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被引量:23
1
作者 薛清泉 +3 位作者 司春强 夏友传 冯桂林 梁双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万u/d和肝素5 00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万u/d和肝素5 000 u/d,交替使用。其中2例患者合并下腔静脉血栓,采用经颈静脉途径释放下腔静脉滤器;2例患者采用大隐静脉置管;其余均采用经皮腘静脉置管。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放置溶栓导管5~7 d。27例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基本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5例患者活动后仍有较明显乏力和沉重感。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置管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合并健侧下肢DVT,采用外周血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DSA了解溶栓情况,26例患者髂股静脉术后连续性通畅,8例患者阶段性通畅。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药物剂量个人化以及溶栓率高等优点,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引导 置管溶栓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侧支循环流出道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初探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道明 +2 位作者 司春强 薛清泉 梁双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1-574,共4页
目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常无远端流出道,对末期ASO患者膝上截肢的离断标本行血管灌注,通过解剖学研究评估侧支流出道构建的可能性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在10例自愿捐赠的膝上截肢新鲜离体... 目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常无远端流出道,对末期ASO患者膝上截肢的离断标本行血管灌注,通过解剖学研究评估侧支流出道构建的可能性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在10例自愿捐赠的膝上截肢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病理改变,以及这些主干动脉侧支分布的规律。2005年9月-2007年4月,收治5例ASO患者,均为单侧。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68~81岁。均有6个月静息痛病史。下肢DSA示股动脉、腘动脉及分支均不显影,B超示腘动脉及分支基本闭塞,行腘动脉及分支探查、血循环重建术。结果解剖学实验结果:腘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管壁僵硬,动脉粥样斑块填满管腔。腘动脉及分支发出的侧支中,腓肠动脉开口于主干动脉的几率最大。所有侧支在膝周构建的侧支循环稀疏,而在小腿肌群内可形成相对丰富的侧支循环。临床应用结果:5例手术均顺利,术后皮温逐渐增高,血氧饱和度术前为0,术后6h逐渐达90%~100%。获随访3~12个月,患者感觉下肢症状明显改善,静息痛消失,下肢溃疡逐渐愈合。B超示腘动脉吻合口处血流大部进入侧支循环,远侧胫前、胫后动脉的血流量并不多。结论通过临床解剖发现,侧支流出道的构建是可行的,临床应用结果提示这一方法是解决晚期ASO患者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流出道 侧支循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PBL联合CBL教学在血管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梁双超 夏友传 +4 位作者 冯桂林 许贝 张安冬 李方宽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74-75,共2页
血管外科是普外科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临床带教中也在不断摸索之中,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多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进行,要将教学内容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联合CBL(case-based lea... 血管外科是普外科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临床带教中也在不断摸索之中,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多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进行,要将教学内容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联合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辅以病例来演示,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是全新的教学理念,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前期的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开展效果良好,在血管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积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临床教学 PBL CBL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松立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四肢血管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开放性损伤31例,闭合性8例。采用血管移植、直接吻合等方式处理。结果:本组无死亡,肢体成活37例,截肢2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预防由四... 目的:探讨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四肢血管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开放性损伤31例,闭合性8例。采用血管移植、直接吻合等方式处理。结果:本组无死亡,肢体成活37例,截肢2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预防由四肢血管损伤引起的骨筋膜间隙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血管 损伤 血管吻合 骨筋膜间隙综合征
下载PDF
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不能切除的胰头癌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涛 +1 位作者 汪为林 张琪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总结无水酒精瘤内注射及减黄手术治疗不能切除的胰头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0月~1997年2月29例不能切除的胰头癌在减黄手术中,于肿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减黄手术后1周黄疸逐渐减轻。... 目的总结无水酒精瘤内注射及减黄手术治疗不能切除的胰头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0月~1997年2月29例不能切除的胰头癌在减黄手术中,于肿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减黄手术后1周黄疸逐渐减轻。顽固性腰背痛于短时间内不同程度缓解。肿瘤在术后2月均有所缩小,4例消失。其效果与肿瘤大小、浸润范围呈负相关。结论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是抑制肿瘤发展的一种辅助措施。此法安全、简便。对原发肿瘤较小、又不能耐受大手术的胰腺癌病人预后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病灶内注射 无水酒精 胰头癌
