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海湖滨带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对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龙云川 蒋娟 +4 位作者 胡菁 张珍明 朱成斌 苏荣 周少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69-1876,共8页
为探究高原湖泊湖滨带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对磷赋存形态的影响,以草海湖滨带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磷素赋存形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组成.结果表明,草海湖滨带表层沉积物的总磷含量范围在662.89~881.26mg/kg之间... 为探究高原湖泊湖滨带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对磷赋存形态的影响,以草海湖滨带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磷素赋存形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组成.结果表明,草海湖滨带表层沉积物的总磷含量范围在662.89~881.26mg/kg之间,平均值为750.36mg/kg;各磷形态中Na OH-NRP>Res-P>BD-P>HCl-P>NaOH-SRP>NH;Cl-P.细菌群落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等59个门和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等1259个属组成;古菌群落由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等8个门和甲烷丝菌属(Methanosaeta)等67个属组成.冗余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共现性网络分析表明,微生物群落能驱动草海沉积物中磷的形态转化,细菌主要通过影响铁的氧化/还原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古菌则通过改变有机质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来调控沉积物磷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高通量测序 磷形态 共现性网络 古菌
下载PDF
3种台湾地区特有吉丁虫(鞘翅目:吉丁虫科)在福建的新分布
2
作者 苏荣 廖智宇 +5 位作者 蔡守平 郑士超 林浩 林欣 何学友 宋海天 《武夷科学》 2023年第2期99-103,共5页
通过检视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藏和私人收藏的福建地区吉丁虫标本,并查阅相关文献,明确了采集自福建武夷山、福州、泉州和厦门的3种吉丁虫为福建省新记录种,即黄斑花颈吉丁沃氏亚种[Acmaeodera(Cobosiella)luzonica volkovits... 通过检视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藏和私人收藏的福建地区吉丁虫标本,并查阅相关文献,明确了采集自福建武夷山、福州、泉州和厦门的3种吉丁虫为福建省新记录种,即黄斑花颈吉丁沃氏亚种[Acmaeodera(Cobosiella)luzonica volkovitshi Hołyński,1993]、黑体白点窄吉丁(巴克斯窄吉丁)(Agrilus bacchus Kerremans,1913)和黑泽潜吉丁(Trachys kurosawai Bellamy,2003).这3种吉丁虫原为台湾地区特有种,本次在福建发现有重要意义。本文同时提供了这3种吉丁虫的标本整体图、生态图和寄主信息,并简要描述了成虫的识别特征,可为吉丁虫的鉴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丁虫科 花颈吉丁属 潜吉丁属 窄吉丁属 新记录 福建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报告
3
作者 胡琼方 杨卫诚 +2 位作者 杨靓雯 苏荣 杨江 《林业建设》 2019年第2期40-46,共7页
2017年5、7、10月采用样线法对茂兰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资源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确认保护区现有两栖动物1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1种。不同样线的物种和种群数量存在差异,可能与两栖动物的生境、海拔和人为干扰因素有关。因此... 2017年5、7、10月采用样线法对茂兰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资源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确认保护区现有两栖动物1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1种。不同样线的物种和种群数量存在差异,可能与两栖动物的生境、海拔和人为干扰因素有关。因此,开展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不仅可以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还是维持物种多样性的前提,对多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区系 资源现状
原文传递
基于eDNA宏基因组的草海湖泊硅藻群落及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郭金 蒋娟 +3 位作者 龙云川 代亮亮 苏荣 陈颜明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7-1036,共10页
环境DNA(eDNA)技术作为新兴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具有非侵入性、高效性及灵敏性的特点.为探究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eDNA技术对喀斯特湖泊硅藻监测的适用性,以贵州草海为例,采集草海湖滨带的水样及表层沉积物样品,运用宏基因组学与eDNA相结... 环境DNA(eDNA)技术作为新兴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具有非侵入性、高效性及灵敏性的特点.为探究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eDNA技术对喀斯特湖泊硅藻监测的适用性,以贵州草海为例,采集草海湖滨带的水样及表层沉积物样品,运用宏基因组学与eDN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浮游及沉积硅藻的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及KEGG代谢功能.结果表明:①草海硅藻群落共注释到4纲23目36科54属78种,在科分类阶元上以舟形藻科和海链藻科为优势类群.硅藻群落的Chao1指数平均值为42.88±15.35,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为2.09±0.29.②硅藻群落KEGG通路功能最具代表性的是全局和概述图谱(global and overview maps),其次是能量代谢、翻译;优势KO基因主要为atpF基因、secA基因、rplT基因、rpoA基因、argH基因.③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硅藻群落存在显著的环境介质差异;LEfSe分析揭示浮游硅藻群落的差异标志物主要为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小环藻属(Cyclotella),沉积硅藻主要是管状藻属(Fistulifera)、褐指藻属(Phaeodactylum)、微壳藻属(Nanofrustulum)等;Wilcoxon秩和检验表明,浮游硅藻的差异基因集中在叶酸生物合成通路、嘧啶代谢,沉积硅藻的差异基因集中在光合作用、氧化磷酸化等代谢功能.研究显示,高灵敏性的eDNA宏基因组技术能有效描述草海湖泊硅藻群落及多样性,在喀斯特湖泊生物多样性监测及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群落 高原湿地 宏基因组 环境D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