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系统药理学结合LC-MS/MS技术探讨温性经筋通贴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特点 被引量:1
1
作者 苏安 黄伟斌 +7 位作者 莫静媛 张梓煊 谢询 黄晓冰 钟碧莲 张永萍 王利胜 王春怡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6-718,共13页
目的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结合系统药理学研究温性经筋通贴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特点。方法通过LC-MS/MS技术结合文献检索获取温性经筋通贴膏活性成分信息,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 目的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结合系统药理学研究温性经筋通贴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特点。方法通过LC-MS/MS技术结合文献检索获取温性经筋通贴膏活性成分信息,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作用靶点预测;利用GeneCards、DrugBank和OMIM数据库检索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疾病靶点并与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进行映射取交集,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有效靶点”网络;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应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软件进行关键成分与有效靶点的分子对接研究。结果通过应用LC-MS/MS技术从温性经筋通贴膏中共鉴别出142个活性成分,经检索相关文献补充活性成分至174个,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交集靶点175个;预测温性经筋通贴膏可能通过小檗碱、新补骨脂异黄酮、盐酸巴马汀等主要成分,作用于TNF、IL6、AKT1等关键靶点,调控PI3K/Akt1、JAK/STAT、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免疫调节与抗炎镇痛作用;在1152组分子对接验证中,结合能小于-5.0 kcal·mol^(-1)的占94%、小于-7.0 kcal·mol^(-1)的占51%,表明所筛选的潜在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具有较好的结合亲和力。结论该研究预测了温性经筋通贴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特点,为进一步启发其临床应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性经筋通贴膏 类风湿性关节炎 LC-MS/MS 系统药理学 药效物质基础 作用特点
原文传递
氯诺昔康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淼 李亚欣 +5 位作者 苏安 王敏纯 吴颖 袁秋虹 张盼盼 王利胜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4,共8页
目的:制备氯诺昔康可溶性微针贴片,并对其进行表征和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效评价。方法:采用分步干燥法制备氯诺昔康可溶性微针(LN-DMNs),使用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通过扫描电镜、皮内溶解试验、穿刺试验等方法检测微针的形态、稳定性、皮... 目的:制备氯诺昔康可溶性微针贴片,并对其进行表征和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效评价。方法:采用分步干燥法制备氯诺昔康可溶性微针(LN-DMNs),使用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通过扫描电镜、皮内溶解试验、穿刺试验等方法检测微针的形态、稳定性、皮肤穿刺性能及恢复力;用Franz扩散池法对其体外渗透特性进行研究;药效学实验考察LN-DMNs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结果:所制备的微针排列整齐,针型较佳,平均载药量为(154.07±5.09)μg,具备较好的力学性能,能在大鼠皮肤留下明显孔洞。经微针治疗后,6 h内大鼠皮肤即可愈合至原来状态。体外透皮实验结果显示,LN-DMNs在36 h内累计渗透量为(78.39±1.15)μg·cm^(-2),药物累计透皮率达90.06%。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LN-DMNs能够明显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关节肿胀,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脾指数和胸腺指数(P<0.01),抑制滑膜炎症。结论:制备的LN-DMNs性能较佳,能够促进氯诺昔康的透皮递送,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诺昔康 可溶性微针 药物递送 经皮给药
原文传递
古方黄芪散调控AMPK/mTOR自噬信号通路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的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冯雯敏 苏安 +1 位作者 黄小玲 王春怡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30,共10页
