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闽西南坳陷中部中‒晚三叠世构造变形特征
1
作者
胡斯
敏
单业华
+1 位作者
郑剑
赵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6-522,共17页
闽西南地区中‒晚三叠世变形构造是中生代华南陆缘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最早构造记录,但由于植被覆盖严重,长期以来对这一相对短暂的变形过程缺乏精细的研究。本文首先对闽西南坳陷中部玮埔花岗岩体及其东南侧的花岗“岩脉”开展了LA-ICP-M...
闽西南地区中‒晚三叠世变形构造是中生代华南陆缘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最早构造记录,但由于植被覆盖严重,长期以来对这一相对短暂的变形过程缺乏精细的研究。本文首先对闽西南坳陷中部玮埔花岗岩体及其东南侧的花岗“岩脉”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证实这两个曾被认为印支期的岩体(岩脉)均形成于早古生代末,而它们与上覆的上古生界不同地层单元之间的关系由原先认为的侵入接触变更为正断接触。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玮埔花岗岩体东南侧上古生界中露头和显微尺度变形构造的观测和分析,我们建立了研究区的中生代构造框架,识别出中‒晚三叠世的三期变形构造,由老到新依次为:①NE向展布、常伴有轴面劈理的区域褶皱,②顶部朝向SSW的滑脱断层,③朝向E或SE运动的区域逆冲断层。早中生代区域构造体制由此经历了挤压‒伸展‒挤压两次转变,很可能归结于由早中生代火山岛弧与华南大陆碰撞产生的远场挤压和由深部异常高热流上涌诱发的近场伸展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南
中‒晚三叠世
多期
构造变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台湾海岸山脉同造山盆地古热流值的估算:基于镜质体反射率约束下的一维盆地模拟
2
作者
赵武
单业华
+1 位作者
胡斯
敏
郑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0-762,共13页
台湾东部海岸山脉上新世‒更新世同造山盆地记录了北吕宋岛弧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斜向碰撞过程。目前关于该盆地的构造属性存在着两种绝然不同的认识,即“热”的弧前盆地和“冷”的碰撞盆地。本文采集了海岸山脉南部泰源向斜西翼更新统八里...
台湾东部海岸山脉上新世‒更新世同造山盆地记录了北吕宋岛弧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斜向碰撞过程。目前关于该盆地的构造属性存在着两种绝然不同的认识,即“热”的弧前盆地和“冷”的碰撞盆地。本文采集了海岸山脉南部泰源向斜西翼更新统八里湾组泥岩样品,测量了其有机质的镜质体反射率(Ro)。Ro测量值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与相对埋深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6、0.43和0.67,反映出样品中同生镜质体在数量上远超过原生镜质体。由于同生镜质体和原生镜质体无法简单区分,本文将最小值和平均值分别作为原生镜质体平均镜质体反射率的下界和上界,采用一维盆地模拟技术计算出在给定剥蚀厚度和热流值的范围下的理论镜质体反射率。通过对比理论和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我们发现:①八里湾组所有地层段与中段、上段在镜质体反射率(Ro)的偏差上具有不同的特征,意味着在中段开始沉积时下段卷入到褶皱冲断带中;②对于上段获得盆地剥蚀厚度解的下限是3.2~4.8 km,对应的热流值小于0.68~1.00 HFU(36.84~41.87 mW/m^(2)),表明同造山盆地是一个“冷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造山盆地
盆地模拟
镜质体反射率
古热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闽西南安砂水库南岸上古生界的多期褶皱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
2
3
作者
胡斯
敏
单业华
郑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5-269,共15页
闽西南安砂水库库区省道307的新路段清晰出露了上、下古生界,为研究闽西南地区中生代变形构造提供了良好条件。野外构造观测和构造复原表明上古生界发育3期褶皱:第一期呈NE向展布,两翼相对紧闭,发育特征的轴面片理;第二期呈NW向展布,相...
