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设真实性地理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被引量:4
1
作者 丁国强 裴娜娜 +1 位作者 范保 张文胜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9年第10期18-19,共2页
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必然是深度学习,创设真实性地理教学情境实施教学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文章从真实性地理教学情境和深度学习的内涵、真实性地理教学情境对学... 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必然是深度学习,创设真实性地理教学情境实施教学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文章从真实性地理教学情境和深度学习的内涵、真实性地理教学情境对学生深度学习的促进意义等角度进行具体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性地理教学情境 中学生 深度学习
下载PDF
河北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挂网喷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显国 许春兴 范保 《河北林业科技》 2019年第2期44-46,共3页
高速公路建设中,山区高速边坡工程防护逐渐被绿化生态防护所取代,挂网喷播技术的大量应用提升了高速公路两侧挖方段绿化景观,通过多年施工及养护现场的调研,总结出喷播技术常见问题,主要包括基质脱落、种子配比不合理、基质配比不准确... 高速公路建设中,山区高速边坡工程防护逐渐被绿化生态防护所取代,挂网喷播技术的大量应用提升了高速公路两侧挖方段绿化景观,通过多年施工及养护现场的调研,总结出喷播技术常见问题,主要包括基质脱落、种子配比不合理、基质配比不准确、基质厚度不足、挂网不符合设计要求、养护期植被退化等。通过对现场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提高设计专业性、严格管理施工,做好后期管护等建议,以期为今后山区挖方段的边坡挂网喷播施工及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挂网喷播 施工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发现法教学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热力环流”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范保 宋颖俐 +1 位作者 丁国强 张文胜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9年第4期18-19,共2页
应试教育已逐渐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现法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文章以热力环流为例,阐述发现法教学理念的具体实施过程,以期为地理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发现法 合作探究 创设情境 核心素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小冰期以来干湿变化与人类活动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范保 张文胜 +4 位作者 张茹春 阳小兰 李月丛 李冰 丁国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3-496,共14页
气候变化尤其干湿变化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高分辨率地重建过去的干湿变化是研究区域干湿变化的基础,同时也为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目前针对华北地区小冰期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干湿变化研究更少。本研究在3个AMS-... 气候变化尤其干湿变化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高分辨率地重建过去的干湿变化是研究区域干湿变化的基础,同时也为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目前针对华北地区小冰期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干湿变化研究更少。本研究在3个AMS-14C测年的基础上,通过99个样品的孢粉、炭屑、粒度等指标高分辨率地重建了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及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冰期之前(约1340 A.D.)乔木花粉含量多在25%以上,指示流域植被以森林草地景观为主,沉积物颗粒较粗,沉积环境不稳定,气候较为湿润。小冰期期间(1340~1920 A.D.)乔木花粉多降低至15%以下,喜干的藜科、荨麻属和葎草属花粉含量明显增加,指示气候整体变干,但不同阶段变干程度又存在明显差异:小冰期早期(1340~1580 A.D.)孢粉组合中喜干的藜科花粉含量逐渐增加,湿生植物花粉含量减少,PCA axis 1得分值多在0~1之间,显示气候偏干。该时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炭屑浓度、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和磷(P)含量均最低,说明小冰期早期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相对较弱;小冰期中期(1580~1800 A.D.)喜干的藜科、荨麻属和葎草属花粉含量达到最高值,PCA axis 1得分值较小冰期早期更正偏,指示气候更为干旱。炭屑浓度、伴人植物、磷(P)含量和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均达最高值,指示人类活动强度明显增强;小冰期晚期(1800~1920 A.D.)湿生的禾本科和水生植物狐尾藻属等花粉含量达到最高值,PCA axis 1得分值负偏,指示气候变湿润。该阶段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炭屑浓度和磷(P)含量较上一时期均略有降低,表明人类活动强度较小冰期中期略有降低。小冰期以后(1920年至今)喜湿的禾本科和水生植物狐尾藻属花粉含量减少,与小冰期晚期相比,气候向着干旱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小冰期 孢粉分析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唐代正定古城址形成时期的环境背景与人类活动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峻凡 范保 +7 位作者 陈伟 杨家兴 李月丛 许清海 张生瑞 李德晖 张文胜 翟鹏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89-1502,共14页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繁盛时期,也是正定古城开始形成并逐渐繁荣的时期。