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1960-2004年极端强降水时空变化趋势 被引量:180
1
作者 苏布达 姜彤 +1 位作者 任国玉 陈正洪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1期9-14,共6页
1986年以来,长江流域的极端强降水出现了显著增加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量的增加,既是极端降水强度增强,也是极端降水事件显著增加的结果。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变化主要发生在东南部和西南部。趋势分析表明,... 1986年以来,长江流域的极端强降水出现了显著增加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量的增加,既是极端降水强度增强,也是极端降水事件显著增加的结果。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变化主要发生在东南部和西南部。趋势分析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流域上游极端降水事件峰值提前到6月份出现,与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峰值出现的时间几乎同步,这必将加大遭遇性洪水发生的机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洪水的频繁发生,与长江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时空分布 气候变化 长江流域
下载PDF
1840年以来长江大洪水演变与气候变化关系初探 被引量:78
2
作者 施雅风 姜彤 +2 位作者 苏布达 陈家其 秦年秀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89-297,共9页
长江洪水灾害是我国频率高、为患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依据可靠资料,选择1840年至2000年间32次大洪水记录,探讨其演变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认知1910s前的19世纪冷期出现大洪水13次(包括1870年的极值大洪水事件)频率为1.9次/10a.1921-2... 长江洪水灾害是我国频率高、为患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依据可靠资料,选择1840年至2000年间32次大洪水记录,探讨其演变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认知1910s前的19世纪冷期出现大洪水13次(包括1870年的极值大洪水事件)频率为1.9次/10a.1921-2000年间出现了大洪水19次,频率为2.4次/10a.20世纪暖期又分出两个变暖时段,前一变暖时段的峰值期1920s-1940s出现大洪水9次,包含1931年全流域大洪水.后一变暖时段,即1980s与1990s出现大洪水8次.实测记录到的最大洪水1954年位于前一变暖时段结束阶段.1990s是全球,也是我国近百年中最暖年代,受东南季风影响大的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是近百年最多的,大暴雨频率也是有较多记录的40年来最高的.以此出现了10年5次大洪水高频率现象,包含1998年全流域型大洪水,表明了全球变暖的显著影响.也指示30-40年问周期性振荡中多雨年代.如此可预期21世纪初期降水会有小幅度下降与大洪水频率在短期内降低的可能性.长江上游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19世纪下半期与20世纪上半期为多降水期,大洪水频率较高.20世纪下半期为少降水期,大洪水频率较低.关于气候变化研究有待深入,前景不易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暖 气候变化 洪水频率 夏季降水 降水期 大暴雨 东南季风 长江洪水 流域 洪水记录
下载PDF
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82
3
作者 郭华 姜彤 +2 位作者 王国杰 苏布达 王艳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3-451,共9页
本文利用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14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观测数据和8个主要水文站的流量数据,研究该时段内鄱阳湖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突变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表明,鄱阳潮流域气温和降水均在1990年发生突变,继而呈... 本文利用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14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观测数据和8个主要水文站的流量数据,研究该时段内鄱阳湖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突变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表明,鄱阳潮流域气温和降水均在1990年发生突变,继而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在季节变化上,冬季平均气温在1986年发生突变,增温显著;夏季降水量和夏季暴雨频率均在1992年发生突变增加,暴雨频率增加是夏季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蒸发皿蒸发量和参照蒸散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该变化在夏季尤为明显.上述变化趋势均以1990s最为显著,这与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空间分布上,饶河水系、信江水系和赣江下游等气候变化更为显著.笔者认为,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在长江流域中比较突出.该流域1990s暖湿气候在加强;气温的升高、降水量和暴雨频率的增加以及蒸发量的下降强化了五河流量的增加趋势,由此可大致判定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与洪涝灾害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这可为理解气候变化在该流域的响应和预测该流域未来可能的洪涝灾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气温 降水量 蒸发量 流量 气候变化 突变 空间分布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GIS栅格数据的洪水风险动态模拟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63
