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Ⅰ型障碍首发躁狂患者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7年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崔伟 +3 位作者 于超 郑冬瑞 严保 崔利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2期4104-4109,共6页
背景双相Ⅰ型障碍(BP-Ⅰ)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治疗困难,复发率相对较高。部分患者即使获得规范化治疗,仍会反复发作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目前针对BP-Ⅰ首发躁狂患者复发情况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且随访时间相对较短。目的探讨... 背景双相Ⅰ型障碍(BP-Ⅰ)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治疗困难,复发率相对较高。部分患者即使获得规范化治疗,仍会反复发作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目前针对BP-Ⅰ首发躁狂患者复发情况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且随访时间相对较短。目的探讨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间疾病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和住院的BP-Ⅰ首发躁狂患者。根据复发次数分为低复发组(复发次数<4次)和高复发组(复发次数≥4次)。收集首发BP-Ⅰ时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婚姻、职业、受教育水平;心理认知评估情况: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关联测验(Stroop)、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疾病特征:阳性精神疾病家族史、发病前有无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否伴攻击特征、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杨氏躁狂量表(YMRS)总分;治疗情况:急性期治疗时间、接受维持期治疗情况。随访7年,收集第1年内复发情况、只有躁狂发作情况、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计算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占比、抑郁发作次数占比、躁狂发作次数占比、维持治疗次数占比;第7年末次随访时采用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评估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估患者的功能水平。结果共入组147例,完成7年随访101例,低复发组45例,高复发组56例。低复发组干扰量正确数(SIE)低于高复发组、接受维持期治疗者比例高于高复发组(P<0.05);低复发组中第1年内复发比例低于高复发组,只有躁狂发作者比例、维持治疗次数占比高于高复发组(P<0.05)。经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躁狂发作为复发情况的影响因素(OR=0.170,P<0.05)。结论 BP-Ⅰ首发躁狂患者首次发病后执行功能相对良好的、接受维持期治疗的、只有躁狂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Ⅰ型 首发躁狂 复发 影响因素分析 随访研究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Ⅰ型患者疾病特征及长期功能预后 被引量:3
2
作者 崔伟 +3 位作者 于超 郑冬瑞 严保 崔利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I型患者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以及7年后的整体功能水平。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根据首次发作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I型患者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以及7年后的整体功能水平。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根据首次发作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收集首次发作时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分、精神疾病家族史、是否伴自杀行为、是否伴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等疾病特征,复发情况和治疗情况。于第2年、第4年、第7年进行随访,收集复发情况、复发次数、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是否伴自杀或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治疗情况等资料。第7年末次随访时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整体功能水平。结果101例(68.7%)患者完成7年随访。伴精神病性症状组33例(32.7%)。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首次发作时SSRS总分(36.85±9.81 vs.40.93±8.57)、主观支持分(21.24±5.37 vs.23.72±4.85)、客观支持分(7.27±3.10 vs.8.78±3.35)较低(P<0.05);首次发作接受治疗时,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首选抗精神病药物者比例高(60.6%vs.36.8%,P=0.024);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首次急性期治疗时间长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42.58±20.92)d vs.(35.13±14.04)d,P=0.039]。7年间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次数占比[0.67(0.33,0.95)vs.0.00(0.00,0.25)]、伴自杀行为的抑郁发作次数占比[0.00(0.00,1.00)vs.0.00(0.00,0.00)]、伴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躁狂发作次数占比[0.33(0.00,0.58)vs.0.00(0.00,0.33)]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P<0.05)。7年后,伴精神病性症状组GAF分低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64.18±10.15 vs.68.54±9.71,P=0.039)。结论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首发躁狂患者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首发躁狂患者自杀、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高,首次治疗时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躁狂首发 双相障碍Ⅰ型 精神病性症状 疾病特征 长期随访 整体功能 预后
下载PDF
双相障碍Ⅰ型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功能结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崔伟 +4 位作者 郑冬瑞 于超 严保 崔利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3-207,共5页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Ⅰ型(bipolar disorder-I,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的功能结局,探讨不良结局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杨氏躁狂量表≥20分、年龄18~60岁的单次躁狂发作患者,共147例。通过自然观察随访,于第2年、第4年、第7年随访,收集...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Ⅰ型(bipolar disorder-I,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的功能结局,探讨不良结局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杨氏躁狂量表≥20分、年龄18~60岁的单次躁狂发作患者,共147例。通过自然观察随访,于第2年、第4年、第7年随访,收集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复发情况等资料,末次随访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患者功能水平,并用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分别评估药物治疗依从性和药物副反应等。将缓解期患者分组,GAF总分≤70分为功能不良组,>70分为功能良好组。结果完成7年随访101例患者,末次随访处于缓解期者87例。