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唐代地层出露厚度较厚,存在多个连续的文化层,成为研究唐代正定地区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较理想地点。本研究基于AMS-14C测年与考古定年...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繁盛时期,也是正定古城开始形成并逐渐繁荣的时期。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唐代地层出露厚度较厚,存在多个连续的文化层,成为研究唐代正定地区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较理想地点。本研究基于AMS-14C测年与考古定年,通过孢粉分析,结合炭屑、粒度、植硅体,揭示了唐代正定古城址形成的环境背景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周边地区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早,开发历史悠久,植被已受到破坏,使得本地植被总体上以草本植物为主,多高于80%,但不同阶段存在较大变化:1)唐代前期(680~760 A.D.)本地人口大量增加,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强,使得研究区在此阶段森林覆盖度大幅下降,乔木花粉含量明显降低,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明显上升,特别是农作物(禾本科≥30μm)花粉含量明显增加,同时粒度分析显示这一时期沉积物粒度最细,反映整体上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给正定古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代后期(760 A.D.之后)受战乱和人口迁移影响,本地人口大量减少,人类活动减弱,使植被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乔木花粉含量回升,伴人植物和农作物花粉含量降低,炭屑浓度也急剧下降,粒度方面砂含量明显增加,粒径变粗,表明水动力条件较强,可能有大规模洪水发生,给城镇发展带来影响。2)植硅体分析表明,农作物中粟相对含量最高,其次为黍,再次为麦,由此可见唐代时期正定地区粮食作物种植以粟为主,辅以黍和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正定古城遗址 孢粉分析 植硅体 沉积环境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白洋淀流域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分布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武晓倩 范保 +4 位作者 滕叶文 李荣琦 渠开跃 钱金平 田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08-1614,共7页
河岸带植被是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岸带功能发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草本植物作为河岸带植被的主要类型之一,具有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更加敏感等特点,成为河岸带植被研究的热点之一.选取白洋淀4条典型入淀河流(孝义... 河岸带植被是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岸带功能发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草本植物作为河岸带植被的主要类型之一,具有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更加敏感等特点,成为河岸带植被研究的热点之一.选取白洋淀4条典型入淀河流(孝义河、瀑河、府河和白沟引河)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系统调查了入淀河流河岸带草本植物种类,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R)等方法分析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探讨4条入淀河流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1)白洋淀入淀河流河岸带共调查了草本植物27科66属83种,植物组成多为杂草或伴人植物,主要有禾本科(Poaceae)、菊科(Compositae)和藜科(Chenopodiaceae)等,河岸带植被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大.(2)孝义河、白沟引河和府河的H′、J和R表现较好,而瀑河最差.(3)研究区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的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pH、总氮和总磷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在河岸带核心地区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增加湿度,更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图7参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河岸带植被 草本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土壤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孢粉数据库的质量评估、整合及其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安宁 范保 +8 位作者 徐德克 郑卓 许清海 罗运利 黄康有 李月丛 沈才明 曹现勇 吕厚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5-622,共18页
