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政诉讼中“信赖利益保护原则”适用——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件为例的讨论 被引量:20
1
作者 胡若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8-106,共9页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适用路径因其沟通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在该原则的整体框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经过2000至2016年的变迁,理论界对该原则的适用框架经过"三要件"独占鳌头,到"四要件"逐渐兴起的流程,已经形成了较...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适用路径因其沟通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在该原则的整体框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经过2000至2016年的变迁,理论界对该原则的适用框架经过"三要件"独占鳌头,到"四要件"逐渐兴起的流程,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化的适用要件体系。但这种体系在实践中产生了适用困境,法官们面对纠纷解决的现实需要与外部知识供给不足的现状,通过自身独立实践,逐渐形成了"作为信赖基础的政府行为生成信赖利益"与"信赖基础与相对人客观行为共同生成信赖利益"两种适用模式。在具体适用层面,最高人民法院对这两种模式的态度摇摆不定,而我国法院系统以"政策实施型"为主的制度逻辑和司法审查中的"法条主义"传统则是造成上述摇摆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适用要件 信赖基础 信赖表现行为
原文传递
国家法与村民自治规范的冲突与调适——基于83份援引村民自治规范的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胡若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8-109,共12页
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北大法宝"案例库中83份援引村民自治规范的裁判文书的梳理可以发现,村民自治规范在行政诉讼的实践中正发挥着作用,村民、村集体、行政机关与法院均在相当程度上援引这种规范证成理由正当性。村民较倾... 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北大法宝"案例库中83份援引村民自治规范的裁判文书的梳理可以发现,村民自治规范在行政诉讼的实践中正发挥着作用,村民、村集体、行政机关与法院均在相当程度上援引这种规范证成理由正当性。村民较倾向利用村民自治规范与国家法的位阶关系,形成"规范性援引路径";而村集体和行政机关则较多地援引村民自治规范相较国家法的"自治属性",排除国家权力的干涉;法院虽多数情况下意在保护村民权益,但也向村集体与行政机关作出较大让步。这种援引背后,是农村社会、基层政权与国家交互作用所导致的正式制度施行机关在乡村治理中偏好适用非正式制度的治理逻辑,它对国家权威、动员能力和社会秩序均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对其进行法治化调适,将宪法、法律等国家法内涵扩展至原则与精神,在二者关系上则引入"明显违反"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规范 村规民约 村民自治章程
下载PDF
迈向回应型法:我国科学技术决策立法的反思与完善 被引量:7
3
作者 胡若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05-112,共8页
我国科学技术决策立法存在明显的压制型法特征,突出表现在公众等外部意见未能充分流入行政机关、行政裁量权缺乏有效约束、《科学技术进步法》对地方立法约束力过强等。该立法模式极大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因此有必要对其展开反思,... 我国科学技术决策立法存在明显的压制型法特征,突出表现在公众等外部意见未能充分流入行政机关、行政裁量权缺乏有效约束、《科学技术进步法》对地方立法约束力过强等。该立法模式极大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因此有必要对其展开反思,结合治理实践中官员"行权"与"避责"的逻辑,将自治型法与回应型法理念有效融合,以此为基础,在立法体系上鼓励基层政府自我规范化,并结合备案审查与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制度,确保法秩序和有效治理的协调。在具体运作中,可尝试打破政府对决策权的垄断、引入科技专家和公众作为多元决策主体,参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建立科技决策程序机制,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回应型立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决策 立法 压制型法 回应型法
下载PDF
合法预期在中国法中的命途与反思——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件为例的检讨 被引量:4
4
作者 胡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67,共11页
自合法预期被引入判决以来,这一概念围绕着"内容""渊源""保护条件"和"保护方式"四点主要争议在英国法中蓬勃发展。而在中国,虽然学人一直未曾放弃对合法预期中国化的关注,但其在中国司法审判... 自合法预期被引入判决以来,这一概念围绕着"内容""渊源""保护条件"和"保护方式"四点主要争议在英国法中蓬勃发展。而在中国,虽然学人一直未曾放弃对合法预期中国化的关注,但其在中国司法审判中基本附着于"信赖保护"的话语体系。对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10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显示,中国法院在"程序性预期保护""保护条件"和"信赖利益作为行政决定前考虑因素"等三方面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合法预期理论。由于合法预期在实践中侧重约束行政权力,未能兼顾公私利益,并不能作为法院完成政策实施等多元化任务的最佳工具,因此不为法院倚重。为此,应从限制保护对象、严格保护条件、限定保护方式入手为合法预期在中国法中寻找更为准确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法预期 法院任务 政策实施 纠纷解决
下载PDF
招商引资行政纠纷的司法审查困境与法院角色转型--基于536份行政诉讼裁判文书的分析
5
