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柏衰弱木和蛀干害虫受害木的热红外成像检测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斐 吴德军 +1 位作者 翟国锋 丽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410-3415,共6页
植物的水分和能量代谢在其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用热红外成像技术研究此类功能已有报道,直接用于林木生长状态检测的研究为数不多。本研究通过创建温差指数缩小了观测间的热温波动,提高了热像温度观测的精度,增加了被测... 植物的水分和能量代谢在其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用热红外成像技术研究此类功能已有报道,直接用于林木生长状态检测的研究为数不多。本研究通过创建温差指数缩小了观测间的热温波动,提高了热像温度观测的精度,增加了被测对象间的可比性。在此基础上,用热红外成像技术检测了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伐根面以及生长锥木芯之边材与心材的差异和变化,研究了侧柏树干和鳞叶的水分和能量代谢的关系。结果发现随活力状态的变化侧柏林木边材与心材树液(sap)比值不同,而且不同活力状态的侧柏其鳞叶同样表现出热温的差异。相对于叶面积与边材面积的比值而言,热红外光谱更多地反映了树液的状态而不是木材的比例。边材和心材的树液比反映在热红外成像设备中的则是边材与心材的热温比值,该指标有潜力早期反映侧柏树木健康。柏肤小蠹(Phloeosinus aubei Perris)和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lsky)等蛀干害虫是常见的侧柏衰弱木、濒死木、枯立木、伐倒木和新栽幼树上寄生的害虫。经过大量的热红外成像观测,侧柏衰弱木和蛀干害虫受害木边材和心材热温比明显地增大。因此,该技术有潜力成为检测侧柏林木活力和确定受害状况的重要指标,成为侧柏生态公益林抚育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成像 侧柏 衰弱木 蛀干害虫 过密林分 林窗更新
下载PDF
小黄花茶群落优势木本植物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锦婷 穆君 +7 位作者 申开平 郭云 白小节 丽鹏 李青 韩勖 赵颖 何跃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294,共12页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小黄花茶物种原产地,近来研究发现小黄花茶种群具有急速衰退的趋势,其物种濒危机制并不清楚。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可反映物种利用资源的能力,研究小黄花茶种群生态位及其与伴生种之间的联结性,对探索小黄花茶...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小黄花茶物种原产地,近来研究发现小黄花茶种群具有急速衰退的趋势,其物种濒危机制并不清楚。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可反映物种利用资源的能力,研究小黄花茶种群生态位及其与伴生种之间的联结性,对探索小黄花茶群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小黄花茶集中分布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选择重要值排序前15个优势木本物种,计算生态位宽度(B_(S)、B_(L))、生态位相似比(C_(ik))及重叠值(O_(ik))、种间联结系数(AC)以及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指标,分析物种生态位与物种联结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黄花茶群落木本物种共63种,小黄花茶重要值(0.21)和生态位宽度值(B_(S)=2.89,B_(L)=15.76)均为最大。小黄花茶与其它优势种组成14个种对中C_(ik)≥0.50的有2对,O_(ik)≥0.50的有3对,优势种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均较低。优势种总体联结性和种间联结性呈不显著负关联。三种种间联结性检验方法(χ^(2)、AC、PC)均表明,小黄花茶与14个优势物种间关联性较弱。优势物种AC值、PC值与生态位相似比、生态位重叠值之间呈极显著正关联。研究表明,小黄花茶种群与其优势伴生种的种间关联性弱,优势物种间相对独立分布,群落稳定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花茶 种群 木本植物 生态位 种间联结
下载PDF
光热和水分条件对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斐 丽鹏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7期1-6,共6页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是我国荒山造林、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重要常绿树种之一。它适应环境的能力强,栽培范围广,常被栽植于我国的石灰岩山地上。耐干旱瘠薄是公认的侧柏生态学特性之一,但是,侧柏幼苗和幼树的更新和生长受山地...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是我国荒山造林、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重要常绿树种之一。它适应环境的能力强,栽培范围广,常被栽植于我国的石灰岩山地上。耐干旱瘠薄是公认的侧柏生态学特性之一,但是,侧柏幼苗和幼树的更新和生长受山地环境影响较大。通过热红外成像法移动观测山体光热能量的分配特征,利用SketchUP软件三维阴影分析的功能进行林窗日照和遮阴分布的计算机模拟,以及在山东省侧柏主要栽培区对山地林窗幼苗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侧柏苗适合栽培在湿润而光照充足的立地上。山地阴坡和阳坡、山谷和山脊的光照和湿度的差异导致侧柏幼苗更新的变化,以至于一边因密度过大而出现严重的种内竞争,另一边因幼苗更新不畅而常出现林窗和空地。因此,需要通过适度的人工抚育和管理来解决该问题,以便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立起稳定和完善的侧柏森林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林窗 天然更新 日照模拟 红外热温 遮阴 汇水面
下载PDF
