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被引量:88
1
作者 苏本 陈圣宾 +1 位作者 李永庚 杨文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4505-4514,共10页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单位面积物质产出,同时还具有多重其他生态效益,是一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范式。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当前...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单位面积物质产出,同时还具有多重其他生态效益,是一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范式。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论述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从物质产出、土壤肥力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病虫草害和有害污染物控制等方面论述了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实践及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间套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间套作种植农田生态系统未来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农田 生态系统服务 物质生产 生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 有害物控制 土壤肥力
下载PDF
不同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组合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分布特征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0
2
作者 崔亮 苏本 +1 位作者 杨峰 杨文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89-1501,共13页
【目的】发展间种套作大豆是有效解决粮食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优化群体配置,改善群体光分布特征,实现大豆对有效光能的高效利用,为套作大豆高产栽培及群体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和... 【目的】发展间种套作大豆是有效解决粮食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优化群体配置,改善群体光分布特征,实现大豆对有效光能的高效利用,为套作大豆高产栽培及群体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和2012年,以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和大豆品种贡选1号为试材,设计登海605/贡选1号(处理A)、川单418/贡选1号(处理B)、雅玉13/贡选1号(处理C)3种玉豆带状套作组合,并以大豆单作作为对照(CK),分析不同玉豆带状套作组合PAR分布特征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玉豆带状套作组合的PAR和透光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CK(P<0.05)。玉豆共生期间,处理A的PAR分别比处理B和处理C高54.4%和90.7%。处理A的透光率分别比处理B和处理C高7.4%和17.7%。处理A的PAR和透光率均显著高于处理B和处理C。这说明登海605/贡选1号的带状套作组合,能够提高套作系统的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和透光率。(2)不同玉豆带状套作组合下,处理A大豆叶片Pn显著高于处理B和处理C(P<0.05),处理B和处理C大豆的Pn与处理A相比分别低了14.16%和27.23%。Gs和Ci与Pn变化趋势相同,Pn与Gs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883**),说明气孔限制可能是Pn下降的主要原因。(3)不同玉豆带状套作组合显著提高了大豆叶片的Chla、Chlb、Chl(a+b)含量,降低了Chla/b比值,且均呈显著差异(P<0.05)。在V3、V5和R1期时,处理C大豆叶片Chla含量比处理A和B相比分别高5.42%、10.2%、5.9%和3.08%、4.9%、3.3%。处理C下大豆的Chlb含量比处理A和处理B分别高14.4%、14.9%,11.73%和7.8%、7%和5.74%。处理C大豆叶片Chl(a+b)的含量比处理A和处理B分别高7.27%,11.1%,7%和4.08%,5.35%,3.8%。处理间Chla/b与其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套作组合大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使叶片更有效的捕获有限的光能,对光强降低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 光分布 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大豆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7
3
作者 王一 杨文钰 +3 位作者 张霞 雍太文 刘卫国 苏本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71-1879,共9页
