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氟桂利嗪联合头痛宁胶囊对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MMP-9、TNF-α及LPA的影响 被引量:52
1
作者 高萍 孟亚楠 苏立凯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379-382,共4页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的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头痛宁组(盐酸氟...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的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头痛宁组(盐酸氟桂利嗪+头痛宁治疗)、常规组(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各60例,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头痛发作频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头痛发作程度评分;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清MMP-9、TNF-α及LPA水平。结果治疗后,头痛宁组患者的头痛发作频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头痛发作程度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宁组患者的血清MMP-9、TNF-α及LPA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痛宁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0%(57/60)高于常规组的81.67%(49/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肯定,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血清MMP-9、TNF-a及LPA水平,提高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头痛宁胶囊 氟桂利嗪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肿瘤坏死因子-α 溶血磷脂酸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转归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陈立英 廖仁昊 +4 位作者 高媛 梁容仙 蔡耘 康增军 苏立凯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4470-4472,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转归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非早期康复组及对照组,早期康复组患者在生命体征...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转归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非早期康复组及对照组,早期康复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且神经功能障碍停止进展48 h进行早期规范化的康复训练,非早期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障碍停止进展7 d且头颅影像提示脑梗死周围水肿区处于吸收消退期进行规范化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不进行规范化的康复训练。3组患者药物治疗基本相同。分别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对患者入院时、发病14 d及发病2个月的疗效进行评定,并同时检测入院时、发病7、14 d、2个月的血清NSE、BDNF含量变化。结果 3组在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14 d、2个月3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组血清NSE含量入院时、发病7 d及2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14 d早期康复组血清NSE下降明显(P<0.05);3组血清BDNF含量入院时及发病2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7 d、14 d比较血清BDNF升高明显,与其他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规范化的康复训练可促进ACI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不会加重神经损伤,恢复的机制可能与促进ACI患者BDN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康复
下载PDF
大黄素甲醚对沙土鼠脑缺血损伤时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苏立凯 王淑仙 +3 位作者 代瑞亭 申文增 曹艳霞 崔增学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观察沙土鼠脑缺血组织学变化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 1(IL 1)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及大黄素甲醚对TNF和IL 1 的影响,探讨大黄素甲醚防治脑缺血性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80 只雄性蒙古沙土鼠随机分为缺血组... 目的:观察沙土鼠脑缺血组织学变化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 1(IL 1)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及大黄素甲醚对TNF和IL 1 的影响,探讨大黄素甲醚防治脑缺血性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80 只雄性蒙古沙土鼠随机分为缺血组及假手术对照组,缺血组又分为大黄素甲醚治疗组及安慰剂组。分别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TNF、IL 1的含量及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缺血组中TNF、IL 1表达分别于1 小时和3 小时开始显著增加,且随缺血时间延长,其表达迅速增加;而大黄素甲醚治疗组TNF和IL 1 增加不明显,组织学中其神经组织变性、坏死及血管炎性反应也明显减轻。结论:缺血脑组织中随组织变性坏死TNF、IL 1表达增加,而大黄素甲醚可减轻缺血性病理损害,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NF、IL 1的过度表达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甲醚 肿瘤坏死因子 脑缺血损伤 IL-1
下载PDF
6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孟亚楠 高萍 +6 位作者 李颖蕾 崔保玲 王德超 王惠凌 金鑫 刘海燕 苏立凯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984-1986,共3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确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6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6例患者其中2例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抗体脑炎,2...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确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6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6例患者其中2例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抗体脑炎,2例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l)抗体脑炎,2例抗γ-氨基丁酸B型(GABAB)受体抗体脑炎。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癫痫、精神症状以及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确诊依靠血液及脑脊液检查相关抗体阳性。早期进行免疫抑制疗法联合激素治疗,未合并肿瘤患者预后较好,合并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结论对于以癫痫或者精神异常起病的患者,应考虑到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可能,及时行腰部穿刺进行脑脊液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病毒性 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免疫性脑炎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大黄素甲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平 苏立凯 +3 位作者 李会敏 赵永晨 杨章群 崔秀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829-1833,共5页