闽西南安砂水库库区省道307的新路段清晰出露了上、下古生界,为研究闽西南地区中生代变形构造提供了良好条件。野外构造观测和构造复原表明上古生界发育3期褶皱:第一期呈NE向展布,两翼相对紧闭,发育特征的轴面片理;第二期呈NW向展布,相对宽缓,发育NW走向的透入性皱纹面理;第三期为近平行第一期褶皱的宽缓褶皱,尺度最大,伴有局部发育的NE向皱纹面理。它们依次形成在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和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初,分别对应着NW-SE、NE-SW和NW-SE向区域挤压作用,反映在近场洋壳俯冲和远场陆块碰撞的共同作用下,华南陆缘在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过程。目前主流的两期共轴挤压认识是对该构造变形过程的一级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复原
多期褶皱
叶理
中生代
闽西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闽西南坳陷中部中‒晚三叠世构造变形特征
1
作者
胡斯
敏
单业华
郑剑
赵武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
出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6-522,共17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科技先导项目B类(XDB180301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206)联合资助。
文摘
闽西南地区中‒晚三叠世变形构造是中生代华南陆缘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最早构造记录,但由于植被覆盖严重,长期以来对这一相对短暂的变形过程缺乏精细的研究。本文首先对闽西南坳陷中部玮埔花岗岩体及其东南侧的花岗“岩脉”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证实这两个曾被认为印支期的岩体(岩脉)均形成于早古生代末,而它们与上覆的上古生界不同地层单元之间的关系由原先认为的侵入接触变更为正断接触。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玮埔花岗岩体东南侧上古生界中露头和显微尺度变形构造的观测和分析,我们建立了研究区的中生代构造框架,识别出中‒晚三叠世的三期变形构造,由老到新依次为:①NE向展布、常伴有轴面劈理的区域褶皱,②顶部朝向SSW的滑脱断层,③朝向E或SE运动的区域逆冲断层。早中生代区域构造体制由此经历了挤压‒伸展‒挤压两次转变,很可能归结于由早中生代火山岛弧与华南大陆碰撞产生的远场挤压和由深部异常高热流上涌诱发的近场伸展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
闽西南
中‒晚三叠世
多期
构造变形
Keywords
Southwestern Fujian
Middle-Late Triassic
multistag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台湾海岸山脉同造山盆地古热流值的估算:基于镜质体反射率约束下的一维盆地模拟
2
作者
赵武
单业华
胡斯
敏
郑剑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
出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0-762,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020422)资助。
文摘
台湾东部海岸山脉上新世‒更新世同造山盆地记录了北吕宋岛弧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斜向碰撞过程。目前关于该盆地的构造属性存在着两种绝然不同的认识,即“热”的弧前盆地和“冷”的碰撞盆地。本文采集了海岸山脉南部泰源向斜西翼更新统八里湾组泥岩样品,测量了其有机质的镜质体反射率(Ro)。Ro测量值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与相对埋深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6、0.43和0.67,反映出样品中同生镜质体在数量上远超过原生镜质体。由于同生镜质体和原生镜质体无法简单区分,本文将最小值和平均值分别作为原生镜质体平均镜质体反射率的下界和上界,采用一维盆地模拟技术计算出在给定剥蚀厚度和热流值的范围下的理论镜质体反射率。通过对比理论和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我们发现:①八里湾组所有地层段与中段、上段在镜质体反射率(Ro)的偏差上具有不同的特征,意味着在中段开始沉积时下段卷入到褶皱冲断带中;②对于上段获得盆地剥蚀厚度解的下限是3.2~4.8 km,对应的热流值小于0.68~1.00 HFU(36.84~41.87 mW/m^(2)),表明同造山盆地是一个“冷盆”。
关键词
同造山盆地
盆地模拟
镜质体反射率
古热流
Keywords
synorogenic basin
basin simulation
vitrinite reflectance
Paleo-geothermal flow
分类号
P588 [天文地球—岩石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闽西南安砂水库南岸上古生界的多期褶皱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
2
3
作者
胡斯
敏
单业华
郑剑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
出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5-269,共15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科技先导项目B类(XDB180301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206)联合资助。
文摘
闽西南安砂水库库区省道307的新路段清晰出露了上、下古生界,为研究闽西南地区中生代变形构造提供了良好条件。野外构造观测和构造复原表明上古生界发育3期褶皱:第一期呈NE向展布,两翼相对紧闭,发育特征的轴面片理;第二期呈NW向展布,相对宽缓,发育NW走向的透入性皱纹面理;第三期为近平行第一期褶皱的宽缓褶皱,尺度最大,伴有局部发育的NE向皱纹面理。它们依次形成在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和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初,分别对应着NW-SE、NE-SW和NW-SE向区域挤压作用,反映在近场洋壳俯冲和远场陆块碰撞的共同作用下,华南陆缘在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过程。目前主流的两期共轴挤压认识是对该构造变形过程的一级近似。
关键词
构造复原
多期褶皱
叶理
中生代
闽西南
Keywords
structural restoration
polyphase folds
foliation
Mesozoic
southwestern Fujia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闽西南坳陷中部中‒晚三叠世构造变形特征
胡斯
敏
单业华
郑剑
赵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台湾海岸山脉同造山盆地古热流值的估算:基于镜质体反射率约束下的一维盆地模拟
赵武
单业华
胡斯
敏
郑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闽西南安砂水库南岸上古生界的多期褶皱特征及其意义
胡斯
敏
单业华
郑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