4
作者 苏布达 姜彤 +1 位作者 郭业友 Marco GEMMER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0-374,共5页
以GIS栅格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二维水动力洪水动态演进模型.以湖北省荆江分洪区为实验区,在数字地形模型和LandsatETM遥感影像等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分洪区1954年分洪情况和规划运用设计,模拟了不同分洪方案下的洪水淹没范围、水深和相应的... 以GIS栅格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二维水动力洪水动态演进模型.以湖北省荆江分洪区为实验区,在数字地形模型和LandsatETM遥感影像等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分洪区1954年分洪情况和规划运用设计,模拟了不同分洪方案下的洪水淹没范围、水深和相应的洪水淹没地物面积及其可能损失等.模拟结果表明,基于GIS栅格数据的洪水淹没风险模拟模型,可以对长江流域分洪区运用预案的制订、土地利用的规划及洪水科学管理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江分洪区 洪水演进动态模拟 Floodarea模型 洪水风险管理
下载PDF
不同重现期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被引量:48
5
作者 张正涛 高超 +4 位作者 刘青 翟建青 王艳君 苏布达 田红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61-1372,共12页
为探讨不同重现期情景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变化,利用不同类型共20种分布函数拟合得到最大日降水量结果,并将其作为致灾因子,结合其他11种指标,定量化评价淮河流域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研究发现:①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 为探讨不同重现期情景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变化,利用不同类型共20种分布函数拟合得到最大日降水量结果,并将其作为致灾因子,结合其他11种指标,定量化评价淮河流域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研究发现:①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为流域中上游干流蓄洪区及周边地势低洼地,流域中部、西南部以及东部部分地区为中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分布于流域北部与中南部。②随重现期增加(10a一遇至1000a一遇),最大日降水量空间分布变化为流域东部整体危险性逐渐减弱,西南部高值区域增幅较大;而最终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变化则表现为中高风险区保持相对稳定;高风险区与低风险区逐渐缩小,占流域总面积分别由8.3%、42.4%减小至3.2%与30.8%,风险高值保持稳定但区域集中程度越来越明显;中风险区则由28.3%增加至40.9%;整体呈现"流域东部大灾减少、小灾不断,西部高值区遇水成灾,北部中南部相对安全"的空间分布变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现期 暴雨洪涝灾害 风险评价 分布函数 淮河流域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极端强降水分布特征的统计拟合 被引量:48
6
作者 苏布达 姜彤 董文杰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5-629,共5页
基于长江流域147个气象站1960—2005年最大值降水序列(AM)与超门限峰值降水序列(POT),选取4大类20种分布函数,采用极大似然法和线性矩法估算了参数,经柯尔莫洛夫-斯米尔诺夫检验,确定了降水极值的最优概率模型。对AM与POT两套极端强降... 基于长江流域147个气象站1960—2005年最大值降水序列(AM)与超门限峰值降水序列(POT),选取4大类20种分布函数,采用极大似然法和线性矩法估算了参数,经柯尔莫洛夫-斯米尔诺夫检验,确定了降水极值的最优概率模型。对AM与POT两套极端强降水序列的频率分析均表明,W akeby分布函数能够较好的拟合长江流域降水极值的概率分布。同时指出了降水极值的拟合存在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函数 极端降水 长江流域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1955-2002年径流系数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5
7
作者 郭华 苏布达 +1 位作者 王艳君 姜彤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69,共7页
研究了鄱阳湖流域在1955-2002年间的径流系数的变化,重点分析了它与水循环的两个基本要素: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同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经分析,在鄱阳湖流域中,径流系数较大的是饶河流域和信江流域,较小的是抚河流域;在年内变化... 研究了鄱阳湖流域在1955-2002年间的径流系数的变化,重点分析了它与水循环的两个基本要素: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同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经分析,在鄱阳湖流域中,径流系数较大的是饶河流域和信江流域,较小的是抚河流域;在年内变化上,4-6月为五河流域径流系数比较大的月份,这与鄱阳湖流域降水集中期相对应.在空间上,4 -6月仍然以饶河流域和信江流域相对较大,而抚河流域较小,特别是8月份的径流系数远小于其他四河;年代际变化上, 1990s径流系数增加较为显著.尽管鄱阳湖流域的径流系数除了受气候因子的影响外,还受到水土流失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但是降水量的增加,特别是暴雨频率的增加仍然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蒸发量的减小对径流系数的增加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径流系数与气温并无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径流系数 降水量 蒸发量 气温
