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痛的历史与文化反思——读李佩甫长篇小说《羊的门》 被引量:7
1
作者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42-46,共5页
《羊的门》所描绘的呼家堡四十年的社会风貌 ,既是现代中国社会的写照 ,更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进程的高度浓缩。呼天成奇迹般地使呼家堡富甲一方、对呼家堡百姓的成功“驯化” ,及其对外的“人场”经营 ,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精髓与自然... 《羊的门》所描绘的呼家堡四十年的社会风貌 ,既是现代中国社会的写照 ,更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进程的高度浓缩。呼天成奇迹般地使呼家堡富甲一方、对呼家堡百姓的成功“驯化” ,及其对外的“人场”经营 ,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精髓与自然哲学大智慧的有机结合。呼天成遂成为中国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传统政治家的艺术典型。作品的深刻之处 ,更在于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展开对中国社会严峻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探寻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佩甫 长篇小说 《羊的门》 政治哲学 愚智 文化模式
下载PDF
淮河文化精神结构与历史蜕变考察 被引量:6
2
作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31,共16页
依芮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理论视角,文明时代3000多年的淮河文化发展历程,可以唐宋为大致分界,分为前期与后期两大历史阶段。前期自春秋战国至隋唐,约1600年历史,又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汉淮南国时期和魏晋三个时段。在前期历史阶段,淮河... 依芮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理论视角,文明时代3000多年的淮河文化发展历程,可以唐宋为大致分界,分为前期与后期两大历史阶段。前期自春秋战国至隋唐,约1600年历史,又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汉淮南国时期和魏晋三个时段。在前期历史阶段,淮河文化大传统以其多元思想成果与独特的人文精神,引领淮河文化走向辉煌。然而,两宋以后到近现代,淮河文化的“大传统”逐步衰落,民间文化“小传统”逐步成长壮大,最终一枝独秀。淮河文化“衰落”的过程是漫长的,蜕变的原因是复杂的。现阶段淮河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体现在文化扶贫、文化产业、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三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文化 芮德菲尔德 大传统与小传统 文化模式 道体儒用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大军 高同纯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57,共4页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既有别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也不等同于中国文化成果展览。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总结出这门课程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以精神变革把...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既有别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也不等同于中国文化成果展览。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总结出这门课程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民族文化特性及其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从而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本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原则 文化模式 精神统摄 价值系统 文化传统
下载PDF
文化模式视野中的中西文化比较——评刘承华先生《文化与人格》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达敏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25-28,共4页
刘承华先生的《文化与人格》一书创造性地运用鲁斯·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说,形成自己“文化模式—文化成果”的理论构架,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文章认为,特定的人格结构模式是某种文化的精髓,它决定了特定的文化模式,而这种文化... 刘承华先生的《文化与人格》一书创造性地运用鲁斯·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说,形成自己“文化模式—文化成果”的理论构架,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文章认为,特定的人格结构模式是某种文化的精髓,它决定了特定的文化模式,而这种文化模式又决定着其外在纷繁具体的文化形态(文化成果)、人的发展格局及特征,这就抓住了中西文化比较的“枢纽”,使中西文化比较最大限度地跳出“个别”,上升到“一般”,具有创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模式 人格结构模式 文化形态
下载PDF
“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从夏志清到王德威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之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6-149,共14页
