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街谷内PM_(2.5)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云伟 王晴茹 +3 位作者 陈嘉 刘随心 胡塔 顾兆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944-2949,共6页
通过现场观测研究西安市和平路街谷内的PM_(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2015年4月8-10日进行了街谷内PM_(2.5)浓度、车流量、风速、温湿度等参数的日变化规律和PM_(2.5)浓度空间分布规律的观测实验.观测结果显示西安市... 通过现场观测研究西安市和平路街谷内的PM_(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2015年4月8-10日进行了街谷内PM_(2.5)浓度、车流量、风速、温湿度等参数的日变化规律和PM_(2.5)浓度空间分布规律的观测实验.观测结果显示西安市和平路街谷内PM_(2.5)浓度值较高,日间PM_(2.5)浓度呈"凹"字形变化,早晚PM_(2.5)浓度相对较高,在16:00前后PM_(2.5)浓度到达一天当中的最低值.PM_(2.5)浓度与温度、湿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对应R2值分别达到0.75和0.81.静风天气条件下,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大气边界层伸缩运动被发现是影响街谷内污染物扩散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浓度 街谷 气象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汉阳陵地下博物馆土壤、大气及风化壳的理化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杨雅媚 曹军骥 +3 位作者 李库 沈振兴 胡塔 张婷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8-45,共8页
2007年5月12~24日在汉阳陵博物馆采集土壤、大气总悬浮颗粒及风化壳样品,并对博物馆室内微气候特征进行了观测,探讨汉阳陵博物馆内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水平下(相对湿度平均值控制在98%左右)保存文物的原土及回填土壤出现酥解、返碱... 2007年5月12~24日在汉阳陵博物馆采集土壤、大气总悬浮颗粒及风化壳样品,并对博物馆室内微气候特征进行了观测,探讨汉阳陵博物馆内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水平下(相对湿度平均值控制在98%左右)保存文物的原土及回填土壤出现酥解、返碱和风化的原因。采集的土壤样品采用X荧光光谱仪测量其37种元素组成,采用离子色谱测量11种水溶性离子和矿物组成分析;对大气总悬浮颗粒样品利用扫描电镜进行了单颗粒化学组成分析;对风化壳样品进行了11种水溶性组分和矿物组成测定。分析结果均表明,文物返碱物质和漆皮的盐类物质主要为硫酸钙颗粒。对汉阳陵博物馆内CO2气体浓度变化和颗粒物微观特征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看似密闭的展厅存在空气交换。推测文物返碱的可能原因是大气中的SO2等有害气体以及颗粒物可以通过空气交换进入展厅,使大气污染物与土壤以及文物本身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在文物表面形成可溶的结晶盐类物质,从而使文物受到风化作用而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 风化 微气候
下载PDF
秦兵马俑和汉阳陵遗址保存环境之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华 胡塔 杜维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3-60,共8页
为了探索一种适宜的遗址文物保存方式,在四季分明,气候变化较为剧烈的西北地区的文物遗址环境区,达到最大程度保护遗址文物的目的,通过对开放式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遗址环境的建筑结构、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及大气颗粒物进行分析... 为了探索一种适宜的遗址文物保存方式,在四季分明,气候变化较为剧烈的西北地区的文物遗址环境区,达到最大程度保护遗址文物的目的,通过对开放式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遗址环境的建筑结构、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及大气颗粒物进行分析监测,并与封闭式汉阳陵博物馆外葬坑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单从环境温湿度恒定、阻挡室外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的角度来讲,封闭式的汉阳陵博物馆存在明显的优势。但依然不能阻止温湿度的季节间波动和室外空气污染物渗入的威胁,同时还要预防室内污染的发生,并且出现玻璃护围内部结露,文物大面积返碱等问题,并不能很好解决文物良好保存和观展目的。所以依旧需要探索一种适宜的遗址文物保存方式,既能保持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的相对稳定和洁净,又能缓解全封闭玻璃护围内部结露,文物大面积返碱等问题,最大程度延长遗址文物的寿命的同时,满足观众参观的需求。本对比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博物馆 开放式 封闭式 保存环境