其中功能不良组50例(57.5%),功能良好组37例(42.5%)。功能不良组较功能良好组,男性、首发时非初婚和伴攻击特征者多,急性期治疗时间长,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正确应答数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低,7年间仅有躁狂发作者少,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发作多,第7年末次随访时TESS总分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年间发作中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构成比高(OR=8.456)、首发时非初婚(OR=5.905)、男性(OR=5.083)、TESS总分高(OR=1.118)、仅有躁狂发作(OR=0.155)与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功能结局不良相关联(均P<0.05)。结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发作、不良婚姻、男性、药物副反应等特征增加BP-Ⅰ首发躁狂患者功能结局不良的发生风险,而仅有躁狂发作患者的功能结局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Ⅰ型 躁狂首发 功能结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双相障碍Ⅰ型首发躁狂患者7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崔伟 郑冬瑞 +4 位作者 于超 严保 崔利军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88-291,共4页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Ⅰ型(BD-I)首发躁狂患者7年间疾病发作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院门诊和住院首发躁狂BD-I患者进行7年随访;收集入组者人口学资料及其随访后的变化、7年间纵向疾病特征、治疗情况等资料...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Ⅰ型(BD-I)首发躁狂患者7年间疾病发作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院门诊和住院首发躁狂BD-I患者进行7年随访;收集入组者人口学资料及其随访后的变化、7年间纵向疾病特征、治疗情况等资料;随访结束时进行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及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估。结果:共有101例患者完成7年随访;发病年龄(24.82±6.61)岁;首次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为10 d;随访7年后,患者体质量指数(t=3.445)、无业/失业比例(χ^(2)=17.756)、再婚比例(χ^(2)=5.698)、分居/离异比例(χ^(2)=20.404)明显高于首发时(P均<0.01);1年内复发40例(39.6%);7年间平均发作(4.95±1.81)次,躁狂发作次数为抑郁发作的4倍,只有躁狂发作者32例(31.7%);MARS总分(5.75±2.73)分,GAF总分(67.12±10.02)分,63例患者(62.4%)功能不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AF总分与7年间总发作次数(t=-2.512)、易激惹型躁狂发作占比(t=-2.211)、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占比(t=-2.205)呈负相关,与7年间只有躁狂发作呈正相关(t=2.281)(P均<0.05)。结论:BD-I首发躁狂患者7年间以躁狂发作为主,62.4%患者存在社会功能不良;复发次数越多、易激惹型躁狂和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次数越多,患者远期社会功能越差。单纯躁狂发作患者远期社会功能相对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Ⅰ型 首发躁狂 随访研究
下载PDF
首发躁狂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及与疾病转归和功能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崔伟 +4 位作者 于超 郑冬瑞 严保 崔利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501-2505,共5页
目的探讨首发躁狂患者第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及与7年后疾病转归和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收集首发时人口学、疾病特征、生化指标和治疗情况等资料。通过7年随访,了解间期疾病复发、治疗... 目的探讨首发躁狂患者第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及与7年后疾病转归和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收集首发时人口学、疾病特征、生化指标和治疗情况等资料。通过7年随访,了解间期疾病复发、治疗情况及7年后现况人口学、整体功能水平。结果完成7年随访101例。复发组(第1年内复发者)首发时伴攻击特征者比例、接受维持期治疗者比例、YMRS外表因子分、对支持利用度分低于未复发组(第1年内未复发者);复发组体质指数、甘油三酯、伴精神性症状者比例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复发组7年间总发作次数高于未复发组(P<0.05)。两组间7年后整体功能评定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首发时伴攻击特征(OR=0.300)、接受维持期治疗(OR=0.314)、对支持利用度(OR=1.370)、伴精神病性症状(OR=7.696)与第1年内复发相关。结论首次躁狂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对支持利用度低增加了第1年内复发风险,伴攻击特征、接受维持期治疗者复发风险相对低。第1年内复发者后期疾病复发次数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躁狂 1年内复发 影响因素 疾病转归 功能预后
下载PDF
抗抑郁药物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及可接受性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媛媛 +3 位作者 王策 严保 王琦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2年第3期205-213,F0003,共10页
目的评价抗抑郁药物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及可接受性。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抗抑郁药物治疗惊恐障碍的头对头随机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 5.1.0版质量评... 目的评价抗抑郁药物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及可接受性。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抗抑郁药物治疗惊恐障碍的头对头随机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 5.1.0版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进行偏倚评价,采用Stata 14.2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25个研究进入网状Meta分析,涉及10种药物,分别为米氮平、帕罗西汀、氯丙咪嗪、西酞普兰、氟西汀、文拉法辛、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瑞波西汀、安非他酮。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性较好的药物为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文拉法辛、帕罗西汀,但药物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分效果最佳的药物为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安非他酮,与氯丙咪嗪比较,氟西汀[MD=4.27(1.12,7.43)]、艾司西酞普兰[MD=3.84(1.49,6.19)]、米氮平[MD=3.42(0.83,6.01)]、帕罗西汀[MD=2.81(0.82,4.80)]、文拉法辛[MD=2.06(0.11,4.02)]在减分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显著降低HAMA评分,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受性较好的药物是帕罗西汀,其次是文拉法辛、艾司西酞普兰,但药物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治疗惊恐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帕罗西汀、文拉法辛、艾司西酞普兰兼具疗效和安全性,为可供选择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抑郁药物 惊恐障碍 疗效 可接受性 网状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