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浓度倍增对10种禾本科植物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杨松涛 李彦舫 +1 位作者 玉熹 林金星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7年第9期859-866,共8页
在CO_2正常浓度(350μL/L)和倍增(700μL/L)条件下,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半野生小麦(T.aestivum ssp.tibeticum)、大麦(Hordeum vulgare L.)、野大麦(H.brevisubulatum(Trin.)Link)、水稻(Oryza sativa L.)、野生稻(O.meyeria... 在CO_2正常浓度(350μL/L)和倍增(700μL/L)条件下,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半野生小麦(T.aestivum ssp.tibeticum)、大麦(Hordeum vulgare L.)、野大麦(H.brevisubulatum(Trin.)Link)、水稻(Oryza sativa L.)、野生稻(O.meyeriana subsp.granulata)、谷子(Setaria italica(L.)Beauv)、狗尾草(S.viridis (L.)Beauv)、高粱(Sorghum vulgare Pers.)和玉米(Zea mays L.)等10种禾本科植物幼苗期叶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CO_2浓度倍增条件下,除野大麦和玉米外,其它几种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厚度普遍增加;表皮细胞密度下降(野大麦和谷子的远轴面除外)。其中C_3种类的平均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下降,C_4种类则呈相反趋势。在CO_2浓度倍增条件下,栽培种类表皮细胞密度和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数明显增加,野生种类则呈相反趋势。气孔密度与气孔指数基本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倍增 叶片 形态结构 禾本科 植物
下载PDF
STRUCTURAL RESPONSE OF SOYBEAN LEAF TO ELEVATED CO_2 CONCENTRATION 被引量:26
2
作者 林金星 玉熹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6年第1期31-34,共4页
The effects of CO 2 concentration on the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 characters of soybean (Glycine max) leaf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light microscopy and SEM.It was noticed that exomorphology did not show dra... The effects of CO 2 concentration on the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 characters of soybean (Glycine max) leaf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light microscopy and SEM.It was noticed that exomorphology did not show dramatic change,while stomatal densit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 2 concentration.Under SEM,no epicuticular wax was observed on both abaxial and adaxial sides of the control group as well as on adaxial side of the treatment group.However,leaf surface of abaxial side was noticed to be densely covered with microasterisk epicuticular wax when they were exposed to CO 2 enriched environment.The epicuticular wax deposition was present in equal abundance on both stomatal and nonstomatal areas.Furthermore,leaf thicknes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e largely to the origin of an extra layer of palisade 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CO 2 enrichment might enhance cell division and induce greater quantity of epicuticular wa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Foliar structure CO 2 concentration
下载PDF
中国特有植物金钱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 被引量:36
3
作者 魏学智 玉熹 +1 位作者 林金星 王献溥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9年第A09期73-77,共5页
关键词 金钱松 生物学特性 濒危机制 保护
下载PDF
中国特有植物长苞铁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 被引量:35
4
作者 林金星 玉熹 +1 位作者 王献溥 魏令波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47-152,共6页
长苞铁杉(TsugaIongibracteata)属松科铁杉属,长苞铁杉组(Sect.HeopenceKengetKengf.),为我国特有树种;现正处在濒危状态,已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本文比较系统地综述了长苞铁... 长苞铁杉(TsugaIongibracteata)属松科铁杉属,长苞铁杉组(Sect.HeopenceKengetKengf.),为我国特有树种;现正处在濒危状态,已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本文比较系统地综述了长苞铁杉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染色体核型、地理分布、生长特性及材性、生态学和群落特性等。关于长苞铁杉的分类位置,一直争论不休。作者在比较了各种分类观点后,根据上述特性的分析结果,支持建立长苞铁杉属(Nothotsuga)的主张。最后,文章分析了可能引起长苞铁杉濒危的原因,并提出了两点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苞铁杉 铁杉属 生物学特性 保护措施
下载PDF
