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低分子肝素屏气注射法用于腹部不同部位的疼痛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秀梅 尹安春 《护理学报》 2011年第21期56-58,共3页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患者围术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不同部位实施屏气注射法对疼痛的影响。方法入选诊断为心房颤动,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患者120例,围术期规律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6 d。每例患者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次/d,...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患者围术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不同部位实施屏气注射法对疼痛的影响。方法入选诊断为心房颤动,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患者120例,围术期规律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6 d。每例患者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次/d,1次/12 h。9:00注射右侧腹部作为非屏气组(720例次),21:00注射左侧腹部为屏气组(720例次);按腹部四分区法,在两组上、下腹部区域依次快速注射低分子肝素。比较2种注射法患者疼痛得分差异,比较上、下腹部注射后患者疼痛得分的差异。结果屏气组疼痛值为(1.69±0.69)分,非屏气组(1.81±0.75)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上腹注射疼痛值为(1.57±0.64)分,比下腹疼痛值(1.93±0.75)分要低(P=0.000)。结论在上腹部进行皮下注射产生的疼痛较小,改良的低分子肝素屏气注射法可以减轻疼痛;而在上腹部进行屏气注射将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疼痛 腹部 皮下注射 屏气
下载PDF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系统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树龙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年第5期338-340,共3页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主要风险为脑卒中和栓塞,血栓预防一直是房颤相关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血栓形成风险评分CHADS2或CHA2DS2-VASc指导下的抗凝治疗甚至成为房颤的首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尤其是维生素K阻滞...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主要风险为脑卒中和栓塞,血栓预防一直是房颤相关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血栓形成风险评分CHADS2或CHA2DS2-VASc指导下的抗凝治疗甚至成为房颤的首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尤其是维生素K阻滞剂,取得了很好的抗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评分系统 综合评价 风险 HAS 出血 口服抗凝药物
原文传递
HATCH评分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缪丹丹 +6 位作者 张树龙 高连君 夏云龙 尹晓盟 常栋 董颖雪 杨延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21-824,共4页
目的评价HATCH评分对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2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74例,持续性心房颤动49例)2009年4月至2010年12月行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随访,其中HATCH评分0分65例,1分41例,32分17例。复发定义为术后... 目的评价HATCH评分对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2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74例,持续性心房颤动49例)2009年4月至2010年12月行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随访,其中HATCH评分0分65例,1分41例,32分17例。复发定义为术后3个月出现持续时间超过30s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观察HATCH评分与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复发组43例,未复发组80例。随访12个月,复发组HATCH评分高于未复发组[(0.91±0.94)分比(0.53±0.80)分,P〈0.05]。复发组HATCH32分的比例高于未复发组[23.3%(10/43)比8.8%(7/80),P〈0.01]。HATCH32分对复发识别的灵敏度为25.0%,特异度为92.4%。随访12个月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HATCH32分者累积未复发率低于HATCH评分0分和1分者(P〈0.05)。结论HATCH评分对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有一定的价值。HATCH32分对于识别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具有较高的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复发
原文传递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性别、年龄的差异:单中心结果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婷 张树龙 +8 位作者 龙广宇 江雪 常栋 尹晓盟 董颖雪 夏云龙 高连君 杨延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1 578例因心动过速时自觉心悸而在本院经电生理检查诊断的PS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1 578例因心动过速时自觉心悸而在本院经电生理检查诊断的PS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更多见(58.7%vs41.3%),男性在AVRT的发病中占优势,约是女性的1.5倍。女性AVNRT更多见,约是男性的1.5倍。②AVNRT平均发病年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明显大于AVRT的发病年龄(P<0.001)。显性旁道介导的AVRT平均发病年龄较隐匿性旁道介导者更小,其显著差异也不受性别的影响。③AVRT尤其是显性旁道介导的AVRT似乎更容易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女性AVRT发病存在两个高峰时间段:12~16岁和32~44岁。男性直到16~20岁左右才形成发病高峰,之后直到56岁基本保持每个年龄阶段相似的发病例数。结论不同类型PSVT发病情况受性别、年龄影响不同。