目的:基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探讨古方黄芪散调节自噬减轻小鼠肝脏脂肪变性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收集黄芪散主要化学成分及NAFLD相关靶点,对交集靶点进... 目的:基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探讨古方黄芪散调节自噬减轻小鼠肝脏脂肪变性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收集黄芪散主要化学成分及NAFLD相关靶点,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体内实验验证。雄性C57BL/6J小鼠6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25 g·kg^(-1))、黄芪散低、高剂量组(0.5、1 g·kg^(-1),每组12只。采用高脂饮食(HFD)诱导小鼠NAFLD模型,造模的同时灌胃给药13周,每天1次。通过检测随机血糖、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NEF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肝脏中TG含量;称量肝脏湿重并计算肝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油红O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C57BL/6J小鼠进行动物体内药效验证和机制探讨。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合前期研究基础,预测黄芪散可能通过AMPK/mTOR自噬信号通路改善NAFLD。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随机血糖、体质量、血清中TC、LDL-C和NEFA、肝脏湿重、肝指数和肝脏TG含量显著升高(P<0.01),小鼠肝脏增大,HE染色可见小鼠肝脏脂滴(LDs)大量空泡化,油红O染色显示肝细胞脂肪堆积,透射电镜未见明显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A、LC3B、AMPKα1 mRNA表达和AMPK、磷酸化(p)-AMPK、p-AMPK/AMPK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LC3Ⅱ/Ⅰ、p-mTOR蛋白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散低、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肝脏湿重、血清TG、NEFA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显示肝脏病理改变得到改善,肝脏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散 非酒精性脂肪肝 网络药理学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 自噬
原文传递
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计量学对温性经筋通贴膏的质量评价
4
作者 吴颖 李亚欣 +6 位作者 苏安 杜锦顔 冯祥和 杜骏 吴雪茹 黄伟斌 王利胜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040-4046,共7页
目的:建立温性经筋通贴膏HPLC指纹图谱及其7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12批温性经筋通贴膏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对照品确定盐酸小檗... 目的:建立温性经筋通贴膏HPLC指纹图谱及其7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12批温性经筋通贴膏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对照品确定盐酸小檗碱、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丹皮酚、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素和大黄素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借助SPSS 16.0、SIMCA-P 14.1等软件对12批温性经筋通贴膏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12批温性经筋通贴膏指纹图谱共确定了32个共有峰,相似度均>0.9,并指认了7个成分峰,7种成分的线性关系均比较良好(R2≥0.9990),重复性、精密度、稳定性考察中的RSD均<5%,回收率试验按照已知含量的100%分别加入各对照品,回收率RSD均<5%;12批次温性经筋通贴膏7种成分含量范围分别在17.69~52.48,24.07~50.86,22.73~58.39,74.76~130.30,7.71~10.25,1.07~5.10,16.18~46.89μg/g;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显示可将S5划分为Ⅰ类,其他批次为Ⅱ类,OPLS-DA共确定15个差异标志物。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科学、可靠,并结合了化学计量学,为温性经筋通贴膏质量控制及后期剂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性经筋通贴膏 指纹图谱 含量测定 质量 化学计量学
原文传递
利塞膦酸钠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及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
5
作者 梁俊晖 苏安 +5 位作者 杨雅雯 李亚欣 边影彤 邓世森 袁秋虹 王利胜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522-1531,共10页
目的 制备利塞膦酸钠可溶性微针,对其进行表征及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药效评价。方法 通过响应面法优选微针的制备工艺;采用扫描电镜、皮内溶解试验、穿刺试验、皮肤屏障恢复试验与体外透皮试验对所制得微针的外观、溶解性能、机械性能... 目的 制备利塞膦酸钠可溶性微针,对其进行表征及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药效评价。方法 通过响应面法优选微针的制备工艺;采用扫描电镜、皮内溶解试验、穿刺试验、皮肤屏障恢复试验与体外透皮试验对所制得微针的外观、溶解性能、机械性能、安全性、透皮特性进行表征;采用卵巢切除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进行药效学评价。结果 经过优选的微针配方为聚乙烯吡咯烷酮-硫酸软骨素(PVP K30-CS)配比为1∶0.86,溶剂占比55%;所得微针具有良好的性状,并展现出与口服给药相似的Ca^(2+)、P^(3+)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调节能力,显著提升模型大鼠骨密度并修复其骨微结构。