下载PDF
莫高窟文物保存环境的大气颗粒物背景浓度及化学组成
4
作者 张正模 段京 +4 位作者 张二科 朱玉庆 宋莹盼 苑嘉承 胡塔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大气颗粒物是潜在威胁遗址与文物的一种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沉降或吸附后覆盖文物表面细节,降低其审美价值,并带来进一步的物理或化学侵蚀。通过分析莫高窟开放洞窟(16窟、257窟)、非开放洞窟(320洞窟)和窟外大气中各粒径颗粒物(总悬浮颗... 大气颗粒物是潜在威胁遗址与文物的一种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沉降或吸附后覆盖文物表面细节,降低其审美价值,并带来进一步的物理或化学侵蚀。通过分析莫高窟开放洞窟(16窟、257窟)、非开放洞窟(320洞窟)和窟外大气中各粒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粗颗粒物PM_(10)和细颗粒物PM_(2.5))背景和典型沙尘天气质量浓度及其碳组分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含量,获得文物保存环境中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及化学组成。各观测季节内,非沙尘天气窟内TSP质量浓度介于48.4~60.0μg/m^(3),PM_(10)质量浓度介于13.3~61.3μg/m~3,PM_(2.5)质量浓度介于9.9~59.2μg/m^(3)。洞窟是否向公众开放对窟内颗粒物浓度水平和组成的影响不显著,开放和非开放洞窟颗粒物质量浓度的I/O比值多小于1,显示窟内颗粒物主要源于室外。窟内颗粒物化学组成中,地壳源矿物尘多占据主导地位,在沙尘频发的春季占比介于53.0%至80.7%之间,冬季占比介于17.1%~44.0%。其他化学组分中,细颗粒PM_(2.5)中碳组分和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占比明显高于TSP和PM_(10)。冬季窟内PM_(2.5)质量浓度低于春季,但碳组分和无机离子浓度值和含量占比均高于春季(除去春季16洞窟),冬季碳组分和无机离子含量占比高达60%,其中酸性组分含量占比和可达30%。对莫高窟大气颗粒物的控制不能忽视细颗粒浓度及其化学组成的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大气颗粒物 质量浓度 化学组分 文物保护
下载PDF
邯郸地区2017—2021年PM_(2.5)和O_(3)污染特征
5
作者 牛红亚 金妞 +4 位作者 胡塔 胡伟 王硕 史沥介 王金喜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70,共11页
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分析2017—2021年邯郸市及周边区县PM_(2.5)和O_(3)污染特征。研究发现:2017—2021年各地区PM_(2.5)年均质量浓度持续降低,轻度及轻度以上污染逐渐减少;2017—2019年O_(3)污染加剧,2020年起O_(3)年均质量浓度逐年下降,... 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分析2017—2021年邯郸市及周边区县PM_(2.5)和O_(3)污染特征。研究发现:2017—2021年各地区PM_(2.5)年均质量浓度持续降低,轻度及轻度以上污染逐渐减少;2017—2019年O_(3)污染加剧,2020年起O_(3)年均质量浓度逐年下降,污染天不断减少。PM_(2.5)和O_(3)-8 h分别在1月(平均浓度为127.3μg/m^(3),平均超标22d)和6月(平均浓度为233.4μg/m^(3),平均超标22 d)污染最严重。结合气象参数分析来看,PM_(2.5)与温度、风速和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O_(3)-8 h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风速、湿度和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弱。后向轨迹和潜在源分析表明:邯郸地区PM_(2.5)典型污染月受山西省中部地区污染传输影响最大,O_(3)典型污染月受河南省东部污染传输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郸地区 PM_(2.5) O_(3) 污染特征
下载PDF
秦俑博物馆室内气溶胶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华 胡塔 +3 位作者 曹军骥 贾文婷 马涛 王春燕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53,共8页
分析了2013年秦俑博物馆(秦俑馆)1号坑遗址保护展示厅的室内空气质量,包括微气候条件、气溶胶质量浓度及化学组成的冬、夏季特征,并通过探讨其在1989至2013年间的演化,评价博物馆的旅游规划和环境改善政策对文物保存大气环境的长期影响... 分析了2013年秦俑博物馆(秦俑馆)1号坑遗址保护展示厅的室内空气质量,包括微气候条件、气溶胶质量浓度及化学组成的冬、夏季特征,并通过探讨其在1989至2013年间的演化,评价博物馆的旅游规划和环境改善政策对文物保存大气环境的长期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秦俑馆内一系列环境措施的实施和旅游条件的建设,对秦俑馆室内的气溶胶及其组成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夏季室内总悬浮颗粒物(TSP)的质量浓度由1994年的540.0μg·m-3降低至2004年的172.4μg·m-3,冬季TSP的质量浓度由1994年的380.0μg·m-3降低至2005年的312.5μg·m-3。夏季PM2.5的质量浓度由2004的108.4μg·m-3降低至2013的65.7μg·m-3,冬季PM2.5的质量浓度由2005的242.3μg·m-3降低至2013的98.6μg·m-3。尽管如此,秦俑馆内的文物依然面临气溶胶酸性组分的长期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室内空气质量 旅游规划 环境政策 博物馆