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外华裔学术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感时忧国"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意涵,同时以西方"新批评"理论为审美标准,使其文学史叙述具有开创... 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外华裔学术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感时忧国"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意涵,同时以西方"新批评"理论为审美标准,使其文学史叙述具有开创范式意义。李欧梵在"感时忧国"大传统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个性主义、浪漫主义展开研究。王德威则以非历史主义的"假想叙事",视晚清小说自发而杂芜的"求新求变"之"众声喧哗",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真正起点,从而颠覆"五四"新文学相应的历史地位。秉持截然不同的现代性核心意涵,便构建出完全不同历史景观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王德威 感时忧国 多重现代性 假想叙事
下载PDF
《玉梨魂》:打开现代国人情感解放的“潘多拉盒子” 被引量:3
6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5-90,共6页
在近世中国漫长的"人"的解放历程中,徐枕亚的《玉梨魂》标志着在传统文化语境下个性解放历史趋向终结之际,新时代"人"的解放历程的开端。继《西厢记》、《牡丹亭》之后,它重新打开了国人情感解放的"潘多拉盒子... 在近世中国漫长的"人"的解放历程中,徐枕亚的《玉梨魂》标志着在传统文化语境下个性解放历史趋向终结之际,新时代"人"的解放历程的开端。继《西厢记》、《牡丹亭》之后,它重新打开了国人情感解放的"潘多拉盒子",实现了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与超越,为日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和"伦理的觉悟"奠定了深广的社会情感基础。情感启蒙和"情"的解放是"人"的解放和人格建构历程中初始而且最关键的环节,《玉梨魂》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审美意义就在于此。同时,作品还生动描写了在情感解放与伦理觉悟的特定"历史时差"间隙之中,主人公情浓志弱的精神风貌,真实地记录了这个难以为后人理解的"历史瞬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梨魂》 情感解放 思想启蒙 伦理觉悟 “人”的解放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个性解放与反叛传统的形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达敏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9,共10页
个性主义精神的确立,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个性精神直到明代才开始形成独立的文学思潮。晚清时期,中国思想先驱融会中西建立的现代"人学",成为现代中国文学个性主义精神的文化资源。"五... 个性主义精神的确立,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个性精神直到明代才开始形成独立的文学思潮。晚清时期,中国思想先驱融会中西建立的现代"人学",成为现代中国文学个性主义精神的文化资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精神,开创中国文学新纪元,并将其凝结成新的文学传统。20世纪20至40年代文学的个性解放传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是向左转,在"革命加恋爱"模式下,"革命"逐渐消弭"个性";二是以丁玲、巴金、曹禺等为代表,沿着"五四"道路把个性主义精神发扬光大;三是向右转,"京派文学"在原始主义价值取向中对个性解放作出新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个性解放 现代文学 人文精神
原文传递
两种艺术展现 两种境界的“活着”——余华小说《活着》与同名电影改编作品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58-64,共7页
余华的小说《活着》问世不久,张艺谋就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两者在国际上都获得奖项,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但两者在题旨或审美意蕴上显示出重大差异。余华的《活着》本着先锋文学"为内心写作"、极端化写作原则,通过一系列&q... 余华的小说《活着》问世不久,张艺谋就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两者在国际上都获得奖项,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但两者在题旨或审美意蕴上显示出重大差异。余华的《活着》本着先锋文学"为内心写作"、极端化写作原则,通过一系列"死亡"的描写,凝结出福贵式的生命意识与人生哲学,显示出形而上哲思品格,是一首现代主义哲理诗。电影《活着》则本着写实主义文学观,着眼于形而下人生苦难的展示与现代历史的反讽,精彩地演绎了原著的"苦难"故事,但其"大团圆"结局及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美学原则,消解了原著的思想意蕴,减弱了社会批判力度,因而其思想深度与审美境界都逊色于原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张艺谋 《活着》 生存哲学 思想深度
下载PDF
林纾哭陵辩 被引量:1
9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8,共11页
20世纪初,林纾因与五四新文化阵营的激烈论战和他前后11次以“沧海孤臣”身份哭拜光绪陵的独特举动而被人们视为时代的落伍者、封建遗老,遭到新文化阵营和后世文学史家的否定和唾弃。本文试图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文化人格等不同侧面... 20世纪初,林纾因与五四新文化阵营的激烈论战和他前后11次以“沧海孤臣”身份哭拜光绪陵的独特举动而被人们视为时代的落伍者、封建遗老,遭到新文化阵营和后世文学史家的否定和唾弃。本文试图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文化人格等不同侧面对林纾丰富的思想与感情世界进行剖析,尽量接近一个真实的林纾,而不是如许多学人秉承先验的政治理念对林纾进行粗暴的政治判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哭陵 遗老 历史坐标 文化人格 行为艺术
下载PDF
情与礼之间的矛盾——论林纾言情小说的创作及其审美意蕴 被引量:2
10
作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27-34,共8页
林纾中年后创作的短篇言情小说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文化心态和社会理念。辛亥革命前后的道德失范、世风日下,使曾经疏离传统礼教、憧憬个性解放的林纾陷入困惑和迷惘之中,中年后不得不以重新认同传统价值观念来寻求混乱时局下中国社会的... 林纾中年后创作的短篇言情小说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文化心态和社会理念。辛亥革命前后的道德失范、世风日下,使曾经疏离传统礼教、憧憬个性解放的林纾陷入困惑和迷惘之中,中年后不得不以重新认同传统价值观念来寻求混乱时局下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坐标。为"匡正"世风,他以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式的审美情趣精心营造情与礼和谐的审美王国,小心探求两者的相通相融之路。但许多作品却恰恰在"和谐"境界中暴露了情与礼矛盾的不可调和,表露了作者的"顾此失彼"的尴尬,从而艺术地展现了新旧交替时代,在文化冲突与撕扯下的林纾真实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言情小说 审美意蕴
