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杏:走向世界的中国水果 被引量:1
1
作者 《新华文摘》 2022年第17期145-147,共3页
花开于春、果熟于夏,无论花或果,都曾在文人墨客笔下风光无限。作为初夏必尝的时令美味,拥有四千年以上历史的杏,在我国曾和桃、李、枣、栗一起并称“五果”,曾成就了一段段关于“杏坛”“杏林”的佳话。1古时杏的地位非同一般如今,杏... 花开于春、果熟于夏,无论花或果,都曾在文人墨客笔下风光无限。作为初夏必尝的时令美味,拥有四千年以上历史的杏,在我国曾和桃、李、枣、栗一起并称“五果”,曾成就了一段段关于“杏坛”“杏林”的佳话。1古时杏的地位非同一般如今,杏已经不算主流水果,论市场占有率,不及苹果、橘子和香蕉,论文化衍生和受追捧度,不及草莓、车厘子和榴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向世界 市场占有率 一段段 水果 文化衍生 车厘子
原文传递
花椒 中国味道里的灵魂
2
作者 《餐饮世界》 2023年第10期60-63,共4页
八月,蔬果丰收的序曲已经奏响。金穗麦浪、瓜果飘香中,一种紫红色的小果实——花椒,正兀自成熟。一旦被从枝头采摘,迎接它们的将是全国各地厨房里酸甜苦辣的交融、烈火烹油的热烈,最终淬炼成各式各样、独具中国特色的麻辣调味品。中国... 八月,蔬果丰收的序曲已经奏响。金穗麦浪、瓜果飘香中,一种紫红色的小果实——花椒,正兀自成熟。一旦被从枝头采摘,迎接它们的将是全国各地厨房里酸甜苦辣的交融、烈火烹油的热烈,最终淬炼成各式各样、独具中国特色的麻辣调味品。中国人吃辣椒的历史不过四百年,而吃花椒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年。在辣椒传入前,花椒是古代中国辛辣调味的主力,而在成为调味品前,花椒更多被用作飨神的名贵香料,甚至还被用来建造宫殿“椒房”……花椒的故事,和它的味道一样精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品 花椒 麻辣 烈火烹油 瓜果 味道
下载PDF
只卖一本书的书店
3
作者 《意林文汇》 2016年第19期25-27,共3页
有时候。我们爱一件事物 却不能好好对待它 我们哀叹它的式微 却从未用我们的想法去拯救它 不要只是热爱,要去做 当你路过东京银座的铃木大楼时,可能会瞥见一家亮着橘色灯光的小门店,落地的玻璃窗内只有一个穿着白裙的女孩子,手捧... 有时候。我们爱一件事物 却不能好好对待它 我们哀叹它的式微 却从未用我们的想法去拯救它 不要只是热爱,要去做 当你路过东京银座的铃木大楼时,可能会瞥见一家亮着橘色灯光的小门店,落地的玻璃窗内只有一个穿着白裙的女孩子,手捧着一本书,低头认真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店 生活哲学 生活哲理 生活美文 个人修养
原文传递
牡蛎:滋养人类的“海中牛奶”
4
作者 《新华文摘》 2021年第15期144-146,共3页
夏天,生蚝在烤架上滋滋冒着香气,城市快节奏的生活随之慢下来。生蚝学名牡蛎,是贝类中的佼佼者,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2亿年。数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沿着海岸线一路迁徙,正是以有“海中牛奶”之称的牡蛎补充体力,才征服了世界。
关键词 生蚝 人类的祖先 牡蛎 牛奶 慢下来 香气 快节奏 海岸线
原文传递
“数九”来份砂锅菜!扒一扒这件古老厨具的前世今生
5
作者 《川菜》 2022年第1期36-40,共5页
冷空气来临,低温的包围无处可遁,身体顺应自然,发自内心呼唤--不如去吃个砂锅煲!以石英、长石和黏土制成的砂锅,经过一次次的改良以后,已经能承受数百摄氏度的高温淬炼,保持不裂之身。砂陶传热均匀,适合长时间的炖煮入味,且厚实的材质... 冷空气来临,低温的包围无处可遁,身体顺应自然,发自内心呼唤--不如去吃个砂锅煲!以石英、长石和黏土制成的砂锅,经过一次次的改良以后,已经能承受数百摄氏度的高温淬炼,保持不裂之身。砂陶传热均匀,适合长时间的炖煮入味,且厚实的材质散热也慢,关火上桌后还能沸腾一段时间,实在是热菜保温的理想器皿。而砂锅的历史和它的质地一样厚重--万年之前的古人,也和我们一样,得到过砂锅给予的温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具 顺应自然 炖煮 砂锅 器皿 前世今生 入味
原文传递
面包,舌尖上的活化石
6
作者 《人民周刊》 2018年第17期84-85,共2页
今天刷着手机在"网红"面包店前排起长队的人们也许难以相信,面包这种看似新潮的舶来品究其历史竟然已经有七八千年。手捧松软香甜面包的人们可能也不会想到,使面粉蓬松柔软的"魔法",最早来自古埃及。 古埃及——阴差阳错产生发酵面... 今天刷着手机在"网红"面包店前排起长队的人们也许难以相信,面包这种看似新潮的舶来品究其历史竟然已经有七八千年。手捧松软香甜面包的人们可能也不会想到,使面粉蓬松柔软的"魔法",最早来自古埃及。 古埃及——阴差阳错产生发酵面包 面包的出现几乎与农业文明曙光同步。因为带有坚硬外壳,收获后的小麦难以即时食用,必须去壳磨成面粉,制成小麦粥和薄饼聊以充饥。是谁第一个突发奇想,将稍加研磨的麦粉加水拌成糊状,放在烤热的石板上制成薄饼?味道又如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包店 活化石 农业文明 古埃及 舶来品 面粉 小麦
下载PDF
图书馆:蕴藏古今秘密的殿堂
7
作者 《新华文摘》 2021年第23期163-164,共2页