伯乐树茎次生木质部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吕静 玉熹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4年第6期459-465,共7页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Hem sl.)茎次生木质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特征为:(1)散孔材,有较明显的生长轮;(2)导管分子多为单穿孔板,少数为梯形复穿孔板,具螺...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Hem sl.)茎次生木质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特征为:(1)散孔材,有较明显的生长轮;(2)导管分子多为单穿孔板,少数为梯形复穿孔板,具螺纹加厚;(3)管胞、纤维-管胞和韧型木纤维同时存在,后两者有的具分隔;(4)木薄壁组织以轮界分布为主;(5)木射线多为大型异形射线,属异形IIB型;(6)缺乏侵填体、树脂道及分泌细胞。对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的系统位置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乐树 次生木质部 系统位置 结构
下载PDF
中国兜被兰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孙同兴 玉熹 郎楷永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57-62,共6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国兜被兰属12种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属植物成熟叶片的上下表皮均具角质层,其表面纹饰有直线形、浅波形、深波形和网状4种类型;有的种表皮细胞垂周壁明显凸起;气孔不具副...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国兜被兰属12种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属植物成熟叶片的上下表皮均具角质层,其表面纹饰有直线形、浅波形、深波形和网状4种类型;有的种表皮细胞垂周壁明显凸起;气孔不具副卫细胞,仅分布在叶片下表面,气孔的外拱盖单层,表面光滑。这些特征在属级水平上较为一致,但也表现出种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兜被兰属 叶表皮 微形态 形态特征
下载PDF
气孔密度与近一个世纪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贺新强 林月惠 +1 位作者 林金星 玉熹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860-862,共3页
研究了 5种中国特有木本植物杜仲、辽东栎、短柄栎、青钱柳和异叶榕 ,气孔密度与近一个世纪大气CO2 浓度升高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随着大气CO2 浓度升高 ,前 3种植物的气孔密度明显降低 ,青钱柳的气孔密度降低不明显 ,而异叶榕... 研究了 5种中国特有木本植物杜仲、辽东栎、短柄栎、青钱柳和异叶榕 ,气孔密度与近一个世纪大气CO2 浓度升高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随着大气CO2 浓度升高 ,前 3种植物的气孔密度明显降低 ,青钱柳的气孔密度降低不明显 ,而异叶榕的气孔密度变化与CO2 浓度变化无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气孔密度 大气 二氧化碳浓度
原文传递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Secondary Wall Formation in the Stem Fiber of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被引量:22
8
作者 贺新强 王幼群 +1 位作者 玉熹 林金星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10期1003-1008,共6页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secondary wall formation of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fiber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Fiber developed initially with the elongation of cells containing...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secondary wall formation of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fiber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Fiber developed initially with the elongation of cells containing ribosomes, mitochondria and Golgi bodies in the dense cytoplasm. During the wall thickening, the number of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Golgi bodies increased apparently. There were two kinds of Golgi vesicles, together with the ones from endoplasmic reticulum formed transport vesicles. Many microtubules were arranged parallel to the long axis of the cell adjacent to the plasmalemma. Along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iber, polylamellate structure of the secondary wall appeared, with concurrent agglutination of chromatin in the nucleus, swelling and disintegration of organelles, while cortical microtubules were still arranged neatly against the inner side of plasmalemma. Lomasomes could be observed between the wall and plasmalemm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rganelles, such as Golgi bodies together with small vesicles,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lomasomes, played the key role in the thickening and lignification of the secondary wall of bamboo fiber, though cortical microtubules were correlative with the process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wall formation ULTRASTRUCTURE ORGANELLE FIBER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沙地白扦年轮生长指数的变异内蒙古草原沙地白扦年轮生长指数的变异 被引量:20
