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输沙量的减少及其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 被引量:55
1
作者 李从先 杨守业 +1 位作者 范代 赵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5-500,共6页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 ,大量泥沙滞留于库区 ,出库泥沙量减少 ,坝下河床冲刷而提供相当数量的泥沙 ,支流湖泊供沙也发生变化 ,这将使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有所减少。三峡大坝以上长江干流和支流建设新的大坝 ,南水北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 ,大量泥沙滞留于库区 ,出库泥沙量减少 ,坝下河床冲刷而提供相当数量的泥沙 ,支流湖泊供沙也发生变化 ,这将使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有所减少。三峡大坝以上长江干流和支流建设新的大坝 ,南水北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及减少水土流失都将进一步减少长江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由此估计 ,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百年内长江输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约为 2 .0× 10 8~ 2 .5× 10 8t/a;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形成和发育期间的长江年均输沙量为 1.84× 10 8~ 2 .2 8× 10 8t。二者的数值相当接近 ,然而与近 5 0年的观测 (4.33× 10 8t/a)相差甚远 ,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文章着重说明中国和长江上游人口的增长、种植作物的改变可能是水土流失、长江泥沙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三峡大坝 输沙量 中国人口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相和古地理 被引量:59
2
作者 李从先 陈庆强 +2 位作者 范代 张家强 杨守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2-25,共14页
未次盛冰期低海平面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划分为2个古地理单元:古河谷和古河间地.下切河谷底部侵蚀面和古河间地顶面构成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的底界面,它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界面.位于河口湾—浅海相中的最大海侵面将冰后期海侵... 未次盛冰期低海平面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划分为2个古地理单元:古河谷和古河间地.下切河谷底部侵蚀面和古河间地顶面构成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的底界面,它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界面.位于河口湾—浅海相中的最大海侵面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分为其下的海侵层序和其上的海退层序.随着δ^(18)O3期的海平面下降,长江开始下切,至δ^(18)O2期低海面时形成巨大的下切河谷.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了长江古河谷系的充填和河床、河漫滩—河口湾和部分河口湾—浅海相的形成,尔后的进积产生了部分河口湾—浅海相及三角洲相等.溯源堆积是产生下部河流沉积单元的主要过程,其中河漫滩沉积中出现的潮汐层理和少量小个体有孔虫说明了海洋因素的影响,河口湾—浅海相泥质沉积主要形成于最大海侵之时,三角洲的进积则产生了具有多期河口坝的三角洲.古河间地表面的硬粘土层经历了沉积和成壤作用交替、持续成壤作用和早期成岩作用,它们大致分别对应于δ^(18)O3期、δ^(18)O2期和δ^(18)O1期,硬粘土层中留下了这3种作用的烙印.长江三角洲古河间地的古土壤母质属河漫滩相.持续成壤阶段河流基面和地下水位均较低,年降雨量约为 500~800mm,相当于现今的温带地区,干湿周期变化明显,地下水升降频繁.所有这些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长江三角洲地区 沉积相 古地理 古气候
下载PDF
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有机质的赋存形式与富集机制 被引量:48
3
作者 蔡进功 包于进 +4 位作者 杨守业 王行信 范代 徐金鲤 王爱萍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4-243,共10页