下载PDF
十字路口上的悲凉与迷惘——浅谈白先勇小说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2
11
作者 《皖西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83-86,共4页
白先勇代表作《台北人》和《纽约客》小说集,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抒写了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他继承中国古典感伤文学凄婉温柔的文学气质,把20世纪那特定动乱年代处于颓势的中国各阶层人们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历史哲... 白先勇代表作《台北人》和《纽约客》小说集,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抒写了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他继承中国古典感伤文学凄婉温柔的文学气质,把20世纪那特定动乱年代处于颓势的中国各阶层人们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历史哲学和文化高度进行审美观照,意在充分表现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悲天悯人的文化情结及其忧郁感伤之美,使当代中国文学得以拥有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园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沧桑 文化乡愁 忧郁感伤之美
下载PDF
一个被历史性误读的艺术典型——重读王蒙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被引量:2
12
作者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0-15,共6页
长期以来,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的刘世吾形象被人们作为官僚主义典型进行解读,这实际上是由于小说主人公之一的林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的"内部视角"和评论者庸俗社会学文艺理念的"外部视角"交织下的&... 长期以来,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的刘世吾形象被人们作为官僚主义典型进行解读,这实际上是由于小说主人公之一的林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的"内部视角"和评论者庸俗社会学文艺理念的"外部视角"交织下的"双重盲区"造成的历史性误读所致。突破这"双重盲区",以审美态度对小说文本重新解读,就会发现一个迥然不同的刘世吾,体味出表层文本下所蕴涵的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巨大的审美价值。这又恰恰得益于林震的"内部视角"对生活的忠实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视角 双重盲区 “理想主义的陶醉” “年轻人” 官僚肌体
下载PDF
中国文化发展史分期问题新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3-180,310-311,共8页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分期问题,不仅仅是外在具体历史时段的划分,更意味着对文化特质及其变迁内在规律的认识。学者们由于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考察视角,其历史时段的划分也相去甚远。根据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我们中国文化概论精品...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分期问题,不仅仅是外在具体历史时段的划分,更意味着对文化特质及其变迁内在规律的认识。学者们由于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考察视角,其历史时段的划分也相去甚远。根据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我们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以内在文化精神的蜕变为枢纽,把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划分为萌发时期、轴心时期、帝国时期、转型时期四大历史时段。这也显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的基本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分期 文化模式 内在精神 殷周变革 文化转型
下载PDF
精致春梦里的享乐人生与孱弱人格——狭邪小说经典文本研究之《青楼梦》 被引量:1
14
作者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3-58,共6页
《青楼梦》作为清末落魄文人进行自我心理抚慰的"白日梦",其基本审美格调是虚幻与矫情。占有众多美人,放纵自然情欲,尽情享乐人生,是其核心价值观念;才情诗酒,仕宦功名,是其华美的社会与文化包装;超越个体生命,永享花国众美,... 《青楼梦》作为清末落魄文人进行自我心理抚慰的"白日梦",其基本审美格调是虚幻与矫情。占有众多美人,放纵自然情欲,尽情享乐人生,是其核心价值观念;才情诗酒,仕宦功名,是其华美的社会与文化包装;超越个体生命,永享花国众美,则是作者"白日梦"的根本追求;道教的享乐主义,是其人生哲学。主人公的"花国人生"及其品行,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世文化享乐主义人生哲学和颓废、孱弱的精神品格及女性化的文化气质。因而《青楼梦》揭示了近世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于精致典雅中腐化沦落。它使人深思:在传统文化土壤中,即使打破了礼教束缚,中国社会就能自然而然实现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日梦 享乐主义 孱弱 颓废 文化品格
下载PDF
深邃的“密码之箱”——浅谈《白鹿原》中一组意象的历史内涵
15
作者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4-16,共3页