侧柏林地种子集中萌发的解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斐 吴德军 +9 位作者 丽鹏 董玉峰 李庆国 邢俊杰 吕雷昌 王静 葛忠强 曲永赟 肖金国 田美华 《山东林业科技》 2015年第6期1-8,共8页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是我国广泛栽培的绿化和观赏等多用途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然而,侧柏人工林天然更新仍然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在幼苗、幼树稀少的立地条件下,侧柏种子萌发是否是侧柏更新的关键至今依然不很清...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是我国广泛栽培的绿化和观赏等多用途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然而,侧柏人工林天然更新仍然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在幼苗、幼树稀少的立地条件下,侧柏种子萌发是否是侧柏更新的关键至今依然不很清楚。我们应用温室试验、林地播种和自然萌发调查的方法,进行了林地内侧柏种子集中萌发的研究,结果表明侧柏林地内新生种子萌发力较强,而多年混合种子发芽率不高;整地、修路、林地疏伐等人为活动以及径流堆积等改变了林地种子库的空间格局,以至于使大量种子在环境条件优异的局部地块集中萌发;这些地块中促进种子萌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降水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其次是适度的光照条件。侧柏种子萌发和幼苗保存需要适宜的优化环境,在此环境中,种子萌发集中且迅速,幼苗存活和保存率高以至于呈现侧柏集群簇生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林地 种子 集中萌发 优化环境 水分和能量平衡
下载PDF
丹霞地貌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及有机质的垂直分异 被引量:5
5
作者 蒋长洪 漆基海 +6 位作者 翁涛 穆君 白小节 高露 胡小润 丽鹏 何跃军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1年第4期12-17,共6页
黔北丹霞地貌是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集中分布区,不同物种组成的桫椤群落在土壤养分是如何随土层深度垂直分布的特征缺乏关注。探索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对深入探索桫椤种群濒危机制及保育技术... 黔北丹霞地貌是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集中分布区,不同物种组成的桫椤群落在土壤养分是如何随土层深度垂直分布的特征缺乏关注。探索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对深入探索桫椤种群濒危机制及保育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择贵州赤水和习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4个典型桫椤群落样地进行样方调查,并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分析不同群落样地和不同土层深度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桫椤群落类型和土层深度共同影响土壤全氮和有效态氮、磷、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且二者交互作用对有效态养分和有机质显著影响;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N/P、N/K、P/K比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速效磷则是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趋势。研究表明,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随群落物种组成和土层深度变化而垂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土壤养分 有机质 垂直分异
下载PDF
近自然经营对黔中地区马尾松灌草群落多样性及物种共存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丽鹏 张广奇 +2 位作者 何跃军 刘庆福 陈丹梅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1年第3期21-28,共8页
马尾松是我国低山丘陵地区造林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近自然经营是人工林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经营的关键技术。为探究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共存的影响,研究选取中龄林间伐和近熟林择伐的近自然... 马尾松是我国低山丘陵地区造林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近自然经营是人工林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经营的关键技术。为探究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共存的影响,研究选取中龄林间伐和近熟林择伐的近自然经营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多样性对比及模型拟合等方法探究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木、草本群落多样性格局及潜在生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经营8年后,灌木、草本群落α物种多样性变化显著。灌木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经营前差异明显,物种共存机制由生态位向中性过程逐渐转化;近自然经营对草本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共存机制无显著影响,地域差异对物种组成及物种共存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共存 种多度分布模型 近自然林经营 马尾松人工林
下载PDF
林学专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贵州大学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丽鹏 何跃军 +2 位作者 张广奇 刘庆福 陈丹梅 《绿色科技》 2021年第15期240-241,244,共3页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中来。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学逐渐变得尤为重要,在诸多专业中已经变为基础课程。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的生态学教学为例,从加强课程思政、课程内容...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中来。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学逐渐变得尤为重要,在诸多专业中已经变为基础课程。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的生态学教学为例,从加强课程思政、课程内容革新、注重前沿把握、改革教学实践环节、构建教学评估反馈体系等方面探索了如何通过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 贵州特色
下载PDF