目的:探讨大黄素甲醚对脑缺血再灌注后IL-1β含量和ICAM-1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91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大黄素甲醚大剂量(PHD)及小剂量(PLD)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脑... 目的:探讨大黄素甲醚对脑缺血再灌注后IL-1β含量和ICAM-1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91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大黄素甲醚大剂量(PHD)及小剂量(PLD)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病变侧脑组织IL-1β的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ICAM-1和caspase-3表达的变化,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Model组再灌注6h病变侧IL-1β含量明显升高且达高峰,再灌注24h病变侧ICAM-1、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附壁浸润明显;大黄素甲醚PHD组再灌注12h、24h病变侧IL-1β、ICAM-1和caspase-3表达明显低于model组相应时段(P<0.05或P<0.01),中性粒细胞附壁浸润较少。结论:大黄素甲醚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IL-1β、ICAM-1和caspase-3水平,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甲醚 脑缺咀 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1 胞间粘附分子1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凝溶胶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变化及其对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5
6
作者 孟亚楠 高萍 +3 位作者 李颖蕾 王惠凌 王德超 苏立凯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凝溶胶蛋白(GS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变化及其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于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4例...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凝溶胶蛋白(GS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变化及其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于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4例为观察组,将观察组患者根据其神经系统损害情况分为轻度(19例)、中度(42例)、重度(23例)亚组。将同期80例来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选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亚组患者血清中HMGB-1、GSN、IGF-1和MIF水平,分析各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MGB-1、MI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01)。观察组患者的GSN、IGF-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01)。轻度、中度、重度亚组的脑出血患者血清中GSN、IGF-1、HMGB-1和MIF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轻度亚组患者血清中GSN、IGF-1的水平最高其次为中度亚组最低为重度亚组的患者。轻度亚组患者血清中MIF、HMGB-1水平最低其次为中度亚组最高为重度亚组的患者。观察组患者中预后良好的患者46例,预后较差的患者38例。预后良好患者的HMGB-1和MIF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的患者(P<0.001);而GSN和IGF-1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的患者(P<0.001)。结论 IGF-1、GSN、MIF、HMGB-1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检测上述指标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迁移率族蛋白-1 凝溶胶蛋白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下载PDF
不同营养方式对急危重症脑卒中患者脏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惠凌 袁蓓 +4 位作者 苏立凯 李烨 王德超 李会静 李震中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脑卒中患者接受不同营养支持治疗对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危重症脑卒患者82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治疗组43例和肠外营养治疗组39例,进行对照研究,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脏器功能指标。结果对比治疗前,肠内营...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脑卒中患者接受不同营养支持治疗对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危重症脑卒患者82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治疗组43例和肠外营养治疗组39例,进行对照研究,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脏器功能指标。结果对比治疗前,肠内营养治疗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是逐渐升高的,而肠外营养治疗组由于肝功能受损严重,在治疗后5天急剧升高近1倍,治疗14天升高见缓,治疗前、治疗5天和治疗14天分别为(32.21±8.21)U/L,(40.32±2.56)U/L,(45.28±3.71)U/L vs(31.13±3.56)U/L,(60.91±2.14)U/L,(68.77±5.19)U/L;血清肌酐(SCr)在肠内营养治疗组是逐渐下降的,治疗前、治疗5天和治疗14天分别为(78.9±10.32)mmol/L,(76.52±3.61)mmol/L,(73.82±4.57)mmol/L;SCr在肠外营养治疗组则下降不明显。