运用多学科的、系统的分析方法,研究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有机质赋存形式与富集机制的差异性.黏土粒级的有机碳和氯仿沥青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粒级,说明黏土矿物对富集有机质具重要作用;其中氯仿沥青A含量增加尤为显著,表明黏土矿物富集的... 运用多学科的、系统的分析方法,研究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有机质赋存形式与富集机制的差异性.黏土粒级的有机碳和氯仿沥青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粒级,说明黏土矿物对富集有机质具重要作用;其中氯仿沥青A含量增加尤为显著,表明黏土矿物富集的主要是可溶有机质.热重(TG)和差热分析(DTA)结果显示,有机质富集和赋存形式具明显的多样性,除在黏土粒级中主要富集可溶有机质外,在其他粒级中见大量的生物碎屑和无定形有机质的存在,在DTA曲线上表现为多个放热峰的出现.泥岩样经不同方法预处理后,进行X射线衍射(XRD)和DTA分析.在XRD曲线上黏土矿物层间距随温度变化,DTA曲线上的有机质放热峰也随温度变化.在350℃附近黏土矿物层间距与有机质放热峰的变化具有一致性,且极其稳定,这是有机质进入黏土矿物层间形成有机黏土复合体的显著特征.由此可见,有机质与黏土矿物结合并不完全是简单的表面吸附,部分有机质进入到黏土矿物的层间,形成非常稳定的有机质黏土复合体.有机质在沉积物和泥岩中的保存形式和富集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和通量,以及评价有机质的生烃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可溶有机质 有机黏土复合体 有机质富集机制
原文传递
不同预处理对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43
4
作者 王德杰 范代 李从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4-318,共5页
粒度分析的方法很多 ,无论是传统的方法还是现代的激光粒度分析法 ,都需要对样品做预处理 .不同的预处理所得到的分析结果不同 .取自东海农场泥质潮滩的 4 1个样品 ,经稍做振荡分散、加少量双氧水与盐酸和加大量双氧水与盐酸等三种截然... 粒度分析的方法很多 ,无论是传统的方法还是现代的激光粒度分析法 ,都需要对样品做预处理 .不同的预处理所得到的分析结果不同 .取自东海农场泥质潮滩的 4 1个样品 ,经稍做振荡分散、加少量双氧水与盐酸和加大量双氧水与盐酸等三种截然不同的方法预处理后 ,平均粒径减小 ;中值粒径减小 ;标准偏差增大 ,但不影响沉积物的分选等级 ;粒级含量变化 ,但不影响沉积物的命名 .这些变化一方面是沉积物中颗粒有机质和贝壳、生物碎屑类碳酸盐被双氧水和盐酸除去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沉积物 粒度参数 絮凝颗粒
下载PDF
中国河口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层序特征和形成 被引量:43
5
作者 李从先 范代 +1 位作者 杨守业 蔡进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7-97,共11页
应用800多口钻孔及文献资料,讨论了中国沿海滦河扇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钱塘江河口湾4个地区的下切河谷体系,这些皆为丰沙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这些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下切河谷为长形或扇形,长数十至数百千米,宽数十千... 应用800多口钻孔及文献资料,讨论了中国沿海滦河扇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钱塘江河口湾4个地区的下切河谷体系,这些皆为丰沙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这些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下切河谷为长形或扇形,长数十至数百千米,宽数十千米,深40-90m。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下切河谷相序可分为4种类型,即FS-Ⅰ,FS-Ⅱ,FS-Ⅲ和FS-Ⅵ。可以将这4类相序自海向陆排成一个理想序列:FS-Ⅰ位于海岸线附近,FS-Ⅳ位于河口三角洲的顶部,显示海的影响逐渐减弱,陆相作用逐渐增强。下切河谷层序可分为海侵和海退序列。海侵序列的厚度占下切河谷层序的50%以上,体积占60%~70%。海侵序列是在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溯源堆积依次叠置而成的,其下部的河床相是在溯源堆积能到达、而涨潮流未能到达的下游河段产生的,往往不含海相微体化石和潮汐沉积构造。在海侵序列中未见区域上可对比的侵蚀面,表明冰后期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变化、甚至小幅下降也未留下统一的侵蚀记录。下切河谷中的海退序列由河口湾充填及三角洲进积而成,其进程是各不相同的:长江古河口湾先被强潮河口湾相、后由三角洲相所充填,河口湾也经历了由强潮型向中潮型的转变;滦河扇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其古河口湾则被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所充填;钱塘江河口湾正被强潮河口湾相所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沿海 晚第四纪 河口三角洲 下切河谷 沉积层序
下载PDF
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 被引量:42
6
作者 许惠平 张艳伟 +5 位作者 徐昌伟 李建如 刘丁 覃如府 罗胜卿 范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839-1845,共7页
