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 被引量:469
1
作者 刘纪远 宁佳 +10 位作者 匡文慧 徐新良 张树文 颜长珍 李仁东 吴世新 杜国明 迟文峰 潘涛 宁静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9-802,共14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等指标,从全国和分区角度揭示了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面积共增加24.6×10~3km^2,耕地面积共减少4.9×10~3km^2,林草用地面积共减少16.4×10~3km^2。2010-2015年与2000-20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分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东部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变化速率有所下降;中部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增加;西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加速,耕地面积增速进一步加快,林草面积减少速率增加;东北地区建设用地扩展持续缓慢,耕地面积稳中有升,水旱田转换突出,林草面积略有下降。从"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布局来看,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国土空间格局管控要求基本吻合;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面临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实现有效保护的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有效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卫星遥感 主体功能区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和像元二分模型的内蒙古正蓝旗植被覆盖度格局和动态变化 被引量:133
2
作者 马娜 +1 位作者 庄大方 张学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1-256,共6页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研究区,应用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数据(HJ-1A CCD)及美国陆地卫星数据(Landsat ETM+),在充分考虑区域土壤和植被类型等背景基础上,先后使用了MNF、二维散点制图以及PPI方法,得到具有时空针对性...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研究区,应用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数据(HJ-1A CCD)及美国陆地卫星数据(Landsat ETM+),在充分考虑区域土壤和植被类型等背景基础上,先后使用了MNF、二维散点制图以及PPI方法,得到具有时空针对性的纯净像元;以此为基础,运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得到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数据;最后,结合研究区其它权威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LUCC)数据,对比分析了本研究所得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精度,评价了2000~2009年间区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过程,指出本区在实施有关生态工程后植被覆盖度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研究结果证明,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地区应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法是简洁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下土壤粒径分布的分维特征 被引量:103
3
作者 刘纪远 +2 位作者 庄大方 曹红霞 闫慧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6-339,共4页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分维特征 肥力状况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颗粒 性状 土壤水 刻画 表征 自相似结构
下载PDF
蒙古高原NDVI的空间格局及空间分异 被引量:71
4
作者 张雪艳 +1 位作者 庄大方 齐永清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8,I0002,共10页
基于GIMMS NDVI多年最大值合成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利用Moran’s I系数分析、半变异函数分析以及分维分析等3种方法,对蒙古高原NDVI空间格局及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蒙古高原NDVI的空间分布在全局范围内呈现正的空间... 基于GIMMS NDVI多年最大值合成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利用Moran’s I系数分析、半变异函数分析以及分维分析等3种方法,对蒙古高原NDVI空间格局及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蒙古高原NDVI的空间分布在全局范围内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相似的NDVI值倾向于聚集在一起,这表明蒙古高原植被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地表植被无显著破碎化;(2)蒙古高原NDVI的空间分布虽然同时受到结构性因子和随机性因子的影响,但结构性因子占据绝对控制地位,结构性因子引起的空间变异占系统总变异的88.7%;(3)蒙古高原NDVI存在各向异性的分布特征,具有相似NDVI值的像元主要沿着西北-东南方向展布;全局NDVI空间自相关距离约为1178km,西北-东南方向与东北-西南方向的空间自相关距离比可达2.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MMS NDVI 蒙古高原 空间格局 空间分异 空间统计
原文传递
基于交通、人口和经济的中国城市群识别 被引量:73
5
作者 张倩 +3 位作者 刘纪远 刘越 任旺兵 李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1-770,共10页
