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毒-效整合分析思路”探讨有毒中药附子的物质基础 被引量:34
1
作者 熊亮 彭成 +3 位作者 缪璐琳 何育霖 蒙春旺 苏海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2568-2578,2584,共12页
中药的毒与效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药效显著的大毒中药中,毒和效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毒与效的物质基础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附子是著名的有毒中药,不仅药效显著,而且毒性明显,一直是研究热点。虽然目前已从附... 中药的毒与效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药效显著的大毒中药中,毒和效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毒与效的物质基础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附子是著名的有毒中药,不仅药效显著,而且毒性明显,一直是研究热点。虽然目前已从附子中获得90余个化学成分,但附子起效和致毒的根本原因仍然有待进一步揭示。其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附子的毒与效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附子既可以强心,也可以导致心脏毒性;既有镇痛效果,又会产生神经毒性。而且同一组分、成分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发挥完全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剂量因素、模型因素、炮制因素、配伍因素、使用方法因素、代谢因素等。本文将结合课题组近年来对附子的研究结果以及文献报道,从附子化学成分、附子化学成分的药效和毒理、附子毒-效作用的转化方面进行毒-效整合分析,探讨附子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物质基础 毒效整合分析 化学成分 毒-效转化
下载PDF
不同种的灵芝醇提物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宇 苏海 +3 位作者 周勤梅 李梦婷 郭力 戴鸥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1-125,共5页
为探讨7种不同种的灵芝中三萜及甾醇含量及子实体醇提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三萜及甾醇含量,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测定不同种的灵芝子实体醇提物... 为探讨7种不同种的灵芝中三萜及甾醇含量及子实体醇提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三萜及甾醇含量,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测定不同种的灵芝子实体醇提物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黄边灵芝(G.luteomarginatum)、赤芝(G.lucidum)、紫芝(G.sinense)、无柄灵芝(G.resinaceum)、无柄紫灵芝(G.mastoporum)、皱盖假芝(Amauroderma rude)三萜及甾醇含量依次降低,除无柄紫灵芝和皱盖假芝外,其余5种的含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要求;7种灵芝的子实体醇提物均具有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作用,半抑制率(IC_(50))分别为102.12、143.84、92.17、121.11、92.74、163.11、40.25μg/mL;对于SMMC-7721细胞,除皱盖假芝具有较小的抑制作用外,IC_(50)为166.21μg/mL,其余6种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7个种中皱盖假芝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效果最好,但其三萜及甾醇含量却最低,因此推测皱盖假芝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可能除三萜及甾醇外还包含其它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三萜及甾醇 肝癌细胞 细胞增殖抑制
下载PDF
正交试验法优选川芎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10
3
作者 蒲忠慧 苏海 +4 位作者 王力 刘露丝 李文兵 彭成 熊亮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20-24,共5页
目的:优选川芎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回流提取,以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的川芎总生物碱含量为指标,考察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L9(34)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影响川芎总生物碱提取率... 目的:优选川芎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回流提取,以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的川芎总生物碱含量为指标,考察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L9(34)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影响川芎总生物碱提取率的主次因素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川芎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5倍量80%乙醇,100℃提取2.5 h。3次工艺验证试验中川芎总生物碱平均含量为2.745 mg/g(RSD=1.66%,n=3)。结论:本实验首次采用正交试验对川芎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建立的提取工艺简便可行、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总生物碱 正交试验法 提取工艺
下载PDF
川芎中人参皂苷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蒲忠慧 彭成 +2 位作者 苏海 蒙春旺 熊亮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677-3681,共5页
目的研究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的化学成分,并探讨从川芎中首次发现人参皂苷的意义。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硅胶等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液质联用分析中显示的皂苷类成分,通过... 目的研究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的化学成分,并探讨从川芎中首次发现人参皂苷的意义。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硅胶等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液质联用分析中显示的皂苷类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NMR、MS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川芎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3个人参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20S)-人参皂苷Rh_1(1)、(20R)-人参皂苷Rh1(2)、(20R)-人参皂苷Rg3(3)。结论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中分离得到,该发现对阐明川芎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证实人参与川芎在物种进化和传统功效上的关联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人参 人参皂苷 (20S)-人参皂苷Rh1 (20R)-人参皂苷Rh1 (20R)-人参皂苷Rg3
原文传递
赶黄草木脂素及黄酮类成分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月 何亚聪 +4 位作者 苏海 蒲忠慧 江云 彭成 戴鸥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25-28,共4页
目的:研究赶黄草中木脂素类及黄酮类成分体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评价赶黄草中8个木脂素(1~8)和5个黄酮(9~13)体外抗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 G2增殖的活性以及对正常肝细胞LO_2活力的影响。运用Image-i T DEAD Gre... 目的:研究赶黄草中木脂素类及黄酮类成分体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评价赶黄草中8个木脂素(1~8)和5个黄酮(9~13)体外抗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 G2增殖的活性以及对正常肝细胞LO_2活力的影响。运用Image-i T DEAD Green/Hoechst 33342荧光双染和高内涵成像分析化合物1对SMMC-7721细胞的影响。结果:化合物1、6、8~11可抑制SMMC-7721的增殖,6、9、11、13可抑制Hep G2的增殖。除化合物11以外,以上化合物对正常肝细胞LO_2均无明显细胞毒作用,且化合物3、4、5、13还可促进LO_2增殖。结论:赶黄草中部分木脂素及黄酮类成分不仅具有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而且对正常肝细胞无毒作用,甚至可保护正常肝细胞,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赶黄草 木脂素 黄酮 人肝癌细胞 细胞毒性