下载PDF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截肢残体的血管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王道明 +2 位作者 司春强 薛清泉 梁双超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12-415,共4页
目的为晚期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治疗寻找远端流出道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收集10条因晚期下肢ASO而行膝上截肢的残体,进行血管灌注。观察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其侧支的病理改变,以及各侧支的数量、分布规律等情况。结... 目的为晚期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治疗寻找远端流出道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收集10条因晚期下肢ASO而行膝上截肢的残体,进行血管灌注。观察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其侧支的病理改变,以及各侧支的数量、分布规律等情况。结果本组腘动脉、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均呈动脉粥样硬化闭塞。这些动脉发出的侧支有3种类型:①部分侧支因主干动脉粥样斑块波及填塞而闭塞。②部分侧支仅起始段闭塞,远端仍通畅。③部分侧支通过主干动脉内"滴水状间隙"相互交通。后2种类型主要分布于腘动脉的下段及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上段,并可在小腿肌群内形成广泛、固定的血管吻合。结论晚期的下肢ASO,腘动脉、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虽闭塞,但在某些固定部位仍存在未闭塞的多个侧支,一旦此段主干动脉行内膜剥脱后即可构建远端"侧支流出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流出道 侧支循环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腔内治疗:附32例报告 被引量:8
7
作者 梁双超 张安冬 +3 位作者 李方宽 夏友传 冯桂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76-1481,共6页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4月-2019年6月32例行腔内治疗的完全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分别采用经股动脉入路(17例)、肱动脉入路(1例...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4月-2019年6月32例行腔内治疗的完全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分别采用经股动脉入路(17例)、肱动脉入路(1例)、股–肱联合入路(14例)对32例患者行腔内手术,最终成功植入支架26例(81.25%),包括球扩式支架15例,自膨式支架11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6例患者闭塞处开通失败,行搭桥术或保守治疗。术中出现锁骨下动脉夹层2例,迷走反射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未出现脑血管并发症。26例支架植入患者中,24例获随访(34.6±4.2)个月,术后1、3、5年支架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31%、80.77%、73.08%。结论: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中远期通畅率较高;累及椎动脉的锁骨下动脉闭塞尽量选择自膨式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锁骨下动脉闭塞 血管内操作 支架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被引量:7
8
作者 江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2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5例下肢DVT患者,分为置管溶栓组(n=35)和对照组(n=20)。治疗前对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以了解DVT情况。置管溶栓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患肢...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5例下肢DVT患者,分为置管溶栓组(n=35)和对照组(n=20)。治疗前对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以了解DVT情况。置管溶栓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患肢静脉置管,用微量泵持续向导管内给予尿激酶和肝素;对照组经静脉注射溶栓尿激酶和肝素进行全身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复查超声,观察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置管溶栓组所有患者置管成功,其中26例治愈,6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5例治愈,8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5.00%(13/2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结论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DVT特异性高、见效快、疗程短,是治疗下肢DVT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下肢 静脉血栓 置管溶栓
下载PDF
开窗技术结合分支支架缝合技术在治疗髂动脉瘤中的探讨
9
作者 薛清泉 冯家烜 +1 位作者 冯桂林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09-313,共5页
目的探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运用开窗技术结合分支支架缝合技术治疗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2例髂动脉瘤患者病历资料,采用腔内治... 目的探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运用开窗技术结合分支支架缝合技术治疗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2例髂动脉瘤患者病历资料,采用腔内治疗的方法,对使用的覆膜支架进行体外开窗,并在开窗处缝制分支支架,在隔绝髂动脉瘤的同时保留了髂内动脉。结果1例右侧髂动脉瘤破裂患者在进行腔内治疗的过程中,生命体征不平稳,术中改变手术方式,栓塞髂内动脉后覆膜支架隔绝髂动脉瘤治疗;1例右侧髂动脉瘤患者因瘤体严重扭曲且狭窄,导致开窗位置无法对准髂内动脉开口,术中改变手术方式,使用弹簧圈直接栓塞髂内动脉;余2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在完全隔绝髂动脉瘤的基础上,充分保留了同侧的髂内动脉。结论开窗技术结合分支支架缝合技术能在有效隔绝髂动脉瘤的同时,保留髂内动脉的血液供应,对于避免臀肌缺血、肠管缺血及保护男性性功能有着重要意义;其手术方式较传统开放手术创伤性更小,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动脉瘤 开窗技术 分支支架缝合技术 腔内治疗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腓肠动脉的病理变化与侧支流出道构建 被引量:4
10