濒危植物小黄花茶种群数量结构与生存潜力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白小节 申开平 +7 位作者 穆君 翁涛 丽鹏 任闻达 韩勖 李青 谭淇毓 何跃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8-726,共9页
为了解濒危植物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的生长特征和生存状况,对贵州赤水市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内小黄花茶进行全域资源清查,采用样方法调查小黄花茶每株植物高度和地径,统计分析了种群数量及结构特征,并采用径级对应龄级,以0.5... 为了解濒危植物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的生长特征和生存状况,对贵州赤水市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内小黄花茶进行全域资源清查,采用样方法调查小黄花茶每株植物高度和地径,统计分析了种群数量及结构特征,并采用径级对应龄级,以0.5 cm地径间隔划特定年龄分组,共分Ⅰ~ⅩⅤ径级,绘制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生存潜力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调查共发现小黄花茶545株,不同小生境中小黄花茶数量差异大,最少24株,最多120株;种群地径小于0.5 cm且高度低于0.5 m个体存活数量极少,平均地径0.5~2 cm维持最大种群数量;Ⅰ~Ⅱ龄级(0~1.0 cm)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急剧上升而生命期望值急剧降低,II~XV龄级(≥0.5 cm)种群死亡率和生命期望值趋于平缓,消失率呈现较大波动但总体趋于平缓;种群数量结构和存活曲线表明该种群趋近于Deevey-Ⅰ型,属衰退型种群。小黄花茶种群幼苗数量严重不足,种群自我更新困难,现存种群干扰压力大,种群衰退趋势明显,急需加强种群保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花茶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濒危植物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自然恢复阶段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雍 蒙胧晨曦 +9 位作者 陈路瑶 吴宇航 陈应群 邵雪蓉 张广奇 陈丹梅 刘庆福 隋明浈 丁访军 丽鹏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9-639,共11页
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变化对于理解生态系统恢复至关重要,其状态直接制约植被恢复及生态系统功能表达。为探究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以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自然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建设并进... 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变化对于理解生态系统恢复至关重要,其状态直接制约植被恢复及生态系统功能表达。为探究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以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自然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建设并进行土壤取样及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手段,探讨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恢复阶段下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研究地土壤全磷含量低于亚热带地区平均水平,且恢复阶段显著影响了土壤全磷含量变化;(2)土壤脲酶活性在恢复过程中差异显著;(3)不同阶段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主导因子不同,灌木阶段主导因子为全磷、硝态氮、中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次生林阶段主导因子为全钾、全磷、脲酶和蔗糖酶,老龄林阶段主导因子为速效钾、碱解氮、蔗糖酶和脱氢酶,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纤维素酶与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养分转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来源、量化及应用
10
作者 陈世仁 丽鹏 +6 位作者 吴宇航 杨泽宇 张广奇 刘庆福 陈丹梅 张树梓 隋明浈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2-1452,共11页
植物会产生诸多适应性特征以适应环境、维持生长,而这些性状特征的变异可以在多个尺度发生。传统生态学大多聚焦于物种间尺度上的变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物种内的变异程度不容忽视,忽略种内变异会导致在量化植物群落构建、生态策略... 植物会产生诸多适应性特征以适应环境、维持生长,而这些性状特征的变异可以在多个尺度发生。传统生态学大多聚焦于物种间尺度上的变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物种内的变异程度不容忽视,忽略种内变异会导致在量化植物群落构建、生态策略及物种生态位空间等方面缺乏置信度。本文在归纳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主要来源于遗传变异、表型可塑性、植物功能性状的局域快速适应以及个体发育差异等几个方面。而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量化方法主要包括变异系数、性状梯度分析法、方差分解法、T统计量法及植物功能多样性法。本文以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为主题,系统综述了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变异在来源、量化方法上的发展,评估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其在植物群落构建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其在未来发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生境异质性 群落构建机制
原文传递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与植物功能性群落结构的关系研究综述
11
