著促进创面愈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深度烧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烧伤 人工真皮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烧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基因和菌株亲缘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崔胜勇 +1 位作者 张淳 许小敏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调查分离自烧伤患者的40株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基因和菌株间的亲缘性。方法选择笔者单位烧伤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自烧伤患者分离出的40株铜绿假单胞菌,每年20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出的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 目的调查分离自烧伤患者的40株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基因和菌株间的亲缘性。方法选择笔者单位烧伤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自烧伤患者分离出的40株铜绿假单胞菌,每年20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出的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9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12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6种消毒剂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选取阳性表达基因进行DNA测序及比对。对4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28种获得性耐药基因序列进行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结果4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9种抗菌药物均耐药。40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检出blaTEM、blaCARB2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aac(6′)-Ⅰb、aac(6′)-Ⅱ、ant(2″)-Ⅰ、ant(3″)-Ⅰ、rmtB 5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qacE△1-sul1、merA、intⅠ1 3种消毒剂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并均存在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40株铜绿假单胞菌聚集特征明显,共有7种基因模式和3个克隆株。2~4、6~9、11、14、17~39号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序列相似,亲缘性高;12、13号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序列相似,亲缘性高;10、16号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序列相似,亲缘性高。结论 blaTEM、blaCARB、aac(6′)-Ⅰb、aac(6′)-Ⅱ、ant(2″)-Ⅰ、rmtB、qacE△1-sul1、merA、intⅠ1在烧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中流行且均存在oprD2基因缺失,可能是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均耐药的重要原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符率高。烧伤患者检出铜绿假单胞菌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铜绿 基因 聚类分析 耐药
原文传递
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许小敏 《浙江实用医学》 2006年第1期25-25,65,共2页
目的探索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清急性期蛋白质的变化.方法对30例总面积大于50%患者,于伤后12、24、48、72小时采血,且对18例切削痂患者于术后24小时采血,以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测定CRP(C反应蛋白).结果伤后12~72小时血清CRP值逐步升高;... 目的探索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清急性期蛋白质的变化.方法对30例总面积大于50%患者,于伤后12、24、48、72小时采血,且对18例切削痂患者于术后24小时采血,以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测定CRP(C反应蛋白).结果伤后12~72小时血清CRP值逐步升高;切削痂术后24小时血清CRP值更高(P<0.01).结论 CRP的变化主要反映组织损伤的程度,并非预示脓毒性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烧伤 C反应蛋白 组织损伤
下载PDF
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 被引量:8
10
作者 胡锡浩 许小敏 +2 位作者 糜祖煌 冯伟云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了解分离自烧伤患者创面的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性与菌株中质粒、转座子、整合子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方法32株PA分离自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采用GNS-448药敏卡及K—B纸片扩散法测定PA的药物敏感性。采用... 目的了解分离自烧伤患者创面的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性与菌株中质粒、转座子、整合子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方法32株PA分离自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采用GNS-448药敏卡及K—B纸片扩散法测定PA的药物敏感性。采用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法,检测PA中质粒、转座子、整合子遗传标记基因traA、traF、tnpA、tnpU、rnerA和intI 1。结果32株PA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3.7%、32.0%、46.8%、49.9%,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在56.0%以上。32株PA中17株携带了转座子和(或)整合子遗传标记,其中tnpA与merA同时阳性1株,merA与intI 1同时阳性8株;单独tnpA阳性1株,单独merA阳性2株,单独intI 1阳性5株。结论分离自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患者创面的PA耐药情况严重,可能与其转座子和(或)整合子携带率较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假单胞菌 铜绿 质粒 整合子类 转座子
原文传递