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在两组均为先升高后降低,但肠内营养治疗组减低的更多,治疗前、治疗5天和治疗14天分别为(3.22±1.82)分,(6.28±2.13)分,(4.11±2.65)分vs(3.12±2.61)分,(8.36±1.82)分,(7.81±3.29)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两组均为逐渐升高,但肠内营养治疗组升高幅度更大,治疗前、治疗5天和治疗14天分别为(5.1±1.9)分,(6.8±2.1)分,(9.2±1.9)分vs(5.5±1.7)分,(6.3±1.7)分,(7.2±2.5)分,以上4项指标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急危重症脑卒中患者脏器功能,降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肠道营养 多器官功能衰竭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血内皮素和自由基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苏立凯 王淑仙 +3 位作者 田文艳 田玉萍 代瑞亭 曹彦霞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1999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在脑出血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测定脑出血急性期(30例)和亚急性期(30例)患者血浆ET和血清LPO的水平,并分别与单纯高血压患者(30例)及正常人...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在脑出血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测定脑出血急性期(30例)和亚急性期(30例)患者血浆ET和血清LPO的水平,并分别与单纯高血压患者(30例)及正常人(30例)作对照分析。结果:脑出血急性期血浆ET〔(100.60±31.03)ng/L〕及血清LPO〔(8.53±1.01)μmol/L〕水平均高于亚急性期、单纯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对照组(P均<0.01),其升高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但与出血量不呈直线相关关系;ET水平变化与出血部位有关,血浆ET含量与血清LPO呈直线相关关系。结论:ET与LPO在脑出血病理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脂质过氧化物 脑出血 急性期
下载PDF
大黄素甲醚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学改变、ICAM-1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苏立凯 李晓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大黄素甲醚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学、ICAM-1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变化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 目的探讨大黄素甲醚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学、ICAM-1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变化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变化及大黄素甲醚治疗后组织学改变及上述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出血6、12、24h组血肿周围变性坏死区逐渐扩大,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大黄素甲醚治疗组变性坏死区明显缩小,仅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而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出血组从出血12h开始ICAM-1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和面密度明显升高;出血组各时间段组caspase-3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和面密度均明显升高;大黄素甲醚治疗组与相应时间点的出血组比较ICAM-1及caspase-3的表达均下调(P<0.01?。结论ICAM-1及caspase-3均参与了脑出血损伤的发生。在脑出血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大黄素甲醚可有效的抑制ICAM-1和caspase-3的表达,减轻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病理变化 细胞间黏附分子-1 欠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
下载PDF
程序化撤机在机械通气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颖蕾 王惠凌 +3 位作者 孟亚楠 王德超 邸卫英 苏立凯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3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程序化撤机在机械通气(MV)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接受MV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65例,呼吸机撤机过程中采用程序化撤机方法撤机者35例(程序组),采用经验性撤机方法撤机者30例(经验组)。对比观察两组的撤机成功率、MV时... 目的观察程序化撤机在机械通气(MV)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接受MV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65例,呼吸机撤机过程中采用程序化撤机方法撤机者35例(程序组),采用经验性撤机方法撤机者30例(经验组)。对比观察两组的撤机成功率、MV时间、住ICU时间、气管切开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程序组、经验组撤机成功率分别为68.6%(24/35)、33.3%(10/30),两组相比,P<0.01;程序组、经验组总MV时间分别为(363.400±48.223)h、(441.200±85.810)h,两组相比,P<0.01;程序组、经验组住ICU时间分别为(22.143±2.088)、(28.567±3.048)d,两组相比,P<0.01;程序组、经验组气管切开率分别为51.4%(18/35)、63.3%(19/30),两组相比,P>0.05;程序组、经验组VAP发生率分别为8.6%(3/35)、40.0%(12/30),两组相比,P<0.01。结论对于接受MV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呼吸机撤机时,与经验性撤机方法相比,采用程序化撤机方法,撤机成功率高,MV时间、住ICU时间缩短,VAP发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呼吸机撤离方法 程序化撤机 经验性撤机 脑卒中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媛媛 安迪 +3 位作者 高娟 苏立凯 殷小平 李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99-1502,共4页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新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分析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是当前可对脑白质纤维束行三维重建的新方法,经过近二十年的逐渐发展,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初步应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新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分析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是当前可对脑白质纤维束行三维重建的新方法,经过近二十年的逐渐发展,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初步应用。通过分析病变组织的弥散变化,及颅内病变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为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信息。此文就DTI基本原理及其在脑卒中、脑肿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脱髓鞘疾病、精神疾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MMP-9和VEGF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12
