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7例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与转归分析 被引量:157
1
作者 刘晓燕 +1 位作者 王慧芬 陈菊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72-77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病因。方法回顾眭总结1977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因、年龄、性别、转归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LF的前三位病因是:HEV感染(33.96%)、HBV感染...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病因。方法回顾眭总结1977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因、年龄、性别、转归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LF的前三位病因是:HEV感染(33.96%)、HBV感染(13.21%)与药物性肝病(9.43%);SALF为药物性肝病(31.53%)、HEV感染(16.22%)、HBV感染(9.91%);ACLF为HBV感染(90.29%)、酒精性肝病(2.65%)、HBV与HEV重叠感染(2.26%)。常见嗜肝病毒感染者占90.09%(1781例),其中单HBV感染占92.93%(1655例)。在HBV感染者中(1655例),26-55岁患者占77.10%(1276例)。20052007年酒精性肝衰竭患者39例,占酒精性病因患者的81.25%(48例);2006~2007年药物性肝衰竭共23例,占药物性病因的56.10%(41例)。除药物性肝损伤外,其他病因均男性多于女性。三类肝衰竭总治愈、好转率为35.56%,HEV感染性肝衰竭的治愈、好转率高于药物性肝衰竭(x2=4.42,P〈0.05),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类型肝衰竭主要病因不同;HBV感染居肝衰竭病因之首,酒精性、药物性肝衰竭呈上升趋势;HEV感染性肝衰竭治愈、好转率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急性 病因学
原文传递
甘草酸二铵治疗各类肝病629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09
2
作者 王慧芬 苏海滨 +3 位作者 刘鸿凌 季伟 李捍卫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 回顾性观察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治疗中消炎降酶的作用。方法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 15 0mg ,加入 5 %~ 10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ml中静脉点滴 ,治疗轻~中度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药物... 目的 回顾性观察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治疗中消炎降酶的作用。方法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 15 0mg ,加入 5 %~ 10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ml中静脉点滴 ,治疗轻~中度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共 6 2 9例 ,强力宁注射液(10 0ml/d)治疗慢性肝炎 12 7例作为对照 ,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恢复无明显差异 ,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血清胆红素 (SB)的恢复速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 17d时治疗组有 93.3%患者的ALT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为 73.3%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在治疗 10d时治疗组有 86 .7%患者的SB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仅为 4 0 % ,两组有显著差异 (P<0 .0 1)。在治疗 17d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分别为 (4 4 .7± 5 .6 7) g/L和 (4 5 .2±5 .5 6 ) g/L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在本研究中 ,甘草酸二铵治疗组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甘草酸二铵可明显改善病毒性、药物性、酒精性等肝脏急性或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 ,在慢性肝炎组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二铵 治疗 肝病 疗效观察 肝炎
原文传递
《2019年APASL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建议(更新)》要点 被引量:112
3
作者 朱冰 游绍莉 +1 位作者 辛绍杰 《传染病信息》 2019年第4期289-292,298,共5页
本文对《2019年APASL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建议(更新)》中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概念、定义、治疗、预后以及儿童慢加急性肝衰竭等方面推荐意见的更新要点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临床医生能更好地理解新版指南,指导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实践。
关键词 亚太肝病学会 慢加急性肝衰竭 共识
下载PDF
两种国际诊断标准对230例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35
4
作者 许彪 何卫平 +5 位作者 张爱民 陈婧 王国萍 王业东 王慧芬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26-929,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我国药物性肝损害常用的两种国际诊断标准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总结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常用药物的种类。用Danan的药物性肝损害相关评价标准与Mafia评分标准,对23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重新诊断,... 目的分析比较我国药物性肝损害常用的两种国际诊断标准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总结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常用药物的种类。用Danan的药物性肝损害相关评价标准与Mafia评分标准,对23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重新诊断,比较这两种诊断方法的差异。结果230例患者中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常用药物依次为:中药类、抗生素、解热镇痛类、抗结核药、心血管类、保健药、精神类药、皮肤病类、降糖药等。230例患者以Danan的药物性肝损害相关评价进行诊断,有149例(64.8%)为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不能确定的有71例(30.9%),非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10例(4.3%);以Maria评分标准进行诊断,确定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无一例患者,可能性大的有55例(23.9%),不能确定、仅仅为可能的126例(54.8%),可能性小的有33例(14.3%),可除外药物性肝损害的有16例(7.0%)。结论Danan的药物性肝损害相关评价标准与临床诊断符合率比Maria评分标准高,但还需进行改进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药物性 诊断 药物性肝损害 比较