乌司他丁对重度烧伤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粹 +2 位作者 樊理华 张淳 吴天斌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25期32-34,共3页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重症烧伤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临床重症烧伤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入院治疗的94例重度烧伤患者进行了研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补液、抗休克、早期切削痂手术...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重症烧伤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临床重症烧伤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入院治疗的94例重度烧伤患者进行了研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补液、抗休克、早期切削痂手术以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连续治疗7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常规、体内炎症因素水平变化以及APACHE 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血小板(blood platelet,)数量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患者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诊断时APACHE II评分基本相当,72h后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体内的炎症状态,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重度烧伤 炎症因子
下载PDF
511例成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粹 +5 位作者 潘艳艳 崔胜勇 黄能 李吉良 徐沛 虞耀华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3,共6页
目的了解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烧伤科(下称笔者单位)成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指导燃气烧伤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笔者单位2011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所有火焰烧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成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占... 目的了解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烧伤科(下称笔者单位)成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指导燃气烧伤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笔者单位2011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所有火焰烧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成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占同期火焰烧伤住院患者总数的百分比、性别、年龄、受伤季节、致伤地点、烧伤严重程度、常见复合伤、并发症、人口口径、教育程度、从事行业,以及老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伤前疾病与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另单独分析成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中流动人口的年龄、致伤地点、教育程度和从事行业,并与7年间成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总人口进行对比。对数据进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onte Carlo算法)。结果笔者单位7年间共收治1490例火焰烧伤住院患者,其中成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511例,占34.30%。7年间成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例数在逐渐增多,但其占同期火焰烧伤住院患者总数的百分比无明显差异(χ^2=7.087,P>0.05)。511例成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下称本组患者)中,男315例、女196例,男女比为1.61∶1.00;中年最多,为270例,占52.84%。7年间成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在性别及年龄段上的分布均有较大差异(χ^2=54.810、27.832,P<0.01)。本组患者中,夏季受伤者最多,为251例,占49.12%;致伤地点以家中为主,共388例,占75.93%。7年间成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在不同季节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χ^2=42.254,P<0.01),在致伤地点上的分布无明显差异(χ^2=6.782,P>0.05)。本组患者以中度烧伤为主(237例,占46.38%),7年间成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烧伤严重程度的分布趋势大体一致(χ^2=19.680,P>0.05);176例(34.44%)伴吸入性损伤,30例(5.87%)伴肺爆震伤;20例(3.91%)发生并发症。44.44%(32/72)的老年燃气烧伤住院患者伴有伤前基础疾病,其死亡或未愈百分比达18.06%(13/72)。本组患者中大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矿物燃料 流行病学研究 流动人口
原文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烧伤患者分离株qacE△1-sul1基因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锡浩 许小敏 +2 位作者 糜祖煌 冯伟云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1-363,共3页
目的了解分离自烧伤病房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消毒剂-磺胺耐药qacE△1-sul1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GNS-448药敏卡及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qacE△1-sul1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3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氨... 目的了解分离自烧伤病房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消毒剂-磺胺耐药qacE△1-sul1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GNS-448药敏卡及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qacE△1-sul1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3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复方新诺明完全耐药,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为68.0%,对庆大霉素的敏感率为46.9%,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68.8%、59.4%;16株(50.0%)qacE△1-sul1基因阳性。结论分离自烧伤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qacE△1-sul1基因携带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qacE△1-sul1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耐药性