下载PDF
施氮量和密度互作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9
8
作者 魏淑丽 王志刚 +6 位作者 于晓芳 孙继颖 贾琦 屈佳伟 苏布达 高聚林 张永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2-391,共10页
【目的】施氮量、种植密度等主要栽培措施的互作效应,往往使氮肥利用效率难以估计和评价,定量分析施氮量和密度互作下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NUE)响应的生理过程,对玉米高产氮高效栽培具有参考价值。【方法】以郑单958为材料,在3个种... 【目的】施氮量、种植密度等主要栽培措施的互作效应,往往使氮肥利用效率难以估计和评价,定量分析施氮量和密度互作下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NUE)响应的生理过程,对玉米高产氮高效栽培具有参考价值。【方法】以郑单958为材料,在3个种植密度(4.5、7.5和10.5万株/hm2)和3个施氮量(N 0、150和300kg/hm2)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在14叶展期(V14)、吐丝期(R1)、灌浆期(R3)和成熟期(R6)取样,采用长宽系数法测定叶面积后,将样品分为叶片、茎秆(含叶鞘、雄穗)和雌穗(R1、R3);在成熟期,将样品分为茎秆(包括叶片、茎鞘、苞叶、穗轴)和籽粒两部分,记录干质量,测定植株及籽粒全氮含量。分析了玉米碳氮积累与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与N150相比,N300既没有提高玉米群体碳氮积累总量,也没有提高个体生产能力,氮肥利用效率较低;N150和D10.5条件下,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高,说明减氮增密是协同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施氮和增密的氮素积累优势主要受V14—R3阶段干物质积累的驱动,且这种关系在花前V14前后就已经建立。V14—R3阶段干物质积累速率与氮素积累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施氮和增密明显促进氮素积累对干物质积累的响应强度。施氮和增密下玉米以花前较低氮浓度获得较高氮积累量,也说明其花前氮积累是以花前大量茎叶干物质积累为前提,花后氮积累则主要取决于雌穗干物质积累。氮密互作对氮收获指数(NHI)无显著影响,而适宜施氮和增密显著提高HI,说明减氮增密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而与籽粒中氮素分配多少无关,主要取决于籽粒中干物质分配的多少。【结论】施氮量和密度互作通过影响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积累量影响氮肥利用效率。合理减氮增密通过促进V14—R3阶段作物生长率和花后物质生产,驱动充足的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密互作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35
9
作者 姜彤 孙赫敏 +1 位作者 李修仓 苏布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中最活跃且最重要的枢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显著。本文回顾了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循环的影响,并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降水、蒸散发、地表径流及大气水汽含量等陆地水文循环要素变化进行...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中最活跃且最重要的枢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显著。本文回顾了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循环的影响,并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降水、蒸散发、地表径流及大气水汽含量等陆地水文循环要素变化进行了评估。气候变暖使得全球水文循环加强,观测数据表明自1970年以来,全球对流层和地表水汽含量呈现增加趋势,但由于监测网络在空间覆盖和时间响应的限制,热带水汽增加与环流减弱之间相互影响,使得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循环的影响不确定性较大。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水文循环符合全球水循环变化的特征,又表现出更为复杂的区域特征,各个流域间空间差异增大。大气水汽含量在80年代后呈现上升的趋势;60年代以来,中国降水平均态虽然无明显变化但空间差异显著增加,实际蒸散发平均值微弱增加,空间差异增大,地表径流空间差异增大,某些流域呈现减少趋势。21世纪以来,由蒸散发再凝结形成的降水量增加,大气内循环活跃程度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循环 气候变化 中国 全球
下载PDF
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特征和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曾小凡 翟建青 +1 位作者 姜彤 苏布达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7-732,共6页
为获取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对长江流域年降水量进行了空间分区和时间演变分析.根据长江流域146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逐年降水量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对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为获取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对长江流域年降水量进行了空间分区和时间演变分析.根据长江流域146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逐年降水量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对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计算了1960—2005年年降水量的线性演变规律,利用奇异谱分析方法来检测区域降水量发生突变的情况.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年降水量主要有3种空间分布型、8个降水变化敏感区域.8个敏感区域中,汉江流域、岷江-嘉陵江源区、乌江流域南部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岷江-嘉陵江源区减少最为显著,年降水量每10年减少27.1mm;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鄱阳湖流域南部、太湖流域、金沙江流域中部、云南地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金沙江流域中部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年降水量每10年增加17.7mm.存在降水突变的地区有5个,下游的太湖流域发生最早,时间为1977年,上游云南地区最晚,为1998年.长江流域年降水量有比较明显的空间区域特征,各个区域年降水量的时间演变规律也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降水量 空间特征 演变规律 长江流域
