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如何影响道德?文化间变异、文化内变异与多元文化的视角 被引量:11
1
作者 喻丰 彭凯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81-2090,共10页
道德判断与行为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文化经历的个体,对于同一道德现象的理解与建构存在显著差异。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复兴繁荣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文化视角的道德心理学在当代社会心理学语... 道德判断与行为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文化经历的个体,对于同一道德现象的理解与建构存在显著差异。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复兴繁荣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文化视角的道德心理学在当代社会心理学语境中备受关注,并已开展了初步的理论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实证证据。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本文将分别从文化间变异、文化内变异和多元文化三个方面梳理和评述不同文化因素(比如地域、生态、社会阶层等)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与行为,期望推动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快速而剧烈的文化变迁背景下中国人的道德心理和价值体系已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判断与行为 文化变异 多元文化经历
下载PDF
多元文化经历的双刃剑效应:心理后果与边界条件 被引量:10
2
作者 韩雨芳 +1 位作者 喻丰 彭凯平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1年第1期1-9,19,共10页
多元文化经历可能带来多样化的心理与行为获益,比如提升创造力、降低外群体偏见以及促进大规模合作等等。同时,多元文化经历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的心理与行为后果,比如催生文化认同威胁、引发文化排斥以及增加不道德行为。本文梳理和评... 多元文化经历可能带来多样化的心理与行为获益,比如提升创造力、降低外群体偏见以及促进大规模合作等等。同时,多元文化经历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的心理与行为后果,比如催生文化认同威胁、引发文化排斥以及增加不道德行为。本文梳理和评述了多元文化经历的概念界定、测量工具、操纵范式及其双刃剑效应,同时试图揭示这些看似矛盾的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和潜在的边界条件。我们希望本文的整合视角能够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描述和解释多元文化经历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复杂而动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经历 创造力 认知灵活性 外群体偏见 道德相对主义
下载PDF
全人类认同提升亲社会心理和行为及其解释机制
3
作者 赵偲琪 刘若婷 《心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97-1708,共12页
在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背景下,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全人类认同对亲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及其解释机制至关重要。全人类认同指将全体人类视为内群体,并关心人类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全人类认同对于个体的亲社会心理和行为具... 在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背景下,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全人类认同对亲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及其解释机制至关重要。全人类认同指将全体人类视为内群体,并关心人类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全人类认同对于个体的亲社会心理和行为具有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群际交往、环境可持续以及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三个领域。全人类认同影响亲社会心理和行为的机制主要有关联性、责任、义务以及情绪,但当前这四项因素彼此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未来应深入探究全人类认同作用于亲社会心理和行为的综合理论模型、进化和生物机制以及边界条件,考察人工智能浪潮对全人类认同与亲社会心理和行为关系的影响,以及全球化视野下二者关系的文化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类认同 亲社会心理和行为 群际交往 环境可持续 公共卫生危机
下载PDF
新冠疫情期间海外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策略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扬 滕玥 +1 位作者 彭凯平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2年第2期134-146,共13页
新冠疫情大流行导致中国留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心理环境急剧恶化,社交隔离、媒体舆论、学校封锁、社会动乱等因素给中国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本文梳理了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的症状表现、影响因素和心理干预的最新进展,同时探... 新冠疫情大流行导致中国留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心理环境急剧恶化,社交隔离、媒体舆论、学校封锁、社会动乱等因素给中国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本文梳理了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的症状表现、影响因素和心理干预的最新进展,同时探讨了新冠疫情对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复杂影响。本文有助于加深国际教育工作者、文化心理研究者和心理咨询师等群体对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启发心理干预方案的设计和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心理健康 跨文化适应 心理干预 新冠疫情
下载PDF
从“留学热”到“海归潮”:海归群体反向文化震荡的心理与行为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廖思华 丁凤仪 +2 位作者 徐迩嘉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1年第3期204-214,共11页
海归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重返国内,通常面临反向文化震荡和文化再适应困难,而反向文化震荡会对个体的认知、情绪、社会适应等产生复杂影响。本文梳理并评述了关于海归群体的反向文化震荡的实证研究,从文化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剖析了产生... 海归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重返国内,通常面临反向文化震荡和文化再适应困难,而反向文化震荡会对个体的认知、情绪、社会适应等产生复杂影响。本文梳理并评述了关于海归群体的反向文化震荡的实证研究,从文化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剖析了产生这些心理与行为后果的内在过程和影响因素,以期为海归群体的文化再适应问题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启示,进而为政府部门以及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归 反向文化震荡 文化适应 文化认同 应对策略