原文传递
植皮后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治疗Ⅲ°烧伤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颉 周永华 +1 位作者 朱忠伟 《现代实用医学》 2012年第10期1116-1117,共2页
目的探讨植皮后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SD)治疗Ⅲ°烧伤的疗效。方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切痂植皮组和植皮后VSD组,各27例。观察及比较两组植皮成活率、感染率及治愈时间。结果切痂植皮组术中出血量为(55.3±1.3)ml/100 cm2,治... 目的探讨植皮后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SD)治疗Ⅲ°烧伤的疗效。方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切痂植皮组和植皮后VSD组,各27例。观察及比较两组植皮成活率、感染率及治愈时间。结果切痂植皮组术中出血量为(55.3±1.3)ml/100 cm2,治愈时间为(17.6±1.2)d;植皮后VSD组术中出血量为(63.5±3.5)ml/100 cm2,治愈时间为(14.5±1.1)d。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治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皮片成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仅有1例在切痂植皮组中出现局部感染,能有效控制。结论植皮后VSD治疗Ⅲ°烧伤皮片成活满意度佳,明显缩短了病程,减少住院天数,为患者早期康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植皮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
下载PDF
烧伤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细胞毒素、侵袭毒素及荚膜抗原基因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许小敏 +3 位作者 胡素佩 梁珊燕 崔胜勇 王春萍 《中华全科医学》 2016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细胞毒素、侵袭毒素和荚膜抗原基因携带状况,以指导临床更有效地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方法收集2013年7—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病房创面及留置导管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Vitek-2compac...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细胞毒素、侵袭毒素和荚膜抗原基因携带状况,以指导临床更有效地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方法收集2013年7—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病房创面及留置导管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Vitek-2compact全自动鉴定仪上机及葡萄球菌A蛋白PCR基因表达鉴定菌株,PCR方法分析10种细胞毒素基因(hla、hlb、hld、hlg、hlg-2、pvl、luk E、luk M、psm-mec、psm-α)、9种侵袭毒素基因(ssp、spl B、edin A、edin B、edin C、sak、hys A、lip、nuc)及2种荚膜抗原基因(cap5、cap8)。结果 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细胞毒素基因hla检出率为85.0%;hlg-2检出率为80.0%;psm-α检出率为70.0%;luk E检出率为55.0%;pvl检出率为15.0%;hlb检出率为10.0%;hld、hlg、luk M、psm-mec基因未检出;侵袭毒素基因lip和nuc检出率为90.0%;spl B检出率为60.0%hys A检出率为20.0%;ssp、edin A、edin B、edin C、sak未检出,荚膜抗原基因cap5、cap8检出率分别为30.0%和70.0%。结论该研究中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毒素基因与侵袭毒素基因高检出率可能与创面或伤口久治不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毒素 侵袭毒素 荚膜抗原基因
原文传递
大面积高压电击伤致右股动脉破裂出血1例
16
作者 潘艳艳 +2 位作者 黄能 张淳 晋国营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556-558,560,共4页
报告了1例由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科于2020年9月收治的高压电击伤合并电弧烧伤致右股动脉破裂出血患者,该患者入院自述无电源电线接触史,且查体时无明显高压电击伤口特征,拟诊为单纯电弧烧伤。高压电击伤的早期误诊使得临床医生从早期创... 报告了1例由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科于2020年9月收治的高压电击伤合并电弧烧伤致右股动脉破裂出血患者,该患者入院自述无电源电线接触史,且查体时无明显高压电击伤口特征,拟诊为单纯电弧烧伤。高压电击伤的早期误诊使得临床医生从早期创面处理开始就对高压电击伤病情进展和潜在风险预判不足,导致整个治疗过程中采取被动干预措施应对伤口持续恶化坏死,造成病程延长以及截肢(趾)、大动脉破裂等不良结局。因此,针对高压电击伤疑似患者,病史调查要更仔细,应多结合其临床特征,可早期借助影像诊断技术降低误诊率;早期应彻底清创,对伴血管损伤或栓塞患者需尽早重建血管通道以恢复肢体远端血运,首选肌(皮)瓣修复深部组织外露创面;做好全身感染控制,并重视营养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击伤 误诊 动脉破裂 截肢 创面修复
下载PDF
烧伤病人早期血浆内毒素水平动态检测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淳 戴金华 +1 位作者 何祥辉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12年第8期471-471,F0004,共2页
内毒素在体内水平含量的升高,可诱发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如发热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补体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多等。美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罹患内毒素血症,其中约40.0%~50.0%病人因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死亡[1]。为了解烧伤病... 内毒素在体内水平含量的升高,可诱发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如发热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补体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多等。美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罹患内毒素血症,其中约40.0%~50.0%病人因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死亡[1]。为了解烧伤病人早期体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内毒素 水平动态 烧伤病人 检测分析 早期 血管通透性 粒细胞增多 内毒素血症