显性旁道介导的AVRT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阵发性心动过速 发病年龄 性别差异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尿酸、红细胞比容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马春鸽 梁二鹏 +9 位作者 王现青 吴灵敏 宋卫锋 陈珂 赵永辉 付海霞 马继芳 郑黎晖 姚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7-552,共6页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和红细胞比容(Hct)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华中阜外医院拟行心脏射频消融术并符合标准的84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病史资料、SUA以及Hct等...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和红细胞比容(Hct)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华中阜外医院拟行心脏射频消融术并符合标准的84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病史资料、SUA以及Hct等化验指标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并进行CHA_(2)DS_(2)-VASc评分。对Hct水平进行分类:高Hct(男≥49%,女≥44%),正常Hct(男42%~49%,女37%~44%),低Hct(男≤42%,女≤37%)。依据既往病史及头颅CT或MRI检查,将入选患者分为卒中组(171例)和非卒中组(674例)。分析房颤脑卒中与各潜在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卒中组年龄、BMI、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D-二聚体、B型利钠肽前体、左心房内径、CHA_(2)DS_(2)-VASc评分明显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与非卒中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组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患病率均更高(均P<0.001)。卒中组SUA高于非卒中组[(293.2±70.2)μmmol/L∶(375.0±72.6)μmmol/L],而Hct水平明显低于非卒中组[(42.0±4.7)%∶(39.6±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OR=1.025,95%CI:1.017~1.032,P<0.001)和低Hct(OR=3.327,95%CI:1.476~7.500,P=0.004)是房颤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确定SUA水平的最佳截点值为321.5μmol/L,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767~0.835),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69%。结论:高SUA(≥321.5μmol/L)和低Hct水平(男≤42%,女≤37%)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非瓣膜性 脑卒中 血尿酸 红细胞比容
原文传递
围手术期不同抗凝策略对病窦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陈慧玲 李赐恩 +5 位作者 宋卫锋 王顺保 马继芳 陈珂 张嘉莹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不同抗凝策略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将84例应用华法林抗凝的SSS合并AF需要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分为3组。A组:围手术期不中断华法林;B组:停用...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不同抗凝策略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将84例应用华法林抗凝的SSS合并AF需要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分为3组。A组:围手术期不中断华法林;B组:停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C组:停用华法林。观察术后1年内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出现囊袋血肿2例;B组出现囊袋血肿3例,其中1例囊袋破溃并拔除起搏系统;C组囊袋血肿2例。A、B组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C组围手术期出现急性脑梗塞2例。结论 SSS合并持续性AF卒中中高危患者起搏器植入不停用华法林未明显增加囊袋相关并发症,未出现明显血栓栓塞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病窦综合征 心房颤动 抗凝 起搏器植入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伊布利特在转复导管消融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中的应用以及对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 被引量:9
7
作者 宋卫锋 陈珂 +3 位作者 马继芳 王现青 高传玉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在转复导管消融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复律成功与否对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方法:入选2014-08-2016-08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收导管射频消融术但术后未能转复窦性心律(窦律)的持续性房...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在转复导管消融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复律成功与否对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方法:入选2014-08-2016-08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收导管射频消融术但术后未能转复窦性心律(窦律)的持续性房颤患者248例,其中男146例,女102例;平均年龄(63.9±7.2)岁。术中静脉推注伊布利特1 mg,若仍未转复,则再次给予1 mg。若仍未恢复窦律,则根据情况给予超速抑制或电复律。依据"2C3L"术式导管消融+伊布利特应用后是否恢复窦律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差异,观察伊布利特在转复导管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随访24个月,观察2组患者房颤的早期及晚期复发率。统计复律成功与否对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效果。结果:伊布利特转复导管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的总成功率为72.1%,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2组患者在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内径、射血分数值、BNP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2C3L"术式导管消融+伊布利特应用后恢复窦律者的房颤早期复发及晚期复发率均较未恢复窦律者低。结论:伊布利特转复导管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的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且伊布利特复律成功预示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晚期复发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伊布利特 复发
