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促进碳减排的路径研究——结构变化和清洁技术创新 被引量:7
1
作者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1-67,共7页
减少碳排放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意义重大。本文将环境规制区分为命令型环境规制和激励型环境规制。其次理论分析了环境规制促进碳减排的路径,结论是命令型环境规制会通过制造业结构清洁化促进碳减排;激励型环境规制会通过绿色... 减少碳排放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意义重大。本文将环境规制区分为命令型环境规制和激励型环境规制。其次理论分析了环境规制促进碳减排的路径,结论是命令型环境规制会通过制造业结构清洁化促进碳减排;激励型环境规制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碳减排。再次实证检验了理论结论,并发现东部地区命令型环境规制的碳减排效应不明显,但激励型环境规制会通过绿色创新促进碳减排;中、西部地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碳减排效应不明显,在中部地区命令型环境规制促进碳减排的路径表现为制造业高级化;在西部地区命令型环境规制促进碳减排的路径表现为制造业初级化。最后,本文就促进碳减排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碳减排 制造业结构变化 绿色技术创新 区域异质性 政府作用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基于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明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4-45,共12页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在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我国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缓解资源错配和扩大市场规模两个...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在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我国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缓解资源错配和扩大市场规模两个机制促进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同时产业集聚和绿色金融能够增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基于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验证了理论结论,并通过异质性分析进一步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缩小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上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产业集聚程度、合理发展绿色金融、协调不同规模城市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角色和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技术创新 智慧城市试点
下载PDF
产业结构变迁、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改进转换份额法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0-87,共8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改进转换份额分析法,分析产业结构变迁、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978—2005年间我国的产业结构、人口红利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基本都...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改进转换份额分析法,分析产业结构变迁、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978—2005年间我国的产业结构、人口红利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基本都是正向促进作用;2005年之后,人口红利的直接作用开始转为负向,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征兆;2015年以后,以第三产业就业份额扩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变迁开始抑制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因此,政府应当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将发展重点放在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同时注重培养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专业性人才,重视中老年人力资源的运用,充分利用第二次人口红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迁 人口红利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下载PDF
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中技术进步的体制机制研究
4
作者 张黎鸣 《科技与经济》 2023年第1期46-50,共5页
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和技术外溢的结果,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外溢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结合现实分析了国际大循环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中技术进步的机制,发现单纯... 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和技术外溢的结果,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外溢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结合现实分析了国际大循环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中技术进步的机制,发现单纯依赖技术引进无法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研究了“双循环”新格局下技术创新和技术外溢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需要积极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应从供需两方面入手,努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不断流向自主技术创新领域,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新发展格局 体制机制 市场经济
下载PDF
资源型地区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现
5
作者 李玲娥 李慧涛 +2 位作者 石磊 许琴琴 《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2022年第1期68-92,共25页
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和重要路径。本文以资源型地区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和概括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一般内涵及两者相关性的基础上,归纳了... 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和重要路径。本文以资源型地区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和概括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一般内涵及两者相关性的基础上,归纳了资源型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特殊内涵及两者关系的特殊性。生产要素流动受基础设施、体制机制、中心城市功能影响显著,比较优势减弱、产业分工低端,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发展机会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难度大,面临生态治理挑战,是资源型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特殊内涵。城乡差距较大、公平与效率统一性不足、就业及生态问题突出,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特殊含义。以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山西省为例分析发现,资源型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生产要素流动不畅、产业分工低端、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低等不足,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共同富裕程度较低。据此提出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提升产业分工角色、打造山西省中部城市群、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地区 区域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 山西省
原文传递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
6
作者 《今日财富》 2018年第1期120-120,共1页
劳动力流动主要体现为农业劳动力逐步转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过程,是经济增长、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劳动力流动的第一阶段为兴起阶段,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时期,城市工商业吸收的劳动力较少,农业成为最先快速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农业劳动力... 劳动力流动主要体现为农业劳动力逐步转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过程,是经济增长、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劳动力流动的第一阶段为兴起阶段,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时期,城市工商业吸收的劳动力较少,农业成为最先快速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逐渐增长。第二阶段发生于工业革命中期阶段,该阶段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农业劳动力
原文传递
早期西方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和规范
7
作者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17年第12期37-37,共1页
回顾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实证分析方法被大多的经济学家接受,而且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主要采取了实证分析方法。但规范分析方法的作用也得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认可,成为许多经济学理论构建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家 实证主义 实证分析 西尼尔 规范分析方法 政治经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