原文传递
中国30个地区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29
5
作者 张爱民 王慧芬 +4 位作者 王海滨 苏海滨 辛绍杰 游绍莉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了解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HB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共2922份HBV感染者血清标本进行基因型检测,同时检测相关病毒学及肝功能生化指标,分析基因型分布特点及... 目的了解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HB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共2922份HBV感染者血清标本进行基因型检测,同时检测相关病毒学及肝功能生化指标,分析基因型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结果2922例HBV感染者中,B、C、B/C、D基因型分别占15.9%、83.5%、0.41%、0.21%,未发现其他基因型。北方地区c基因型占绝大多数,南方地区浙江、江苏地区以c基因型为主,广东、湖南、湖北、江西以B基因型为主。B基因型较c基因型HBV感染者平均年龄小(P〈0.001);C基因型HBV感染者HBeAg阳性率较B基因型高(P=0.023);B基因型HBV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载量较c基因型高(P=0.038);C基因型HBV感染者CHE、ALB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6)。结论中国HBV基因型以B、c基因型为主,仅少量的B/C和D基因型。北方地区以c基因型为主,南方地区c基因型明显减少,部分南方地区以B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HBV感染者年龄较大、HBeAg阳性率高、HBVDNA载量低,病情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型 疾病特征 临床医学
原文传递
3233例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病因特点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刘晓燕 陈婧 +1 位作者 王晓霞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第5期823-825,共3页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病因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3233例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病因、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233例患者中,ALF前三位的病因是:HEV(22.52%)、药物...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病因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3233例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病因、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233例患者中,ALF前三位的病因是:HEV(22.52%)、药物性(18.92%)、HBV(17.12%),SALF为药物性(29.15%)、HEV(14.57%)、HBV(10.55%),而ACLF为HBV(87.75%)、酒精性(3.87%)、HBV重叠HEV(1.64%)。常见嗜肝病毒感染者占总数86.20%(2787例),其中仅单一HBV感染者共2605例,占ACLF的87.75%,占总数的80.56%;其中35~65岁人占76.33%。HEV感染导致肝衰竭呈下降趋势;酒精性及药物性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HAV单独或重叠感染至肝衰竭病例数最少。结论 3233例患者中不同类型肝衰竭主要病因不同;HBV感染居LF病因之首,酒精性、药物性LF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病因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鉴定及其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段学章 王福生 +5 位作者 王敏 庄辉 刘敬超 李捍卫 张玲霞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48-552,共5页
目的 探讨Ⅱ型树突状细胞 (typeII dendriticcells,DC2 )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乙型肝炎 (乙肝 )患者病程、淋巴细胞亚群和HBVDNA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 10 3例乙肝患者 (包括HBV携带者 11例 ,慢性乙肝轻度 35... 目的 探讨Ⅱ型树突状细胞 (typeII dendriticcells,DC2 )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乙型肝炎 (乙肝 )患者病程、淋巴细胞亚群和HBVDNA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 10 3例乙肝患者 (包括HBV携带者 11例 ,慢性乙肝轻度 35例 ,中度 33例 ,重度 13例 ,急性乙肝11例 )和 2 5例健康人 (对照组 )的外周血DC2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患者血常规 ,计算出DC2绝对数 ;用体外灭活的 1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 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并与PBMC进行 2 4h共培养 ,检测上清中DC2的α干扰素产生能力 ;统计分析DC2数量、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对照组外周血DC2占PBMC比例为 0 32 %± 0 13% ,绝对数为 (7 2± 2 4 ) 10 6个 /L。与对照组比较 ,HBV携带者DC2的比例 (0 32 %± 0 12 % )和绝对数 (6 9± 3 4 ) 10 6个 /L无明显下降 ;急性乙肝患者的DC2比例和绝对数下降 ,但无统计学意义 ;而慢性肝炎患者DC2的比例和绝对数随病程加重而降低 ,中、重度肝炎的DC2下降较轻度更为显著。DC2产生α干扰素的功能在急、慢性乙肝患者及HBV携带者均降低 ,各组患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DC2的数量与HBVDNA病毒载量未发现相关性 ,但与自然杀伤 (NK)细胞及CD8+ T数量高低存在正相关。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DC2数量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外周血Ⅱ型 树突状细胞表型 功能鉴定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频率及血清IL-1β、IL-6和IL-10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晨 邢少军 +4 位作者 段学章 柳芳芳 王慧芬 万谟彬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检测未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及其亚群频率和血清IL-1β、IL-6、IL-10水平,以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在20例健康对照人群、1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38例乙型肝炎肝硬... 目的检测未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及其亚群频率和血清IL-1β、IL-6、IL-10水平,以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在20例健康对照人群、1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3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频率、CD4+CD39+Foxp3(+CD39+Treg)细胞和CD4+CTLA-4+Foxp3(+CTLA-4+Treg)细胞频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6和IL-10水平。