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嫩地块东部新元古代东风山群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9
1
作者 权京玉 迟效国 +3 位作者 张蕊 孙巍 胡兆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3-364,共12页
对松嫩地块东部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东风山群亮子河组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以及张广才岭群红光组的蚀变红柱石二云母片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测年结果显示,小兴安岭晨明镇的亮子河组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 对松嫩地块东部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东风山群亮子河组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以及张广才岭群红光组的蚀变红柱石二云母片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测年结果显示,小兴安岭晨明镇的亮子河组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存在3组峰值年龄,分别为757Ma±9Ma、917Ma±10Ma和1709Ma±75Ma;张广才岭钓鱼台地区的红光组蚀变红柱石二云母片岩主要有2组峰值年龄,843Ma±10Ma和927Ma±6Ma,此外还获得2495-1012Ma分散的古—中元古代锆石年龄。上述结果表明东风山群形成于新元古代。结合区域地层资料,可以判定东风山群为一套具有稳定陆缘沉积建造组合特征的中低级变质岩系,其原岩为一套含硼较高的泥质岩、灰岩、炭质泥岩及砂岩。认为原定张广才岭群需要解体,其中部分具有稳定陆缘沉积建造组合特征的富铝片麻岩类、富铝云母片岩类和强变形的大理岩类岩石应归属于东风山群。碎屑锆石的年龄组合特征指示松嫩地块东部存在与格林维尔期有关的新元古代变质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地块 前寒武纪 东风山群 碎屑锆石 LA—ICP—MS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新林地区倭勒根群大网子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2
作者 孙巍 迟效国 +4 位作者 潘世语 张蕊 权京玉 王利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6-185,共10页
大兴安岭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自北向南划分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倭勒根群主体分布于额尔古纳地块,前人将其归属为新元古代-早寒武世。对新林地区倭勒根群大网子组的上部变火山岩段和下部变沉积岩段进行了锆石LA-ICP-M... 大兴安岭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自北向南划分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倭勒根群主体分布于额尔古纳地块,前人将其归属为新元古代-早寒武世。对新林地区倭勒根群大网子组的上部变火山岩段和下部变沉积岩段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试结果显示:上部变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为(430.7±4.1)Ma,属早志留世;下部变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的最小峰值年龄为(480.1±2.9)Ma,指示其沉积时间不早于早奥陶世。综合文献资料确定:新林地区倭勒根群浅变质岩系是一套时间跨距从寒武纪到早志留世的岩石地层组合,而非新元古代-早寒武世;新林蛇绿岩的构造侵位时间不早于早奥陶世;新林地区的大网子组、兴隆沟地区的早奥陶世沉积与多宝山-伊尔施早奥陶世火山弧构成了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的早奥陶世弧-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部 新林地区 倭勒根群 锆石U-PB定年 火山岩
下载PDF
藏北新生代玄武质火山岩起源的深部机制——大陆俯冲和板片断离驱动的地幔对流上涌模式 被引量:11
3
作者 迟效国 张蕊 +1 位作者 王利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011-3026,共16页
近年来地震层析成像揭示出可可西里-西昆仑中新世-第四纪钾质火山岩带下方存在一个深达900km的巨型地幔低速体,空间上与新特提斯洋和印度大陆俯冲断离板片沉降形成的冷地幔下降流共存(Replumaz et al.,2010a,b),两者构成统一的地幔对流... 近年来地震层析成像揭示出可可西里-西昆仑中新世-第四纪钾质火山岩带下方存在一个深达900km的巨型地幔低速体,空间上与新特提斯洋和印度大陆俯冲断离板片沉降形成的冷地幔下降流共存(Replumaz et al.,2010a,b),两者构成统一的地幔对流体系。研究表明,羌塘古近纪(60~34Ma)钠质玄武岩和高钾钙碱性玄武岩均以富含Ti O2、P2O5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为特征,主体具有与OIB相近的微量元素组成和弱亏损的Sr、Nd同位素特征,指示岩浆起源于软流圈的上涌熔融,但Nb、Ta的弱亏损表明岩浆源区有岩石圈地幔熔融组分的贡献。羌塘(32~26Ma)碱性钾质玄武岩与可可西里和西昆仑中新世以来喷发的钾质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相近,不相容元素比值和Sr、Nd同位素组成指示岩浆起源于古俯冲地幔楔的低程度熔融。这些特征表明藏北软流圈上涌作用始于古近纪,初始上涌中心位于羌塘地体之下。计算表明藏北古近纪火山岩距离当时的印度大陆北缘的最大和最小距离约为1250km和700km,与现今可可西里地幔低速体的南、北边界与印度大陆北缘的距离相近,支持羌塘古近纪地幔上涌作用也是受藏南冷地幔下降流所驱动。青藏高原在南北缩短过程中不仅表现为软流圈自西向东挤出流动,地幔垂向对流也是其重要的运动形式,在地幔上升流形成的藏北热幔区内,地壳的水平缩短增厚与岩石圈地幔的伸展减薄呈脉动式共存。藏南冷地幔下降流和藏北热地幔上升流的持续北移是导致藏北后碰撞火山岩时空迁移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 板片断离 后碰撞火山岩 地幔对流 岩石圈地幔减薄 青藏高原北部
下载PDF
藏北羌塘戈木错渐新世碱性钾质火山岩中绿核辉石的成因:岩浆补给—混合过程
4
作者 迟效国 +3 位作者 张蕊 孙巍 王利民 宁维坤 《世界地质》 CAS 2015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藏北戈木错渐新世碱性钾质火山岩中单斜辉石斑晶普遍出现正环带、反环带和韵律环带结构,多具有"绿核辉石"的结构特征。通过矿物电子探针测得"绿核辉石"的核部有高Mg#和低Mg#两种不同成分,两者都不同程度发育有筛孔... 藏北戈木错渐新世碱性钾质火山岩中单斜辉石斑晶普遍出现正环带、反环带和韵律环带结构,多具有"绿核辉石"的结构特征。通过矿物电子探针测得"绿核辉石"的核部有高Mg#和低Mg#两种不同成分,两者都不同程度发育有筛孔状熔蚀结构,环带结构主要发育在辉石的幔部到边部,与绿色核部存在明显的成分间断,幔部环带结构的成分变化范围相对较窄。"绿核辉石"的成分和结构特征反映了同源碱性钾质岩浆在壳内岩浆房中发生了岩浆补给-混合作用,复杂的环带结构记录了混合岩浆的结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斜辉石 绿核辉石 环带结构 岩浆混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