作者 邵雪蓉 陈世仁 +6 位作者 陈应群 杨泽宇 刘庆福 张广奇 陈丹梅 隋明浈 丽鹏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4,共8页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能够反映植物—土壤—大气的碳水循环耦合状况。从植物功能性状角度讨论WUE有助于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对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过程以及植物生态策略与生态系统循环的耦合关系。目前关于功能性群落结构与水分利...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能够反映植物—土壤—大气的碳水循环耦合状况。从植物功能性状角度讨论WUE有助于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对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过程以及植物生态策略与生态系统循环的耦合关系。目前关于功能性群落结构与水分利用效率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缺乏整体认识。文中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WUE的概念及其与功能性群落结构之间的联系角度展开综述发现:1)WUE与其他功能性状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权衡,但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叶片形态以及水分利用状况都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异,不同植物功能性状对WUE的影响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叠加或抵消),这种相互作用也受环境条件影响,进而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2)WUE与叶片经济型谱(LES)之间存在关联,但并不存在于所有植被类型中,对叶片水力学—经济性状关系需要进行更广泛的研究;3)此前研究更多地认为物种丰富度显著影响了WUE,但功能多样性与WUE之间是否存在明确关系尚无一致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功能性群落结构特征 稳定同位素 叶片经济型谱 功能多样性
原文传递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
12
作者 谢加琪 张广奇 +6 位作者 李羽翎 阎玺羽 丽鹏 刘庆福 陈丹梅 隋明浈 何跃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7,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森林林窗不同特征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以评价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为对象,监测林窗特征(大小、年龄及形成方式),测定林窗内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 为了解喀斯特森林林窗不同特征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以评价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为对象,监测林窗特征(大小、年龄及形成方式),测定林窗内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分析林窗特征、地形和光环境等因子对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变异为中等程度(0.10~1.00)。林窗年龄对SOC、TN及C︰P和N︰P具有显著差异,而大小和形成方式影响不显著。(2)林窗特征、光环境和地形因子的前两个轴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累积解释分别为75.07%和72.80%。地形因子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较大,而林窗特征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和林窗特征都对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影响强烈。其中林窗年龄是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影响因子,可以促进SOC、TN、C︰P、N︰P增加,为研究喀斯特森林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林窗特征 土壤碳氮磷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基于2012—2021年英文文献计量学的森林幼苗更新研究进展分析
13
作者 阎玺羽 张广奇 +3 位作者 丽鹏 刘庆福 陈丹梅 隋明浈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4期23-30,共8页
森林更新是维持森林群落结构稳定的重要生态学过程。幼苗更新是森林更新方式之一,也是林木生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是森林群落演替的关键环节,了解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研究进展有助于理解森林群落的更新与演替机制。本文对2012—2021年We... 森林更新是维持森林群落结构稳定的重要生态学过程。幼苗更新是森林更新方式之一,也是林木生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是森林群落演替的关键环节,了解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研究进展有助于理解森林群落的更新与演替机制。本文对2012—2021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3598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构建科学知识图谱,梳理出森林幼苗更新研究文献的变化、作者与机构的合作关系以及热点关键词。研究结果从收录论文的角度,定量、客观地描述了2012—2021年森林幼苗更新的研究状况及研究热点,直观地反映森林幼苗更新研究中网络、结构、交叉等知识群之间的复杂关系,阐明了森林幼苗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促进木本植物幼苗更新深入研究及相关领域学者凝练研究动向和科学问题等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更新 CITESPACE 生态恢复 幼苗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不同生活史阶段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群落构建
14
作者 赵勇强 阎玺羽 +6 位作者 谢加琪 侯梦婷 陈丹梅 丽鹏 刘庆福 隋明浈 张广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9,共12页