结论 利塞膦酸钠可溶性微针质量稳定、使用方便、药效确切,是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潜在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塞膦酸钠 双膦酸盐 可溶性微针 骨质疏松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岭南药材三桠苦茎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永安 黄雅阳 +5 位作者 苏安 莫静媛 冯雯敏 廖卫国 朱盛华 王利胜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05-1116,共12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对三桠苦茎与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特点进行研究与比较。方法通过PubMed与中国知网收集三桠苦茎和叶的化学成分信息并于SwissADME平台进行成分筛选,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靶点预测...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对三桠苦茎与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特点进行研究与比较。方法通过PubMed与中国知网收集三桠苦茎和叶的化学成分信息并于SwissADME平台进行成分筛选,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靶点预测;利用DrugBank、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检索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疾病靶点并与三桠苦茎和叶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进行映射取交集,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有效靶点”网络;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应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B-DOCK2进行关键成分与有效靶点的分子对接研究。结果三桠苦茎中筛选得54个活性成分,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交集靶点40个;三桠苦叶中筛选得91个活性成分,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交集靶点102个;在三桠苦茎与叶度值大于二倍中位数的活性化合物群中,不存在共有活性成分;三桠苦茎与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核心靶点与关键通路出现交叉并在生物过程中呈现出多向协同作用;预测三桠苦茎干预RA的核心成分4-甲基喹诺酮、藿香黄酮醇、亚油酸等与叶干预RA的核心成分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可能通过AKT1、EGFR与MCL1等共同靶点,作用于PPAR、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与NF-κB等共同信号通路干预RA;在分子对接验证中,所有结合能均小于-5 kcal·mol^(-1),其中三桠苦茎中结合能小于-7 kcal·mol^(-1)的有11组,叶中有19组,分别占44%和63%。结论三桠苦茎与叶干预RA的活性成分具有明显差异但作用机制高度协同;三桠苦叶在RA的干预中可能展现出比茎更强的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三桠苦入药部位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桠苦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入药部位 物质基础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参芩凝胶中小檗碱、黄芩苷经皮微量渗析取样方法的建立及促渗工艺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建军 李洁环 +1 位作者 王利胜 苏安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 建立参芩凝胶中小檗碱、黄芩苷的经皮微量渗析取样方法,并对参芩凝胶的促渗工艺进行评价。方法以小檗碱、黄芩苷回收率、损失率为指标,采用增量法、减量法对灌注速度、取样间隔、灌注液浓度进行考察,研究反渗析法是否可应用于探针... 目的 建立参芩凝胶中小檗碱、黄芩苷的经皮微量渗析取样方法,并对参芩凝胶的促渗工艺进行评价。方法以小檗碱、黄芩苷回收率、损失率为指标,采用增量法、减量法对灌注速度、取样间隔、灌注液浓度进行考察,研究反渗析法是否可应用于探针体内回收率的计算;将探针植入大鼠皮下,考察探针在12 h内的体内回收率稳定性;并通过透皮实验考察冰片对参芩凝胶透皮性能的影响。结果 灌注速度确定为1μL/min,取样间隔确定为30 min;灌注液浓度考察结果表明药物浓度对探针体外回收率无明显影响,同一浓度平行条件下,探针体外回收率与空白耗损率大致相等,说明反渗析法适用于计算探针体内回收率;探针植入皮下在12 h内回收率保持相对稳定。3%冰片能显著提升参芩凝胶中黄芩苷的透过量,对小檗碱的透过量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结论 优选的微量渗析取样法可用于黄芩苷、小檗碱的经皮微量渗析取样的研究;冰片对参芩凝胶具有一定促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芩凝胶 皮肤微透析 小檗碱 黄芩苷 促渗
下载PDF
利塞膦酸钠皮肤微透析方法的建立
8
作者 梁俊晖 苏安 +3 位作者 李亚欣 邓世森 杜锦颜 王利胜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15期54-58,共5页
目的建立利塞膦酸钠皮肤微透析方法。方法以利塞膦酸钠探针体外回收率为指标,采用增量法确定微透析试验中利塞膦酸钠的灌流速度及取样间隔;采用增量法和减量法考察灌流液流速及质量浓度对探针体外回收率和损失率的影响,以验证反透析法... 目的建立利塞膦酸钠皮肤微透析方法。方法以利塞膦酸钠探针体外回收率为指标,采用增量法确定微透析试验中利塞膦酸钠的灌流速度及取样间隔;采用增量法和减量法考察灌流液流速及质量浓度对探针体外回收率和损失率的影响,以验证反透析法用于探针体内回收率测定的可行性。结果利塞膦酸钠探针体外回收率随流速的升高呈类线性下降。综合考虑试验因素,确定灌流速度为1.0μL/min,每次采样间隔为40 min,此条件下利塞膦酸钠的探针体外回收率为(45.85±0.63)%。在相同流速及温度下,不同质量浓度的利塞膦酸钠探针体外回收率变化不明显,且探针体外增量法回收率与减量法损失率相当(RSD=1.82%)。结论建立的利塞膦酸钠皮肤微透析方法可用于利塞膦酸钠经皮局部药效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塞膦酸钠 皮肤微透析 双膦酸盐 经皮给药 药效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