原文传递
P波心电指标预测心房颤动首次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价值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嘉莹 +5 位作者 张树龙 龙广宇 缪丹丹 夏云龙 高连君 杨延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射频导管消融( RFCA)是心房颤动(房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关于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指标较少。本研究探讨预测房颤首次RFCA术后复发的较为实用的心电学指标。方法对172例在2009年至2010年首次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的:射频导管消融( RFCA)是心房颤动(房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关于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指标较少。本研究探讨预测房颤首次RFCA术后复发的较为实用的心电学指标。方法对172例在2009年至2010年首次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二部行RFCA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测量术前最大P波时限( P-max)、最小P波时限( P-min)、P波离散度( PWD)、PR间期及V1导联P波终末电势( PtfV1),探讨PtfV1≥0.04 mV·s在预测首次行RFCA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首次行RFCA患者分为复发组(57例)和未复发组(11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心力衰竭、左心房内径、P-max、P-min、PtfV1≥0.04 mV·s与房颤复发显著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fV1≥0.04 mV·s是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PtfV1≥0.04 mV·s与房颤的Kaplan-Meier曲线及ROC曲线均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tfV1≥0.04 mV·s对房颤复发预测的灵敏度为72.0%,特异度为73.9%。结论PtfV1≥0.04 mV·s能够很好地预测阵发性房颤首次RFCA术后复发,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复发 预测 心电图 射频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冰敷联合依沙吖啶冷湿敷治疗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效果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杨秀梅 尹安春 《护理学报》 2012年第2期66-67,共2页
目的观察冰敷联合依沙吖啶溶液冷湿敷治疗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以下简称: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5月对心律失常且进行胺碘酮静脉输液治疗出现静脉炎的28例患者,给予冰敷和依沙吖啶冷湿敷交替使用的干预方法,比较... 目的观察冰敷联合依沙吖啶溶液冷湿敷治疗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以下简称: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5月对心律失常且进行胺碘酮静脉输液治疗出现静脉炎的28例患者,给予冰敷和依沙吖啶冷湿敷交替使用的干预方法,比较患者干预前后静脉炎疼痛程度并观察静脉炎疗效。结果患者干预后疼痛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愈2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达100%。结论采用冰敷和依沙吖啶冷湿敷交替使用的方法,能迅速缓解胺碘酮致静脉炎的疼痛并能有效治疗静脉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依沙吖啶 静脉炎 冰敷 冷湿敷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对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珂 王现青 +3 位作者 宋卫峰 马继芳 高传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17-319,323,共4页
目的对比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后远期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0例接受导管消融和30例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导管消融... 目的对比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后远期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0例接受导管消融和30例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基线和18个月内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PCS值和MCS值、焦虑自评量表(SAS)值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值的变化。结果导管消融组与药物治疗组的基线临床资料,基线生活质量及精神状态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导管消融组术后18个月内PCS值和MCS值增幅均显著大于药物治疗组(P<0.01)。导管消融组SDS值和SAS值降幅均显著大于药物治疗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导管消融、未复发房颤及未服用抗凝药是阵发性房颤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焦虑和抑郁状态改善的主要预测因素。结论导管消融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抑郁和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纪荣静 赵永辉 +4 位作者 张静 王现青 马继芳 宋卫峰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5期537-540,共4页
