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思路 被引量:18
1
作者 林继富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102-108,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思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有之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纽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思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有之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纽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应该加强整体性、传统性、生活性和共享性原则,维护西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西藏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掘、弘扬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贵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
下载PDF
多元一体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及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56,共11页
“多元一体”理论肯定各民族在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同一性和整体性,不仅准确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和整体结构,也是全面认识中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重要视角,有助于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 “多元一体”理论肯定各民族在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同一性和整体性,不仅准确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和整体结构,也是全面认识中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重要视角,有助于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数千年发展的必然结晶,具有构建性,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以国家认同为基础而结成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实体,也是承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民共同体。要顺应各民族交融一体的发展趋势,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多元一体 民族交融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人际关系的变迁 被引量:10
3
作者 闫丽娟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111,共4页
在社会转型期间,中国农村人际关系发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变迁,正向变迁表现为:平等性、开放性、流动性、竞争性;负面变迁表现为功利化、自我主义化、表面化、干群冲突紧张化。负面变迁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农村的冲击、农村政治体... 在社会转型期间,中国农村人际关系发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变迁,正向变迁表现为:平等性、开放性、流动性、竞争性;负面变迁表现为功利化、自我主义化、表面化、干群冲突紧张化。负面变迁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农村的冲击、农村政治体制结构的变迁、经济与政治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文化素质低和法律意识淡薄等四方面因素引起的。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素质;加强农村法律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农村人际关系 变迁 原因 途径
下载PDF
城市的他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化适应 被引量:8
4
作者 白佩君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5期108-112,共5页
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他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社会环境,将有利于城市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否则,会引发各类矛盾纠纷乃至带来更大的不稳定因素。本文将揭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适应... 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他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社会环境,将有利于城市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否则,会引发各类矛盾纠纷乃至带来更大的不稳定因素。本文将揭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真正适应城市社会的制度性因素和流动人口本身因素,寻找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问题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 社会适应
下载PDF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活方式变迁及社会适应——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50,共7页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关系到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当前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难题。在湖北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家庭、消费、闲暇及交往等生活方式发生了系列变迁,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社会适应问题,如职业类型比较单一...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关系到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当前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难题。在湖北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家庭、消费、闲暇及交往等生活方式发生了系列变迁,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社会适应问题,如职业类型比较单一、社会交往具有局限性、身份认同的困惑、文化适应能力较弱等。因此,这需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城市社会双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路径来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活方式的顺利转变,使其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 生活方式变迁 社会适应
原文传递
制度、法治与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4
6
作者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0-37,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递和强化不仅受外在客观因素制约,也受人的内在心理和情感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宪法以及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一家人”“手足相亲”的同胞之情分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支撑、法治保障和情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递和强化不仅受外在客观因素制约,也受人的内在心理和情感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宪法以及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一家人”“手足相亲”的同胞之情分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支撑、法治保障和情感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弘扬爱家爱国相统一的家国情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制度 法治 情感
下载PDF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论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被引量:8
7
作者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59-64,共6页
主体间性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互动、互惠与共享,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主体性的继承和超越,可以为多民族国家理解和处理民族关系提供新视角。借鉴主体间性思维模式审视我国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主体间性视角下,通... 主体间性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互动、互惠与共享,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主体性的继承和超越,可以为多民族国家理解和处理民族关系提供新视角。借鉴主体间性思维模式审视我国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主体间性视角下,通过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心共筑中国梦等途径,不仅强调了作为主体的各民族间的相关性和整体性,还可以发挥各民族的自身特性,对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巩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互动 民族关系 和谐
下载PDF
国家统一视阈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 被引量:5
8
作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共4页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不仅具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是一个长...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不仅具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整合 国家统一
下载PDF
包容与开放:民族团结的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4
9
作者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31,共5页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民族包容与开放是各民族在自愿、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以平和、宽容、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民族和文化,从而实现自身文化、...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民族包容与开放是各民族在自愿、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以平和、宽容、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民族和文化,从而实现自身文化、价值观念的更新,是民族团结的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 开放 民族团结 和谐
下载PDF
从问题澄清到理论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思考 被引量:4
10
作者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23-34,共12页