9
作者 梁尔源 邵雪梅 +1 位作者 玉熹 林金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0-194,共5页
运用响应函数、相关函数、单年分析等树木年轮气候学的方法 ,研究了锡林河流域草原沙地上白扦年轮生长指数的变异。结果表明 :白扦的生长对环境的变化相当敏感 ,当年 9月至上年 8月的月平均温度和月降雨量解释年轮宽度方差量的约 70 % ... 运用响应函数、相关函数、单年分析等树木年轮气候学的方法 ,研究了锡林河流域草原沙地上白扦年轮生长指数的变异。结果表明 :白扦的生长对环境的变化相当敏感 ,当年 9月至上年 8月的月平均温度和月降雨量解释年轮宽度方差量的约 70 % ;白扦当年的生长量与上年 9月、当年 2月、5月的降雨量之间具明显的正相关性 ,而与当年 5月的大气温度具显著负相关关系。由于沙地具有渗透性较强和防止土壤深层水分蒸发的特点 ,特别是上年 8~10月的降雨可部分保存于沙地内 ,便于植物下年利用。由此认为 ,在沿锡林河流域中部的沙带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扦 年轮 沙地 内蒙古草原 生长指数 气候条件
下载PDF
小麦芒和旗叶叶绿体结构及低温荧光发射光谱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寒冰 玉熹 +3 位作者 白克智 匡廷云 周馥 林金星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7-101,共5页
本文对“京 4 11”和“京冬 8”两个小麦品种芒和旗叶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低温荧光特性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芒有发育较好的叶绿体 ,其单个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较少 ,体积小 ,基粒垛叠整齐 ,基粒片层少 ,但其片层比旗叶的... 本文对“京 4 11”和“京冬 8”两个小麦品种芒和旗叶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低温荧光特性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芒有发育较好的叶绿体 ,其单个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较少 ,体积小 ,基粒垛叠整齐 ,基粒片层少 ,但其片层比旗叶的宽。其中高产品种“京冬 8”芒的基粒及其片层均较“京 4 11”多。通过低温 (77K)荧光发射光谱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品种的芒和旗叶的F6 86 /F734 值存在差别 ,如高产品种旗叶的F6 86 /F734 比其芒高 ,而在对比品种芒中F6 86 /F734 的值比旗叶高 ;两个品种芒的F6 86 /F734 值差别不大。本文还讨论了芒的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小麦 旗叶 叶绿体 超微结构 低温(77K)荧光发射光谱
下载PDF
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崖柏的木材结构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唐熙 李振宇 玉熹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9-153,共5页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对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崖柏的木材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特征为:生长轮中早材至晚材急变,晚材带较窄;轴向管胞较短,平均长度1.61±0.22mm(早材管胞)至1.74±0.26mm(晚材管胞),具缘纹孔单列,在...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对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崖柏的木材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特征为:生长轮中早材至晚材急变,晚材带较窄;轴向管胞较短,平均长度1.61±0.22mm(早材管胞)至1.74±0.26mm(晚材管胞),具缘纹孔单列,在纹孔缘外表面及其周围偶见少量稀疏瘤状物;交叉场纹孔为杉木型,2~6(8)个;木射线单列,高1~11(2~5)个细胞,每平方毫米具65~70条木射线,端壁节状加厚和凹痕均较明显;木薄壁组织细胞多分布在晚材带中,端壁节状加厚略明显。崖柏与该属的木材结构特征基本相符。在讨论中还与崖柏属其余4个种的木材结构特征作了详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柏 木材结构 管胞 具缘纹孔 交叉场 扫描电镜
下载PDF
植物凯氏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吴小琴 朱锦懋 +2 位作者 王钦丽 玉熹 林金星 《植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2-309,共8页
凯氏带是植物内皮层细胞径向壁和横向壁的带状增厚部分 ,近年来对其细微结构、化学成分、生理功能以及在植物体的存在部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凯氏带上述诸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一详尽的论述 ,同时还着重对... 凯氏带是植物内皮层细胞径向壁和横向壁的带状增厚部分 ,近年来对其细微结构、化学成分、生理功能以及在植物体的存在部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凯氏带上述诸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一详尽的论述 ,同时还着重对凯氏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作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凯氏带 研究进展 内皮层 结构 功能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花粉管细胞壁结构及胞质运动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郝怀庆 王钦丽 +2 位作者 陈艳梅 玉熹 林金星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0-279,共10页