原文传递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遗址区的微环境及气溶胶理化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贾文婷 胡塔 +8 位作者 曹军骥 李库 李华 刘随心 方其鸣 李建东 王昭允 马涛 王翀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5期307-316,共10页
为评价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内文物保存大气环境的历史演变,本研究于2013-2014年度冬夏两季,对展示厅玻璃护围内(遗址区)、外(游客通道)的大气环境进行了监测与采样分析。结果显示,玻璃护围内存在温、湿度的季节性波动;遗址区PM_(... 为评价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内文物保存大气环境的历史演变,本研究于2013-2014年度冬夏两季,对展示厅玻璃护围内(遗址区)、外(游客通道)的大气环境进行了监测与采样分析。结果显示,玻璃护围内存在温、湿度的季节性波动;遗址区PM_(2.5)质量浓度的夏季均值为18.414.6μg·m^(-3),冬季均值为28.0±18.9μg·m^(-3),遗址区与游客通道的I/O比值为0.62±0.23。仅在室外重度灰霾污染后,遗址区浓度高于游客通道。遗址区内气溶胶偏酸性,冬季酸性强于夏季。PM2.5各化学组成中有机物所占比例最高(42%~51%),二次无机离子(SO_4^(2-)与NO_3、NH_4^+之和)夏季占PM_(2.5)的37%,冬季占23%。遗址区内的文物依然面临微环境波动、气溶胶酸性和水溶性组分的物理与化学风化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阳陵 微环境 大气细粒子 化学组分
下载PDF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室内含硫颗粒物的SEM-EDX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胡塔 曹军骥 +6 位作者 李旭祥 董俊刚 沈振兴 Shun-Cheng Lee Judith C.Chow John G.Watson 容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64-570,共7页
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室内采集的长短期降尘、大气悬浮颗粒物和彩绘漆层进行了SEM—EDX研究,在大气悬浮颗粒、短期和’长期降尘中,含硫颗粒的粒径分别为0.9~22.8μm、1.0~29.0μm和1.2~37.7μm,多为石膏与粘土或石英以内部... 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室内采集的长短期降尘、大气悬浮颗粒物和彩绘漆层进行了SEM—EDX研究,在大气悬浮颗粒、短期和’长期降尘中,含硫颗粒的粒径分别为0.9~22.8μm、1.0~29.0μm和1.2~37.7μm,多为石膏与粘土或石英以内部混合的状态存在.降尘中附着型絮状硫酸钙的比例多于大气悬浮颗粒物,显示降尘和大气中二氧化硫发生了累进化学反应.在彩绘漆层表面的坑和裂隙附近观察到原位生长的硫酸钙晶体,显示漆层材料或降尘颗粒物与大气二氧化硫之间的酸化学反应,可能是彩绘漆层表面受侵蚀形成微小坑和裂隙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室内颗粒物 含硫颗粒 SEM-EDX
下载PDF
西汉张安世墓葬M1墓室内的大气环境调查 被引量:4
9
作者 曹军骥 杨军昌 +5 位作者 胡塔 Lee Shuncheng 王新明 Ho Kinfai 董俊刚 丁岩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9-76,共8页
了解待发掘封闭墓葬内的大气环境,可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西汉张安世墓园中的M1墓葬是一座未被盗扰的墓室,本研究在墓室开启前,有针对性地监测了墓室内的微气候参数和大气污染物。结果显示,相对于外界大气,密闭... 了解待发掘封闭墓葬内的大气环境,可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西汉张安世墓园中的M1墓葬是一座未被盗扰的墓室,本研究在墓室开启前,有针对性地监测了墓室内的微气候参数和大气污染物。结果显示,相对于外界大气,密闭的墓室内低温、高湿、缺氧,且酸性气态污染物浓度较低。因此,在考古发掘及后续保存文物时,应针对不同文物材料采取密闭容器、保湿、避光等措施,避免由于环境骤变导致文物的风化损坏。本研究建立的待发掘墓葬大气环境测试体系及基础数据,可为相关考古和文保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候 气态污染物 环境监测 张安世墓
下载PDF
国庆黄金周期间兵马俑博物馆室内气溶胶有机碳与元素碳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俊刚 曹军骥 +5 位作者 闫增 刘随心 朱崇抒 胡塔 李华 王亮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6-49,共4页