下载PDF
1960-2005年长江流域降水极值概率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11
作者 苏布达 Marco Gemmer +1 位作者 姜彤 任国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4期208-213,共6页
根据1960-2005年长江流域14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ECHAM5/MPI-OM气候模式20世纪试验期(1941-2000年)79个格点逐日降水模拟资料,建立年最大强降水AM(annual maximum)序列及汛期日降水量<1.27mm的最长干旱持续天数MI(Munger ind... 根据1960-2005年长江流域14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ECHAM5/MPI-OM气候模式20世纪试验期(1941-2000年)79个格点逐日降水模拟资料,建立年最大强降水AM(annual maximum)序列及汛期日降水量<1.27mm的最长干旱持续天数MI(Munger index)序列,分析了长江流域降水极值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概率分布模式。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强降水事件的强度和概率最大的地区位于岷沱江流域中游、洞庭湖湖区、长江中下游干流区与鄱阳湖东南部支流等地区,干旱事件强度和概率最大的地区位于金沙江流域中下游与嘉陵江流域;2)气候模式模拟的长江流域AM事件的多年平均值普遍高于观测值,但离差系数普遍低于观测值;3)气候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的降水极值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差异,但对气候模式和实际观测的降水极值概率分布的拟合,均证明Wakeby分布函数能够较好地拟合降水极值的概率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极值 概率分布 ECHAM5模式 长江流域
下载PDF
长江流域降水极值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30
12
作者 姜彤 苏布达 MARCO Gemmer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0-655,共6页
依据1960-2005年长江流域14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ECHAM5/MPI-OM气候模式模拟的长江流域79个格点20世纪实验期(1941-2000年)以及未来3种排放情景(SRES-B1,A1B,A2)下21世纪前50年逐日降水数据,建立年最大强降水和汛期<1.27 mm/d的最长干... 依据1960-2005年长江流域14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ECHAM5/MPI-OM气候模式模拟的长江流域79个格点20世纪实验期(1941-2000年)以及未来3种排放情景(SRES-B1,A1B,A2)下21世纪前50年逐日降水数据,建立年最大强降水和汛期<1.27 mm/d的最长干旱持续天数序列。运用广义极值分布,广义帕雷托分布,广义逻辑分布与韦克比分布等4种分布函数定量拟合了长江流域降水极值的概率分布。研究表明:韦克比分布函数能够较好地拟合长江流域降水极值的概率分布。在3种排放情景下,未来降水极值的重现期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大部地区,1951-2000年间的50年一遇强降水和干旱事件,在2001-2050年间发展成为25年一遇降水极值事件。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降水极值重现期出现的这种变化趋势,将会对水资源趋势产生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极值 ECHAM5模式 概率分布 长江流域 变化趋势
下载PDF
长江流域降水极值时间序列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13
作者 苏布达 姜彤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在1960-2005年长江流域147气象观测站汛期4-9月逐日降水资料基础上,通过计算逐站大于95th强降水及其间隔天数、小于1.27mm/d的持续天数,分析长江流域降水极值时间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建立概率分布模式.研究发现,长江上游四川盆地附近... 在1960-2005年长江流域147气象观测站汛期4-9月逐日降水资料基础上,通过计算逐站大于95th强降水及其间隔天数、小于1.27mm/d的持续天数,分析长江流域降水极值时间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建立概率分布模式.研究发现,长江上游四川盆地附近及中下游鄱阳湖流域东南部是汛期强降水中心,也是长江流域强降水最集中发生的地区.汛期降水强度小于1.27mm/d的天数,在上游干流、岷沱江流域、乌江上游地区为多.但此处干旱持续天数最短,干旱形式并不严重.而在金沙江上、下游,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东南部支流及下游干流区干旱持续天数较长.长江流域大于95th强降水的间隔天数与小于1.27mm/d的干旱持续天数服从Weibull-Ⅱ型分布.分布参数变化的模式较准确的反映降水极值时间序列的时空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极值 Wcibull分布 长汀流域
下载PDF
西北地区45a来降水异常的时空变化及其标度特征 被引量:28
14
作者 苏布达 王国杰 姜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6-182,共7页