当前,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在澄清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达成理论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原创性,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根本所在。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 当前,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在澄清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达成理论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原创性,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根本所在。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逻辑关系,准确认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正确区分同化与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和美好生活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正确看待民族内部事务的适用范围,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确理解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利于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正确方向,进而汇集各方力量,有针对性地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创性 民族工作 民族团结
下载PDF
现代“民族”概念的中国本土化及其“多元一体”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8-57,共10页
现代“民族”概念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民族国家而产生,与现代国家紧密结合,用于指民族国家的国民共同体,并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背景下得以传播和使用,逐渐演变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概念,呈现显著的“多元一体... 现代“民族”概念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民族国家而产生,与现代国家紧密结合,用于指民族国家的国民共同体,并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背景下得以传播和使用,逐渐演变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概念,呈现显著的“多元一体”特征。国家形式的民族是现代“民族”概念的本源性所指,中华民族是中国的国族,巩固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多元一体 中国本土化
下载PDF
双重认同的整合: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政策评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9-26,共8页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人们最为重要的两种群体认同,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如何实现二者的整合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在多民族国家中,各国政府运用多种理论来指导本国国家认同的建构,形成了几种较为典型的模式。中国作为多...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人们最为重要的两种群体认同,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如何实现二者的整合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在多民族国家中,各国政府运用多种理论来指导本国国家认同的建构,形成了几种较为典型的模式。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分析和借鉴其他国家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实现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整合 和谐共生
下载PDF
民生视阈下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构 被引量:3
13
作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2,共5页
民生问题事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而有效解决民生问题能够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群众基础,是国家认同建构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民生问题逐渐成为民族矛盾和社会不稳的导火索,对国家认同建构的持续巩固构成了诸多挑战,已成... 民生问题事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而有效解决民生问题能够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群众基础,是国家认同建构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民生问题逐渐成为民族矛盾和社会不稳的导火索,对国家认同建构的持续巩固构成了诸多挑战,已成为当今民族地区主要的社会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民族文化建设、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等途径,能够为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建构积聚正能量,是实现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构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 民族地区 国家认同 建构
原文传递
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探究
14
作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4期181-184,共4页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提高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是当前农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不仅能促使农业经济得到最大收益,而且还能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减少农业...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提高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是当前农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不仅能促使农业经济得到最大收益,而且还能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减少农业生产中土质,空气以及自然生态等方面受到污染,这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源 利用 环境保护
下载PDF
农业环境保护中循环农业的运用探析
15
作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4期141-144,共4页
伴随着我国农业领域的持续发展,循环农业所具有的优越性正日益凸显出来,并引起广大农业工作者和农业部门足够的重视。循环农业既可以促进景观生态格局的改善,又可以助推农业的发展。本文对循环农业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循环农业在农业保护... 伴随着我国农业领域的持续发展,循环农业所具有的优越性正日益凸显出来,并引起广大农业工作者和农业部门足够的重视。循环农业既可以促进景观生态格局的改善,又可以助推农业的发展。本文对循环农业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循环农业在农业保护方面所发挥的功能,提出了在农业环境下强化循环农业应用,促进农产品品质提升,增加农民收入等有关建议,完善农业生态系统以达到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环境方面 循环农业等 应用
下载PDF
从内涵和特点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56-61,共6页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界定自身的群体归属及身份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作为最为重要的两种群体认同,在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政治生活中,总是相互纠缠在一起,难分难解。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涵及特点来看...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界定自身的群体归属及身份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作为最为重要的两种群体认同,在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政治生活中,总是相互纠缠在一起,难分难解。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涵及特点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既有差异又有共性,不仅可以共存共生,还有整合的必要和可能,并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关系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实事求是》 2012年第4期55-58,共4页
农村青年是当代中国青年的重要部分,他们的社会流动状况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前途和命运。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急剧增加,并日趋合理化和性别均衡化。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制度和政策的影... 农村青年是当代中国青年的重要部分,他们的社会流动状况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前途和命运。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急剧增加,并日趋合理化和性别均衡化。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制度和政策的影响、农村青年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等因素引起。农村青年的合理社会流动有助于加强城乡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交往,增进城乡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了解,缓和社会冲突。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农村青年的合理社会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农村青年 社会流动 新农村
下载PDF
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生计方式变迁研究——以河北省D县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39-42,共4页
生计方式变迁属于社会整体性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以河北省D县为例,通过对D县农村生计方式的变迁进行实地研究,描述了生计方式变迁的内容,并深入分析生计方式变迁的动力机制。生计方式变迁导致了农民家庭收入的不稳定、人际关... 生计方式变迁属于社会整体性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以河北省D县为例,通过对D县农村生计方式的变迁进行实地研究,描述了生计方式变迁的内容,并深入分析生计方式变迁的动力机制。生计方式变迁导致了农民家庭收入的不稳定、人际关系的功利化、社会流动的不合理、"熟人社会"的陌生化等问题,积极寻求农民理性适应生计方式变迁的途径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农村 生计方式 变迁
下载PDF
女性故事与家庭伦理记忆——基于孙家香故事的讨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继富 《文化遗产》 CSSCI 2019年第1期109-115,共7页
孙家香从自身经历出发对故事投注情感化改造,以讲述的形式对家庭伦理秩序进行建构。孙家香故事中的家庭伦理记忆深植于土家族的伦理道德传统,她以积极传承人的形象守护着地方传统,通过以"家庭"为中心的叙事传统建构社区的生... 孙家香从自身经历出发对故事投注情感化改造,以讲述的形式对家庭伦理秩序进行建构。孙家香故事中的家庭伦理记忆深植于土家族的伦理道德传统,她以积极传承人的形象守护着地方传统,通过以"家庭"为中心的叙事传统建构社区的生活方式、观念世界,由此构成性别作用下的伦理记忆维系,建设着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故事 家庭伦理记忆 孙家香故事
下载PDF
多维视角下的民族平等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2-127,共6页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多维视角重新解读民族平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民族平等可以从多种视角进行分析,静态视角下的民族平等是各民族在政治、...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多维视角重新解读民族平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民族平等可以从多种视角进行分析,静态视角下的民族平等是各民族在政治、法律、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平等,动态视角下的民族平等是各民族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有机统一。此外,民族平等还是权利平等与义务平等的结合,客观标准与主观体验的结合,民族团结与民族平等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平等 和谐 发展 有机统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