结果 LC患者Treg细胞频率、CD39+Treg细胞频率、CTLA-4+Treg细胞频率、血清IL-1β、IL-6和IL-10水平均高于正常人(P均<0.01)和CHB患者(P<0.05或P<0.01);失代偿期LC患者Treg细胞频率、CD39+Treg细胞频率、IL-6水平高于代偿期患者(P均<0.01);LC患者Treg细胞频率与CD39+Treg细胞频率(r=0.474,P<0.01)、CTLA-4+Treg细胞频率均呈正相关(r=0.330,P<0.05),Treg细胞频率(r=0.381,P<0.05)、CD39+Treg细胞频率(r=0.333,P<0.05)与TBil呈正相关,Treg细胞频率(r=-0.549,P<0.01)、CD39+Treg细胞频率(r=-0.437,P<0.01)、CTLA-4+Treg细胞频率(r=-0.368,P<0.01)与PTA呈负相关,CD39+Treg细胞频率与AST呈正相关(r=0.406,P<0.05)。结论 Treg细胞及其亚群频率和IL-1β、IL-6、IL-10水平的变化可作为临床初始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辅助检查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调节性T细胞 IL-1β IL-6 IL-10
下载PDF
核苷类似物治疗早中期HBV-ACLF患者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慧芬 +7 位作者 何卫平 刘晓燕 杜宁 黄坤 丁晋标 段学章 陈婧 陈菊梅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 研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早中期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平行对照临床实验设计,设基础治疗组、拉米夫定+基础治疗组及恩替卡韦+基础治疗组三组进行对照观察研究.结果 治... 目的 研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早中期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平行对照临床实验设计,设基础治疗组、拉米夫定+基础治疗组及恩替卡韦+基础治疗组三组进行对照观察研究.结果 治疗1个月时三组生存率相近,但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治疗组临床好转率显著高于基础治疗组;治疗随访6个月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5.8%、60.1%,显著高于基础治疗组42%(P〈0.05).治疗前HBV DNA〉107IU/L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累积生存率高于基础治疗组,治疗前MELD评分〉30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MELD评分≤30患者,但MELD评分〉30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反应性更好.结论 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治疗HBV-ACLF早中期患者可以显著提高治疗1个月的好转率,降低3个月、6个月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肝炎 乙型 核苷类 抗病毒治疗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中药和西药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柳芳芳 段学章 +5 位作者 臧红 郭晓东 申力军 赵攀 辛绍杰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17-319,共3页
目的比较中药和西药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ADILI)的临床特点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药致ADILI患者96例和西药致ADILI患者113例,比较两类药物致ADILI的临床表现、生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异同。结果两组... 目的比较中药和西药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ADILI)的临床特点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药致ADILI患者96例和西药致ADILI患者113例,比较两类药物致ADILI的临床表现、生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异同。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和生化学指标相似,但中药组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为27.1%,显著高于西药组(14.2%,P<0.05);中药组肝组织点状或灶状坏死(93.8%)与西药组(94.7%)表现相似,但中药组中融合性坏死(51.0%)、界面炎(65.6%)和纤维间隔形成(54.2%)显著高于西药组(33.6%、50.4%和37.2%,P<0.05),且汇管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26.0%)较西药组(19.5%,P>0.05)显著。结论中药和西药致ADILI的临床表现与生化学指标与西药所致者相似,但前者自身免疫反应和病理学改变更趋于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中药 西药 病理学 自身免疫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预后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晓燕 王慧芬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07-610,共4页
目的对影响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单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480例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好转治愈组和无效死亡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对影响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单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480例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好转治愈组和无效死亡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将有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3例治愈好转组及347例无效死亡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肝衰竭分期、持续低钠血症、甲胎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肌酐、白蛋白、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出血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性别、家族史、是否首次发病、有无休克血压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凝血酶原活动度、低钠血症、肝性脑病、基础疾病和消化道出血是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χ^2值分别为10.570,15.181,37.041,11.886,4.853,P值均〈0.05)。结论凝血酶原活动度、低钠血症、肝性脑病、基础疾病和消化道出血5个因素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肝炎病毒 乙型 预后 LOGISTIC模型
原文传递