作者 梁双超 +2 位作者 司春强 薛清泉 夏友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利用腓肠动脉构建流出道提供病理学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1例膝上截肢的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及腓肠动脉的病理改变,提出构建腓肠... 目的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利用腓肠动脉构建流出道提供病理学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1例膝上截肢的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及腓肠动脉的病理改变,提出构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设想,并对收治的9例末期ASO患者进行下肢动脉造影,示股动脉、腘动脉及分支均不显影;B超示腘动脉基本闭塞。行腘动脉探查术,完成腓肠动脉成形及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解剖观察结果:①腘(胫)动脉管壁僵硬,动脉粥样斑块填满管腔。②腓肠动脉开口处分3种病变形态:开放型、膜式狭窄闭塞型及柱状闭塞型。③临床上对腓肠动脉开口处成形,建立腓肠动脉流出道,再行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显示术后临床症状消失,皮温逐渐回升,下肢溃疡两月内逐渐愈合。B超显示腓肠动脉代偿性扩张。结论通过解剖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构建是解决末期ASO患者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流出道 侧支循环 腓肠动脉
下载PDF
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中侧支循环流出道重建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道明 +1 位作者 司春强 薛清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19-120,共2页
目的:总结股动脉旁路转流术的效果及侧支循环流出道重建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5例股动脉旁路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单纯的股动脉旁路转流术术后近期发生人工血管栓塞1例,远期随访中发生远端流出道闭塞2例。同时重建侧支... 目的:总结股动脉旁路转流术的效果及侧支循环流出道重建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5例股动脉旁路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单纯的股动脉旁路转流术术后近期发生人工血管栓塞1例,远期随访中发生远端流出道闭塞2例。同时重建侧支循环流出道的病人疗效较好,仅1例在随访中出现肢体皮温低症状。结论:股动脉旁路术中同时行侧支循环流出道重建能起到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血管外科手术 血管重建
下载PDF
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 11 例
12
作者 夏友传 殷芳 +3 位作者 薛清泉 梁双超 冯桂林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2253-2256,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脾动脉瘤病人11例的临床资料,通过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将可控弹簧圈(Boston Scientifc interlock)单纯瘤体填... 目的评价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脾动脉瘤病人11例的临床资料,通过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将可控弹簧圈(Boston Scientifc interlock)单纯瘤体填塞6例,行瘤体、入瘤动脉及流出道填塞2例,行瘤体及流出道填塞3例。结果术中出现脾动脉夹层1例,经脾动脉中段弹簧圈栓塞后夹层消失。其余10例经弹簧圈栓塞的脾动脉瘤病人术后影像学效果满意,术后出现右下肢腘静脉血栓1例,经给予抗凝治疗4 d后超声复查示腘静脉通畅。术中、术后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未出现手术穿刺区域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所有病例未见瘤体进一步增大或复发。结论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是治疗脾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脾动脉 可控弹簧圈 介入栓塞治疗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腔内治疗 被引量:3
13
作者 司春强 王道明 《安徽医学》 2007年第5期402-40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方法选择自2005年7月~2006年11月应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11例,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术前,术后踝/肱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造影显示病变开通,支架形态良好。静息...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方法选择自2005年7月~2006年11月应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11例,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术前,术后踝/肱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造影显示病变开通,支架形态良好。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溃疡患者术后溃疡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提高至术后的0.67。随访2~9个月,平均5.6个月。1例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静息痛,超声显示动脉再闭塞。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症状加重。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腔内治疗 支架
下载PDF
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髂股静脉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4
14
作者 薛清泉 司春强 +4 位作者 夏友传 冯桂林 梁双超 许贝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25-1027,共3页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抗凝治疗6~12个月后髂股静脉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亚急性期血栓患者进行传统开放取栓手术,急性期血栓患者行经皮腘静脉置管溶栓术,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6~12个月并定期随...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抗凝治疗6~12个月后髂股静脉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亚急性期血栓患者进行传统开放取栓手术,急性期血栓患者行经皮腘静脉置管溶栓术,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6~12个月并定期随访。行经皮股静脉途径造影、观察髂股静脉影像学表现。结果造影显示5例患者股静脉完全闭塞;7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髂股静脉狭窄,狭窄程度30%~90%,其中69例盆腔大量侧支开放;6例患者髂股静脉完全通畅;4例患者髂总静脉闭塞。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抗凝治疗后仍存在髂股静脉不同程度的狭窄,影像学表现可为治疗血栓后综合征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治疗 下肢 静脉血栓 髂股静脉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膝以下肢体动脉硬化闭塞诊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梁双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3-625,共3页