间套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作物高产的重要技术,而遮阴限制间套作大豆产量,且间作和套作大豆被遮阴的生育时期不同。为明确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大豆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2010—2012年用透光率50%的遮阳网对桂夏2号、南豆12、南冬抗2... 间套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作物高产的重要技术,而遮阴限制间套作大豆产量,且间作和套作大豆被遮阴的生育时期不同。为明确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大豆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2010—2012年用透光率50%的遮阳网对桂夏2号、南豆12、南冬抗22、E61和C103遮阴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各形态指标影响程度不同,前期遮阴(VER1和VER2)对主茎长、主茎长/茎粗等主茎形态性状有(极)显著影响,主茎长、主茎长/茎粗比值平均比对照分别高45.75%,93.64%;后期遮阴(R1R8和R2R8)对分枝数和底荚高度等形态性状有(极)显著影响,分枝数平均比对照低29.97%,底荚高度平均比对照高28.59%;各品种产量受前后期遮阴影响程度不同,R/V比值低于1.4的品种产量受前期遮阴影响更大,R/V比值大于等于1.5的品种产量受后期遮阴影响更大;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茎长、第一节间长、分枝高、主茎长/茎粗比值和主茎长/分枝数比值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分枝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长/茎粗比值和主茎长/分枝数比值是间接反映大豆产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遮阴 形态 产量 生育时期
下载PDF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8
4
作者 刘小明 雍太文 +6 位作者 苏本 刘文钰 周丽 宋春 杨峰 王小春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29-1638,共10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套作)和施氮水平(0、180、240 kg N hm–2)对作物产量和大豆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叶片Pn、Gs、Ci、Tr和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移呈先增...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套作)和施氮水平(0、180、240 kg N hm–2)对作物产量和大豆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叶片Pn、Gs、Ci、Tr和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移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单作相比,套作处理大豆的Pn、Gs、Tr在V5期(玉米大豆共生期)显著降低,但在R2、R4、R6期(玉米收获后)无显著差异,地下部、地上部及总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育时期呈降低趋势,R4-R6期的作物生长率和经济系数则显著提高。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施氮显著提高了大豆花后叶片Pn、Gs、Tr和植株地下部、地上部及总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大豆单株荚数和产量,与习惯施氮(240 kg N hm–2)相比,减量施氮处理(180 N kg hm–2)大豆的Pn在R4、R6期提高了3.57%、11.82%,总干物质积累量在R6、R8期提高了5.06%、10.21%,单株荚数、产量提高了8.30%、10.15%。减量施氮处理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总产量最高,总经济系数为0.49,LER达2.17。玉米-大豆套作减量一体化施肥有利于提高大豆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提高大豆产量和玉米-大豆套作系统总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氮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大豆 玉米-大豆套作
下载PDF
大豆幼苗对套作玉米遮荫环境的光合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35
5
作者 苏本 宋艳霞 +1 位作者 陈圣宾 杨文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298-3308,共11页
以2个耐荫性不同的大豆品种为材料,田间试验设置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2个种植模式处理,研究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的幼苗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对套作玉米遮荫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玉米遮荫显著降低大豆冠层的光合有... 以2个耐荫性不同的大豆品种为材料,田间试验设置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2个种植模式处理,研究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的幼苗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对套作玉米遮荫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玉米遮荫显著降低大豆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导致大豆幼苗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显著下降(P<0.05),分别达37.9%、54.2%和42.4%,但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Fv/Fm无显著变化,且光合速率的下降与气孔导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由气孔限制和CO2同化过程中能量不足所致;2)玉米遮荫显著降低大豆幼苗叶面积指数、叶片碳含量、叶片和根系干重及总生物量,且品种间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叶面积指数下降是导致生物量减少的主要原因;3)玉米遮荫环境中,大豆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和氮素含量提高以增强光捕获能力,但它们并不能补偿因光截获面积降低而引起的光截获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遮荫 气体交换 光合色素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带状套作大豆群体冠层光能截获与利用特征 被引量:34
6
