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1
作者 孟敬慈 王国栋 +7 位作者 曹光兰 赵美玲 赵延彤 薛振山 刘波 朴文华 姜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7,共13页
明确大尺度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生态学及生物地理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对于预测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响应和制定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保护方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明确大尺度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生态学及生物地理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对于预测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响应和制定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保护方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野外调查数据,结合气候、地理、土壤等环境因子,探讨了中国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的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总体表现为亚热带湿润区和温带湿润半湿润区较高,青藏高原区、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和滨海区较低的特点;(2)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年降水、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年均温、最冷月最低温、土壤pH值、海拔之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3)土壤因子特别是土壤pH值是影响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分别为淹水状况、气候因子和地理因子;(4)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因子、淹水状况和气候因子直接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而地理因子通过调控土壤因子、淹水状况与气候因子间接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总体而言,中国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具有空间异质性,其分布格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土壤因子是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关键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丰富度 芦苇沼泽 分布格局 土壤因子
原文传递
鸭绿江流域跨国界地区水土保持功能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常馨悦 董禹麟 +5 位作者 包广道 苗正红 任志彬 张达 冯恒栋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以跨境的鸭绿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采用遥感解译、InVEST模型等手段,定量分析1988—2018年鸭绿江流域水土保持功能的变化,探讨二者间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林地及耕地为流域内主要用地类型,2018年中国一侧、朝鲜一侧林地覆... 以跨境的鸭绿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采用遥感解译、InVEST模型等手段,定量分析1988—2018年鸭绿江流域水土保持功能的变化,探讨二者间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林地及耕地为流域内主要用地类型,2018年中国一侧、朝鲜一侧林地覆盖率分别为76.78%和75.84%;而耕地覆盖率分别为20.02%和21.63%。近30年来,流域水田面积变化率最大,中国、朝鲜两侧分别增长了330.63%和127.52%。1988—2018年间流域中国一侧产水量增加118.40×10^(8) mm,朝鲜一侧产水量增加33.76×10^(8) mm;1988—2018年间流域中国一侧土壤保持量增加111.71×10^(8) t,朝鲜一侧土壤保持量增加102.61×10^(8) t。流域中国一侧水土保持功能呈现明显的协同关系,朝鲜一侧水土保持功能呈现协同—权衡—协同的变化态势。本研究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InVEST模型 鸭绿江 跨国界地区 时空格局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热岛效应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任志彬 +4 位作者 董禹麟 付尧 郭玉洁 毛之夏 常馨悦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34-1545,共12页
基于长期不透水面和MODIS地表温度数据,分析2000—2015年中国城市群扩张及热岛效应时空演变,进而综合采用冗余分析(RDA)、线性回归分析和变异分配分析(VPA)等方法,揭示城市群城市热岛效应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群内建成区面积快速扩... 基于长期不透水面和MODIS地表温度数据,分析2000—2015年中国城市群扩张及热岛效应时空演变,进而综合采用冗余分析(RDA)、线性回归分析和变异分配分析(VPA)等方法,揭示城市群城市热岛效应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群内建成区面积快速扩张,不透水面比例从2000年2.08%增长到2015年5.33%,且主要集中于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城市群;2000—2015年,夏季热岛分布较广,且白天强度高于夜晚。东部以及大部分北部城市群如哈长城市群等,降温强度较大,但其夜晚热岛效应在不同程度增强。冬季夜晚比白天热岛分布广、强度高,北方、西北、东部等地区夜晚热岛效应也在增强;自然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城市群热岛强度,降水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22%),纬度越高,冬季夜晚热岛强度也越高。人为因素显著影响夜晚热岛分布和城市群内热岛强度的平衡,城市植被覆盖显著减少夜晚城市群内热岛分布,灯光强度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24%),对热岛比例起显著正贡献(27%),人口密度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31%);自然环境因素对热岛强度的贡献占主导,而人为干扰因素对热岛比例的贡献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群 热岛强度 遥感分析
下载PDF
2013—2022年辽河口湿地潮沟发育时空动态演变
4
作者 袁煜淞 王国栋 +5 位作者 刘吉平 赵美玲 孟敬慈 陈旗 张涛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潮沟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纽带,具有高度的时空动态性。然而,在人类活动干扰下,辽河口湿地潮沟在时空尺度上的发育趋势尚未清晰。利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定量表征2013—2022年辽河口湿地潮沟发育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对比东岸区... 潮沟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纽带,具有高度的时空动态性。然而,在人类活动干扰下,辽河口湿地潮沟在时空尺度上的发育趋势尚未清晰。利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定量表征2013—2022年辽河口湿地潮沟发育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对比东岸区、西岸区和河口冲积岛的潮沟发育状况及趋势。结果表明,2013—2022年间,辽河口湿地潮沟的演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滨海潮滩为变化热点区域,上游河口为变化冷点区域;2013—2022年间,辽河口湿地潮沟的长度和数量均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加长度为40.8 km,年平均增加数量为239条;辽河口湿地潮沟的发育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西岸区潮沟的发育规模最大,总长度增加了238.71 km,总数量增加了1216条;东岸区潮沟的频数、密度、分汊率数值最高,分形特征最好;河口冲积岛潮沟具有最高的水文网络连通性,潮沟网络的传输能力更强;潮沟长度与数量显著相关,潮沟分形维数与频数、密度和分汊率均显著相关。探明了辽河口湿地潮沟的发育动态,能够为辽河口湿地保护及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 滨海湿地 潮沟 冷热点分析 分形维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