下载PDF
群体力量:个体自杀的始作俑者
6
作者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20,共5页
自杀是中国青少年死亡的首因 自杀,一个沉重的话题,一个时髦的词语。在现代的语境中论起,竞已无痛心疾首的心悸,亦无宗教习俗的禁忌,却添了些许后现代的意味,激起的千层浪也形态各异:有的扼腕叹息,有的熟视无睹,有的……
关键词 自杀 个体 力量 群体 宗教习俗 青少年 后现代
下载PDF
全球化悖论的文化心理学解读
7
作者 彭凯平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2年第3期245-254,共10页
全球化悖论的意涵是指尽管全球化进程导致个体主义趋势的普遍上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变得愈发同质,然而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和地方文化持续存在甚至出现反弹效应。本文着重阐述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社会心理后果、全球化的民间信念、全... 全球化悖论的意涵是指尽管全球化进程导致个体主义趋势的普遍上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变得愈发同质,然而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和地方文化持续存在甚至出现反弹效应。本文着重阐述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社会心理后果、全球化的民间信念、全球化经历的双刃剑效应、全球化对个体认同体系的影响、人们应对全球化的心理策略以及全球化的道德审视等重要议题。本文试图提供一种全球化悖论的文化心理学解读,指出全球化进程与去全球化浪潮可能引发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解构全球化的不同维度与个体心理范畴的关联模式,以期为未来进一步直面全球化的若干争议、探讨中国人应对全球化的心理策略以及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提供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多元文化经历 认同发展 大规模合作 道德基础
下载PDF
求真理去服务得自由--郭永玉教授专访
8
作者 郭永玉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6-192,共7页
2020年最后一天,郭永玉教授应《心理新青年》网络平台的邀请,接受了两个小时的访谈。他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强调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回顾了他先后在华中师大、南京师大、武汉大学和在国外的求学过程,认为心理学史、人格... 2020年最后一天,郭永玉教授应《心理新青年》网络平台的邀请,接受了两个小时的访谈。他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强调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回顾了他先后在华中师大、南京师大、武汉大学和在国外的求学过程,认为心理学史、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虽然是其所涉及的看上去跨度很大的三个学科,但有一种线索贯穿始终,那就是人性问题。郭教授还谈到人格心理学的分化与整合问题,结合社会阶层研究讨论了心理学促进社会治理的途径,强调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和使命,认为既要重视学术服务社会特别是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又要保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最后,他对青年一代学者提出了治学的建议,希望青年学人要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大格局,做出无愧于时代要求和自我理想的新贡献。访谈全文经《心理新青年》授权《心理学探新》发表,特向《心理新青年》编辑部的所有同事们表示感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史 人格心理学 人性问题 南京师大 华中师大 社会心理学 自我理想 青年学人
下载PDF
多元文化经历提升人类对机器人的利他行为及心智知觉的中介作用
9
作者 滕玥 张昊天 +2 位作者 赵偲琪 彭凯平 《心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60,共15页
人类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快速迭代、迅猛发展、不断变革,引发诸多伦理问题。其中一个核心关切便是在人类与AI和谐共生的指导思想之下,人类是否会对机器人持有与人类同等的道德关怀并对其做出利他行为。目前,鲜有研究探讨哪些文化... 人类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快速迭代、迅猛发展、不断变革,引发诸多伦理问题。其中一个核心关切便是在人类与AI和谐共生的指导思想之下,人类是否会对机器人持有与人类同等的道德关怀并对其做出利他行为。目前,鲜有研究探讨哪些文化心理因素提高人类对机器人的利他行为及其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本研究旨在从多元文化经历的视角开展科学探索。基于中西两种文化样本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多元文化经历正向预测人类对机器人的利他行为,人对机器人的心智感知起部分中介作用。此中介模型在中西文化被试中不存在显著文化差异,表明该模型具备一定的文化普适性。最后,线上启动实验研究虽未能证实因果机制,但存在符合研究假设的总体趋势。本研究丰富了多元文化经历的下游效应,对探讨何种前因变量会提高人类对机器人的利他行为及其解释机制做出了一定的原创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经历 人机交互 利他行为 心智知觉 文化普适
下载PDF
道德节律:基于新浪微博的道德动机每分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喻丰 许丽颖 +4 位作者 韩婷婷 刘知远 钱小军 彭凯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055-2061,共7页
道德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达到道德目的而做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它通常包含两个维度:能动和共生.能动是指提升个人利益的动机,反映在社会权力、支配性、物质财富和成就等范畴;共生是指提升他人利益的动机,反映在仁慈、人际考量、社会公... 道德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达到道德目的而做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它通常包含两个维度:能动和共生.能动是指提升个人利益的动机,反映在社会权力、支配性、物质财富和成就等范畴;共生是指提升他人利益的动机,反映在仁慈、人际考量、社会公正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范畴.本研究基于叠加之后全天24 h的微博数据,描绘了道德动机如何随着时间节点而变.纳入分析的微博数据包含了超过百万条社交媒体用户的数据以及超过千万条的微博内容.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总体水平还是活跃用户,人们的道德动机在上午时段均高于下午、晚上和深夜时段,其中饮食时间和睡眠时间会使道德动机得到恢复.另外,能动和共生两个维度出现了一定的分离效应.基于大数据方法,本研究扩展了道德早晨效应,并且描绘了中国人的道德动机如何在一天24 h之中动态变化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动机 大数据 能动 共生 微博词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