利用西北地区(73°~113°E,30°~50°N)157个气象站的1960--2004年日降水观测资料,通过非参数趋势检测和旋转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年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根据降水特征的差异,西北地区可以划分为西北东北部... 利用西北地区(73°~113°E,30°~50°N)157个气象站的1960--2004年日降水观测资料,通过非参数趋势检测和旋转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年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根据降水特征的差异,西北地区可以划分为西北东北部、东南部、西北部、西南部、中北部及中南部等6大区域.结果表明:西北地区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步递减,降水变化趋势则是东南为负、西北为正,变化幅度东南大于西北.根据每个分区的降水序列标度特征,采用消除波动趋势分析方法,对6个分区45a来降水时间序列所纪录的大气动力过程影响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定量区分区域气候系统和局地要素对不同区域降水贡献的差异及其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降水 时空变化 标度
下载PDF
APEC期间北京空气质量改善对比分析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李文涛 高庆先 +3 位作者 刘俊蓉 李亮 高文康 苏布达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40-4347,共8页
为了评估APEC期间强化减排措施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利用2014年11月1~15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奥体中心监测点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其空气质量演变特征,并与2013年同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PM_(2.5)是当前北京最重... 为了评估APEC期间强化减排措施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利用2014年11月1~15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奥体中心监测点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其空气质量演变特征,并与2013年同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PM_(2.5)是当前北京最重要的污染物,APEC期间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期间有3次明显的污染过程,与2013年同期相比较有所好转,显示出强化减排措施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有显著的效果;2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值相比,APEC期间PM_(2.5)有5d在WHO标准值(25μg·m^(-3))以下,而SO_2均小于标准值;3APEC期间,在空气质量为优时PM_(2.5)/PM_(10)小于0.5,且随污染浓度的增加比值逐渐增大,在严重污染情况下PM_(2.5)/PM10达到0.9以上;4与2013年同期相比,强化减排措施对PM_(2.5)的减少有一定的贡献,但与SO_2和CO的减少量相比,颗粒物的减少量又相对较少,NO_2减少量相对最小,实施强化减排措施对污染物减排的排序为SO_2>CO>PM>NO_2,说明北京空气污染中的PM_(2.5)的来源、影响和减排的复杂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C 强化减排措施 奥体中心 空气质量 PM2.5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6
16
作者 曾小凡 翟建青 +2 位作者 苏布达 姜彤 朱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7-431,共5页
利用长江流域146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逐年气温资料,选用EOF和REOF方法识别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空间变化特征,并对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变化敏感区域进行时间演变分析和突变检测。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主要有2种空间振荡型(... 利用长江流域146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逐年气温资料,选用EOF和REOF方法识别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空间变化特征,并对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变化敏感区域进行时间演变分析和突变检测。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主要有2种空间振荡型(即全流域气温变化趋向一致型和流域内气温变化存在东西向差异型),3个变化敏感区域(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南部和金沙江流域)。3个变化敏感区域的年平均气温都在20世纪90年代明显升高,且均在90年代后期呈突变增加,其中金沙江流域升温趋势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20℃/10a。全流域1991~2005年年平均气温距平空间分布表明,自1991年以来全流域都为升温趋势,其中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和金沙江流域是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年平均气温 空间变化 时间演变
下载PDF
6000aBP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古洪水与气候变化关系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强 姜彤 +1 位作者 施雅风 苏布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8-374,共7页