作者 崔亮 苏本 +1 位作者 杨峰 杨文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54,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的玉豆间距带状套作组合对大豆冠层结构特征与光能利用的影响,为制定适宜的群体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四川省主推玉米和大豆品种"川单418"和"贡选1号"为试材,设计(A)玉豆间距40 cm(大...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的玉豆间距带状套作组合对大豆冠层结构特征与光能利用的影响,为制定适宜的群体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四川省主推玉米和大豆品种"川单418"和"贡选1号"为试材,设计(A)玉豆间距40 cm(大豆窄行行距70 cm)、(B)玉豆间距50 cm(大豆窄行行距50 cm)、(C)玉豆间距60 cm(大豆窄行行距30 cm)3种玉豆带状套作组合,并以单作玉米(SM)和单作大豆(SSB)作为对照,对带状套作大豆冠层结构、光能截获量、干物质重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不同带状套作大豆群体冠层上方的PAR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SSB(P<0.05)。玉豆共生期间,处理A大豆群体冠层上方的PAR与处理B和C相比,分别低44.1%和60.4%。这说明由于处理A缩短了玉豆间距,加剧了玉米对大豆的遮荫程度,从而降低了大豆群体可利用的有限光照资源。(2)不同带状套作大豆群体的LAI、叶倾角和株高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在大豆V5、V7和R1期,处理B比处理C和处理A的LAI分别提高了16.4%、13.1%、12%和30.3%、32.2%、29.3%。叶倾角比处理C和处理A分别提高了15%、16%、14%和34%、31%、26%。株高比处理C和处理A分别减低了7%、8.8%、7.9%和13.5%、16.7%、14.8%。说明适宜的玉豆间距可以提高套作大豆的LAI,调整更加合理的叶倾角和株高,优化植株形态特征,实现光能在大豆群体内的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大豆的光能利用效率。(3)不同带状套作大豆光能截获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在大豆V5、V7和R1期间,处理A与处理B相比光能截获量分别降低了43%、22%和33%,处理C与处理B相比则分别降低了21%、10%和17%,LAI与光能截获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977**),说明在玉豆间距为50 cm时增加了大豆群体的LAI,从而提高了光能截获量。(4)不同带状套作大豆光能利用率呈现显著差异(P<0.05)。在大豆V5、V7和R1期,处理B与处理C相比光能利用率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套作 冠层结构 光能截获 光能利用
下载PDF
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大豆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7
作者 王一 张霞 +3 位作者 杨文钰 孙歆 苏本 崔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72-2081,共10页
【目的】研究在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处理下,不同大豆品种植株叶片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为中国南方丘陵和山区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透... 【目的】研究在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处理下,不同大豆品种植株叶片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为中国南方丘陵和山区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透光率50%的遮阳网对生育期和生育时期总天数不同的3个参试大豆品种桂夏2号、南豆12和C103进行遮阴,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遮阴(CK)、出苗至盛花期遮阴(VER2)、出苗至鼓粒期遮阴(VER5)和盛花期至完熟期遮阴(R2R8),测定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VER2处理下大豆品种叶面积、叶绿素(a+b)含量和表观量子效率分别比对照高15.50%、12.95%和74.13%,比叶重、光补偿点和最大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低15.78%、26.16%和26.52%,R2R8处理下大豆品种叶面积、叶绿素(a+b)和表观量子效率平均分别比对照高0.3%、10.53%和28.07%,比叶重、光补偿点和最大光合速率平均分别比对照低10.15%、20.34%和12.13%;盛花期复光PSⅡ最大量子产量平均比对照低3.01%,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平均比对照高26.80%,鼓粒期复光PSⅡ最大量子产量平均比对照低8.47%,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平均比对照高40.79%;VER2、VER5和R2R8处理下,桂夏2号单株粒重分别比对照低40.84%、48.67%和59.16%,百粒重分别比对照低23.69%、39.31%和26.39%,南豆12单株粒重分别比对照低46.67%、54.16%和21.19%,百粒重分别比对照低3.91%、19.93%和26.14%,C103单株粒重分别比对照低69.8%、74.85%和73.89%,百粒重分别比对照低68.8%、69.55%和71.64%。【结论】出苗至盛花期遮阴对参试大豆品种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大于盛花期至完熟期遮阴,大豆植株遮阴后在盛花期复光,叶片光合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在鼓粒期复光,则表现为受到强光胁迫,因此,从减小遮阴对大豆叶片光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生育时期 遮阴 光合 荧光特性
下载PDF
产量与经济效益共赢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 被引量:26
8