为了研究碳气溶胶,包括有机碳与元素碳对陶质文物的表面腐蚀、彩绘脱失的影响,本文中于国庆黄金周期间(10月1-14日)对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Pit No.1)和馆外(Outdoor)进行连续两周采集的碳气溶胶进行有机碳、元素碳组分的分析。... 为了研究碳气溶胶,包括有机碳与元素碳对陶质文物的表面腐蚀、彩绘脱失的影响,本文中于国庆黄金周期间(10月1-14日)对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Pit No.1)和馆外(Outdoor)进行连续两周采集的碳气溶胶进行有机碳、元素碳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国庆黄金周期间(10月1~7日)馆内碳气溶胶明显高于馆外,有机碳与元素碳分别为馆外的2.3与1.6倍,馆内碳气溶胶占气溶胶组分的42.1%,表明受到大量游客的影响;10月8~14日期间馆内碳气溶胶略低于馆外,且与馆外浓度变化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气溶胶 有机碳 元素碳 文物保护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塔 李旭祥 《四川环境》 2004年第5期49-53,共5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重点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并结合实例,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管理、水环境和水资源、大气环境和预报、环境科学研究和教育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虚拟现实 环境科学 虚拟环境 交互
下载PDF
兵马俑博物馆冬季室内大气悬浮颗粒物与游客数量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塔 曹军骥 +4 位作者 李旭祥 Lee Shun-Cheng Judith C Chow John G Watson 容波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37,共6页
通过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铜车马展厅和一号坑室内采集的冬季大气悬浮颗粒物进行单颗粒分析,评价了在具有不同通风条件的两个展厅中,游客数量对大气悬浮颗粒物的影响。研究中采用配备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单颗粒进行了形貌和元素组... 通过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铜车马展厅和一号坑室内采集的冬季大气悬浮颗粒物进行单颗粒分析,评价了在具有不同通风条件的两个展厅中,游客数量对大气悬浮颗粒物的影响。研究中采用配备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单颗粒进行了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以判断室内悬浮颗粒的来源和化学组成差异,同时监测了两个展厅室内的微环境变化。结果显示,在铜车马展厅室内悬浮颗粒的昼夜质量浓度之比(1.30-3.12),明显高于同期的一号坑(0.96-2.59)和室外(0.68-1.79),表明在铜车马展厅游客数量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大于在一号坑内。室内、外对比的结果表明,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和颗粒类型等特性,在配备了机械通风设备的铜车马展厅中受游客数量的影响较大,而在自然通风为主的一号坑中,通风条件则成为决定因素。颗粒物组成分析显示,博物馆冬季的室内悬浮颗粒主要由黄土中的矿物颗粒、烟炱等低原子序数的颗粒、硫酸盐、燃煤飞灰和生物质颗粒组成。除烟炱和铝硅酸盐会造成对文物的脏污外,随着温、湿度的波动,硫酸钙的结晶、溶解、渗透和再结晶作用都会产生应力,导致兵马俑表面的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悬浮颗粒 游客数量 文物
下载PDF
民用燃煤排放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组成及单颗粒分析
13
作者 武振晓 胡塔 +3 位作者 薛凡利 任秀龙 李淑娇 牛红亚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7,共12页
借助稀释通道采样系统,采集了5种民用煤(3种块煤、1种蜂窝煤和1种煤球)燃烧排放的PM_(2.5)和单颗粒样品。利用ICP-MS分析了PM_(2.5)中16种金属元素(Mg、Al和K 3种轻金属;V、Cr、Mn、Fe、Co、Ni、Cu、As、Rb、Sr、Cd、Ba和Bi共13种重金属... 借助稀释通道采样系统,采集了5种民用煤(3种块煤、1种蜂窝煤和1种煤球)燃烧排放的PM_(2.5)和单颗粒样品。利用ICP-MS分析了PM_(2.5)中16种金属元素(Mg、Al和K 3种轻金属;V、Cr、Mn、Fe、Co、Ni、Cu、As、Rb、Sr、Cd、Ba和Bi共13种重金属)的含量,并运用TEM和SEM-EDX研究了燃煤排放粒子的单颗粒特征。结果显示,蜂窝煤和煤球燃烧排放的颗粒物中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分别为29.7%和33.0%,高于块煤燃烧排放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8.9%~23.7%;Al是民用煤燃烧排放主要的轻金属元素,占3种轻金属总量的45.0%~57.8%;Fe、Ba和As是主要的重金属元素,其质量浓度总和占13种重金属总量的69.5%~78.4%。单颗粒分析结果表明,块煤燃烧生成大量的烟尘集合体、球形粒子和不规则颗粒物,蜂窝煤和煤球燃烧排放颗粒物以球形粒子为主。蜂窝煤燃烧不同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排放颗粒物的粒径均值分别为0.26μm、0.17μm和0.28μm,煤球燃烧排放颗粒物的粒径均值分别为0.11μm、0.47μm和0.06μm。