正确认识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变化规律是区域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关于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多基于地带性植被类型开展,而针对喀斯特森林这类特殊植被的研究涉及很少,这极... 正确认识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变化规律是区域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关于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多基于地带性植被类型开展,而针对喀斯特森林这类特殊植被的研究涉及很少,这极大地限制了区域生态恢复及森林经营。本文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退化喀斯特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不同自然恢复阶段固定样地,对比分析不同自然恢复阶段幼苗、幼树和成树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差异,探索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与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幼苗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而成树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自然恢复早期的幼苗、幼树和成树物种组成逐渐趋同于老龄林成树,表明该区域退化森林的自然恢复具有一定方向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变化一定程度上受确定性过程影响,为人工促进森林恢复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同时对喀斯特森林经营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喀斯特 生活史 自然恢复
原文传递
基于CiteSpace的森林群落构建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宇航 杨泽宇 +5 位作者 陈世仁 张广奇 刘庆福 陈丹梅 隋明浈 丽鹏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3年第2期29-37,共9页
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论题之一,群落构建机制是解释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的重要理论。为探究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及前沿动态,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CiteSpace软件,以“community assembl... 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论题之一,群落构建机制是解释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的重要理论。为探究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及前沿动态,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CiteSpace软件,以“community assembly”为主题,“Forestry”为研究方向,从Web of Science核心库中检索得到476篇相关文献,并从发文作者、机构、国家、作者和文献共被引、关键词等方面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群落构建领域发文量最大的作者为J.Bastow Wilson,发文量最大的机构为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为发文量最大的国家。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群落构建(community assembly)、多样性(diversity)、格局(pattern)等,而响应机制的研究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群落构建领域的研究热点由早期对相关概念的梳理逐步转为对不同生态过程的量化以及对生物多样性格局的解释。研究方法从基于系统发育信号的验证到植物功能性状视角,发展到谱系结合植物功能性状的手段进行相关生态过程的解译。总体上看,森林群落构建的研究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群落构建 森林 可视化
下载PDF
云南松三种同域共存切梢小蠹梢转干期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5
16
作者 武承旭 丽鹏 +6 位作者 张苏芳 孔祥波 刘福 张真 李猷 徐芳玲 黄桂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46-3655,共10页
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同域危害寄主云南松,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为探讨同域切梢小蠹种群在共存下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采用传统聚集指标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三者在梢转干期不同受害... 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同域危害寄主云南松,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为探讨同域切梢小蠹种群在共存下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采用传统聚集指标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三者在梢转干期不同受害云南松纯林树冠中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重度受害样地中云南切梢小蠹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横坑切梢小蠹,在轻度受害样地则相反;传统聚集指标法结果显示同域共存的3种切梢小蠹种群在不同受害程度云南松中均为聚集分布,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和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引起;地统计学结果表明除重度受害样地中短毛切梢小蠹呈随机分布外,其余切梢小蠹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除重度受害样地横坑切梢小蠹外,其他小蠹的空间依赖范围为4.01-7.45 m。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林分中拟合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在球形模型和高斯模型之间转换。同域共存关系不影响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切梢小蠹种群空间分布类型,但影响其半变异函数模型和理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梢小蠹 云南松 共存 空间分布格局 地统计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