作者 蒋高明 郑延海 +46 位作者 吴光磊 刘慧 池云花 冯素飞 李勇 李彩虹 李宗奉 苏本 董群 乌云塔娜 LUCAS Mario LEFORT Zoe REGOLINI Margot 曾祥伟 贺新华 郭立月 战丽杰 唐海龙 韦继光 周平 曾彦 杨煜 宋守宽 刘秀 甄珍 刘海涛 孟杰 李静 李霄 李占 丁娜 博文静 虞晓凡 程达 梁啸天 李立君 徐磊 谷仙 宋彦洁 MUMINOV A. Mahmud 刘滨扬 赫晓霞 刘美珍 宁堂原 王空军 徐玉新 陈文浩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9-297,共9页
化学物质的大量投入以及元素不能循环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退化,耕地质量和产量均呈下降趋势,食物链受到污染.本研究从低产田开始,通过秸秆养牛、腐熟牛粪还田恢复地力;以物理+生物方法控制虫害;以人工+机械管理杂草,停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 化学物质的大量投入以及元素不能循环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退化,耕地质量和产量均呈下降趋势,食物链受到污染.本研究从低产田开始,通过秸秆养牛、腐熟牛粪还田恢复地力;以物理+生物方法控制虫害;以人工+机械管理杂草,停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同时不用地膜、人工合成激素、转基因种子生产优质安全食品,并在线上与线下销售.10年的长期实验结果表明,所在村庄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减少农药用量58.3%;物理+生物控虫效果明显,每盏灯年捕获量从2009年的33 kg下降到2014年的2.1 kg,下降93.8%;年消耗秸秆1000 t,秸秆利用率从1.1%提高到62.5%.有机肥还田提高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有机果园蚯蚓数量317条m^(-2),而普通果园只有16条m^(-2);大量有机肥还田(75 t hm^(-2)),土壤有机质从实验初期的0.7%提高到2.4%.粮食产量从最初的11.43 t hm^(-2)提高到目前的17.43 t hm^(-2),其中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夏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和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产量分别超出山东省平均水平42.6%,60.9%,32.2%和38.1%.由于质量好,产品已销售往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效益明显,平均每公顷效益是普通农田的3~5倍,带动所在村庄67户农民从事高效生态农业.本研究可为国家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精准扶贫、农村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生态农业 秸秆 害虫控制 杂草管理 产量 经济效益
原文传递
行距配置对套作大豆冠层光环境及其形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高仁才 杨峰 +4 位作者 廖敦平 苏本 崔亮 邓传蓉 杨文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1-615,共5页
为明确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行距配置对套作大豆的影响,固定带宽为200 cm,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设定玉米窄行距离为20 cm(P1)、40 cm(P2)、60 cm(P3)、80 cm(P4)和100 cm(P5),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对套作大豆共生期光环境及其... 为明确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行距配置对套作大豆的影响,固定带宽为200 cm,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设定玉米窄行距离为20 cm(P1)、40 cm(P2)、60 cm(P3)、80 cm(P4)和100 cm(P5),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对套作大豆共生期光环境及其形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套作大豆冠层的透光率和红光/远红光(R/Fr)比值随着玉米窄行行距的增大(玉豆间距的减小)而逐渐降低;(2)套作大豆单株的茎粗、地上部生物量、根长、根重和根冠比随着透光率和R/Fr值的增大呈现上升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玉米窄行20 cm(P1)处理,分别为2.02 mm、0.25 g、8.5 cm、0.034 g和0.14;而株高变化规律相反,最大值为31.9 cm,出现在100 cm(P5)处理中;(3)套作大豆的产量在P1处理和P2处理下差异不显著,最高产量为1 472 kg·hm-2,随后随玉米窄行行距的增大而迅速降低,并且与其冠层的透光率和R/Fr比值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将玉米窄行行距控制在20~40 cm范围,有利于大豆生长发育的光环境及后期恢复和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透光率 R/Fr 光质 根冠比 生物量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根瘤性状和固氮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于晓波 苏本 +6 位作者 龚万灼 罗玲 刘卫国 杨文钰 张明荣 吴海英 曾宪堂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43-1753,共11页