通过对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结果表明 :长江下游地区 6 0 0 0aBP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点 ,使得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 通过对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结果表明 :长江下游地区 6 0 0 0aBP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点 ,使得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面上升对长江下游河段径流的顶托作用导致河流上溯以及地面排水不畅 ,致使洪水发生频率加大以及洪水危害的程度加强 ,出现“小水大灾”的现象 .长江三角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与美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的对比研究表明 ,长江三角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在大的气候变化趋势上与全球其它地区是相似的 ,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特点的同时又具有区域响应的特点 ,这对于未来研究区洪水发生的预测有着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年资料 长江下游地区 古洪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1万年以来洪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强 姜彤 +2 位作者 施雅风 苏布达 刘春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5,共5页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1万年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往往也是气候转型期。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征使海面变化对于...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1万年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往往也是气候转型期。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征使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海面上升对长江下游河段径流的顶托作用导致河流上溯以及地面排水不畅,导致洪水发生频率加大以及洪水灾害程度的加强,以至于出现"小水大灾"的现象。长江三角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与美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在大的气候变化趋势上与全球其他地区可能有着遥相关关系,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区域响应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 气候变化 气候转型事件 全新世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21世纪前半叶长江流域气候趋势的一种预估 被引量:24
19
作者 曾小凡 苏布达 +1 位作者 姜彤 陈正洪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5期293-298,共6页
根据ECHAM5/MPI-OM模式对长江流域21世纪前半叶气候变化的预估数据,分析了全流域、上游地区和中下游地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气温将持续升高,尤其7-8月升温趋势明显,年平均温度升高最大幅度为2.60℃;全流域7月降水将增... 根据ECHAM5/MPI-OM模式对长江流域21世纪前半叶气候变化的预估数据,分析了全流域、上游地区和中下游地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气温将持续升高,尤其7-8月升温趋势明显,年平均温度升高最大幅度为2.60℃;全流域7月降水将增加,8月降水有减少趋势,未来夏季降水更加集中,不仅会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机率,也有可能导致旱灾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长江流域 预估
下载PDF
巢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高超 翟建青 +3 位作者 陶辉 刘波 苏布达 姜彤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94-1802,共9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导致水资源量变化,显著影响流域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利用DEM、土壤数据库、3期土地利用数据及流域周边6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64—2000年气象、流域出口断面裕溪闸水文站1964—1989年水文资料,依托德国PIK研究...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导致水资源量变化,显著影响流域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利用DEM、土壤数据库、3期土地利用数据及流域周边6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64—2000年气象、流域出口断面裕溪闸水文站1964—1989年水文资料,依托德国PIK研究所HBV-D模型建立巢湖流域降水径流关系,分析流域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量影响:①利用HBV-D模型模拟流域降水径流关系,率定后系统相对误差控制在3%左右,纳希效率系数达约83%,适合巢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文效应研究;②分析得出单位面积的农业用地、居民用地和水域影响径流深大小分别为-0.134469、0.074908和-0.001524 4 mm/km2,即巢湖流域农业用地对径流影响程度要高于居民用地且为负,农业用地减少将增加径流量,居民用地增长利于径流量增加,水域对径流量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效应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HBV-D模型 巢湖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