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典型流域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8
1
作者 杜昊霖 王莺 +4 位作者 王劲松 姚玉璧 周悦 刘晓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422-4431,共10页
青藏高原属于环境极端脆弱区和人类活动敏感区,近年来在该区域检测到越来越多的人为干扰.本研究基于甘南"一江三河"和西藏"一江两河"两个流域,分析了Cr、Ni、Cu、Zn、As、Cd和Pb这7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关系及其生态... 青藏高原属于环境极端脆弱区和人类活动敏感区,近年来在该区域检测到越来越多的人为干扰.本研究基于甘南"一江三河"和西藏"一江两河"两个流域,分析了Cr、Ni、Cu、Zn、As、Cd和Pb这7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关系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甘南"一江三河"流域7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呈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平均含量均超过青藏高原背景值,以Cd(4.50倍)和As(2.83倍)较显著,Cd和Pb的高值主要分布在水域、城镇及农村居民用地和工交建设用地;西藏"一江两河"流域7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呈沿江一线重金属含量较低、高海拔地区重金属含量较高的特点,Ni、Zn、As和Cd的平均含量超过青藏高原背景值,以Cd(3.13倍)较显著,Cd的高值主要分布在水域覆盖区.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表明,在甘南"一江三河"流域以As和Cd的污染程度较高,且在水域覆盖区潜在生态风险最高;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以Cd的污染程度较高,水域覆盖区潜在生态风险最高.本研究对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地利用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典型流域
原文传递
济南市PM_(2.5)中多环芳烃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飞 杨凌霄 +6 位作者 孟川平 朱艳红 姚兰 袁琦 隋潇 王文兴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9-396,共8页
使用中流量颗粒物采样器采集济南市2011年春、夏、秋、冬季大气气溶胶中PM2.5样品,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PM2.5样品中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研究PM2.5中PAHs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来源.结果显示,PM2.5中16种PAHs的... 使用中流量颗粒物采样器采集济南市2011年春、夏、秋、冬季大气气溶胶中PM2.5样品,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PM2.5样品中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研究PM2.5中PAHs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来源.结果显示,PM2.5中16种PAHs的全年总浓度变化范围为1.94~92.19ng·m-3,且浓度水平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秋、冬季灰霾天PAHs浓度明显升高.诊断参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指出机动车尾气排放、煤燃烧和生物质燃烧是PM2.5中PAHs的主要污染源.4个季节灰霾天的BEQ平均值和CR平均值均高于清洁天,秋、冬季灰霾天BEQ平均值(5.32ng·m-3,8.65ng·m-3)和cR平均值(5.85×10-6,8.88×10-6)明显高于春、夏季灰霾天的BEQ值(3.31ng·m-3,2.63ng·m-3)和cR值(3.64×10-6,2.89×10-6),表明济南市秋、冬季灰霾污染的健康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多环芳烃 灰霾 源解析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3
作者 齐月 赵鸿 +5 位作者 雷俊 王丽娟 赵福年 杨阳 陈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3-200,220,共9页
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生育期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位观测试验,结合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研究了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0—2020年... 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生育期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位观测试验,结合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研究了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0—2020年61 a间,马铃薯生育期气温和积温显著升高,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2℃·10a^(-1)和48.14℃·10a^(-1)(P<0.01);降水量波动减少,气候倾向率为3.97 mm·10a^(-1)(P<0.05);日照时数显著减少,气候倾向率为10.92 h·10a^(-1)(P<0.05)。但2005—2020年16 a间,马铃薯生育期气温显著下降,气候倾向率为-0.54℃·10a^(-1)(P<0.01),各生育时期气温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块茎膨大~成熟期气温下降最明显,气候倾向率为-1.18℃·10a^(-1),通过0.01水平显著性检验;马铃薯生育期降水量增加显著,气候倾向率为13.89 mm·10a^(-1)(P<0.01),各生育时期降水量变化不同,播种~出苗和块茎形成期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32 mm·10a^(-1),出苗~分枝期和块茎膨大~成熟期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22 mm·10a^(-1)和35.26 mm·10a^(-1)。近16 a来,马铃薯生长日数延长、产量下降,产量与全生育期气温、块茎膨大~成熟期气温和积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产量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马铃薯生育期适宜降水量阈值为315.7 mm。马铃薯生育期气温及降水量、块茎形成期降水量和播种~出苗降水量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关键因子。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种植应对气候变化及产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马铃薯 产量 气温 降水量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庐山地区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常加敏 +6 位作者 赵立宁 朱超 刘磊 刘澎 孙瑞莲 李卫军 王韬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5-259,共5页