【目的】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大豆生物量积累、根瘤特性、固氮酶活性和植株酰脲含量与固氮能力间的关系,明晰套作根系固氮能力的变化规律,为筛选适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结瘤大豆NTS1007及... 【目的】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大豆生物量积累、根瘤特性、固氮酶活性和植株酰脲含量与固氮能力间的关系,明晰套作根系固氮能力的变化规律,为筛选适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结瘤大豆NTS1007及其亲本BRAGG和本地耐荫大豆南豆12三个结瘤特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传统挖掘法挖根考察根瘤生长特性,并对玉豆带状套作下的大豆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积累、根瘤固氮酶活性和植株酰脲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与单作相比,玉豆带状套作下大豆植株生物量显著下降,地下部(33.15%)较地上部(20.84%)下降更为明显,根瘤生物量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共同调控(R2=0.613、0.916);大豆根瘤数目、单株瘤重和酰脲含量均显著下降,根瘤数目与地下部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2=0.813);单位重量和单株固氮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在达到峰值后下降速度均小于单作;单株固氮酶活性增长速率最快的时间滞后于单作。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对玉豆带状套作的响应不同,玉豆带状套作下NTS1007单株根瘤数目最多,但与单作相比其降幅最大(52.42%),BRAGG地下部和地上部生物量、根瘤重量下降幅度最大(37.73%、31.28%、43.25%),南豆12的根瘤数目、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根冠比的降幅均为最小(40.12%、10.17%、19.83%、10.41%);玉豆带状套作下NTS1007的单株固氮酶活性和单位重量酰脲含量降幅最大(64.41%、21.72%),BRAGG的单位重量固氮酶活性降幅最大(24.16%),南豆12的单位重量和单株固氮酶活性、单株酰脲含量均表现为最高,且降幅最小(10.01%、45.81%、17.88%)。【结论】玉豆带状套作显著降低了大豆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和根冠比,减少了单株根瘤数目,降低了单位重量根瘤和单株固氮酶活性,抑制了大豆固氮能力的发挥。但生殖生长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带状套作 根瘤 固氮酶 酰脲
下载PDF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土壤氮素残留和氮肥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刘小明 雍太文 +5 位作者 刘文钰 苏本 宋春 杨峰 王小春 杨文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67-2274,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套作3种种植模式和不施氮、减量施氮(180 kg N·hm-2)、常量施氮(240 kg N·hm-2)3种施氮水平对玉米和大豆植株氮素吸收、土壤氮素残留和氮肥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大豆...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套作3种种植模式和不施氮、减量施氮(180 kg N·hm-2)、常量施氮(240 kg N·hm-2)3种施氮水平对玉米和大豆植株氮素吸收、土壤氮素残留和氮肥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施氮提高了玉米土壤中残留的NO3--N、NH4+-N含量,但在大豆土壤中则降低.与单作相比,玉米套作的土壤氮素残留量增加,氮肥损失量降低,大豆套作的土壤氮素残留量和氮肥损失量均降低.减量施氮处理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氮肥残留率、损失率和氨挥发损失率分别比玉米单作低17.7%、21.5%和0.4%,比大豆单作高2.0%、19.8%和0.1%.与常量施氮相比,减量施氮降低了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氮肥残留量、残留率、损失量和损失率,同时还降低了由氨挥发所引起的氮肥损失,其中氮肥残留率、损失率和氨挥发损失率分别降低12.0%、15.4%和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减量施氮 氮素残留 氮肥损失 氨挥发
原文传递
基于CNKI文献分析的镉污染土壤钝化技术概况及效果评估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昂 侯红 +4 位作者 苏本 黄占斌 冯艳 吴志豪 孙在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77-1684,共8页
为探讨目前国内针对镉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研究进展,以CNKI数据库中1980-2018年的镉污染土壤钝化修复的文献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Ⅴ和Excel 2013等软件工具,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文献从多个维度(即年代分析、研究机构、核心作者、研究热... 为探讨目前国内针对镉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研究进展,以CNKI数据库中1980-2018年的镉污染土壤钝化修复的文献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Ⅴ和Excel 2013等软件工具,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文献从多个维度(即年代分析、研究机构、核心作者、研究热点、钝化剂的种类数量、钝化剂用量及效果评估等)进行文献数据整理和分析,并利用累积概率分布模型初步建立了效果评估和分级方法。结果表明:近年来发表相关文献的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主要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钝化剂以生物炭、石灰和海泡石研究较多。通过概率分布计算:农产品镉降低率大于57.1%或有效态降低率大于50.1%时,效果可初步评估为优;当农产品镉降低率小于34.5%或有效态降低率小于26.9%时,效果可初步评估为差。论文指出钝化修复技术应加强机理方面研究,建立全面科学化、标准化成效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土壤 钝化技术 CNKI数据库 文献计量法 效果评估
下载PDF
地下水位下降对浑善达克沙地榆树光合及抗逆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苏华 李永庚 +1 位作者 苏本 孙建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7-186,共10页