花粉管的极性顶端生长是将雄配子体运输到子房的过程 ,在高等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花粉管的生长过程包括许多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花粉管细胞壁的合成和胞质运动。本文就细胞壁的结构及组成 ,生殖细胞和营养核的移位 ,... 花粉管的极性顶端生长是将雄配子体运输到子房的过程 ,在高等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花粉管的生长过程包括许多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花粉管细胞壁的合成和胞质运动。本文就细胞壁的结构及组成 ,生殖细胞和营养核的移位 ,细胞器以及分泌小泡的运动等方面作了较全面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管 细胞壁 结构 胞质运动 顶端生长 分泌小泡
下载PDF
4种作物部分非叶器官气孔频度及其在光合作用中的意义(英文)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寒冰 白克智 +2 位作者 玉熹 匡廷云 林金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1-354,共4页
通过对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大豆 (Glycinemax (L .)Merrill)、油菜 (BrassicanapusL .)和玉米 (ZeamaysL .)等 4种作物部分非叶器官 (油菜和大豆的豆荚 ;小麦的外稃和玉米的苞叶 )的气孔频度、气孔大小和气孔指数进行了比较研... 通过对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大豆 (Glycinemax (L .)Merrill)、油菜 (BrassicanapusL .)和玉米 (ZeamaysL .)等 4种作物部分非叶器官 (油菜和大豆的豆荚 ;小麦的外稃和玉米的苞叶 )的气孔频度、气孔大小和气孔指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 ,上述作物非叶器官的气孔频度均较对应叶低 ;而气孔大小和气孔指数则变化较大。其中油菜和大豆非叶器官气孔的直径通常比对应叶大 ,小麦和玉米非叶器官的气孔直径则较小 ;大豆和油菜的非叶器官气孔指数比对应叶小 ,而玉米却较对应叶大。另外 ,还着重讨论了非叶器官的气孔频度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并提出了在非叶器官中可能存在与已知光合途径不同的光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非叶器官 气孔频度 光合作用 小麦 大豆 油菜 玉米
下载PDF
CO_2浓度加倍对辽东栎维管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梁尔源 玉熹 林金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05-510,共6页
以辽东栎 (Quercus liaotungensis)的 13年生幼树为材料 ,分别培养在大气 CO2 浓度加倍 (70 0μl· L- 1 )与对照 (35 0 μl· L- 1 )的开顶式熏气室中 ,研究 CO2 浓度升高对其茎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 以辽东栎 (Quercus liaotungensis)的 13年生幼树为材料 ,分别培养在大气 CO2 浓度加倍 (70 0μl· L- 1 )与对照 (35 0 μl· L- 1 )的开顶式熏气室中 ,研究 CO2 浓度升高对其茎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 CO2 浓度加倍处理的两个生长季内 ,辽东栎的年轮宽度明显增加 ,为对照的 30 0 %~ 370 % ,其中晚材宽度的增加更为显著 ,为对照的 75 0 %~ 830 %。另外 ,晚材中导管的密度和径向直径分别比对照增加 5 0 %和 2 0 % ;木纤维细胞的比例约为对照的 170 %。但早材的导管分子和木纤维细胞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在 CO2 浓度加倍条件下 ,辽东栎的次生韧皮部中含晶韧皮薄壁细胞的数目 ,每条韧皮纤维切向带中韧皮纤维细胞的数目 ,以及韧皮纤维长度均有显著增加 (p≤ 0 .0 5 )。相反地 ,韧皮纤维细胞的直径和筛管分子长度却无明显变化。值得提出的是 ,在 CO2 浓度加倍的条件下 ,次生韧皮部的宽度、筛管分子的直径、以及每年形成的韧皮部细胞总数分别为对照的 82 %、87%和 80 %。综上所述 ,大气 CO2 浓度加倍对辽东栎次生木质部的生长发育具明显的正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CO2浓度 次生木质部 次生韧皮部 结构
下载PDF
中国兜被兰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分类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席以珍 郎楷永 玉熹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8年第6期496-502,共7页
兜被兰属Neotianthe全世界共约12种,中国均有分布,其中9种为我国所特有。本属花粉形态和组成都很特殊,它是由许多单粒花粉粘结在一起形成复合花粉———花粉小块,其形状一般为狭长的三棱锥体形。外壁表面具5种纹饰类... 兜被兰属Neotianthe全世界共约12种,中国均有分布,其中9种为我国所特有。本属花粉形态和组成都很特殊,它是由许多单粒花粉粘结在一起形成复合花粉———花粉小块,其形状一般为狭长的三棱锥体形。外壁表面具5种纹饰类型:(A)近光滑,或具十分微弱的小凹陷;(B)外壁具穿孔状纹饰;(C)外壁具沟渠状纹饰;(D)外壁具拟网状纹饰;(E)具典型的网状纹饰。本属有些种类,例如:N.calcicola,N.monophyla,N.pseudodiphylax和N.cuculata等4种在分类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分类学家把N.calcicola,N.monophyla,N.pseudodiphylax3种均归并于N.cuculata。孢粉学资料表明上述4个种花粉特征完全不同,因此,上述4种仍应各自独立为种。最后,强调指出N.camptoceras的花粉形状和外壁纹饰等特征在本属为特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形态 分类意义 兜被兰属 中国
下载PDF
中国特有植物篦子三尖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 被引量:12
17
作者 周煜 玉熹 +1 位作者 林金星 王献溥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9-254,共6页
本文综述了我国特有植物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oliveriMast.)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外部形态特征、苗端、幼茎、叶、树皮、木材的内部结构、生殖生物学特性、花粉形态、化学成分、地理分布和分类地位等,最... 本文综述了我国特有植物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oliveriMast.)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外部形态特征、苗端、幼茎、叶、树皮、木材的内部结构、生殖生物学特性、花粉形态、化学成分、地理分布和分类地位等,最后初步分析了篦子三尖杉的濒危机制,并提出了几项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杉 生物学特性 保护措施
下载PDF
水松生物学特性及保护(综述) 被引量:11
18