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自然产物,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当前,研究人员对城市群的识别尚没有一个统一、快速的技术体系,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于中国城市群的准确识别和区域界定也不统... 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自然产物,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当前,研究人员对城市群的识别尚没有一个统一、快速的技术体系,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于中国城市群的准确识别和区域界定也不统一。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首先厘清了城市群的基本概念;继而提出了一套以地球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了交通、人口和经济属性判断的城市群快速识别和区划的技术流程,即以空间通达性的定量测算为基础,初步识别出空间上集结的城市集群;然后以城市集群的经济和社会属性为判据开展进一步的遴选,得到城市群空间分布及其区划界线。作者使用基础地理数据、DEM数据、空间化的经济社会格网数据,应用ArcInfo Macro Language编程技术对中国的城市群进行了识别,研究明确了2000年中国9大城市群的空间位置及其覆盖区域。与国内外既有认识的对比表明,本研究技术路线简单、清晰,所得的中国城市群区划成果准确,具有可参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地理信息技术(GIS) 计算机识别 空间分布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夜间灯光与LUC数据的川渝地区人口空间化研究 被引量:59
6
作者 赵冠华 张千力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8,共11页
高精度的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是开展小尺度人口活动变化规律研究的关键数据。夜间遥感影像对于反映人类社会活动具有独特的能力,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的空间数据挖掘。本研究以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常... 高精度的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是开展小尺度人口活动变化规律研究的关键数据。夜间遥感影像对于反映人类社会活动具有独特的能力,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的空间数据挖掘。本研究以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常住人口统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在县级尺度上建立逐步回归模型,构建川渝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数据;并随机抽取研究区内500个乡镇,以常住人口统计数据为真实数据,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1)2种夜间灯光数据与人口均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76以上,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与人口的相关性要高于DMSP/OLS,且受拟合模型的影响不大。(2)与人口相关性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多种,耕地、林地对人口空间分布也有影响,在建模时不应只考虑建成区。(3)在2种夜间灯光数据分别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数据(Land Use/Land Cover,LUC)结合时,使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得到的逐步回归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96、0.817,模型拟合率较高,而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得到的人口空间化结果分辨率(500 m)相比DMSP/OLS提高了一倍(1 km),中心城区与周边城区人口密度变化更加自然,更符合实际人口分布情况。(4)与LUC数据结合时,使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得到的人口空间化结果精度要高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表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相比DMSP/OLS更适用于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SP/OLS NPP/VIIRS 人口模拟 逐步回归 LUC
原文传递
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7
作者 杨风亭 刘纪远 +1 位作者 庄大方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55,共13页
近几十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且变化强烈,研究该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不仅对该区农业的持续... 近几十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且变化强烈,研究该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不仅对该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认识该区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成果和发展,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由于长期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利用,整个地区生态与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壤退化问题极其严重:2)研究重点从土地退化及其恢复转向土地利用对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的影响,但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有待深化。3)选择合理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采用持续性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是减少土地利用负面环境效应的有效措施。4)今后应加强退化土壤环境定量遥感技术和信息系统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变化定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过去50年内蒙古极端气候事件时空格局特征 被引量:51
8
作者 闫慧敏 陈伟娜 +3 位作者 杨方兴 刘纪远 冀咏赞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2,共10页