以浑善达克沙地优势树种榆树(Ulmus pumila)幼苗为研究对象,在半控制试验中设置4个地下水位梯度(U1、U2、U3和U4,地下水位分别为距离土壤表面1、2、3和4m)研究了不同地下水位处理对榆树光合特征及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地下水... 以浑善达克沙地优势树种榆树(Ulmus pumila)幼苗为研究对象,在半控制试验中设置4个地下水位梯度(U1、U2、U3和U4,地下水位分别为距离土壤表面1、2、3和4m)研究了不同地下水位处理对榆树光合特征及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榆树对强、弱光的利用能力下降,最大光合能力降低。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榆树叶片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及暗呼吸速率均显著下降(p<0.05),U1最大净光合速率可达(10.81±0.28)μmol·m–2·s–1,而U4最大净光合速率降至(8.98±0.08)μmol·m–2·s–1,下降了16.9%;2)地下水位下降使榆树的光能转化效率下降。与U1相比,U2、U3和U4的Rubisco最大羧化效率、光呼吸速率、最大电子传递效率和磷酸丙糖利用率均显著下降(p<0.05),而CO2补偿点显著升高(p<0.05);3)地下水位越低,榆树受到的胁迫越严重。U2、U3和U4的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较之U1均显著升高(p<0.05)。因此,地下水位下降会显著降低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的光合性能,造成干旱胁迫。在实践中应加强地下水管理,这对浑善达克沙地稀树疏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CO2响应曲线 渗透调节物质 光响应曲线 地下水位
原文传递
套作弱光胁迫对大豆苗期根系形态和生理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于晓波 罗玲 +6 位作者 曾宪堂 苏本 龚万灼 雍太文 杨文钰 张明荣 吴海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5-193,共9页
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弱光环境下大豆苗期根系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生物量积累,明晰苗期大豆根系对套作荫蔽的响应规律,筛选适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大豆品种,为改良大豆对荫蔽胁迫的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以NTS1007、桂夏3号和南豆12... 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弱光环境下大豆苗期根系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生物量积累,明晰苗期大豆根系对套作荫蔽的响应规律,筛选适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大豆品种,为改良大豆对荫蔽胁迫的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以NTS1007、桂夏3号和南豆12等3个根系特征不同的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采用挖掘法考察根系形态特征,并对根系活力、表面积、伤流量和生物量积累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豆带状套作下大豆主根长和侧根长均显著下降,侧根下降81.8%,主根下降42.8%,侧根下降更为明显;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导致根系活力降低,伤流量减少;大豆根系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显著减小,降幅均与一级侧根总长度的降幅呈极显著正相关;大豆植株生物量显著下降,其中地下部下降55.2%,地上部下降37.9%,根冠比减小。不同品种(系)大豆根系对套作的响应程度不同,南豆12的主根长、一级侧根长、根体积降幅最小(33.9%、74.4%、65.3%);桂夏3号的根系表面积和生物量降幅最大(67.1%、48.3%);NTS1007则根冠比、根系活力和伤流量冠比降幅最大(35.4%、39.2%、38.9%)。套作遮荫条件下大豆根系的伸长生长比根系生理性状更能够准确地反映植株根系生长状况,根系长度可作为判定对荫蔽胁迫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南豆12在玉米-大豆套作下能够更为合理地分配同化产物,减小荫蔽胁迫对根系形态建成和生理活性的抑制作用,保证根系生物量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系 荫蔽 套作
下载PDF
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15
作者 潘丽波 乌日罕 +5 位作者 王磊 王玥 方广玲 苏本 王思雨 香宝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261-268,共8页
对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潮河和白马关河流域土壤及沉积物中重金属(Cd、Cr、As、Pb、Cu和Zn)的污染程度、生态风险和人群健康风险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潮河和白马关河流域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均未超过GB 15618—2018《土壤环... 对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潮河和白马关河流域土壤及沉积物中重金属(Cd、Cr、As、Pb、Cu和Zn)的污染程度、生态风险和人群健康风险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潮河和白马关河流域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均未超过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但超过了北京市土壤背景值,其中以Cd累积程度最重,土壤和沉积物中的Cd浓度分别是北京市土壤背景值的2. 64和3. 40倍,Pb、As和Cr浓度轻微超过背景值。土壤和沉积物中Cd的生态风险均处于中度风险水平,且潮河流域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水平高于白马关河流域。历史采矿和密云水库上游经济作物种植是导致密云水库上游地区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素。土壤重金属人群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在可接受水平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程度 土壤 沉积物 风险评价