膝以下肢体动脉闭塞是下肢动脉硬化好发部位,易致流出道狭窄或闭塞,引发患肢缺血而有可能发生截肢的危险。笔者就膝以下肢体动脉闭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影像学诊断、腔内治疗、机械装置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膝以下肢体动脉闭塞是下肢动脉硬化好发部位,易致流出道狭窄或闭塞,引发患肢缺血而有可能发生截肢的危险。笔者就膝以下肢体动脉闭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影像学诊断、腔内治疗、机械装置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治疗,并对该病流出道构建的发展趋势和临床研究做一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 下肢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现状与治疗策略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群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469-470,共2页
关键词 血栓 闭塞性脉管炎
下载PDF
层粘蛋白及其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与肝细胞癌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房淑彬 史良会 +3 位作者 刘中金 李涛 黄文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68-469,共2页
目的:探讨层粘蛋白(LN)、层粘蛋白受体(LN-R)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法分别检测42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LN、LN-R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目的:探讨层粘蛋白(LN)、层粘蛋白受体(LN-R)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法分别检测42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LN、LN-R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LN、LN-R及PCN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与肝细胞癌Edmondson分级呈正相关;浸润型(IHCC)生长、有转移、肿瘤直径>3cm者LN、LN-R及PCNA的表达高,而膨胀型(EHCC)生长、无转移、肿瘤直径≤3cm者多表达较低;在高增殖指数组LN、LN-R表达高于低增殖指数组(P<0.05)。结论:细胞内LN、LN-R及PCNA可作为评判肝细胞癌恶性程度及临床预后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肿瘤 层粘连蛋白 受体 PCNA
下载PDF
带血管背阔肌瓣构建侧支循环治疗闭塞性脉管炎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志林 +2 位作者 王道明 吕大伦 姚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244,共2页
目的 :为吻合血管的背阔肌瓣构建膝周侧支循环治疗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标本上 ,分别对肩胛下动脉及腘动脉的起始、分支、及分布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肩胛下动脉与腘动脉分支... 目的 :为吻合血管的背阔肌瓣构建膝周侧支循环治疗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标本上 ,分别对肩胛下动脉及腘动脉的起始、分支、及分布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肩胛下动脉与腘动脉分支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起始外径分别为 3 .90、4.68、42 .9、2 7.3mm ,以肩胛下动脉为蒂的背阔肌瓣可以在膝周构建一支相当重要的侧支循环。血管闭塞的位置决定着切口的选择。结论 :肩胛下动脉为蒂的背阔肌瓣血管化后对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侧支循环 血管 背阔肌瓣 肩胛下动脉 解剖学 胭动脉
下载PDF
背阔肌瓣血管化治疗四肢慢性缺血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道明 +1 位作者 吕大伦 陈帮领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0期67-69,共3页
目的 用带血管蒂的背阔肌瓣构建侧支循环治疗四肢慢性缺血性疾患 ,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在 34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上 ,对肩胛下动脉的起始、分支及在背阔肌外缘深部表面的分布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肩胛下... 目的 用带血管蒂的背阔肌瓣构建侧支循环治疗四肢慢性缺血性疾患 ,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在 34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上 ,对肩胛下动脉的起始、分支及在背阔肌外缘深部表面的分布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肩胛下动脉起始外径 (3.9± 0 .3)mm ,设计的带肩胛下动脉的血管化的背阔肌瓣长 (12 .2± 2 .3)cm ,临床观察肌瓣肿胀不明显 ,术后四月肢端血氧饱和度明显增高。结论 带肩胛下动脉的背阔肌瓣构建侧支循环治疗四肢慢性缺血性疾患有一定的可能性 ,临床效果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下动脉 背阔肌瓣 侧支循环 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栓塞46例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薛清泉 +3 位作者 司春强 夏友传 冯桂林 梁双超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预防肺栓塞疗效,并发症以及相关处理。方法:在DSA下经皮股静脉途径置入下腔静脉滤器46例,术中观察和术后随访了解预防致死性肺栓塞(PE)的发生情况。结果:46例患者下腔...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预防肺栓塞疗效,并发症以及相关处理。方法:在DSA下经皮股静脉途径置入下腔静脉滤器46例,术中观察和术后随访了解预防致死性肺栓塞(PE)的发生情况。结果:46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均置入成功,术后随访6~24个月,其中1例于术中发生肺栓塞,经抢救后患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中发现下腔静脉内有血栓形成;1例患者出现11个月后健侧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出现下腔静脉穿孔。余无相关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可以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术前彩色超声及术中下腔静脉造影是确保下腔静脉滤器(VCF)放置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 肺动脉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