作者 史福平 王惠凌 +3 位作者 邸卫英 李会敏 张杏红 苏立凯 《临床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住院的首次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脑梗死组)及同期健康...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住院的首次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脑梗死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于脑梗死发病后1、3、7、14 d时抽取静脉血测定脑梗死组血清MMP-9和VEGF浓度,并于7 d测量梗死面积和评估预后,分析MMP-9和VEGF浓度与脑梗死面积大小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比较,脑梗死组各时间点血清MMP-9和VEGF浓度显著增高(P<0.01),并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脑梗死组各时间点MMP-9和VEGF的浓度间无相关性(P>0.05)。脑梗死发病7 d时MMP-9和VEGF浓度均与脑梗死面积有一定相关性。脑梗死组中预后不良组血清MMP-9和VEGF浓度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和VEGF浓度均显著增高,且血清MMP-9和VEGF的浓度与脑梗死面积大小及预后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动态变化
原文传递
他汀类药物非调脂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高娟 苏立凯 +1 位作者 王德超 姜晔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0年第4期87-89,共3页
近年来,许多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v-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HMG—CoA)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对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和管腔狭窄、降低心血管意外及脑卒中危险等方面疗效肯定。其作... 近年来,许多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v-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HMG—CoA)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对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和管腔狭窄、降低心血管意外及脑卒中危险等方面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除降脂外尚有许多非降脂作用。另外尚有降低糖尿病危险、调节免疫、辅助降压、抗感染、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现就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之外的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非调脂作用 抗感染
下载PDF
脑缺血预处理联合大黄素甲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性反应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立英 廖仁昊 +2 位作者 苏立凯 李晓芳 王敬 《北京医学》 CAS 2007年第9期566-567,共2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预先给予短暂的脑缺血预处理(BIP)可诱导缺血耐受(IT),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已有前期研究证明,大黄素甲醚(Phy)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对IT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我们利用局灶缺血预处理模型,观察Phy... 近年来研究发现,预先给予短暂的脑缺血预处理(BIP)可诱导缺血耐受(IT),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已有前期研究证明,大黄素甲醚(Phy)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对IT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我们利用局灶缺血预处理模型,观察Phy对大鼠BIP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缺血预处理 大黄素甲醚 临床观察 炎性反应 大鼠 缺血耐受 保护作用
下载PDF
大黄素甲醚对脑缺血再灌注后IL-1β及I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平 苏立凯 +2 位作者 赵永辰 李晓芳 崔秀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3-375,共3页
目的探讨大黄素甲醚对脑缺血再灌注后IL-1β、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91只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再灌注组),大黄素甲醚20 mg/kg组及大黄素甲醚40 mg/kg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放射... 目的探讨大黄素甲醚对脑缺血再灌注后IL-1β、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91只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再灌注组),大黄素甲醚20 mg/kg组及大黄素甲醚40 mg/kg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病变侧脑组织IL-1β的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ICAM-1,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再灌注6 h病变侧IL-1β含量明显升高且达高峰,随之开始逐渐下降。再灌注24 h病变侧ICAM-1明显升高,再灌注24 h时坏死区及组织水肿区明显,核固缩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附壁浸润明显。大黄素甲醚40 mg/kg组再灌注12、24 h病变侧IL-1β、ICAM-1表达明显降低,组织水肿减轻,中性粒细胞附壁浸润减少。结论IL-1β和ICAM-1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大黄素甲醚可抑制IL-1β、ICAM-1的表达,有效的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性反应,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甲醚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1Β 细胞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宋月平 孙菊平 +4 位作者 高娟 邸卫英 刘丹 胡国华 苏立凯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83-1284,共2页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4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ACA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NC组)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MMP-9水平。结果 NC...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4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ACA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NC组)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MMP-9水平。结果 NC组未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CA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5);ACA组中,易损斑块亚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稳定斑块亚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均P<0.05)。结论 MMP-9水平升高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血清学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机介入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立英 廖仁昊 +3 位作者 宋月平 王肖雅 代瑞廷 苏立凯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665-667,共3页