下载PDF
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苏本 张璐 +2 位作者 陈圣宾 王冰雪 蒋高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036-2041,共6页
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以山东省为例,利用模型量化了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0—2006年间,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NPP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476.5g... 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以山东省为例,利用模型量化了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0—2006年间,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NPP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476.5g·m-2·a-1(以C计)上升到2006年的544.2g·m-2·a-1(以C计)。空间格局中以鲁东、鲁中和鲁南较高,鲁西南和鲁北较低。各地市中以枣庄最高,为691g·m-2·a-1(以C计);东营最低,约424.4g·m-2·a-1(以C计)。另外,莱芜、临沂及菏泽等地也相对偏低。通过对影响农田生态系统NPP的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气候因子中对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NPP贡献最大的为降水;人为因子中以农膜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农药、机械、化肥,而劳动力的贡献则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降低,人口密度的过大对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农田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对玉米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廖敦平 雍太文 +3 位作者 刘小明 杨峰 苏本 杨文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95-1402,共8页
【目的】利用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不同需氮特性的旋花科、豆科作物与玉米套作后,玉米的生长特性与养分吸收差异及其增产机理。【方法】采用石英砂培盆栽试验,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玉米-大豆、玉米-甘薯两种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计... 【目的】利用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不同需氮特性的旋花科、豆科作物与玉米套作后,玉米的生长特性与养分吸收差异及其增产机理。【方法】采用石英砂培盆栽试验,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玉米-大豆、玉米-甘薯两种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分隔、部分分隔、完全分隔三种隔根方式。分析不同套作模式下不同隔根方式对玉米地下根系活力、根系生物量及地上植株叶片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和吸氮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有显著影响,不分隔处理时,与大豆套作的玉米根系活力、籽粒重及地上植株总吸氮显著高于与甘薯套作的玉米,分别高6.25%、8.69%和18.89%;部分分隔或完全分隔时,两套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2)隔根方式影响玉米的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表现为不分隔>部分分隔>完全分隔。3)不分隔有助于促进共生玉米生长,但不同套作模式的影响效果不一致;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下,不分隔处理的玉米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籽粒产量和总吸氮量均高于隔根处理,比完全分隔处理的分别高25.65%、27.31%、64.69%和71.65%;玉米-甘薯套作下增加幅度为17.59%、19.83%、52.38%和46.21%,分别比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低31.44%、27.39%、19.03%和35.51%。4)相关分析表明,两种套作处理玉米地下根系干重与地上植株干物质重、叶片光合速率及籽粒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927和0.986(P<0.01);且地下根系活力与地上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29(P<0.01)。【结论】种植模式和隔根方式显著影响了玉米的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根系不分隔时,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下玉米的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总吸氮量显著高于玉米-甘薯套作;隔根处理导致的生物量和吸氮量下降主要是由根系活力降低引起的。与玉米-甘薯套作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 根系分隔 玉米 干物质积累 氮素吸收
下载PDF
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邓俊才 刘江 +6 位作者 雷婷 杨峰 苏本 崔亮 万燕 黄山 杨文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7-82,共6页