下载PDF
巴豆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苏海 杨槐 +3 位作者 蒙春旺 彭成 郭力 戴鸥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3620-3623,共4页
综合运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巴豆Croton tiglium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波谱学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巴豆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壬二酸二甘油酯(1)、12-O... 综合运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巴豆Croton tiglium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波谱学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巴豆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壬二酸二甘油酯(1)、12-O-(α-甲基丁酰基)佛波醇-13-癸酸酯(2)、12-O-(α-甲基巴豆酰基)佛波醇-13-癸酸酯(3)、(9S,10R,11E,13R)-9,10,13-三羟基十八碳-11-烯酸(4)、(9S,10R,11E,13R)-9,10,13-三羟基十八碳-11-烯酸甲酯(5)、4(1H)-喹啉酮(6)、5-羟基-2-羟甲基吡啶(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7均为首次从大戟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3对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肝癌细胞Hep G2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抑制人肺癌细胞A549增值的IC50分别为47.8,7.0μmol·L^-1,抑制人肝癌细胞Hep G2增值的IC50分别为71.4,44.0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豆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细胞毒活性
原文传递
黄边灵芝中一个新的羊毛脂烷型三萜 被引量:1
7
作者 卢艳 苏海 +5 位作者 彭成 林巧 刘杰 刘娟汝 蒙春旺 熊亮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80-2785,共6页
采用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黄边灵芝Ganoderma luteomarginatum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4个羊毛脂烷型三萜化合物,根据NMR、MS、IR数据和X-ray单晶衍射分析,分别鉴定为(... 采用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黄边灵芝Ganoderma luteomarginatum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4个羊毛脂烷型三萜化合物,根据NMR、MS、IR数据和X-ray单晶衍射分析,分别鉴定为(24S,25R)-ganodermanontriol-25-ethyl ether(1)、ganodermanontriol(2)、ganodermanondiol(3)、hainanaldehyde A(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黄边灵芝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1~3对人肺癌细胞A549、胃癌细胞HGC-27、肝癌细胞SMMC-7721、宫颈癌细胞HeLa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3对4种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增殖作用,尤其化合物1对A549和HGC-27细胞表现出了显著的细胞毒活性,IC_(50)分别为4.29±0.89和5.63±0.90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边灵芝 化学成分 四环三萜 羊毛脂烷 细胞毒活性
原文传递
黄边灵芝麦角甾类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苏海 何育霖 +3 位作者 熊亮 王月 郭力 戴鸥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90-2593,共4页
目的:研究黄边灵芝的麦角甾类化学成分,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黄边灵芝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NMR、MS等波谱学手段... 目的:研究黄边灵芝的麦角甾类化学成分,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黄边灵芝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NMR、MS等波谱学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运用MTT法筛选所得成分对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的细胞毒活性进行研究。结果:从黄边灵芝中分离得到了7个麦角甾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5α,8α-过氧麦角甾-6,9(11),22-三烯-3β-醇(2)、麦角甾醇(3)、麦角甾-7,22-二烯-3β-醇(4)、麦角甾-7,22-二烯-3-酮(5)、calvasterol A(6)和volemolide(7)。化合物1~5抑制CT26细胞增殖的IC50值分别为76.93、37.19、13.02、48.19和1.25μmol/L。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黄边灵芝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7为首次从灵芝属真菌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1~5对CT26细胞表现出了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边灵芝 麦角甾类成分 结构鉴定 细胞毒活性
下载PDF
轴手性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中的重要性
9
作者 苏海 周勤梅 +2 位作者 沈垠桥 郭力 戴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1-208,共8页
在早期的药物研发过程中,由于当时条件和认识的局限,人们常将对应异构体当成单一光学纯化合物处理。随着手性拆分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手性药物认识的提高,手性对于药物的药理活性、毒性、代谢性质的影响逐渐被重视,一些与手性相关的... 在早期的药物研发过程中,由于当时条件和认识的局限,人们常将对应异构体当成单一光学纯化合物处理。随着手性拆分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手性药物认识的提高,手性对于药物的药理活性、毒性、代谢性质的影响逐渐被重视,一些与手性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如欧洲"反应停"事件,使药物研发人员对药物中的手性因素更加关注。轴手性是手性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于空间位阻或电子效应导致共价键不能自由旋转而产生。轴手性对于化合物的药理活性、代谢性质也有广泛的影响,但由于分子中不具手性中心,而容易被忽视。药物研发是一个漫长而昂贵的过程,因此在早期阶段就应该给予轴手性足够的重视,最大的降低药物后期研发和临床试验的风险。对于具手性中心的手性药物,FDA已于1992年出台相关文件指导其研究开发,但是对于轴手性药物的研发却没有明确规定。本文从轴手性化合物的产生、构型判断、轴手性-活性关系以及轴手性药物发展趋势4个方面对轴手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探讨,阐述轴手性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轴手性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手性 阻转异构 活性差异 构型判断
原文传递
广藿香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罗孟兰 朱德伟 +3 位作者 彭成 苏海 熊亮 周勤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60-66,共7页
广藿香酮是从传统中药广藿香中发现的重要活性成分。根据其结构特点,化学研究者对广藿香酮进行了全合成研究,极大地扩展了广藿香酮的来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广藿香酮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杀虫以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等多种生物活性... 广藿香酮是从传统中药广藿香中发现的重要活性成分。根据其结构特点,化学研究者对广藿香酮进行了全合成研究,极大地扩展了广藿香酮的来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广藿香酮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杀虫以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等多种生物活性,同时有学者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对广藿香酮的来源、化学合成、药物代谢及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中药成分广藿香酮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酮 提取分离 化学合成 药理活性 药物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