47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刘晓燕 王慧芬 +8 位作者 林方 王海青 刘娜 梁金仙 岳小敬 崔志飞 邓艳 刘丽红 《肝脏》 2008年第5期368-371,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衰竭的病因、肝衰竭类型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47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损肝药物、临床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47例患者中,引起肝衰竭的前三类药物依次是中药(共17例,36.1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衰竭的病因、肝衰竭类型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47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损肝药物、临床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47例患者中,引起肝衰竭的前三类药物依次是中药(共17例,36.17%)、抗结核药(9例,19.15%)、抗菌药物(6例,12.77%);肝衰竭类型以急性(17.02%)、亚急性(80.85%)为主;并发症以肝性脑病、腹水为主;总治愈好转率为26.19%,无效死亡组的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等发生率均高于治愈好转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药物性肝衰竭的主要致病药物有中药(包括成药及汤剂)、抗结核药、抗菌药等,其治愈好转率低下,预后不良,用药过程中应予以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病 肝衰竭 临床特点
下载PDF
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发病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9-423,共5页
肝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功能严重损伤,并发症复杂多样,真菌感染是严重并发症之一,多为肝衰竭晚期表现,严重影响预后,导致病死率显著升高,成为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棘手问题。介绍了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方... 肝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功能严重损伤,并发症复杂多样,真菌感染是严重并发症之一,多为肝衰竭晚期表现,严重影响预后,导致病死率显著升高,成为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棘手问题。介绍了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以降低此类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真菌 感染 危险因素 预后 综述
下载PDF
肝肾综合征329例预后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盛鹏 何卫平 +4 位作者 田琦琦 霍江涛 于晓莉 王慧芬 《传染病信息》 2010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分析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的诱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对2004年1月-2009年7月解放军第三○二及解放军第二六○医院收治的329例H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指标有血清Na+... 目的分析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的诱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对2004年1月-2009年7月解放军第三○二及解放军第二六○医院收治的329例H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指标有血清Na+、Cr、ALB、PTA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forend-stageliver disease,MELD)评分。结果 HRS多发于40~60岁男性,主要发生于乙型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消化道出血为常见诱因。配对t检验显示,HRS发生前后患者血清Na+、Cr、ALB、PTA和MELD评分的变化显著(P均<0.05)。本组患者中好转仅16例(4.86%)。结论 HRS预后极差,好转率<5%;MELD评分变化对HRS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肾综合征 肝功能衰竭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Ⅱ型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段学章 王福生 +3 位作者 王敏 庄辉 李捍卫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和功能变化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33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拉米夫定治疗组14例,干扰素α...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和功能变化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33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拉米夫定治疗组14例,干扰素α治疗组19例。检测患者外周血pDC2的比例、数量和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用体外灭活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并与PBMCs进行24h共培养,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α的产量,以评估pDC2产生干扰素α的能力;统计分析pDC2数量、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α组患者外周血pDC2的比例、数量和产生干扰素α的功能在治疗前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病毒治疗后,拉米夫定组pDC2的比例和数量有提高,伴随自然杀伤(NK)细胞及CD8+T细胞数量的提高;干扰素α组pDC2的比例无明显变化,但pDC2细胞数有提高,同时伴有CD4+T细胞、NK细胞及CD8+T细胞数量的上升。结论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作用机制不同,但均可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pDC2、NK细胞及CD8+细胞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树突状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抗病毒治疗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1型单纯疱疹病毒 慢性乙肝患者 pDC2 CD4+T细胞 干扰素α 拉米夫定 细胞数量 功能变化 治疗前后 NK细胞 PBMCs 培养上清液
原文传递
药物性肝病临床分型和病理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何卫平 许彪 +1 位作者 王慧芬 《肝脏》 2010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病临床分型和病理学特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0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分型,比较不同分型患者血生化、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患者分别占总数的58.5%和38.7%,两者ALT和AL...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病临床分型和病理学特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0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分型,比较不同分型患者血生化、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患者分别占总数的58.5%和38.7%,两者ALT和AL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GGT和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在病理学特点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的临床分型标准与病理学特征并不十分吻合,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分型 病理学