高质量的现代孢粉数据库及其准确的气象插值数据是古气候定量重建的基础。目前我国已公开发表的覆盖全国范围的多个现代孢粉数据库,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孢粉学在古气候、古环境方面的研究。但是由于不同的数据库是在不同时间、由不同学者... 高质量的现代孢粉数据库及其准确的气象插值数据是古气候定量重建的基础。目前我国已公开发表的覆盖全国范围的多个现代孢粉数据库,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孢粉学在古气候、古环境方面的研究。但是由于不同的数据库是在不同时间、由不同学者相继建立的,在数据库使用中目前存在三类问题:1)孢粉属种分类标准不统一,未统计蕨类孢子和水生植物花粉类群;2)现代孢粉点的气候参数插值不准确,经常利用网格经纬度取值,缺少垂直带海拔高度的校正;3)现代孢粉点空间分布不均匀,缺少高寒旱区和东部平原区的数据。本研究通过对新增加的青藏高原寒区、旱区等1791个现代孢粉组合数据和公开发表的现代孢粉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和整合,规范了孢粉类型,删除了重复的、质量差的样点;对比了网格法和反距离法插值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优劣。整理成为包含555个科/属的9484个样点的现代孢粉数据库(MPD_IGG.A),其中包含蕨类孢子和水生植物花粉的5107样点另外组成MPD_IGG.B数据库,将不包含蕨类孢子和水生植物花粉的4377样点组成MPD_IGG.C数据库。质量评估表明,利用具有蕨类孢子和水生植物花粉的数据库(MPD_IGG.B)以及采用反距离方法获取的年均温、年降水量的数据集建立的转换函数,其预测误差相对更小,重建值与观测值间相关系数更高。新整合的这3套数据库将会为我国古气候、古环境、古生态等定量重建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现代孢粉数据库 气候插值 古气候定量重建
原文传递
华北平原东北部小冰期干湿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范保 李月丛 +7 位作者 吕厚远 许清海 谢红丽 张芸 佘梓靖 葛亚汶 张振 赵永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86-1600,共15页
小冰期作为距今最近的一次冷期,是研究寒冷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的重要参照期,其气候总体偏冷已达成共识,但干湿变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和区域差异。华北平原作为东亚季风系统控制的核心区,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由于受到研究材... 小冰期作为距今最近的一次冷期,是研究寒冷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的重要参照期,其气候总体偏冷已达成共识,但干湿变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和区域差异。华北平原作为东亚季风系统控制的核心区,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由于受到研究材料、技术方法等因素限制,致使华北平原小冰期次一级干湿变化过程研究较少,且缺乏高分辨率的定量研究。本研究在6个AMSC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对秦皇岛七里海湖泊深度为245~62 cm的钻孔沉积物92个样品的孢粉分析,利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WA-PLS),高分辨率地定量重建了华北平原东北部1250~1610 A.D.的降水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小冰期早期(1310~1450 A.D.)年降水量平均为565 mm,较中世纪温暖期降水减少约25 mm,气候变干,但程度较轻;小冰期中期(1450~1610 A.D.)降水量进一步降低,降至525 mm左右,最低可达410 mm,气候达到研究段最为干旱时期。分析认为,华北平原东北部地区小冰期冷干变化过程可能受太阳辐射量、火山活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共同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东北部 七里海 小冰期 降水定量重建 孢粉分析
原文传递
山西长治盆地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环境变化特征
9
作者 李金秋 李向全 +5 位作者 范保 王振兴 李月丛 刘林敬 侯新伟 张春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32-3543,共12页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是第四纪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气候模式、气候周期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然而不同区域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响应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选取了长治盆地XZK4钻孔中更新世转型前后(1.8~0.1 Ma)共207个样品...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是第四纪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气候模式、气候周期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然而不同区域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响应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选取了长治盆地XZK4钻孔中更新世转型前后(1.8~0.1 Ma)共207个样品,通过古地磁定年,运用粒度端元分析和孢粉分析,阐述了长治盆地中更新世转型期的环境变化与湖泊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8 Ma以来,孢粉组合中乔木花粉含量多高于60%,但个别时段草本植物花粉占优,显示区域植被多数阶段为森林,但存在明显冷期,并且1.1 Ma和0.55 Ma是研究区环境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中更新世转型期前(~1.1 Ma):沉积物粒度总体较细,黏土含量多高于25%,EM1组分(湖相沉积)多高于60%,EM3(河流相组分)在个别时段出现,总体显示该阶段沉积物组成以湖相沉积为主,个别阶段受到河流影响大;中更新世转型时期(1.1~0.55 Ma):沉积物粒度较上一阶段更细,黏土含量(平均为30%)、EM1占比和孢粉浓度均达到研究段最高,沉积物颜色以棕灰色为主,EM3组分占比降至最低,其中1.1~0.95 Ma喜冷的云杉属花粉出现,显示该时期研究区气候总体偏冷湿,湖泊面积较1.1 Ma之前扩大;中更新世转型后(~0.55 Ma):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达到钻孔最高值,沉积物颜色变黄,EM2(风成组分)和EM3占主导,草本植物含量增加,尤其是喜干的蒿属花粉增加明显,表明气候较之前变干,沉积物类型以风力沉积为主,湖泊消亡。综合对比显示,构造运动是影响长治古湖消长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干加剧了湖泊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粒度分析 环境变化 长治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