从内在意韵看,《白鹿原》的框架结构由白鹿、白狼、鏊子三个意象构成。白鹿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诗意再现,凝结着其独特的精神品格。社会革命运动在白鹿原族人中化为“白狼喋血”的可怕传说,与当年阿Q脑海中“白盔白甲”的幻想形异而... 从内在意韵看,《白鹿原》的框架结构由白鹿、白狼、鏊子三个意象构成。白鹿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诗意再现,凝结着其独特的精神品格。社会革命运动在白鹿原族人中化为“白狼喋血”的可怕传说,与当年阿Q脑海中“白盔白甲”的幻想形异而质同。而“鏊子”之喻,不仅揭示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性的东西,同时更揭示出传统势力与革命相对立的更深层的“秘密”。从“白鹿”到“鏊子”,作品形象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迂回曲折的悲剧性历史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家族文化 历史轨迹 社会背景 思想文化背景 历史密码
下载PDF
率性人生图 美满群芳谱——清末民初狭邪小说文本研究之《绘芳录》 被引量:1
16
作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4-70,共7页
在清末早期狭邪小说中,《绘芳录》无论从思想、审美意蕴还是艺术成就上,都不逊色于其同时代的其他"狭邪小说"。它生动地描绘了一批清代名士淡泊名利、率性任性的诗意人生,表达了不为物役、保持真我的人生哲学,体现出中国传统... 在清末早期狭邪小说中,《绘芳录》无论从思想、审美意蕴还是艺术成就上,都不逊色于其同时代的其他"狭邪小说"。它生动地描绘了一批清代名士淡泊名利、率性任性的诗意人生,表达了不为物役、保持真我的人生哲学,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中道和谐、率性本真的文化精神。"绘芳园"作为全书的核心意象,是这种儒道互补人生哲学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绘芳录》与其说是一部狭邪小说,不如说是以"狭邪"为线索的世情小说、人生小说,文化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明初 狭邪小说 《绘芳录》 儒道互补 人生哲学
下载PDF
在困惑中徘徊与寻觅——重读张承志中篇小说《黑骏马》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玲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51-53,共3页
张承志的《黑骏马》以一出爱情悲剧为形式 ,展现了蒙古民族在历史转折之际的自我审视、文化追寻及抉择。具有令人回味不尽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 张承志 《黑骏马》 集体无意识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传统的形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达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76,共8页
在中国文学现代传统谱系中,大众化传统是重要的传统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传统的形成及其演变,一方面经历了19世纪后期民族语文革新思潮、世纪之交的"三界革命"和"五四"新文学运动历史发展三步曲,同时也经历了由... 在中国文学现代传统谱系中,大众化传统是重要的传统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传统的形成及其演变,一方面经历了19世纪后期民族语文革新思潮、世纪之交的"三界革命"和"五四"新文学运动历史发展三步曲,同时也经历了由"白话文学"文体形式层面向"平民文学"美学精神层面的逐步深入与升华过程。"平民文学"观念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和新文学创作实践中的形成,标志着大众化文学传统核心价值观念的最终确立,显示出它凝结过程的"历史完成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化传统 三界革命 白话文学 平民文学 工农兵文学
下载PDF
中国文学现代传统形成的路径和结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达敏 《理论建设》 2015年第5期49-58,共10页
中国文学"现代传统"从"古代传统"中脱颖而出,从萌芽到形成标示出三个历史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中西文化的交汇时代、世纪之交的新旧"过渡时代"、"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成长的"轴心时代"... 中国文学"现代传统"从"古代传统"中脱颖而出,从萌芽到形成标示出三个历史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中西文化的交汇时代、世纪之交的新旧"过渡时代"、"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成长的"轴心时代"。其演变结果,是构建了中国文学现代传统谱系的"结构图"。现代民族国家诉求与人的解放诉求是这一谱系的"精神本源",由此展开而形成了"思想-文化传统"与"艺术-美学传统"两大系统。前者包括启蒙-教化传统、个性解放传统、大众化传统、继承-借鉴传统;后者主要是现实主义传统、浪漫主义传统与现代主义传统。研究中国文学现代传统形成的路径及其理论的有机构成,意在从根本上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精神运动轨迹"与"精神结构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统 思想-文化传统 艺术-美学传统 路线图 结构图
下载PDF
林纾“落伍”问题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25,共9页
长期以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 ,林纾因与五四新文化阵营之间激烈的论战而被视为封建复古派 ,遭到严厉批判和唾骂。至今 ,人们仍判其思想在五四时代是守旧落伍的。这已成为林纾研究中一个难以逾越的“坎”。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 ,结... 长期以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 ,林纾因与五四新文化阵营之间激烈的论战而被视为封建复古派 ,遭到严厉批判和唾骂。至今 ,人们仍判其思想在五四时代是守旧落伍的。这已成为林纾研究中一个难以逾越的“坎”。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 ,结合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 ,阐明林纾坚守文化保守立场 ,自有其历史与文化意义。循着革命思维模式 ,为了开辟中国历史与文化“新纪元” ,五四新文化人急于埋葬一个“旧”世界 ,因而急盼“敌人”出现 ,以便造成激烈的思想论战。他们诱出了林纾与之论战 ,遂制造了“打退封建复古派疯狂反扑”的现代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复古派 坚守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新文化 封建 疯狂 中国近代社会 论战 中国历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