为明确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人工降雨室内模拟连阴雨天气,对18个大豆材料进行高湿诱导霉变处理,通过籽粒霉变程度分级,比较不同材料间的霉变敏感性差异,同时考察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 为明确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人工降雨室内模拟连阴雨天气,对18个大豆材料进行高湿诱导霉变处理,通过籽粒霉变程度分级,比较不同材料间的霉变敏感性差异,同时考察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豆材料对籽粒田间霉变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黑色和棕色种皮大豆较黄色种皮大豆的霉变抗性更强.霉变使各大豆材料产量显著下降,产量损失在23.14% ~96.55%之间,产量损失率与霉变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产量损失率(Y)与霉变指数(X)的回归拟合方程为Y=1.34X+24.51,R=0.98.霉变还影响大豆品质,籽粒蛋白质、脂肪的相对含量随霉变程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而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的绝对含量均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霉变使籽粒百粒重降低,并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逐步降低.大豆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会对大豆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不同抗性的大豆种质资源为抗霉变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田间霉变 产量 品质 抗性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10年生态恢复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
19
作者 蒋高明 刘美珍 +4 位作者 牛书丽 李永庚 彭羽 李刚 苏本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9-25,共7页
2000年以来,为配合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国科学院在浑善达克沙地启动了"浑善达克和京北农牧交错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试验示范研究"重大课题,连续开展了10年的生态恢复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项目实验区内蒙古... 2000年以来,为配合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国科学院在浑善达克沙地启动了"浑善达克和京北农牧交错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试验示范研究"重大课题,连续开展了10年的生态恢复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项目实验区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有72户288口牧民、面积8400hm2的沙地草地,具有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滩地、湿地5种景观类型。经过10年生态治理,沙地草地得到了基本恢复,困扰国家的沙尘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牧民结束了买草历史,每年牧草出现富余;通了公路;牧民住上了新房,安装了交流电;有了自来水,改善了卫生条件;建立了中国草原上最大的"以禽代畜"示范基地。巴音胡舒试验区,作为荒漠化防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型案例,被媒体大量报道,并进入美国大学教科书。10年来,浑善达克生态恢复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本文简要回顾了试验的具体做法、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大规模推广应用该试验成果提出了可具操作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自然力 以地养地 以禽代畜 生态草业
原文传递
不同田间配置对玉豆带状套作系统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叶林 杨峰 +3 位作者 苏本 张静 刘卫国 杨文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48,共8页
探讨了1.6 m和2.0 m带宽不同玉米行距下玉豆带状套作系统共生期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行距的增加,地面上玉米叶片空间分布不同,形成窄行部叶面积指数高于宽行,导致土壤水分蒸发、穿透降雨量和土壤水分都表现... 探讨了1.6 m和2.0 m带宽不同玉米行距下玉豆带状套作系统共生期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行距的增加,地面上玉米叶片空间分布不同,形成窄行部叶面积指数高于宽行,导致土壤水分蒸发、穿透降雨量和土壤水分都表现为玉米行〈玉豆行〈大豆行,玉豆带状套作共生期穿透降雨量分布不均和玉米大豆对土壤水分吸收是造成土壤含水量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两种带宽下带状套作玉米产量和群体产量随玉米行距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持平,在玉米行距为50 cm时,带状套作玉米产量和群体产量最高;两种带宽下玉米行距为50 cm时带状套作水分利用率最大,分别为23.06 kg·hm^-2·mm^-1和26.60 kg·hm^-2·mm^-1,总体上较单作提高了38.92%和22.98%;两种带宽下水分当量比分别为1.45~1.66和1.60~1.79,2.0 m带宽比1.6 m带宽更加有利用于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玉米行距在40~50 cm时更能有效提高群体的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豆带状套作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率 水分当量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