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伴心力衰竭无应答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改进LBBB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CRT治疗的21例LBBB... 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伴心力衰竭无应答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改进LBBB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CRT治疗的21例LBBB伴心力衰竭无应答患者(研究组)和同期40例应答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者详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QRS波时限、脑钠肽水平、左房容积、左室容积、右房容积、起搏部位、二尖瓣反流量、房颤、高血压均与CRT治疗LBBB伴心力衰竭无应答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QRS波时限、起搏部位、二尖瓣反流量、房颤、高血压均为导致患者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QRS波时限、左心室电极起搏部位、二尖瓣反流量、房颤均是LBBB伴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无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优化患者选择,术中优化左室起搏部位,并结合术后起搏参数的优化控制,能够提高患者CRT治疗应答率,降低费效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 无应答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典型心房扑动患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继芳 宋卫锋 +5 位作者 陈珂 周游 王现青 赵永辉 付海霞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10期1036-1041,共6页
目的观察典型心房扑动患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后3年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情况,探讨其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1月—2018年5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诊治典型心房扑动患者132例,均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治疗,术前均行生活质量评分、... 目的观察典型心房扑动患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后3年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情况,探讨其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1月—2018年5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诊治典型心房扑动患者132例,均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治疗,术前均行生活质量评分、心理量表评分、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随访3年,根据是否新发房颤将132例患者分为新发房颤组27例与窦性心律组105例,末次随访时行生活质量评分及心理量表评分,比较2组有饮酒史、合并高血压比率等临床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血脂、尿酸、脑钠肽水平等)、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房前后径、右心房左右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三尖瓣反流),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心理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及随访期间新发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典型心房扑动患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术后3年内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发生率。结果132例典型心房扑动患者随访期间新发房颤27例(20.45%)。新发房颤组有饮酒史、合并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比率(29.63%、44.44%、14.81%)均高于窦性心律组(9.52%、20.00%、1.90%)(P<0.05),左心房前后径[(37.66±9.48)mm]大于窦性心律组[(30.60±11.66)mm](t=-2.902,P=0.004),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脑钠肽水平及右心房左右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三尖瓣反流比率与窦性心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是典型心房扑动患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OR=0.219,95%CI:0.068~0.704,P=0.011)。新发房颤组躯体健康评分降低、精神健康评分降低、焦虑自评量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 三尖瓣峡部消融术
原文传递
不同心室起搏策略对病窦综合征患者心室起搏百分比及心功能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宋卫锋 +2 位作者 王顺保 王现青 张嘉莹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年第4期299-302,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心室起搏策略减少病窦综合征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的效果以及潜在的心功能影响。方法将90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美敦力Adapta系列起搏器的患者分为3组,分别程控为心室起搏管理(MVP)组、固定延长房室间期(LAVD)组和增强的房... 目的观察不同心室起搏策略减少病窦综合征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的效果以及潜在的心功能影响。方法将90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美敦力Adapta系列起搏器的患者分为3组,分别程控为心室起搏管理(MVP)组、固定延长房室间期(LAVD)组和增强的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V+)组。随访12个月后,观察1不同起搏策略Cum%VP的差异;2血清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变化;3彩色超声心动图参数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舒张早期的E峰/舒张晚期的A峰的E/A比值的变化。结果 MVP组Cum%VP为0.95%±0.44%,明显低于LAVD组的5.46%±0.23%及Search AV+组的6.74%±3.95%,P<0.05。与MVP组比较,LAVD组及Search AV+组的血清NT-pro BNP、LVDd明显增加,LVEF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MVP策略优于LAVD策略和Search AV+策略,能够显著减少病窦综合征患者Cum%VP,保护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病窦综合征 心功能
原文传递
缝隙连接蛋白40和心房颤动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树龙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1年第4期554-557,共4页