下载PDF
替比夫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3例报道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杜宁 王慧芬 《传染病信息》 2009年第4期254-255,共2页
替比夫定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HBV药物,用于治疗有HBV活动并伴有血清氨基酸转移酶(ALT或AS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活动性病变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我们发现3例服药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不良反应,其中2例住院患者... 替比夫定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HBV药物,用于治疗有HBV活动并伴有血清氨基酸转移酶(ALT或AS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活动性病变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我们发现3例服药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不良反应,其中2例住院患者,1例门诊患者,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周围神经病变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表达FasL蛋白、mRNA及Fas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玲霞 +5 位作者 朱克顺 王松山 赵景民 程云 王慧芬 王琳杰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研究FasL、Fas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FasL多克隆抗体、人工合成FasL寡核苷酸探针对CHB及HBV慢性携带者肝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部分组织同时检测Fas抗原。结... 目的研究FasL、Fas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FasL多克隆抗体、人工合成FasL寡核苷酸探针对CHB及HBV慢性携带者肝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部分组织同时检测Fas抗原。结果肝组织浸润单个核细胞及肝细胞都不同程度检测出FasL蛋白及其mRNA,表达程度随肝脏炎症坏死程度加重而增加。FasL、Fas阳性肝细胞分布及表达程度有一致性。结论经FasL、Fas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在CH致病中起重要作用,不仅存在CTLs介导的细胞免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组织 FASL MRNA 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肝组织Fas,FasL和HBV抗原的表达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慧芬 +3 位作者 朱克顺 张玲霞 王松山 王林杰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 评价Fas和FasL介导细胞凋亡在乙型肝炎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HBV抗原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 6 2例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的Fas、FasL和HBsAg、HBcAg ,并以 6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结果 Fas/FasL在正常肝组织内无表达... 目的 评价Fas和FasL介导细胞凋亡在乙型肝炎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HBV抗原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 6 2例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的Fas、FasL和HBsAg、HBcAg ,并以 6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结果 Fas/FasL在正常肝组织内无表达 ;Fas主要在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质内表达 ,5 8例阳性 (93 5 % ) ;FasL在肝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和肝细胞质内均可见到 ,37例阳性 (5 9 7% )。结论 Fas/FasL的表达程度与肝组织活动性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在乙型肝炎时肝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Fas/FasL表达程度与肝内HBV抗原HBs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抗原 FAS配体 乙型肝炎 发病机理 病理学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柳芳芳 段学章 +6 位作者 臧红 郭晓东 申力军 赵攀 李进 辛绍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10期1918-1921,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生化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分析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型、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生化学指标及病理学特征。结果:20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最常见的致肝...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生化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分析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型、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生化学指标及病理学特征。结果:20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最常见的致肝损伤药物为中药(45.93%),其次为解热镇痛药(NSAIDs)(15.31%)、抗生素(11.96%)。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乏力(72.25%)、纳差(62.68%)、尿黄(61.72%);三种临床类型间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临床类型间生化学指标(ALT、AST、ALP、GGT、TBIL、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特征主要为肝细胞点灶状坏死(94.26%)、混合性炎细胞浸润(83.73%)、凋亡小体(82.30%)、纤维组织增生(68.90%)、肝细胞水样变性(60.29%)。三种临床类型间肝细胞或Kuffer细胞内色素颗粒沉着、融合性坏死及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淤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已成为目前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现用临床分型标准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分型 生化学指标 病理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