为了掌握内蒙古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趋势与时空格局,本文运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46个国家级气象站点的日值记录数据,计算与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及寒旱灾害直接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指数,分析过去50年内蒙古温度和降水气候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 为了掌握内蒙古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趋势与时空格局,本文运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46个国家级气象站点的日值记录数据,计算与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及寒旱灾害直接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指数,分析过去50年内蒙古温度和降水气候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极端温度事件的发生频率与持续时间迅速变化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60年代至80年代末呈平稳态势。表征低温事件的霜日日数(FD0)、冷昼日数(TX10p)、冷夜日数(TN10p)、冷持续指数(CSDI)等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同时表征高温事件的夏日指数(SU25)、作物生长期(GSL)、暖昼日数(TX90p)、暖夜日数(TN90p)、热持续指数(WSDI)则均呈上升趋势。与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的加剧在90年代初开始凸显不同,表征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极端降水指标的显著变化发生在近10年。研究区极端温度指数过去50年的变化过程几乎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但是在位于农牧交错区的部分站点的强降水事件呈现出与大多数站点不同的特征,最近10年的强降水事件高于前一时段,而其他多数站点最近10年的极端降水指数均低于前一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温度 极端降水 内蒙古
原文传递
蒙古高原塔里亚特-锡林郭勒样带土壤风蚀速率的^(137)Cs示踪分析 被引量:44
9
作者 刘纪远 齐永青 +2 位作者 师华定 庄大方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2785-2791,共7页
运用137Cs示踪技术,查明了蒙古高原西北-东南向的塔里亚特-锡林郭勒样带区域7个典型景观类型采样点风蚀速率及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区域土壤风蚀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各采样点137Cs面积活度介于(265.63±44.91)^(1279.54... 运用137Cs示踪技术,查明了蒙古高原西北-东南向的塔里亚特-锡林郭勒样带区域7个典型景观类型采样点风蚀速率及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区域土壤风蚀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各采样点137Cs面积活度介于(265.63±44.91)^(1279.54±166.53)Bq·m-2,差异明显,相应的风蚀速率分别为64.58~419.63t·km-2·a-1.样带上蒙古国境内部分,人类活动较轻微,由北向南,随主要的植被景观和气候指标变化,相应的土壤风蚀速率基本呈逐渐加大趋势,表明该区域土壤风蚀过程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调节;样带上内蒙古锡林浩特和正镶白旗2个典型草原样点风蚀速率为蒙古国巴彦淖尔典型草原样点风蚀速率的近3倍,除导致风蚀加剧的自然条件差异之外,通过比较两地人口密度和载畜量水平,表明人类扰动是导致内蒙古典型草原样点风蚀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风蚀 ^137Cs示踪
原文传递
基于最佳波段指数和J-M距离可分性的高光谱数据最佳波段组合选取研究——以环境小卫星高光谱数据在东莞市的应用为例 被引量:43
10
作者 马娜 +1 位作者 庄大方 王新生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8-365,共8页
高光谱数据普遍存在波段相关性强、数据冗余严重的特点,因此选择合适的波段组合,是高效开展后续应用研究的基础。以东莞市为研究区,应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HJ-1A)高光谱数据,在分析各波段信息含量和波段间相关性的基础上,使用了... 高光谱数据普遍存在波段相关性强、数据冗余严重的特点,因此选择合适的波段组合,是高效开展后续应用研究的基础。以东莞市为研究区,应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HJ-1A)高光谱数据,在分析各波段信息含量和波段间相关性的基础上,使用了3种经典的波段指数选择最佳波段组合;针对经典模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最佳指数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对波段均方差和相关性设置一定阈值,筛选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波段组合;最后,针对草地、林地和耕地3种地物,应用J-M距离模型对3种地物的可分性进行判别,并指出:50-80-108波段组合,50-79-108波段组合以及50-80-111波段组合是分别用于草地—林地、草地—耕地、耕地—林地分类的最佳波段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 高光谱 最佳波段组合 可分性
原文传递
中国岩石风化作用所致的碳汇能力估算 被引量:42
11
作者 邱冬生 庄大方 +1 位作者 姚锐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7-182,190,共7页
岩石的风化作用同时参与了短时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的全球碳循环 ,对碳酸盐岩而言 ,它的风化作用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大气二氧化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但在长时间尺度上不产生净碳汇 ;而硅酸盐岩等其他类型岩石的风化过程由于反应速率较慢 ,... 岩石的风化作用同时参与了短时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的全球碳循环 ,对碳酸盐岩而言 ,它的风化作用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大气二氧化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但在长时间尺度上不产生净碳汇 ;而硅酸盐岩等其他类型岩石的风化过程由于反应速率较慢 ,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全球碳循环及其变化反应不灵敏 ,但它所产生的净碳汇是遗漏汇的组成之一 .为了准确估计我国岩石风化所致的碳汇能力 ,简要评价了现有的各种模型和方法 ,并基于GEM -CO2 模型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我国岩石每年因溶蚀、风化作用共消耗的CO2 约为 4 .72× 10 7t,折合成C为 1.4 1× 10 7t,其中由碳酸盐类岩石风化消耗的碳量最多 ,约为 0 .74× 10 7t/a ,占总量的 5 2 .6 5 % .硅酸盐岩及其他类型岩石风化消耗的碳量约为 0 .6 7× 10 7t/a ,占总量的 4 7.35 % .岩石风化所致碳汇能力的空间分布首先取决于岩石类型 ,其次受地区的气候条件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风化 碳汇过程 二氧化碳 中国
下载PDF
基于地面监测数据的2013~2015年长三角地区PM_(2.5)时空特征 被引量:42
12
