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胡青 周丽娜 王云 《浙江创伤外科》 2020年第3期438-439,共2页
目的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实施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9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5)与对照组(n=45),给予对照组患者刮宫术治疗... 目的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实施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9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5)与对照组(n=45),给予对照组患者刮宫术治疗,观察组进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含量及性激素水平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及血红蛋白(Hb)含量方面,两组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在性激素水平方面,两组术后孕酮、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均较术前明显提高,雌二醇(E2)水平均明显降低,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实施宫腔镜电切术治疗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可显著改善患者Hb水平,降低月经量及子宫内膜厚度,且能够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镜电切术 子宫内膜息肉 临床效果 性激素水平
下载PDF
孕中期血清AFP F-β-hCG联合uE_3检测对双胎妊娠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胡青 姚艳红 周丽娜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1年第15期3484-3487,共4页
目的探讨孕中期血清甲胎蛋白(AFP)、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联合游离雌三醇(uE_3)对双胎妊娠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4月定期在安吉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产检的180例双胎妊娠孕妇和200例单胎妊娠... 目的探讨孕中期血清甲胎蛋白(AFP)、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联合游离雌三醇(uE_3)对双胎妊娠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4月定期在安吉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产检的180例双胎妊娠孕妇和200例单胎妊娠孕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为双胎组和单胎组。对比两组孕中期血清AFP、F-β-hCG及uE_3水平,对比双胎组中母体不良妊娠结局和良好妊娠结局者血清AFP、F-β-hCG及uE_3水平,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和良好妊娠结局者母体血清AFP、F-β-hCG及uE_3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孕中期血清AFP、F-β-hCG及uE_3水平对双胎妊娠母体、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另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7月收治的150例双胎妊娠孕妇的资料,均于孕中期检测血清AFP、F-β-hCG及uE_3水平,分析不同指标预测母婴不良妊娠结局与随访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双胎组孕中期血清AFP、F-β-hCG水平均明显高于单胎组,uE_3水平明显低于单胎组(P<0.05)。双胎组母体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8.89%,母体不良妊娠结局者孕中期血清AFP、F-β-hCG水平均明显高于母体良好妊娠结局者,uE_3水平明显低于母体良好妊娠结局者(P<0.05)。双胎组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2.50%,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者母体孕中期血清AFP、F-β-hCG水平均明显高于围生儿良好妊娠结局者,uE_3水平明显低于围生儿良好妊娠结局者(P<0.05)。孕中期母体血清AFP、F-β-hCG及uE_3水平,联合预测母体不良妊娠结局的AUC分别为0.775、0.701、0.732及0.876,预测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AUC分别为0.769、0.681、0.711及0.802;孕中期母体血清AFP、F-β-hCG及uE_3水平联合预测双胎妊娠母体、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结果与随访结果均相近(P>0.05),且二者一致性均良好。结论双胎妊娠孕中期血清AFP、F-β-hCG水平均明显高于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中期 甲胎蛋白 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游离雌三醇 双胎妊娠 不良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分析脐血单个核细胞MUT、ASS1基因突变与新生儿遗传性代谢病易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胡青 任红英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0年第4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甲基丙二酸单酰CoA变位酶基因(MUT)、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基因(ASSI)突变与新生儿遗传性代谢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9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分娩的16743例新生儿,均采集脐带血行单个核细胞MUT、ASS1基... 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甲基丙二酸单酰CoA变位酶基因(MUT)、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基因(ASSI)突变与新生儿遗传性代谢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9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分娩的16743例新生儿,均采集脐带血行单个核细胞MUT、ASS1基因检测,且行遗传性代谢病筛查,根据筛查、确诊结果将所有新生儿分为遗传性代谢病组(疾病组)与无遗传性代谢病组(对照组)。对比2组MUT、ASS1基因突变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脐血单个核细胞MUT、ASS1基因突变与新生儿遗传性代谢病易感性的关系。结果6743例新生儿中共检测出有28例伴有MUT基因突变,有24例伴有ASS1基因突变;16743例新生儿最终确诊为45例发生遗传性代谢病,发生率为0.27%,其中有22例伴有MUT基因突变,有17例伴有ASS1基因突变;疾病组早产、过期产、足月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正常体重的占比与对照组对应各指标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MUT基因突变、ASS1基因突变、有家族史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对应指标占比(P<0.05),且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UT基因突变、ASS1基因突变、家族史均是新生儿遗传性代谢病易感性的风险因素(OR=3.889、3.501、2.986,P<0.05)。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MUT基因突变、ASS1基因突变均可增加新生儿遗传性代谢病发病风险,临床中可在孕期通过检测MUT、ASS1基因情况而加强产前筛查,以减少缺陷患儿的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二酸单酰CoA变位酶基因 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基因 新生儿 遗传性代谢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