海底观测系统是海洋科学从"考察"转向"观测"的重要设施.最近在杭州湾口外的东海内陆架(30°31′44″N,122°15′12″E~30°31′34″N,122°14′40″E)建成东海海底联网观测小衢山试验站.该试验站... 海底观测系统是海洋科学从"考察"转向"观测"的重要设施.最近在杭州湾口外的东海内陆架(30°31′44″N,122°15′12″E~30°31′34″N,122°14′40″E)建成东海海底联网观测小衢山试验站.该试验站包括双层铠装海底光电复合缆,联接具有不同型号的水密接插头、实现能源自动供给和通信传输的基站特种接驳盒,并在基站防拖网与仪器安装架上安装3种海洋观测仪器;光电复合缆通过海洋平台登陆,由台上的太阳能蓄电池实施不间断的能源供应;现场海洋观测数据通过光电复合缆传输到平台后经CDMA无线网络实时发送到实验室服务器上.试验系统已于2009年4月开始正常运行,在本文中将例举部分数据在近底边界层动力过程和海平面高度异常研究方面的初步应用,分析了底应力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201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对东海近岸的影响.试验站的建成是我国海底观测网建设迈出的第一步,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一年多来的连续观测资料表明海底观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观测系统 东海 小衢山试验站 近底边界层 海平面高度异常
原文传递
东营三角洲的古流向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范代 邱桂强 +2 位作者 李从先 丛友滋 杨积增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9-33,共5页
沉积组构分析表明,沙三中期研究区块以正常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利用旋转钻岩心样,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试,通过磁极性定向最终恢复出古流向,直观地显示了东营盆地X、Y、Z区块的沙三中亚段沉积直接受控于东营三角洲,即流向主... 沉积组构分析表明,沙三中期研究区块以正常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利用旋转钻岩心样,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试,通过磁极性定向最终恢复出古流向,直观地显示了东营盆地X、Y、Z区块的沙三中亚段沉积直接受控于东营三角洲,即流向主体与三角洲自东南而西北的进积方向相一致。综合分析研究区的物源和沉积特征,认为东营三角洲的范围应扩大,这预示着东营凹陷沙三中岩性油藏勘探有着更为广阔的领域和良好的前景;沉积物磁各向异性的研究方法本身也为古湖泊三角洲流向分析提供了新手段,为油气勘探的深化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盆地 岩性油藏 古流向 油气勘探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地层独居石年龄谱与长江贯通时间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范代 李从先 +6 位作者 K.Yokoyama 周保春 李保华 王强 杨守业 邓兵 吴国瑄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15-1022,共8页
PD-99孔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揭示的晚新生代地层厚313 m.独居石年龄谱表明,上新统以350-500 Ma的颗粒为主,第四系则以100-275 Ma的颗粒为主,反映二者母源区发生了变化.晚于25 Ma的独居石颗粒初现层位于高斯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界线之... PD-99孔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揭示的晚新生代地层厚313 m.独居石年龄谱表明,上新统以350-500 Ma的颗粒为主,第四系则以100-275 Ma的颗粒为主,反映二者母源区发生了变化.晚于25 Ma的独居石颗粒初现层位于高斯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界线之上(约在2.58 Ma),这是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中国海沉积产生直接影响的开端.长江河口地层中晚于25 Ma独居石含量变化分为两大阶段,分别对应于早、中更新世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最强烈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 地层 青藏高原隆升 源区 晚更新世 上新统 第四系 长江三角洲 直接影响 反映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泥质潮坪沉积间断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0
9
作者 范代 李从先 +2 位作者 陈美发 王德杰 丁平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共6页