随着对心房颤动机制越来越深入的了解,缝隙连接蛋白在其中扮演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缝隙连接蛋白中的连接蛋白40在心房颤动过程中数量、分布、及分子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连接蛋白40基因突变及多态性增加了心房颤动的易患性,尽管连接蛋白4... 随着对心房颤动机制越来越深入的了解,缝隙连接蛋白在其中扮演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缝隙连接蛋白中的连接蛋白40在心房颤动过程中数量、分布、及分子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连接蛋白40基因突变及多态性增加了心房颤动的易患性,尽管连接蛋白40在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中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一些针对连接蛋白的药物应用于心律失常有较好的效果。现就连接蛋白40与心房颤动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蛋白
下载PDF
NOS1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0494366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二级预防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相关性评估
15
作者 赵智晗 +7 位作者 赵永辉 王现青 宋卫锋 陈珂 马继芳 周游 付海霞 高传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69-72,76,共5页
目的借助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记录的事件探讨一氧化氮合酶1衔接蛋白(NOS1AP)基因rs10494366位点TT基因型在ICD二级预防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9月至2017年6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律失常病区行ICD植入... 目的借助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记录的事件探讨一氧化氮合酶1衔接蛋白(NOS1AP)基因rs10494366位点TT基因型在ICD二级预防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9月至2017年6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律失常病区行ICD植入的二级预防患者122例为病例组,入选同期于体检中心体检的348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在ICD二级预防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中对NOS1AP基因rs10494366位点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该位点TT基因型是否和ICD二级预防患者相关。对入选对象进行长期随访,在ICD植入后第3月、第12月及第3年进行程控检查,对记录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恰当治疗事件与三种基因型(GG、GT、TT)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评估rs10494366位点三种基因型对死亡率的影响。结果rs10494366位点TT基因型和QT间期的延长显示了正相关性(β=9.443,P=0.020)。病例-对照研究显示rs10494366位点TT基因型和ICD恰当治疗患者相关(等位基因模式下P=0.014)。经过31.70±9.15个月的随访,发现rs10494366位点三种基因型患者的ICD放电次数具有差异(Z=7.628,P=0.022),TT基因型增加了ICD放电频率和次数。进一步通过Kaplan-Meier曲线显示TT基因型患者较其他两种基因型生存预后较差(P=0.005);Cox回归分析发现,rs10494366 TT基因型是心源性猝死的高风险因素,与GG基因型相比死亡风险增加2.944倍(P=0.014)。结论NOS1AP基因中rs10494366位点TT基因型增加了ICD二级预防患者放电治疗事件,可做为此类患者的风险预测因子,临床检测该位点的基因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猝死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QT间期
下载PDF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起搏器植入术中囊袋应用凝血酶对术后短期囊袋血肿发生率的影响
16
作者 赵智晗 +7 位作者 陈珂 宋卫锋 马继芳 周游 梁二鹏 付海霞 赵永辉 王现青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8-59,共2页
目的 在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简称双抗)治疗且需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中评估起搏器植入术中囊袋应用凝血酶对术后短期囊袋血肿的影响。方法 纳入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因冠心病需行双抗治疗的患者101例,根据术中囊袋是否应用凝血酶将其分为... 目的 在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简称双抗)治疗且需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中评估起搏器植入术中囊袋应用凝血酶对术后短期囊袋血肿的影响。方法 纳入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因冠心病需行双抗治疗的患者101例,根据术中囊袋是否应用凝血酶将其分为凝血酶组(57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短期囊袋血肿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冠心病双抗治疗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短期囊袋血肿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凝血酶组术后短期发生囊袋血肿与术后住院超7天患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短期发生囊袋血肿患者较未发生囊袋血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增加(P<0.05)。结论 冠心病双抗治疗患者起搏器植入术中囊袋应用凝血酶可很好地减少术后短期囊袋血肿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冠心病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囊袋血肿
原文传递
导管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肌酶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万里 宋昆鹏 +8 位作者 石海莉 李艳 秦立 刘兵 张静 王现青 高传玉 赵永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1459-1461,共3页