作者 韩丽娟 玉熹 +1 位作者 林金星 王献溥 《亚热带植物通讯》 1997年第1期43-47,共5页
本文全面地综述水松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其内部结构包括苗端、叶片、树皮、木材结构、雌雄配子体和胚胎发育、花粉和染色体。此外,还概述水松的地理分布、生态学与群落学特征。初步分析水松的濒危原因,提出具体保护措施。
关键词 水松 生物学特性 濒危机制 保持措施
下载PDF
Ovule Development, Formation of Pollination Drop and Pollination Process in Taxus chinensis (Taxaceae) 被引量:11
19
作者 邢树平 陈祖铿 +2 位作者 玉熹 周馥 林金星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2期126-132,共7页
Pollen morphology and hydration, ovule development, formation of pollination drop and the pollination process of Taxus chinensis (Pilg.) Rehd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ture pollen was ... Pollen morphology and hydration, ovule development, formation of pollination drop and the pollination process of Taxus chinensis (Pilg.) Rehd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ture pollen was one_celled, irregular in shape, nonsaccate, and the surface was covered with orbicules. When pollen became hydrated, the intine swelled and the exine bursted. The exine usually remained on the surface of water or on the pollination drop all the time, while the rest portion of the pollen sank into the drop of water or the pollination drop. In the late August, the down_curved female buds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field trees. The downturning of the female buds was an characteristic feature discriminating from the vegetative buds. At this stage ovular primordium was present in the female bud with a dome_shaped nucellar primordium encircled by a rudimentary integument. The integument grew fast and overgrew the nucellus. In the March of the following year, the ovule formed a micropylar canal about 1?000 μm in length, 200-300 μm in width. Except the micropyle, the other part of the ovule was enclosed by 20-25 scales.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the ovule development, the nucellar surface clearly showed cell configuration; but a membrane_like structure covering the nucellar apex appeared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ovule development, and subsequently broke down with nucellar cell disintegration before pollen shedding. The disintegrated cell products might partak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ollination drop. Before and during pollination, the nucellar cells contained abundant mitochondria, endospermic reticulum and dictysomes with vesicles; the plasma membrane was undulated and there was no accumulation of electron_dense substances in the pericytoplasm. Pollination drops usually occurred at night, and disappeared by noon in the field tree. 15 days before pollination, the in vitro ovules from the field trees already had the capability of producing pollination drops, which could last for 4-5 days indoors. Howe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xus chinensis POLLEN ovule development nucellar ultrastructure pollination drop
下载PDF
手参属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席以珍 郎楷永 玉熹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37-140,共4页
首次报道了兰科的手参属Gymnadenia国产 5种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 ,并与邻近的兜被兰属Neottianthe花粉进行了对比研究。前者花粉小块形状大多不规则 ,少数为三棱锥体形 ;而后者花粉小块大多形状为三棱锥体形 ,少数形状不规则。手参... 首次报道了兰科的手参属Gymnadenia国产 5种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 ,并与邻近的兜被兰属Neottianthe花粉进行了对比研究。前者花粉小块形状大多不规则 ,少数为三棱锥体形 ;而后者花粉小块大多形状为三棱锥体形 ,少数形状不规则。手参属花粉外壁表面具很细微的小穿孔、皱波状 ,小穴和小穿孔与沟渠状纹饰共存 ,或沟渠状等 ;而兜被兰属外壁表面纹饰明显 ,具有 5种类型 :( 1 )小穿孔 ,( 2 )表面近光滑 ,( 3)沟渠状 ,( 4 )拟网状 ,( 5)典型的网状纹饰。手参属花粉表面具粘丝 ,而兜被兰属花粉表面没有发现粘丝。此外 ,本文还探讨了手参属和兜被兰属两属花粉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形态 手参属 兰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