脑梗死患者进行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可促进神经元的修复,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1],但脑梗死后康复治疗开始介入的最佳时机尚有争议[2],有研究认为脑梗死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但也有研究表明,脑梗死后过早治疗... 脑梗死患者进行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可促进神经元的修复,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1],但脑梗死后康复治疗开始介入的最佳时机尚有争议[2],有研究认为脑梗死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但也有研究表明,脑梗死后过早治疗增加脑组织的耗氧量,使病灶周边的缺血半影带扩大,加重病情。因此,我们观察了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机介入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患者 介入康复治疗 临床疗效 安全性 神经功能 康复效果 神经元 死后
下载PDF
大黄素甲醚对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立英 苏立凯 +1 位作者 廖仁昊 王敬 《医学综述》 2006年第17期1086-1088,共3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联合大黄素甲醚(Phy)治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预处理组和Ply治疗组。各组采用Zea-longa等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并加以改进,...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联合大黄素甲醚(Phy)治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预处理组和Ply治疗组。各组采用Zea-longa等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并加以改进,制备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动物模型。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酯(NSE)含量及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脑缺血预处理联合Phy可使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梗死体积缩小、血清NSE含量降低,均较缺血预处理组更为明显。脑组织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亦更为明显。结论Phy可增强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作用,下调脑组织再灌注损伤时IL-1β和TNF-α的表达,二者具有叠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甲醚 脑缺血预处理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BDNF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AD大鼠认知障碍的改善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平 赵钢勇 +2 位作者 陈凯 张杏红 苏立凯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2-646,共5页
目的:研究经侧脑室移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AD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双侧海马注射Aβ25-35制备AD大鼠模型,筛选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AD模型组(AD组),移植骨髓MSC... 目的:研究经侧脑室移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AD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双侧海马注射Aβ25-35制备AD大鼠模型,筛选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AD模型组(AD组),移植骨髓MSCs治疗组(MSCs组),移植pIRESneo转染的骨髓MSCs治疗组(CON组)和移植pIRESneo-EGFP-BDNF转染的骨髓MSCs组(BDNF组),每组各8只。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AD组与Sham组大鼠比较平均逃避潜伏期(AEL)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搜索策略明显差(P<0.01);MSCs组、CON组、BDNF组与AD组大鼠比较AEL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5或P<0.01),搜索策略显著好转(P<0.01),且BDNF组与CON组、MSCs组大鼠比较改善更显著(P<0.05或P<0.01)。结论:经侧脑室移植BDNF修饰的骨髓MSCs可以显著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认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间充质干细胞 学习记忆 MORRIS水迷宫 大鼠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CD40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孟亚楠 高萍 +5 位作者 崔保玲 王惠凌 王德超 李强 刘海燕 苏立凯 《贵州医药》 CAS 2017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CD40水平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5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发病后3d内、1,2周及3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vWF和CD40的水平,...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CD40水平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5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发病后3d内、1,2周及3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vWF和CD40的水平,并分析患者血清中vWF、CD40的水平与不同出血部位、出血量及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脑出血组发病3d内、1,2周的血清vWF和CD4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发病1周时血清vWF、CD40水平升高最明显;患者血清vWF、CD40与出血部位无相关性(P>0.05);患者血清vWF、CD40与出血量和NIHSS评分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vWF、CD40参与HICH发病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且可间接反映HICH患者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血压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CD40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