现场观测获得了长江口开敞型泥质潮坪不同时间尺度的沉积速率及层偶保存率。每天观测结果表明 ,单个层偶的保存率约为 46 .6 %。随着观测时间间隔的增大保存率迅速减小 ,大小潮周期内层偶保存率降为 9.2 % ,季节性观测层偶保存率为 3.7... 现场观测获得了长江口开敞型泥质潮坪不同时间尺度的沉积速率及层偶保存率。每天观测结果表明 ,单个层偶的保存率约为 46 .6 %。随着观测时间间隔的增大保存率迅速减小 ,大小潮周期内层偶保存率降为 9.2 % ,季节性观测层偶保存率为 3.7%。现代长江三角洲建造一个完整的潮坪沉积层序约需 96 a。百年尺度潮坪层序层偶的保存率仅为 0 .74% ,99.2 6 %的潮汐周期由于侵蚀或无沉积而没有纹层保存下来 ,形成间断。因此 ,沉积间断占潮坪层序的比例应为 99.2 6 %。沉积速率和沉积时间之间存在对数线性负相关 ,拟合直线的斜率为 - 0 .39,由此推导出潮坪层序的完整性计算公式为 C=(t*/ t) +0 .3 9。虽然对泥质潮坪沉积中沉积间断的估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但它是从现代沉积过程观测中得到的 ,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古代潮坪沉积的特征及其成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潮坪 潮汐层偶 沉积速率 沉积间断 长江三角洲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及其对相邻海岸沉积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34
10
作者 李从先 范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的文献,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的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的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 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的文献,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的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的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为河口湾,海水随之扩展到两侧的古河间地。全新世最大海侵时形成以镇江—扬州为顶点的古河口湾。7000~7500年以来,当沉积速率超过海平面上升速度时,长江带来的物质大量沉积,河口湾被充填,并逐渐转变为潮汐平原和三角洲。河口湾被充填之后,长江带来的河流泥沙随之溢出河口湾,进入相邻的河口海岸地区,影响相邻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发育。长江泥沙向南进入钱塘江河口湾,在湾顶形成沙坎;向北输运,成为苏北南黄海潮成沙脊的重要物源,影响该潮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舟山群岛海蚀平台上直接覆盖泥质沉积是以退积为主的河口湾向进积的三角洲环境转变的又一证据。长江输沙量在不断减少,而河口滩涂围垦力度在增加,这将导致相邻的河口海岸沉积体系增长速度减缓,出现侵蚀或侵蚀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钱塘江河口湾 南黄海潮成沙脊体系 海岸沉积 下切河谷 全新世海侵
下载PDF
潮汐沉积率与沉积间断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李从先 王平 +1 位作者 范代 李铁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18,共8页
在浙北奥陶系文昌组和长江三角洲开敞型淤泥质海岸非潮道潮汐纹层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与国外同类研究相近的沉积率。现代海岸进积速度和潮坪沉积的观察及测试证明,上述沉积率是难以置信的。现代潮坪观测表明,潮汐纹层在形成过程中即包... 在浙北奥陶系文昌组和长江三角洲开敞型淤泥质海岸非潮道潮汐纹层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与国外同类研究相近的沉积率。现代海岸进积速度和潮坪沉积的观察及测试证明,上述沉积率是难以置信的。现代潮坪观测表明,潮汐纹层在形成过程中即包含着改造,所保留的纹层占应形成数的不到10%,其余90%以上被侵蚀。小型层序是风暴和平静天气的产物,为风暴层序,与大小潮周期无关。其地层中保留的数量不到应生成数的10%,其余90%被改造。小型层序被侵蚀,其中的纹层随之消失。致使潮坪层序中保存的纹层数仅为应形成数的0.2%。被改造的纹层和单层留下的仅是侵蚀面,即小间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沉积 沉积间断 长江三角洲 海洋沉积
下载PDF
长江贯通时限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2
作者 范代 李从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131,共11页
“万里长江源何时”已考问地质学家和地貌学家一个世纪,仍未有明确的答案。从云南石鼓至宜昌河段存在大量河流袭夺、掉向、下切等证据,成为考究长江上游水系东流出川、入海的热点,但因河流沉积地貌复杂、受后期改造明显,其古地理解释不... “万里长江源何时”已考问地质学家和地貌学家一个世纪,仍未有明确的答案。从云南石鼓至宜昌河段存在大量河流袭夺、掉向、下切等证据,成为考究长江上游水系东流出川、入海的热点,但因河流沉积地貌复杂、受后期改造明显,其古地理解释不同学者各有表述,在金沙江何时改道东流、三峡何时被贯穿问题上各烁其词,由此得出长江东西贯通时间上溯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下至十几万年。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方法,由河口或海域沉积物直接追踪源区的变化,在国外已经成为研究流域演化和源区构造运动的重要手段。长江口地层中EMP独居石Th(U)-Pb年龄较好地限定了长江东西贯通时间在2.58MaBP前后,近年来河流沉积地貌的研究成果也认为长江贯通应发生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不仅经济、快速,且测年精度高,将其应用于长江这样复杂的大河流域进行物源示踪、源区构造运动和流域演化研究,可望取得新的突破。今后关于长江贯通问题的研究,应该将流域演化视作一个系统,在大地构造、盆地分析和河流沉积地貌学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近年来年代学和单矿物微区分析的新技术,不同研究方法相互补充、所得结果相互验证和约束,对争议的问题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系统研究,统一认识,不断逼近长江贯通时限的真实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水系调整 长江贯通 河流沉积地貌学 物源示踪 微区测年