目的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心肌酶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因阵发性房颤入住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射频消融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60例;A组给予导管... 目的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心肌酶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因阵发性房颤入住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射频消融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60例;A组给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B组给予规范药物治疗,即控制心室率及抗凝药物;A组于术前、术后2 h、术后48 h,B组服药前,服药后2 h和48 h测定心肌酶谱,主要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A组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B组于服药前,服药后6个月行心脏彩超+左心功能测定检查,主要测定左房前后径(LAAP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A组术后2 h心肌酶较术前升高(P<0.01),术后48 h心肌酶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A组LAAPD、LVESD较术前减小,LVEF较术前有所提高(P<0.05),与B组比较,A组LAAPD、LVESD减小,LVEF提高(P<0.05)。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可能引起心肌酶的短暂升高,但48 h后明显下降,且6个月复查心功能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心房颤动 心肌酶 心功能
下载PDF
采用新型左室四极导线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二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继芳 陈保利 +3 位作者 宋卫锋 张静 张嘉莹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年第1期82-84,共3页
2例扩张型心肌病例,心功能Ⅲ~Ⅳ级,心电图QRS波时限均为160ms,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指征,行CRT—D植入术,左室电极导线采用新型左室四极导线。例1选择了远端tip1-RVcoil进行左室起搏,左室优先55ms,QRS波时限120ms,术后... 2例扩张型心肌病例,心功能Ⅲ~Ⅳ级,心电图QRS波时限均为160ms,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指征,行CRT—D植入术,左室电极导线采用新型左室四极导线。例1选择了远端tip1-RVcoil进行左室起搏,左室优先55ms,QRS波时限120ms,术后1周心功能改善。术后2个月随访时QRS波时限增宽为140ms,经起搏参数调整优化后,心电图QRS波时限为100ms。例2选择了远端tip1-中间2,左室优先55ms,QRS波时限为130ms。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左室四极电极导线提供了更多部位起搏的选择与优化,简化了植入时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 膈肌刺激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四极导线
原文传递
导管射频消融在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值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卫锋 陈珂 +3 位作者 马继芳 王现青 高传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1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观察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降低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术后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行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合并LVEF值降低心衰患者58例,根据LVEF值分为... 目的观察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降低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术后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行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合并LVEF值降低心衰患者58例,根据LVEF值分为两组,A组(n=42):LVEF>0.35,B组(n=16):LVEF≤0.35。观察两组患者行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8个月,观察消融后手术的远期复发率以及患者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A组患者股静脉穿刺处血肿1例,动静脉瘘1例,发生率4.8%;B组穿刺处血肿1例,发生率6.3%,两组无差异。A组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A组比较,B组的早期、晚期复发率均较高[31.2%(5/16)vs 23.8%(10/42),37.6%(6/10)vs 28.6%(12/42),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开始左房内径、LVEF值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左室内径术前、术后无差异。结论导管消融持续性房颤合并LVEF值降低心衰手术成功率相对较高,安全性良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及左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导管消融 心功能
原文传递
应用磁导航系统行右侧双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B型预激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珂 宋卫锋 +8 位作者 梁二鹏 王现青 付海霞 赵永辉 马继芳 赵智晗 周游 高传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5期467-470,共4页
目的 观察1例B型预激综合征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磁导航系统行右侧双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例B型预激综合征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男,39岁,应用磁导航系统行右侧双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术,先行希氏束... 目的 观察1例B型预激综合征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磁导航系统行右侧双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例B型预激综合征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男,39岁,应用磁导航系统行右侧双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术,先行希氏束旁旁道射频消融,再行右侧游离壁旁道射频消融。记录手术情况,随访12个月观察心动过速复发情况。结果 术中导管定位精准,应用长鞘辅助贴靠稳定,手术时间1 h, X线曝光时间30 s,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随访至2023年1月,患者12导联体表心电图示无明显异常,心动过速未再发作。结论 应用磁导航系统行右侧双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B型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术中导管定位精准,贴靠稳定,X线曝光时间短,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预激综合征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磁导航系统 旁道 导管射频消融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