作者 戴昭鑫 +1 位作者 董昱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3-821,共9页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灰霾天气持续增多,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基于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长三角地区及周边缓冲区内共21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PM_(2.5)逐时监测数据,运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从年、季、月尺度上分析了PM_(2.5)的空...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灰霾天气持续增多,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基于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长三角地区及周边缓冲区内共21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PM_(2.5)逐时监测数据,运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从年、季、月尺度上分析了PM_(2.5)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 a来,长三角地区PM_(2.5)浓度空间分布明显呈现整体北部高南部低,局部地区略有突出的分布特征;长三角地区PM_(2.5)浓度年均值为57.08μg/m^3;其中,江苏省PM_(2.5)的年均值为三省市最高,为65.84μg/m^3;其次为上海市,年均值为53.87μg/m^3;浙江省PM_(2.5)的年均值较小,为51.53μg/m^3。(2)从季节尺度分析,长三角地区PM_(2.5)浓度变化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变化趋势;这与区域内冬季风向来源、降水稀少、气象扩散条件差有着密切的关系;(3)长三角地区月浓度变化大致呈U形分布;12月份PM_(2.5)浓度最高;3月份以后,PM_(2.5)浓度开始呈逐步下降趋势;在5~9月份,区域PM_(2.5)处于"U"字的谷底,其中6月份夏收时期秸秆焚烧、气象等因素导致PM_(2.5)浓度有略微升高;进入10月份后迅速攀升,且11、12月份呈现持续升高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浓度 地面监测 空间分布 时间动态变化 长三角
原文传递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 被引量:38
13
作者 孙九林 +1 位作者 张千力 韩月琪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7-62,共6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通过标识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全过程信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对于保障"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简要回...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通过标识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全过程信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对于保障"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历史,分析了发达国家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启示。在此基础上,详细总结了2000年以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法律法规建设、标准编码研制、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和平台研发应用四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中国农产品追溯产业发展需要,提出了近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四项目标和三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质量和安全 追溯体系 发展现状 发展建议
下载PDF
空间尺度转换数据精度评价的准则和方法 被引量:36
14
作者 徐芝英 +1 位作者 刘越 艳燕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74-1582,共9页
空间尺度问题是地理学、生态学和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空间数据尺度转换是将数据从一个空间尺度转换到另一个空间尺度的过程,它是尺度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尺度转换后的成果数据深入分析,提炼尺度转换成果数据精... 空间尺度问题是地理学、生态学和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空间数据尺度转换是将数据从一个空间尺度转换到另一个空间尺度的过程,它是尺度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尺度转换后的成果数据深入分析,提炼尺度转换成果数据精度评价的原则、指标以及模型方法,这对正确选择和应用尺度转换成果数据具有重要意义。在详细评述尺度和尺度转换研究概念、内容和主要进展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数据处理、地图学角度出发,提出了空间数据尺度转换精度评价的3项基本准则,即保持构成信息守恒、保持面积信息守恒、保持区域空间格局和形态信息守恒。继而据此将当前常见的指标进行了梳理和归并;根据上述准则和指标,结合GIS方法、常规统计方法、地统计方法等,给出了上述评价指标的计算模型及其应用方法和典型案例。最后指出,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研究目标,针对性选择尺度转换效应函数,通过开展模型模拟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合适的尺度转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 尺度转换 精度评价 准则 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2010–2015 被引量:37
15
作者 宁佳 刘纪远 +10 位作者 匡文慧 徐新良 张树文 颜长珍 李仁东 吴世新 杜国明 迟文峰 潘涛 宁静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5期547-562,共16页