于2011年8月—9月期间以庐山山顶作为高山采样点对大气颗粒物进行采样,采用透射电镜及能谱分析方法获得单颗粒的形貌和化学组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庐山地区单颗粒主要为富硫、金属、矿物、飞灰、烟尘和有机颗粒等6种类型,其中富硫颗粒... 于2011年8月—9月期间以庐山山顶作为高山采样点对大气颗粒物进行采样,采用透射电镜及能谱分析方法获得单颗粒的形貌和化学组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庐山地区单颗粒主要为富硫、金属、矿物、飞灰、烟尘和有机颗粒等6种类型,其中富硫颗粒和金属颗粒占绝对主导,两者占总数量的80%以上。单颗粒的能谱结果显示细小的金属和飞灰颗粒包含的金属元素主要为Mn、Fe、Pb、Zn以及少量的Cr、Co、As、Cd等,表明这些颗粒主要来自于重工业排放如有色金属冶炼等。同时借助单颗粒图像分析技术获得了不同类型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富硫和金属颗粒的粒径主要在0.05~2μm,均表现为单峰分布,峰值分别处在0.6~0.7μm和0.3~0.4μm之间。高空中发现的与工业源相关的金属、飞灰和烟尘等细颗粒完全内混于二次形成的富硫颗粒,这种内混的颗粒能够贡献到高空的云凝结核中。一旦成为云凝结核,这些细小颗粒很可能会加快二次硫酸盐的形成,进而加重酸雨(云)对本地区人体健康和植物生态系统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 单颗粒分析 透射电镜(TEM) 形貌特征 重金属颗粒
下载PDF
TRMM降雨数据在甘肃省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胡蝶 郭铌 +4 位作者 王丽娟 沙莎 王玮 王芝兰 《干旱气象》 2017年第3期374-382,共9页
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的微波数据能够提供高时空覆盖性的降水速率数据,可用于区域尺度的干旱监测。选取甘肃省为研究区域,利用28个气象站降雨资料对TRMM月降雨产品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计算站点... 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的微波数据能够提供高时空覆盖性的降水速率数据,可用于区域尺度的干旱监测。选取甘肃省为研究区域,利用28个气象站降雨资料对TRMM月降雨产品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计算站点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检验基于TRMM数据构建的降水距平百分率(Pa_TRMM)和降水状态指数(PCITRMM)监测干旱变化的时间序列信息,进一步分析区域干旱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TRMM数据精度较高,月降水、年降水数据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2和0.95,均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2)Pa_TRMM、PCITRMM与SPI指数的逐月变化有较好一致性,能够有效监测干旱事件;(3)Pa_TRMM和PCITRMM监测出的2000年甘肃省春旱和盛夏旱以及2009年春夏连旱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实况相符,只是在干旱程度的监测上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 降雨 干旱监测 应用
下载PDF
北极夏季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贾铭鑫 +6 位作者 李文凯 常嘉敏 迟建伟 刘磊 孙俊英 李卫军 王文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42-1648,共7页
为研究北极地区大气气溶胶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于2013年8月8-12日环Svalbard岛收集大气气溶胶样品,利用带能谱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S)共分析2530个单颗粒,并获得颗粒物的形貌特征和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北极地区颗粒物主要表现为... 为研究北极地区大气气溶胶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于2013年8月8-12日环Svalbard岛收集大气气溶胶样品,利用带能谱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S)共分析2530个单颗粒,并获得颗粒物的形貌特征和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北极地区颗粒物主要表现为5种类型,分别为海盐颗粒、富S颗粒、富Fe颗粒、含碳颗粒和矿物颗粒.后向气流轨迹显示,采样期间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北极点周边的海洋上空和附近格陵兰岛地区.来自海洋上空的大气中主要包含海盐颗粒,所占数量比例为54.7%;经过陆地的大气样品中95.4%为矿物颗粒.利用时间密度因子法估算出北极地区PM2.5质量浓度范围为0.55-0.72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单颗粒 透射电镜 北极地区
下载PDF
三种土壤导热率模型对中国北方地表温度的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任余龙 李振朝 +3 位作者 蒋俊霞 高晓清 周甘霖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15-1324,共10页
为了提高模式CLM4.5(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对我国北方地表温度的模拟性能,本文利用近30年实况地表温度站点观测资料,开展了Johansen、Côté-Konrad及Lu-Ren三个常用土壤导热率模型对地表温度模拟影响的研究.... 为了提高模式CLM4.5(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对我国北方地表温度的模拟性能,本文利用近30年实况地表温度站点观测资料,开展了Johansen、Côté-Konrad及Lu-Ren三个常用土壤导热率模型对地表温度模拟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导热率方案均能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北方地表温度的时空特征,但Lu-Ren方案的模拟误差、均方根误差更小,与实况间的相关性最显著.实况分析表明,近30年来北方地表温度处于快速上升通道中,尤其2003年以来增温趋势更加显著;三种方案均能模拟出这种变化趋势,与实况变化间相关显著,但模拟的增温幅度偏小,其中Lu-Ren方案模拟的变化趋势与实况值最接近.基于Taylor图和降水模拟评估表明,三种方案中Lu-Ren方案模拟效果最好.由此可见,在CLM4.5模式中增加适合我国北方气候模拟的土壤导热率新方案(Lu-Ren方案),提高了CLM模式的模拟效果,促进了该陆面模式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4.5模式 地表温度 土壤导热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应用长时序NDVI评价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 被引量:2