作者 胡若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170,共9页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重要工具的招商引资承诺,近年来引发的政企纠纷与日俱增。通过对相关司法判例的梳理发现,地方法院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在承诺性质认定,审查程序和裁判结果中对政府带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对于此类行为,除了法院对以招商...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重要工具的招商引资承诺,近年来引发的政企纠纷与日俱增。通过对相关司法判例的梳理发现,地方法院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在承诺性质认定,审查程序和裁判结果中对政府带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对于此类行为,除了法院对以招商引资为代表的经济治理行为缺乏审查能力,以及以“嵌入式法院”为内核的“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等传统解释外,法院作为组织体而具有的避险式行为逻辑亦是重要原因。而上述原因背后,塑成法院行为的根源是法院传统的监督者角色不适应经济治理的参与要求。但从积极角度论,招商引资纠纷要求兼顾合法与实效的解决方式为法院提供了参与经济治理的特殊场域,法院应以此为契机,通过推动司法审判流程转向商谈平台,实现从“裁判机关”到“治理枢纽”的角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招商引资 行政诉讼 机构能力 嵌入式法院 避险逻辑
下载PDF
林木采伐许可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3
6
作者 胡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77-83,共7页
针对现行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存在设定许可范围过大、与《物权法》立法理念存在冲突等现实困境,在对行政许可制度进行"四阶层"重新解构的基础上,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加以整合,抽象出行政许可制度的"四阶层"... 针对现行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存在设定许可范围过大、与《物权法》立法理念存在冲突等现实困境,在对行政许可制度进行"四阶层"重新解构的基础上,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加以整合,抽象出行政许可制度的"四阶层"理论体系,并提出通过重构中国林木所有权分类体系以完善中国林木采伐许可制度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所有权 行政许可 公共利益 特许 重构
下载PDF
地方规章设定罚款限额问题研究——基于25个省级人大立法样本的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胡若 《公法研究》 2013年第1期124-135,共12页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13条,地方规章可以设定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级人大常委会规定。本文通过对25个省级人大立法的分析,认为各省对地方规章设定罚款限额的规定,经历了处罚法实施初期的"经营行为与非经营行为二...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13条,地方规章可以设定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级人大常委会规定。本文通过对25个省级人大立法的分析,认为各省对地方规章设定罚款限额的规定,经历了处罚法实施初期的"经营行为与非经营行为二分模式"到晚近的"一般加特殊"模式的发展。这反映出我国行政处罚的"过罚相当"理论在适用上进一步朝着客观化和灵活性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罚款限额 地方规章 行政处罚法
原文传递
当“预防犯罪”面对“隐私权保护”——检察机关公开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的合法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胡若 杜家明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8-188,共11页
公开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是实践中基层检察机关为预防犯罪而采取的一项新兴管制措施。就职权而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逾越了《检察院组织法》的设定,但检察机关可由《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犯罪"之要求而获... 公开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是实践中基层检察机关为预防犯罪而采取的一项新兴管制措施。就职权而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逾越了《检察院组织法》的设定,但检察机关可由《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犯罪"之要求而获得取得合法性依据。在具体措施方面,信息公开基于"预防犯罪"的社会管理属性而具有行政性,并可区分为公开姓名等事实行为与公开照片等法律行为,前者因信息已为判决书已公开而具备合法性,后者则存在无明确上位法依据,具体措施与上位规范相抵触等合法性缺陷。但从社会治理的现实效果出发,应对上述合法性缺陷从重塑规制措施、将规范转化为检察建议,增强规范制定过程中的正当程序装置等三方面进行补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人员 信息公开 预防犯罪 社会治理 合法性
原文传递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中国化 被引量:2
9
作者 胡若 《行政法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73-94,共22页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路径(一)问题的提出1956年德国'安寡金案'中,原告主张其因信赖政府保证而由东柏林实际迁居至西柏林,最后却因政府以其不具备资格为由而停止发放的诉请,柏林高等法院判定'原告已对被告发放生活补助产生...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路径(一)问题的提出1956年德国'安寡金案'中,原告主张其因信赖政府保证而由东柏林实际迁居至西柏林,最后却因政府以其不具备资格为由而停止发放的诉请,柏林高等法院判定'原告已对被告发放生活补助产生信赖,基于对这种信赖利益的保护,即使原告不符核准之法律要件,被告已不能随意要求撤销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案 利益 原告 法律 被告 德国 信赖
原文传递
新时代的合法性重构——评《公法变迁与合法性》
10
作者 胡若 《公法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共22页
或许因其核心争议均在于政治权力得以自我辩护并可以获得认同的问题[1],故在政治学领域,可能很少存在一种议题比“legitimacy”更涉及国家的本质与存在基础的选择.从马克斯·韦伯基于经验主义而划分的“合理型、传统型和魅力型”三... 或许因其核心争议均在于政治权力得以自我辩护并可以获得认同的问题[1],故在政治学领域,可能很少存在一种议题比“legitimacy”更涉及国家的本质与存在基础的选择.从马克斯·韦伯基于经验主义而划分的“合理型、传统型和魅力型”三种模式[2],到卡尔·施米特、汉森·凯尔森与赫尔曼·海勒关于正当性与合法性之辩的讨论[3],再到哈贝马斯基于规范主义强调确立“legitimacy”价值和理智依据,进而主张沟通的核心价值,[4]这一概念总能够引起学者无限的深思.公法学者有言,“公法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话语形态;公法领域的争论是政治争论的延伸”[5],故公法领域也无法回避“legitimacy”的话题.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