原文传递
烧伤患者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雅芸 许小敏 +3 位作者 梁珊燕 崔胜勇 王春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6-518,共3页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患者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探讨烧伤患者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7-12月医院烧伤病房患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种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仪,并进一步...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患者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探讨烧伤患者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7-12月医院烧伤病房患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种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仪,并进一步作spa基因PCR检测,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系统进行,通过PCR方法分析其耐药基因mecA、aac6′/aph2″、aph3′-Ⅲ、ant4′、ermA、ermB、ermC、mphC、msrA、tetM、tetK、qacA、bsa的表达。结果共收集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其中19株来源于创面、1株来源于留置导管;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10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等耐药率均为0;mecA和bsa基因检测阳性率均为55.0%,aac6′/aph2″、aph 3′-Ⅲ基因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0%和45.0%。结论烧伤患者分离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ecA及bsa基因检出率较高,是烧伤患者易于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原因,耐药基因检测提示其对季胺类消毒剂消毒皮肤效果可能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患者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基因
原文传递
乌司他丁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淳 +5 位作者 陈粹 晋国营 何祥辉 乐欣 许小敏 胡锡浩 《现代实用医学》 2012年第3期318-320,360,共4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71例严重烧伤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33)和UTI治疗组(=38),两组均进行常规抗休克、创面处理、切(削)痂及植皮术和营养支持治疗;UTI组在接受上述常规治疗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经静脉...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71例严重烧伤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33)和UTI治疗组(=38),两组均进行常规抗休克、创面处理、切(削)痂及植皮术和营养支持治疗;UTI组在接受上述常规治疗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经静脉滴注UTI 10万U/次,每8小时1次,3次/d,连续用药7 d。治疗疗前及治疗后第3、5、7天对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D-乳酸脱氢酶(D-LDH)、二胺氧化酶(DA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髓过氧化物酶(MPO)、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异型(CK-M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C-反应蛋白(CPR)、总胆红素(STB)、结合胆红素(CB)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UTI治疗组:TNF-含量伤后第5及7天较用药前明显下降;CK含量在治疗第7天,CK-MB、ALT及AST含量用药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CB含量治疗第5天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CPR含量治疗第7天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NE、MDA含量治疗后第5天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UTI治疗组SOD及Scr含量用药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烧伤早期应用UTI能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蛋白酶的释放,抑制过度的炎性反应,减少氧自基释放,降低SOD消耗,从而减轻对机体器官的损害,控制脓毒症,争取时间进行切(削)痂及植皮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烧伤 治疗
下载PDF
皮肤滚针联合聚桂醇对皮肤毛细血管网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思达 韦强 +5 位作者 陈石海 刘庆丰 殷国前 廖明德 孙玉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8-451,共4页
目的 探讨皮肤滚针联合聚桂醇对毛细血管畸形的作用特点.方法 1.5 ~2.0 kg雄性莱航鸡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皮肤滚针+聚桂醇;B组:皮肤滚针+生理盐水;C组:正常鸡冠.分别在皮肤滚针联合聚桂醇干预鸡冠后的第7、14、21、28... 目的 探讨皮肤滚针联合聚桂醇对毛细血管畸形的作用特点.方法 1.5 ~2.0 kg雄性莱航鸡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皮肤滚针+聚桂醇;B组:皮肤滚针+生理盐水;C组:正常鸡冠.分别在皮肤滚针联合聚桂醇干预鸡冠后的第7、14、21、28天切取实验区域的鸡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后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维多利亚蓝-丽春红染色,分别计算毛细血管数目和Ⅰ型、Ⅲ型胶原的纤维面积、弹力纤维面积.结果 肉眼观察:鸡冠组织的颜色随时间的推移而变浅;HE染色显示:A组毛细血管数目随时间的延长明显减少;Ⅰ型胶原纤维及Ⅲ型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计算结果:B组与A、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殊染色结果显示:B组弹力纤维的表达有增生趋势.结论 动物实验显示,皮肤滚针联合聚桂醇干预鸡冠组织后可以有效地破坏、栓塞毛细血管网,且不导致局部组织的纤维化;单独应用皮肤滚针可以刺激真皮层弹力纤维轻度增生,可以延缓皮肤衰老的自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滚针 聚桂醇 胶原Ⅰ型 胶原Ⅲ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