与蜂窝煤和煤球相比,块煤小火燃烧阶段排放颗粒物的粒径均值较高,其3个燃烧阶段的粒径均值分别为0.38μm、0.45μm和0.36μm。块煤燃烧排放颗粒物的针状比值更高,球形度值更低,其燃烧排放90%以上的颗粒物针状比数值介于1.0~2.0,而蜂窝煤和煤球燃烧排放95%的颗粒物针状比值主要介于1.0~1.5;块煤燃烧不同阶段排放颗粒物的球形度均值分别为0.60、0.65和0.75,蜂窝煤3个阶段排放颗粒物的球形度值均在0.90附近,煤球的球形度值在0.80附近。单颗粒能谱结果显示,组成烟尘集合体的主要元素为C、O和Si;而其它形貌的粒子除C和O元素外,部分颗粒物中Al的峰值也较为明显,与全样分析Al元素含量较高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用煤 颗粒物 金属 单颗粒
下载PDF
秦兵马俑博物馆陶器库内夏季PM_(2.5)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14
作者 李华 胡塔 +1 位作者 高原 刘随心 《地球环境学报》 2012年第5期1091-1096,共6页
本文于2008年夏季,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陶器库的室内、外采集了大气气溶胶细粒子(PM_(2.5))样品,并测定了其水溶性离子组分、有机碳和元素碳组分的质量浓度。同时,借助在线监测仪器,分别获得了室内、外微气候特征,包括温度和湿度特征... 本文于2008年夏季,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陶器库的室内、外采集了大气气溶胶细粒子(PM_(2.5))样品,并测定了其水溶性离子组分、有机碳和元素碳组分的质量浓度。同时,借助在线监测仪器,分别获得了室内、外微气候特征,包括温度和湿度特征。结果显示,兵马俑陶器库中PM_(2.5)的质量浓度为62.8±16.8μg·m^(-3),室内/室外质量浓度比值平均为0.5±0.3;PM_(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由SO_4^(2-)、NO_3^-和NH_4^+组成,分别占了PM_(2.5)质量浓度的21.0%、2.6%和4.5%。库内PM_(2.5)的浓度有随室外PM_(2.5)浓度的变化而波动的趋势,主要受室外大气控制。另一方面,Cl^-的库内浓度(1.0±0.8μg·m^(-3))明显高于室外(0.7±0.4μg·m^(-3));某些气溶胶组分存在室内来源,库房内防霉防虫剂和木质储藏柜、木质支架的使用,及人员活动对库内PM_(2.5)的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和碳气溶胶组分的浓度均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马俑 颗粒物 水溶性离子
下载PDF
一种绝热层胶料的成分剖析
15
作者 胡塔 吴斌 《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39-442,共4页
采用化学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某型火箭发动机的一种绝热层材料进行剖析。结果表明,该绝热层主体材料为EPM、无机填料为温石棉(3MgO·2SiO2·2H2O)、增塑剂为癸二酸二辛酯、橡胶与金属外壳间的粘合剂为... 采用化学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某型火箭发动机的一种绝热层材料进行剖析。结果表明,该绝热层主体材料为EPM、无机填料为温石棉(3MgO·2SiO2·2H2O)、增塑剂为癸二酸二辛酯、橡胶与金属外壳间的粘合剂为双酚A环氧树脂,粘合固化剂含氰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热层 成分剖析 化学分析 仪器分析
下载PDF
轨道交通列车内空气质量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宇 李荣 +5 位作者 崔龙 胡塔 樊灏 苏婷 曹军骥 李顺诚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345-363,共19页
城市轨道交通因其运量大、效率高、能耗低等诸多优点,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方式,其中主要以地铁为主。虽然通勤者在地铁内停留时间短,但因列车及乘客的活动,其内自然通风不足,空气质量差,影响出行人员身体健康。研究表明:颗粒物(PM)... 城市轨道交通因其运量大、效率高、能耗低等诸多优点,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方式,其中主要以地铁为主。虽然通勤者在地铁内停留时间短,但因列车及乘客的活动,其内自然通风不足,空气质量差,影响出行人员身体健康。研究表明:颗粒物(PM)、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细菌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其中,轨道交通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列车与轨道之间的磨损,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含量丰富,遗传毒性较强。VOCs主要来源于地铁装饰物的挥发,细菌与真菌等主要受客流量、通风、温度等因素影响。此外,文章综合叙述了暴露于PM以外的各种空气污染物的健康风险。最后,指出进一步优化列车运行条件、开发先进的空气净化装置,是未来轨道列车空气质量研究与控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列车 空气质量标准 颗粒物 VOC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