下载PDF
粘土矿物保存海洋沉积有机质研究进展及其碳循环意义 被引量:28
13
作者 卢龙飞 蔡进功 +3 位作者 包于进 李从先 杨守业 范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31-937,共7页
海洋沉积物吸附有机质的量和有机质循环周期与粘土矿物类型和吸附方式密切相关,并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粘土吸附有机质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分,前者主要存在于粘土的微孔隙中,参与年、十年或百年尺度的循环;后者主要存在... 海洋沉积物吸附有机质的量和有机质循环周期与粘土矿物类型和吸附方式密切相关,并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粘土吸附有机质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分,前者主要存在于粘土的微孔隙中,参与年、十年或百年尺度的循环;后者主要存在于粘土矿物层间和外表面,稳定性较好,有机质易于保存,可参与百万年或更长时间的循环,这种不同时间尺度内的碳循环,将会改写海洋沉积物有机碳“源”、“汇”的关系。不同类型粘土矿物的性质存在差异,决定了吸附有机质量的多寡,蒙脱石的吸附量远大于伊利石的吸附量,这可能是造成全球不同海域中有机碳“源”、“汇”变化的原因。海洋沉积物处于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交汇地带,有机碳的差异和变化,都会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有机质 粘土矿物类型 吸附差异 碳循环
下载PDF
布容法则及其在中国海岸上的应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从先 王平 +1 位作者 范代 邓兵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7-91,共5页
布容 (Bruun)法则是预测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侵蚀最早的方法 ,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根据中国砂质和淤泥质海岸的情况 ,布容法则可定性地解释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的关系 ,在满足它要求条件的海岸地段和发育时期 ,用它预测海岸侵蚀或许是可... 布容 (Bruun)法则是预测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侵蚀最早的方法 ,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根据中国砂质和淤泥质海岸的情况 ,布容法则可定性地解释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的关系 ,在满足它要求条件的海岸地段和发育时期 ,用它预测海岸侵蚀或许是可能的。但是 ,若不严格审查海岸环境和条件 ,把它作为海平面上升情况预测海岸侵蚀的普遍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容法则 海岸侵蚀 中国海岸 海岸环境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及潜在环境问题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从先 范代 张家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共7页
根据钻孔的沉积相序将长江三角洲分为三角洲主体、三角洲南翼和北翼等 3个基本的地层分区 ,鉴于两翼前缘和后缘的相序具有很大差异 ,因而两翼均划分出前缘和后缘 2个亚区。地层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与沉积层有关的潜在环境问题和灾害的分布 ... 根据钻孔的沉积相序将长江三角洲分为三角洲主体、三角洲南翼和北翼等 3个基本的地层分区 ,鉴于两翼前缘和后缘的相序具有很大差异 ,因而两翼均划分出前缘和后缘 2个亚区。地层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与沉积层有关的潜在环境问题和灾害的分布 ,三角洲南翼和北翼的后缘为地面沉降发育区和潜在发育区 ,北翼的前缘为地下海水入侵的潜在发育区 ,三角洲主体是污染江水的潜在渗滤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构架 环境问题 晚第四纪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8
16