109年前,京师图书馆在北京广化寺正式开馆接待读者,它就是今天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汇聚了古今无数智者思想的书页空间里,似乎蕴藏着世间古往今来的秘密。这些秘密原本只为少数人所知,因为图书馆的存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触手可及。
关键词 京师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 广化寺 秘密 古今 蕴藏
原文传递
“假牙不假”的一段历史
8
作者 《北方人》 2022年第21期25-26,共2页
在18世纪的欧洲,曾出现过一段几乎“全民牙痛”的时代,假牙替代品的选择只有兽牙、活体真人牙,甚至是战场上的死人牙齿。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牙痛。比如说,生活在庞贝的古罗马人,受惠于低糖的地中海饮食习惯、火山附近的空气和水里高... 在18世纪的欧洲,曾出现过一段几乎“全民牙痛”的时代,假牙替代品的选择只有兽牙、活体真人牙,甚至是战场上的死人牙齿。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牙痛。比如说,生活在庞贝的古罗马人,受惠于低糖的地中海饮食习惯、火山附近的空气和水里高浓度的氟,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健康牙齿;而对于18世纪“全民牙痛”的欧洲人来说,他们的疼痛与甜蜜如影随形一一疼痛来自于牙病,甜蜜来自于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牙 疼痛 地中海饮食 牙痛 替代品 古罗马
原文传递
甜点 让甜蜜幸福感唾手可得
9
作者 《新华月报》 2020年第3期66-69,共4页
法国料理大师马利·安东·卡汉姆曾经说过:艺术有五种,其中最厉害的一种是甜点制作。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言过其实,但如果把人类生物学本能和上千年的甜点制作历史考虑在内,却也不无道理一最早从母亲的乳汁里,人类养成了对甜味的喜... 法国料理大师马利·安东·卡汉姆曾经说过:艺术有五种,其中最厉害的一种是甜点制作。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言过其实,但如果把人类生物学本能和上千年的甜点制作历史考虑在内,却也不无道理一最早从母亲的乳汁里,人类养成了对甜味的喜好,习得了甜味代表能量的原始经验。这些印象牢牢印刻于基因,直至今天仍能以甜点的形式给予人们幸福感和心灵慰藉。也正因如此,甜点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生物学 心灵慰藉 甜点 甜味 原始经验 幸福感 料理 象征意义
原文传递
口味的全球同质化——吃辣能否拯救我
10
作者 (译) 《书摘》 2020年第9期29-33,共5页
人类的口味在后现代社会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旋涡之中,由此发生了剧烈演变。一方面,如今发达国家人们的日常饮食选择,确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丰富多样。琳琅满目的风味选择,势必会让这代年轻人的父母们感到眼花缭乱,甚至无所适从。而如... 人类的口味在后现代社会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旋涡之中,由此发生了剧烈演变。一方面,如今发达国家人们的日常饮食选择,确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丰富多样。琳琅满目的风味选择,势必会让这代年轻人的父母们感到眼花缭乱,甚至无所适从。而如果再往前,回到这代人的祖父母时代,很多菜肴名称对他们来说都闻所未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饮食 后现代社会 菜肴名称 祖父母 同质化 口味 丰富多样 无所适从
原文传递
面包最早来自古埃及
11
作者 《百姓生活》 2018年第12期62-62,共1页
人们也许难以相信,面包这种看似新潮的舶来品,究其历史竟然已经有七八千年。手捧松软香甜面包的人们可能也不会想到,使面粉蓬松柔软的“魔法”,最早来自古埃及。中国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面包的制作技术才由传教士利马窦和汤若望第一... 人们也许难以相信,面包这种看似新潮的舶来品,究其历史竟然已经有七八千年。手捧松软香甜面包的人们可能也不会想到,使面粉蓬松柔软的“魔法”,最早来自古埃及。中国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面包的制作技术才由传教士利马窦和汤若望第一次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埃及 面包 万历年间 制作技术 舶来品 汤若望 利马窦 传教士
原文传递
面包,舌尖上的活化石
12
作者 《炎黄纵横》 2019年第4期64-64,共1页
今天刷着手机在'网红'面包店前排起长队的人们也许难以相信,面包这种看似新潮的舶来品究其历史竟然已经有七八千年。手捧松软香甜面包的人们可能也不会想到,使面粉蓬松柔软的'魔法',最早来自古埃及。尼罗河水定期泛滥,... 今天刷着手机在'网红'面包店前排起长队的人们也许难以相信,面包这种看似新潮的舶来品究其历史竟然已经有七八千年。手捧松软香甜面包的人们可能也不会想到,使面粉蓬松柔软的'魔法',最早来自古埃及。尼罗河水定期泛滥,掌握自然规律以后,埃及人得到了肥沃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酵母 尼罗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