8
作者 郭铌 +1 位作者 韩兰英 张某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0-1308,共9页
为了能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不同年份冬小麦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以甘肃陇东雨养农业区为研究区域,应用1981-2006年NASA GIMMS NDVI数据以及同期的降水、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数据,通过研究25个冬小麦生长季NDVI(Normalized Diff... 为了能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不同年份冬小麦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以甘肃陇东雨养农业区为研究区域,应用1981-2006年NASA GIMMS NDVI数据以及同期的降水、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数据,通过研究25个冬小麦生长季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特征以及与降水、土壤水分和生育期的相互联系,提出了能对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评价的冬小麦受旱指数WWDI(Winter wheat drought index),并根据气象数据、冬小麦产量和历史年鉴资料对WWDI监测的冬小麦受旱状况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WWDI能够很好地监测冬小麦的全生育期的受旱状况,应用WWDI确定的1981-2006年间冬小麦受旱最严重的几个年份分别是1995,2000和1992年,这几年冬小麦的受旱程度与其气象条件和农业生产状况非常一致;WWDI与冬小麦产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 001),可以作为定量评估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受旱状况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冬小麦受旱指数WWDI NDVI 雨养农业区 评估
下载PDF
基于TESEBS模型估算高原地区地表蒸散发
9
作者 王丽娟 郭铌 +2 位作者 王玮 沙莎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7-513,共7页
为检验TESEBS(Topographical Enhanced 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性,利用2014年高原9个站点的实测资料对TESEBS模型进行适用性检验,鉴于模型估算的感热通量偏差较大,提出利用地表温度—植被指数(LST-NDVI)特... 为检验TESEBS(Topographical Enhanced 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性,利用2014年高原9个站点的实测资料对TESEBS模型进行适用性检验,鉴于模型估算的感热通量偏差较大,提出利用地表温度—植被指数(LST-NDVI)特征空间法来确定蒸散发率,并将模型估算的卫星过境时刻瞬时蒸散发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TESEBS模型估算高原不同下垫面的蒸散发与实测值之间的偏差较大;利用LST-NDVI特征空间法确定蒸散发率能很好地改善模型对蒸散发的估算精度,相关系数从0.65提高至0.83,均方根误差从144减小至80 W·m^(-2),相对误差从67%减小至39%。特征空间法引入后,TESEBS模型估算的地表蒸散发明显小于原模型的估算结果,且模型给出的研究区地表蒸散发分布特征与植被指数NDVI的分布特征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蒸散发 TESEBS LANDSAT
原文传递
中国北部背景区域霾天气溶胶的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及混合状态 被引量:6
10
作者 迟建伟 +4 位作者 姚兰 杨凌霄 李卫军 王自发 王文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28-1736,共9页
2011年1月16~31日在华北平原山东半岛背景地区采集大气气溶胶样品,利用离子色谱技术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获得了霾天和清洁天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特征和单颗粒的形貌、粒径和混合状态.研究期间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54.0... 2011年1月16~31日在华北平原山东半岛背景地区采集大气气溶胶样品,利用离子色谱技术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获得了霾天和清洁天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特征和单颗粒的形貌、粒径和混合状态.研究期间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54.0±29.9)μg m-3,污染天和清洁天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2.5±26.8)和(19.9±11.5)μg m-3,前者是后者的3倍.研究表明,水溶性无机离子占PM2.5质量浓度的61.4%,SO42-,NO3-和NH4+三种离子的质量浓度和为(19.0±11.5)μg m-3,占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的69.8%~89.4%.霾天三者质量浓度表现出不同的粒径分布特征:SO42-与NH4+呈单峰分布,峰值在0.56~1.8μm处,而NO3-粒径呈双峰分布,主峰为0.56~1.8μm,次峰为5.6~10μm.背景区域大气颗粒物主要为二次颗粒(70.9%)和含碳颗粒(13.3%),且污染天的颗粒物老化现象明显,混合程度较为复杂.结合48 h气团来源分析结果,污染天气气团主要来自长距离输送和山东半岛局地低气流的传输,其中长距离输送的污染气团在到达采样点前经过了11~19 h的近地面污染物累积过程.因此,污染地区背景点大气气溶胶颗粒虽然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低于污染城市点,但是颗粒物老化程度明显增加,这可能极大改变颗粒物的吸湿及光学特性,该研究结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背景点大气气溶胶气候效应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无机离子 单颗粒 二次颗粒物 混合状态 背景区域 灰霾事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