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虾蟹壳中提取甲壳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婷 +1 位作者 周幸芝 段杉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9-212,共4页
作为一种性质稳定,功能独特,生理活性强,安全性高,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甲壳素广泛应用于生物农药、食品、化工、医药、环保等领域,备受国内外研究者重视。甲壳素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法、酶法以及新兴起的微生物发酵法。对提取甲... 作为一种性质稳定,功能独特,生理活性强,安全性高,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甲壳素广泛应用于生物农药、食品、化工、医药、环保等领域,备受国内外研究者重视。甲壳素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法、酶法以及新兴起的微生物发酵法。对提取甲壳素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微生物发酵法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甲壳素提取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蟹壳 甲壳素 提取方法
原文传递
盐度对虾油中蛋白酶系、微生物和及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段杉 +5 位作者 廖广强 吴永和 邝浩斌 杨柳 李婷 周幸芝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8-43,204,共7页
本文以虾头虾壳发酵虾油,研究了盐度对发酵过程中蛋白酶组成、微生物、各质量指标以及风味的影响。研究表明:20%以上盐度才能较好地抑制虾油腐败;发酵过程中蛋白酶组成、细菌数量是动态变化的,虾头虾壳的内源蛋白酶在发酵过程中活力逐... 本文以虾头虾壳发酵虾油,研究了盐度对发酵过程中蛋白酶组成、微生物、各质量指标以及风味的影响。研究表明:20%以上盐度才能较好地抑制虾油腐败;发酵过程中蛋白酶组成、细菌数量是动态变化的,虾头虾壳的内源蛋白酶在发酵过程中活力逐渐减小,而微生物蛋白酶种类增加,并表现出相当高的活力;发酵前期不耐盐细菌占优势,后期耐盐细菌逐渐增加,发酵过程中真菌几乎检测不到,以上说明细菌在虾油发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盐度越高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越强,挥发性盐基氮(TVB-N)、三甲胺(TMA)等腐败产物的生成量降低;但高盐度也抑制蛋白酶活力,不利于氨基酸态氮(AAN)生成。总体上说,24%盐度的虾油,各种呈味氨基酸比例协调,酱香浓郁,氨味和腥臭味不突出,风味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油 盐度 蛋白酶组成 细菌数量
原文传递
不同发酵温度下虾油中细菌的16S rDNA分子生态分析以及蛋白酶系和产品品质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段杉 +4 位作者 王香君 廖广强 吴永和 邝浩斌 杨柳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6-162,共7页
本文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温度发酵下虾油菌相的变化,采用酶谱电泳研究了虾油蛋白酶系的变化,并结合测定各质量指标以探索细菌在虾油发酵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虾油中细菌数量远高于真菌数量,显示了细菌对发酵的重要贡献... 本文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温度发酵下虾油菌相的变化,采用酶谱电泳研究了虾油蛋白酶系的变化,并结合测定各质量指标以探索细菌在虾油发酵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虾油中细菌数量远高于真菌数量,显示了细菌对发酵的重要贡献。虾油菌相复杂,且不同温度下菌相差异很大;发酵中菌相及蛋白酶系均呈现动态变化,25℃和35℃发酵的虾油中蛋白酶失活较少,且存在大量Tetragenococcus,Virgibacillus等产生良好风味成分的细菌;而45℃的虾油中蛋白酶失活严重,且检出的细菌与产生良好风味无关,感官评定也最差,因此,45℃不适合发酵虾油。发酵30 d时,虾油中的氨基酸态氮、无盐可溶性固形物、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三甲胺(TMA)等均达到峰值,此后各指标基本恒定,但菌相仍变化较大且有1种新蛋白酶出现,而且虾油风味继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油 鱼露 16S r DNA 蛋白酶系 菌相
原文传递
心有百姓天地宽——《江西地市广播电视报·南昌广播电视》编排断想
4
作者 《声屏世界》 1998年第12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广播电视报 南昌 江西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节目预告 天地 编采人员 地市 基本素质 创新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