作者 赵娟 范代 李从先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1-48,共8页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 2 0 0 0 0km2 ,以 16 0°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 6 0余个钻孔揭示 ,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 0 0km2 潮成砂区 ,其...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 2 0 0 0 0km2 ,以 16 0°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 6 0余个钻孔揭示 ,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 0 0km2 潮成砂区 ,其顶点位于东台 ,同样呈扇形以 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潮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 -湖沉积层之上 ,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 -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 ,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 ,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 ,其下为海侵序列 ,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 ,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 ,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 ,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 ,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 ,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暴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潮成辐射砂脊群形成于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 ,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 ,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 ,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 ,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 ,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移 ,且时间较早 ;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 ,时间较迟 ,这种泥沙的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海岸带 潮成辐射砂脊 浅海砂岩体 南黄海
下载PDF
瓯江三角洲南翼晚第四纪孢粉、藻类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梦莹 范代 +2 位作者 吴国瑄 尚帅 陈玲玲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34-1247,共14页
YQ0902孔位于瓯江三角洲南翼的海岸平原上,沉积相与AMS^(14)C测年分析表明,钻孔底部为MIS 3阶段的河湖相沉积,之上为形成于MIS 2的硬粘土层。约在10cal.kaB.P.海侵到达本区,沉积了一套厚约29m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古气候重建表明,50~3... YQ0902孔位于瓯江三角洲南翼的海岸平原上,沉积相与AMS^(14)C测年分析表明,钻孔底部为MIS 3阶段的河湖相沉积,之上为形成于MIS 2的硬粘土层。约在10cal.kaB.P.海侵到达本区,沉积了一套厚约29m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古气候重建表明,50~35cal.kaB.P.凉爽干燥,35~25cal.kaB.P.温和湿润,25~10cal.kaB.P.寒冷干燥,10~9cal.kaB.P.凉爽偏干,9.0~6.5cal.kaB.P.暖热潮湿,6.5~4.8cal.kaB.P.温凉偏干,4.8~1.8cal.kaB.P.温暖潮湿,1.8cal.kaB.P.之后趋同于现代气候。受中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减弱影响,研究区降雨减弱始于6.5cal.kaB.P.,这与前人研究认为季风区降雨减弱年限随纬度增加有时滞的观点相一致。孢粉记录的两次百年尺度(6.9~7.3cal.kaB.P.和5.0~5.5cal.kaB.P.)降温事件,与全球性强降温事件(7.3cal.kaB.P.和5.5cal.kaB.P.)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三角洲 古气候 海平面 沉积环境 东亚夏季风 全新世
原文传递
图解法与矩值法计算的潮汐沉积粒度参数之差异及其原因解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蔡国富 范代 +2 位作者 尚帅 吴伊婧 邵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5-204,共10页
