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渐新世至中新世南海北部IODP U1499站位年龄框架与沉积演化
1
作者 胡哲 黄宝琦 +1 位作者 卢亚敏 苏克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6-160,共15页
南海的沉积演化与构造和洋流活动关系密切,过去对沉积过程的讨论集中在陆坡区,对深水海盆的了解较少。本研究选用南海北部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航次的U1499B钻孔761.86~933.17 m段,在精细的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学基础上,结合Sr同... 南海的沉积演化与构造和洋流活动关系密切,过去对沉积过程的讨论集中在陆坡区,对深水海盆的了解较少。本研究选用南海北部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航次的U1499B钻孔761.86~933.17 m段,在精细的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学基础上,结合Sr同位素地层年龄,建立了覆盖30–10 Ma的年龄模型。利用相邻站位同时期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岩芯物理参数进行对比,总结出南海北部渐新世至中新世的沉积演化历史。研究发现,南海北部陆坡和海盆的沉积演化过程并不相同。30–27 Ma海盆和陆坡大部分地区沉积速率较低,而海盆内沉积物多由浊流或泥石流搬运而来。27–25 Ma期间,洋脊跃迁导致海盆快速扩张并加深,陆地物质供应减少,同时底层流侵蚀作用强,沉积速率降至极低。海盆区域25–13 Ma沉积速率略有提高而后保持稳定,而陆坡地区在25–22 Ma期间构造沉降依然强烈, 22 Ma后才形成稳定的远洋沉积环境。27–13 Ma深水海盆内出现红层沉积, 13 Ma后,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陆源输入迅速增加,南海海盆沉积速率加快致使红层消失。陆坡区域则是在15 Ma后红色沉积物增多,这是南海扩张结束后发生快速热沉降,陆坡底部下沉进入了深层水中氧化程度更高的区域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沉积速率 生物地层学 渐新世至中新世 南海
原文传递
基于浮游有孔虫重建的南海北部400 ka以来上层水体结构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苏克 高萌 +2 位作者 胡哲 王娜 黄宝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07-1618,共12页
现代南海上层水体结构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反映了季节性风场通过动力与热力过程施加的强烈影响;这种风场对上层水体结构的调控同样存在于地质历史时期,借此,长时间尺度上的东亚季风强度变化能够在南海沉积中留下记录,对相关高分辨率样... 现代南海上层水体结构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反映了季节性风场通过动力与热力过程施加的强烈影响;这种风场对上层水体结构的调控同样存在于地质历史时期,借此,长时间尺度上的东亚季风强度变化能够在南海沉积中留下记录,对相关高分辨率样品的研究继而可以从海洋的角度发掘出新的季风信息,成为对现有古季风资料的重要补充。本研究利用南海北部岩芯总长为50.8 m的MD12-3432站位(19°16.88'N,116°14.52'E;水深2125 m)高分辨率沉积样品,通过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及其转换函数恢复了400 ka以来冬、夏季海水表层温度及温跃层深度,并对其进行频谱分析,同时对比现代观测资料及黄土粒度等古季风记录,讨论了海表温度、温跃层深度变化与东亚季风强度、表层环流格局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南海北部海表温度具有显著的100 ka冰期-间冰期旋回,冬季海表温度降幅可达8℃,是冰期冬季风增强与表层环流变化的共同结果。此外,冬季海表温度与温跃层深度重建结果均具有明显的67 ka周期,可能代表了东亚冬季风风速在南海北部的变化周期。同时,温跃层深度中未出现100 ka周期,可能指示冰期-间冰期旋回中表层环流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弱,温跃层的加深主要由东亚冬季风的增强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浮游有孔虫 上层水体结构 温跃层 东亚季风
原文传递
X射线CT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在南海北部岩心Core 01中的应用及沉积环境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卢亚敏 苏克 +3 位作者 付帆飞 黄宝琦 刘乐军 王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5-221,共7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X射线CT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深海岩心的分析中应用依然有限。对南海北部陆坡岩心柱Core 01进行全样岩心X射线CT扫描,将扫描图像导入三维建模软件Mimics,进行岩心内部结构的三维重...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X射线CT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深海岩心的分析中应用依然有限。对南海北部陆坡岩心柱Core 01进行全样岩心X射线CT扫描,将扫描图像导入三维建模软件Mimics,进行岩心内部结构的三维重建,恢复了该岩心中0~1.0 m的孔隙结构及4.2 m处的生物化石壳体的外部形态。重建结果表明X射线CT扫描在深海岩心的研究中具有可行性。此外,结合浮游有孔虫AMS ^(14)C测年、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结果以及此站位的地质背景,推断该岩心中孔隙的形成可能与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CT扫描 三维重建 岩心
下载PDF
19万年以来南海北部MD12-3429站浮游有孔虫记录的表层海水环境演化
4
作者 曹寒冰 齐晓婕 +1 位作者 黄宝琦 苏克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南海北部陆坡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为古海洋和古气候演化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材料。本研究对南海北部陆坡中部MD12-3429站(20°08.52’N, 115°49.84’E,水深903 m)的高分辨率沉积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群进行研究,重建了海洋氧同位素... 南海北部陆坡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为古海洋和古气候演化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材料。本研究对南海北部陆坡中部MD12-3429站(20°08.52’N, 115°49.84’E,水深903 m)的高分辨率沉积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群进行研究,重建了海洋氧同位素期(MIS)6期以来上部水体结构和表层古生产力变化。并与陆坡底部MD12-3432站(19°16.88’N,116°14.52’E,水深2 125 m)对比,旨在进一步探讨南海北部陆坡上部水体环境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受到冰期冬季风增强和表层环流变化的共同影响,海表温度具有显著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冬季海表温度波动可达7–8°C;MIS2–4期和MIS 6期时, MD12-3429站的温跃层明显比MD12-3432站的深,可能与海平面下降后、河流输入在近岸地区形成的淡水盖层和强冬季风通过埃克曼输送形成的向岸流有关;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bulloides+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含量和非共生种/共生种比值显示南海北部陆坡初级生产力在MIS 6期晚期和MIS 2期显著增高,这可能是当时较低的海平面和较强的东亚冬季风带来更多的陆源碎屑输入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上部水体结构 古生产力 东亚季风 南海北部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IODP U1500B孔45R-56R生物地层学研究与沉积历史恢复
5
作者 卢亚敏 苏克 +1 位作者 黄宝琦 胡哲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8,共14页
本文对南海北部IODP 367航次U1500B孔45R–56R段(1 262.4~1 378.8 m)岩心的浮游有孔虫进行生物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15个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并结合锶同位素测年结果,建立了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45R–49R段为中中新世–晚渐新世沉积地层;... 本文对南海北部IODP 367航次U1500B孔45R–56R段(1 262.4~1 378.8 m)岩心的浮游有孔虫进行生物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15个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并结合锶同位素测年结果,建立了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45R–49R段为中中新世–晚渐新世沉积地层;50R–53R以及55R(不包括55R-1 0~10 cm段)为早渐新世沉积地层;54R、55R-1 0~10cm段与56R段获得岩心含有中中新世浮游有孔虫特征分子。综合岩性、地震反射剖面及物理性质参数等分析结果,推断1 306.84 m层位(位于49R)存在的沉积间断(约26.93–28.09 Ma),由南海在27 Ma的洋脊跃迁引起;54R、55R-10~10 cm段与56R段岩心(约14.89–15.10 Ma)的混入可能与南海扩张结束后的断层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生物地层 洋脊跃迁 IODP 367航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