Land use/cover change is an important theme on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arth systems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National land-use changes of China during 2010–2015 were acquired by the digital in... Land use/cover change is an important theme on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arth systems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National land-use changes of China during 2010–2015 were acquired by the digital interpretation method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remotely sensed images, e.g. the Landsat 8 OLI, GF-2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s across China during 2010–2015 were revealed by the indexes of dynamic degree model, annual land-use changes ratio etc.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uilt-up land increased by 24.6×10~3 km^2 while the cropland decreased by 4.9×10~3 km^2, and the total area of woodland and grassland decreased by 16.4×10~3 km^2.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s in China during 2010–2015 was concordant with that of the period 2000–2010. Specially, new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s emerg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in 2010–2015. The built-up land in eastern China expanded continually, and the total area of cropland decreased, both at decreasing rates. The rates of built-up land expansion and cropland shrinkage were accelerated in central China. The rates of built-up land expansion and cropland growth increased in western China, while the decreasing rate of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ccelerat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built-up land expansion slowed continually, and cropland area increased slightly accompanied by the conversions between paddy land and dry land. Besides,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rea decreas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s in eastern China were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spatial govern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the optimal development zones and key development zones according to the Major Function-oriented Zones Planning implemented during the 12 th Five-Year Plan(2011–2015). It was a serious challenge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reasonable layout of land use types dominated with the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zones and agricultural p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CHANG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REMOTE sensing MAJOR Function-oriented ZONES China
原文传递
地理空间数据的尺度转换 被引量:35
16
作者 徐芝英 +1 位作者 刘越 艳燕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7-304,共8页
尺度一般是指空间范围的大小,地理空间数据的尺度转换是尺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的地理空间数据尺度转换问题,首先回顾了尺度转换的理论基础,即等级理论、分形理论、区域化随机变量理论、地理学第一定... 尺度一般是指空间范围的大小,地理空间数据的尺度转换是尺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的地理空间数据尺度转换问题,首先回顾了尺度转换的理论基础,即等级理论、分形理论、区域化随机变量理论、地理学第一定律等理论的基本内涵;然后总结了地理学不同研究领域内主要的尺度转换方法,重点分析了重采样法、变异函数法、分形分维法及小波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模型方法与典型应用案例;最后介绍了地理空间数据尺度转换效应研究的进展。基于上述总结和分析认为:构建一套无级变换的、系统的尺度转换方法,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数据与过程模型、形成数据模型同化的技术体系,这是地理空间数据尺度转换研究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 尺度效应 转换理论 转换方法
原文传递
国家尺度社会经济数据格网化原理和方法 被引量:34
17
作者 王倩倩 +2 位作者 刘越 李军 任旺兵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3-578,共6页
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可将传统关系型社会经济数据转变为空间化的矢量或者格网数据。首先,分析了传统关系型社会经济数据库的不足,并对社会经济数据格网化理论研究及格网数据库建设的历史做了回顾;在明确社会经济数据格网化基本概念... 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可将传统关系型社会经济数据转变为空间化的矢量或者格网数据。首先,分析了传统关系型社会经济数据库的不足,并对社会经济数据格网化理论研究及格网数据库建设的历史做了回顾;在明确社会经济数据格网化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经济数据格网化的3个基本要求,即时间可比、空间一致和逻辑自洽;同时提出了一个包括24个关键指标的国家尺度社会经济格网数据库的指标体系,认为社会经济格网数据库生产过程的主要步骤为逻辑检查、空间匹配、代码匹配、空间离散和检查校验;研究对国家尺度社会经济指标的空间离散过程和离散模型、不同层级社会经济数据的整合和离散策略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最后就社会经济数据格网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尺度 关系型数据 空间离散 格网数据
原文传递
1970年代以来锡林郭勒盟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 被引量:34
18
作者 巴图娜存 +1 位作者 艳燕 刘纪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7-1023,共7页