采用Folk-ward图解法(GM)、Friedman-Johnson矩值法(MMFr)和McManus矩值法(MMMc)公式,分别计算了杭州湾顶一钱塘江河口中高潮滩短柱状样395个砂、泥质纹层的粒度参数。比较分析发现,除平均粒径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外,随着矩值法... 采用Folk-ward图解法(GM)、Friedman-Johnson矩值法(MMFr)和McManus矩值法(MMMc)公式,分别计算了杭州湾顶一钱塘江河口中高潮滩短柱状样395个砂、泥质纹层的粒度参数。比较分析发现,除平均粒径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外,随着矩值法阶矩数的增加,彼此关系变得越复杂而无法直接相互替代。MMMc矩值法未采用传统统计学法计算偏态和峰度值,目前二者的物理意义尚不清楚,其适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探讨;由于两种矩值法计算的粒度参数差别较大,鉴于目前MMFr矩值法应用更广泛且物理意义明确,建议统一使用MMFr公式以便于对比研究。砂、泥质(纹)层的粒度参数特征差异明显,沉积物组分分析(反演)进一步表明,二者由各自特征的粗、细组分构成,与各自形成时的水动力条件相符合。由此认为,取样时选相同或单一动力沉积单元进行粒度分析是重要的。运用正态分布函数二组分叠置法(正演)较好地模拟出矩值法与图解法偏态与峰度的复杂关系,其中主次组分的百分含量和众数差值是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细组分(次组分)含量的减少,矩值法偏态和峰度值都相应增加,细微地反映了粒度分布的整体变化趋势。但图解法偏态和峰度值发生先增加,到达某一拐点后再减小,这与其只采取有限的若干特征值进行统计和忽略尾部(〈5%部分)特征有关。与图解法峰度计算公式}匕较,偏态计算公式多了一项对(φ16-φ84)部分的描述,可能是偏态拐点出现的位置在细组分百分含量为35%的原因。图解法与矩值法各具优势,但图解法对于次组分和尾部特征的表述具有不一致性,而矩值法在此方面具有趋同性,更适合于建立统一标准,开展粒度参数的物理意义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参数 图解法 矩值法 正态分布函数组分分析(反演) 粒度分布模拟(正演)
下载PDF
长江流域600年来古洪水:水下三角洲沉积与历史记录对比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敏杰 郑洪波 +4 位作者 谢昕 范代 杨守业 赵泉鸿 王可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3320-3327,共8页
对长江水下三角洲YD0901孔进行粒度分析和高分辨率元素扫描,选取Zr/Rb值作为长江洪水指标,以此建立的600年来长江流域洪水记录与历史文献记录对比良好.Zr主要赋存于含Zr的粗粒矿物,Rb主要分散在细粒矿物中.洪水期,长江径流量增大,携带... 对长江水下三角洲YD0901孔进行粒度分析和高分辨率元素扫描,选取Zr/Rb值作为长江洪水指标,以此建立的600年来长江流域洪水记录与历史文献记录对比良好.Zr主要赋存于含Zr的粗粒矿物,Rb主要分散在细粒矿物中.洪水期,长江径流量增大,携带大量粗粒入海,沉积在水下三角洲的粗粒组分相对于细粒组分明显增多,Zr/Rb值增大.因此,Zr/Rb峰值段对应洪水沉积,峰值越高,沉积物粒度越粗,跳跃组分越多.尤其是1870年左右Zr/Rb值表现为600年以来最高值,符合1870年长江中上游"极值大洪水事件".进一步对Zr/Rb值进行频谱分析,佐证了长江洪水与ENSO可能存在某种关联.该研究为恢复长江流域全新世以来更长时期尺度的高分辨率古洪水记录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古洪水 水下三角洲 Zr/Rb值
原文传递
还原成岩作用对磁性矿物的影响及古气候意义: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岩芯YD0901沉积物为例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郑妍 郑洪波 +2 位作者 邓成龙 王敏杰 范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5-662,共8页
本文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岩芯YD0901(31°11'N,122°30'E)中0~34.22m的沉积物进行高分辨率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阶段Ⅰ(0~8m)中磁性矿物含量高,含有磁铁矿、赤铁矿及少量的硫化物;阶段Ⅱ(8.0~34.2m)中磁性矿物含量... 本文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岩芯YD0901(31°11'N,122°30'E)中0~34.22m的沉积物进行高分辨率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阶段Ⅰ(0~8m)中磁性矿物含量高,含有磁铁矿、赤铁矿及少量的硫化物;阶段Ⅱ(8.0~34.2m)中磁性矿物含量低,磁性矿物包括粗颗粒磁铁矿、赤铁矿和铁的硫化物。磁参数结果指示了沉积物垂向上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由还原环境(阶段Ⅱ)转为氧化环境(阶段Ⅰ)。受成岩作用影响,阶段Ⅱ中的细颗粒的磁铁矿颗粒被溶解而生成铁的硫化物,但是粗颗粒磁铁矿和赤铁矿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可以提取原生的古气候信息。根据磁性矿物含量和矫顽力的变化在1300年至7000年之间识别出4个气候突然变冷事件,沉积物磁性矿物矫顽力反映的气候变化周期为800年和22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磁学 成岩作用 全新世古气候 长江水下三角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