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问题与振兴路径--以广东紫金县茶产业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9-55,共7页
本研究以广东紫金县茶产业为例,运用田野研究方法,探析乡村农业空间的数智化转型过程。研究发现,乡村振兴视域下数智乡村建设仍存在数智技术应用环节单一、村民数智素养总体偏低和数智乡村治理路径滞后等现实难题。未来数智化赋能乡村... 本研究以广东紫金县茶产业为例,运用田野研究方法,探析乡村农业空间的数智化转型过程。研究发现,乡村振兴视域下数智乡村建设仍存在数智技术应用环节单一、村民数智素养总体偏低和数智乡村治理路径滞后等现实难题。未来数智化赋能乡村振兴应推进数智技术创新供给、提升乡村居民数智素养和优化数字乡村治理路径,使数智技术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数智乡村 数智技术 茶产业
下载PDF
市县政协调查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破解策略——基于当前部分市县政协调查研究工作情况分析
2
作者 孙晓晖 《中国政协》 2024年第22期52-55,57,共5页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是人民政协履职实践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本文分析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调查研究工作的价值意蕴,并以G省M市为例,采用实地考察、问...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是人民政协履职实践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本文分析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调查研究工作的价值意蕴,并以G省M市为例,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当前市县政协调查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提出加强和改进市县政协调查研究工作的路径策略,即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市县政协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强化调查研究工作导向性、构建调查研究全过程督导检查机制、汇聚调查研究工作多方合力、深化网络空间调查研究工作,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政协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县政协 调查研究 问题 成因 策略
原文传递
百年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话语的三重逻辑
3
作者 孙晓晖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5,11,共6页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话语的历史逻辑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百年进程中,勾勒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叙事话语演进的历史图景;其理论逻辑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化理论和经验基础上,将马克思、列宁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话语的历史逻辑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百年进程中,勾勒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叙事话语演进的历史图景;其理论逻辑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化理论和经验基础上,将马克思、列宁的现代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具体实际结合,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叙事话语形态;其实践逻辑表现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必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话语的时代阐释体系、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话语的人民认同效度以及优化“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话语的国际传播路径。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话语的三重逻辑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其多元面向,为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提供话语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叙事话语 百年演进 三重逻辑
下载PDF
数字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与优化路径——以粤港澳大湾区部分高校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晓晖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89-98,共10页
党的二十大开创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做出了新部署。本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部分高校为例,采用抽样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析数字时代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现实难题与优化路径。当前,粤港澳大湾区... 党的二十大开创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做出了新部署。本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部分高校为例,采用抽样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析数字时代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现实难题与优化路径。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观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模式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因此,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必须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结合不同门类思政课定位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特点、结合国家安全热点将非传统安全融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以及结合数字技术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在互联网的主阵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教育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青年大学生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凝聚共识视角下提升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工作质量的三重路径
5
作者 孙晓晖 《中国政协》 2023年第22期36-41,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政协要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1]。凝聚共识是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汇聚、反映社会各领域、各层面人民群众的意志,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政协要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1]。凝聚共识是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汇聚、反映社会各领域、各层面人民群众的意志,从而形成长效稳定的社会共识的过程。从社会学视角审视,社会共识指社会成员“在协调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过程中,对协调与合作形成的共同认识”[2]。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出发,社会共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质上是以经济、文化与制度为基础的。其中,利益是决定社会共识形成的经济基础,价值是塑造社会共识方向的文化基础,制度信任是保障社会共识形态的规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共识 人民政协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重大方针政策 制度信任 协调与合作 协商互动 凝聚共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