在多期遥感影像与GIS的支持下,构建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975年-2009年的草地现状和动态变化时空数据集,进而开展了锡林郭勒盟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研究表明:①草地是锡林郭勒盟的主导生态系统,总面积约17.... 在多期遥感影像与GIS的支持下,构建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975年-2009年的草地现状和动态变化时空数据集,进而开展了锡林郭勒盟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研究表明:①草地是锡林郭勒盟的主导生态系统,总面积约17.6万k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6%;在空间分布上,自东向西,草地覆盖度逐渐降低,草地类型依次为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②锡林郭勒盟草地生态系统动态演变的基本特征为:以2000年为界,2000年之前,草地生态系统面积持续减少;2000年之后,草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减少态势得到遏制和逆转,草地资源面积开始增加;③该区草地资源时空变化受到气候变化、人类土地利用活动以及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影响:区域气候变化是本区生态系统变化的基本驱动力,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对于草地退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而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介入则缓解、遏制和逆转了本区长期以来的草地退化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资源 空间分布 动态变化 驱动机制 锡林郭勒
原文传递
基于MODIS数据的中国耕地高中低产田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33
19
作者 冀咏赞 闫慧敏 +2 位作者 刘纪远 匡文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6-778,共13页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食物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得中国粮食自给问题越发受到关注。后备土地资源补给能力的不足和城市化过程对优质耕地的占用使得耕地资源"开源"和"节流"均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提...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食物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得中国粮食自给问题越发受到关注。后备土地资源补给能力的不足和城市化过程对优质耕地的占用使得耕地资源"开源"和"节流"均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耕地生产能力成为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策略,清晰地掌握全国高中低产田在空间上的分布区域成为国家中低产田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必要前提。本研究应用空间分辨率500 m的MODIS遥感数据和光能利用率模型,在空间上清晰地估算现实农田生产力的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的耕地分布数据和耕作制度区划信息,探索新的高中低产田划分方法,掌握中国高中低产田的空间分布格局。该方法既能够体现耕地资源条件的区域分异规律,也能表达耕地现实生产能力的空间差异性,并且有效克服了利用统计数据进行高中低产田划分时以县为统计单元导致的县内高中低产田格局不明确的问题。基于该方法划分的高中低产田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66%、39.56%以及39.78%。其中,低产田约有3/4分布于丘陵山地区;高产田则53%分布于平原区。高产田面积最大的五个省均位于黄淮海区域内,其面积总和占全国高产田面积的41.75%。耕地面积位列全国前三的黑龙江省、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其高产田面积占比均不足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光能利用率模型 农田生产力 高中低产田
原文传递
基于数码相机的草地植被盖度测量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陈祖刚 巴图娜存 +1 位作者 徐芝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27,共8页
草地植被盖度是表征生态系统植被生长状况及环境质量的重要参数。在草地植物群落野外调查中,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拍摄草地样方照片,而后在室内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植被盖度测量。随着移动智能设备(如iPhone/iPAD或各类Andro... 草地植被盖度是表征生态系统植被生长状况及环境质量的重要参数。在草地植物群落野外调查中,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拍摄草地样方照片,而后在室内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植被盖度测量。随着移动智能设备(如iPhone/iPAD或各类Android Phone/PAD)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野外实时获取草地样方照片,同步计算草地植被盖度,并与有关遥感反演参数产品作校验对比分析,将成为未来地学移动测量和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在总结梳理既有利用数码相机识别植被盖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低覆盖、中低覆盖、中等覆盖、中高覆盖、高覆盖5种不同植被盖度情景,以及从早上6:00到下午6:00、每隔2h一次、全天共7次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照相方案。继而以Photoshop人工勾勒和测算方法为基准,选择RGB阈值法、RGB决策树法、HSV判别法3种自动测量方法开展对比研究。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草地盖度变化对RGB阈值法和HSV判别法的盖度识别精度无明显规律性影响,RGB决策树的盖度识别精度随着草地盖度的增加而增加;光照强度越强,RGB阈值法和HSV判别法对同一草地样方估算的盖度值越小,RGB决策树法估算的盖度值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没有固定的规律。总体上讲,RGB阈值法和HSV判别法的识别精度较高,RGB决策树法误判率较高,但后者可以识别出非绿色的植物茎、花朵。最后提出了在现有绿色植被像元识别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边缘检查算法等图形像素的统计学特征分析方法,能进一步提高草地植被盖度测量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照相 草地 覆盖度 方法 精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