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分散SiO_2胶体粒子的Zeta电位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蔡颖莹 香珍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24-27,共4页
以正硅酸乙酯和氨水为原料,采用Stober法制备单分散SiO2胶体粒子,利用纳米粒度Zeta电位测定仪测定SiO2胶体粒子的Zeta电位和粒度。研究结果表明,电解质对胶体粒子Zeta电位影响的差异较大,不同的离子对胶体粒子Zeta电位的影响也不相同;通... 以正硅酸乙酯和氨水为原料,采用Stober法制备单分散SiO2胶体粒子,利用纳米粒度Zeta电位测定仪测定SiO2胶体粒子的Zeta电位和粒度。研究结果表明,电解质对胶体粒子Zeta电位影响的差异较大,不同的离子对胶体粒子Zeta电位的影响也不相同;通过pH对Zeta电位值影响的研究,得出二氧化硅胶体粒子的等电点为pH=2;表面活性剂SDBS的加入也使得胶体粒子Zeta电位明显增大,当SDBS的浓度为0.5g/L时,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散 二氧化硅 ZETA电位 稳定性
下载PDF
NH_x(x=1~3)在金属Ir表面吸附与解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香珍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7-623,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slab模型下,研究了NH_x(x=1~3)在Ir(100)、Ir(111)和Ir(110)表面上的最稳定吸附位置、几何构型以及逐步脱氢分解过程,计算了相应的吸附能和活化能.计算结果表明,在Ir(100)、Ir(111)面上,NH_3是以C_3轴垂直吸附在顶位...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slab模型下,研究了NH_x(x=1~3)在Ir(100)、Ir(111)和Ir(110)表面上的最稳定吸附位置、几何构型以及逐步脱氢分解过程,计算了相应的吸附能和活化能.计算结果表明,在Ir(100)、Ir(111)面上,NH_3是以C_3轴垂直吸附在顶位,在Ir(110)上,NH_3是以N-Ir键与表面成68.6°吸附在顶位,且吸附能依赖于表面的结构而不同,相比而言,NH_3更容易吸附在开放表面Ir(100)、Ir(110)面上,说明NH_3在这些表面的吸附具有结构敏感性.NH_(x(x=1~3))的分解,在Ir(100),NH_3的吸附与分解存在竞争,在Ir(110)面NH_3最容易分解,在Ir(111)面NH_3是分子性吸附,不能分解.NH_2、NH在三个表面均能够分解,在Ir(110)面活化能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NHx(x=1~3)吸附与分解 Ir表面 结构敏感性
下载PDF
单层MoS_(2)表面Fe,Ir掺杂对NO吸附与直接解离反应性能提升的理论计算
3
作者 香珍 胡林峰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5-173,共9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中广义梯度近似下的PW91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NO分子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行为.结果表明:与完整MoS_(2)表面的物理吸附(-0.05 eV)不同,Fe,Ir掺杂MoS_(2)表面NO吸附能分别为-3.30,-3.17... 用密度泛函理论中广义梯度近似下的PW91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NO分子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行为.结果表明:与完整MoS_(2)表面的物理吸附(-0.05 eV)不同,Fe,Ir掺杂MoS_(2)表面NO吸附能分别为-3.30,-3.17 eV,说明掺杂表面对NO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差分电荷密度分析表明,NO分子吸附后,N原子与掺杂原子Fe,Ir的中间出现电荷增加,形成共价键,掺杂原子周围电荷减少;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NO在掺杂TM-MoS_(2)(TM=Fe,Ir)表面的吸附主要是N原子的2py,2px与掺杂原子Fe的3d_(xy),3d_(yz),3d_(xz)以及Ir的5d_(xy),5d_(yz),5d_(xz)轨道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比较分析解离反应的活化能结果表明,相对贵金属Ir,掺杂廉价的Fe后,NO在Fe-MoS_(2)比在Ir-MoS_(2)表面解离的活化能小,且在Fe-MoS_(2)表面的吸附能与活化能非常接近,仅相差0.08 eV,表明在该体系中NO的吸附与解离存在相互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Ir掺杂 单层MoS_(2) 一氧化氮 吸附与解离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普通高校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理 闫清华 +1 位作者 苏晓 香珍 《广州化工》 CAS 2014年第11期248-250,共3页
针对河南科技学院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现状,从现有大型分析仪器设备状况、教学改革方式、培训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培养学生掌握大型仪器实验操作技能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仪器分析实验 教学改革 实践探究 普通高校
下载PDF
N2在单原子催化剂Ir/MoS2表面上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香珍 蔡颖莹 张建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7-322,共6页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slab模型下,研究N2在单原子催化剂Ir1/MoS2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N2的优势吸附位为Ir原子的顶位,构型为垂直向下,吸附能达到1.57 eV,是化学吸附.电子结构说明主要是吸附N原子的2Pz轨道在Z方向上与Ir的5dz2、5dxz、5...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slab模型下,研究N2在单原子催化剂Ir1/MoS2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N2的优势吸附位为Ir原子的顶位,构型为垂直向下,吸附能达到1.57 eV,是化学吸附.电子结构说明主要是吸附N原子的2Pz轨道在Z方向上与Ir的5dz2、5dxz、5dyz、6Pz混合得以使N2稳定吸附在Ir原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N2吸附 单原子催化剂Ir1/MoS2
下载PDF
废旧电池制备Al掺杂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
6
作者 梁鹏超 香珍 杨理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9-34,共6页
以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溶解液为原料,调节镍、钴和锰离子配比,通过共沉淀法制备LiNi_(0.5)Co_(0.2)Mn_(0.3)O_(2)前驱体,通过高温固相合成法掺杂Al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利用XRD、SEM和电池性能测试系统对制备材料进行表征和电... 以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溶解液为原料,调节镍、钴和锰离子配比,通过共沉淀法制备LiNi_(0.5)Co_(0.2)Mn_(0.3)O_(2)前驱体,通过高温固相合成法掺杂Al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利用XRD、SEM和电池性能测试系统对制备材料进行表征和电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当煅烧时间为12 h、煅烧温度为900℃、掺杂Al_(2)O_(3)的质量分数为0.66%时,所制备正极材料首次充电比容量和首次充放电效率分别为141.7 m Ah/g和96.1%,样品层状结构良好,晶体排布规则.颗粒均匀,无团聚现象.掺杂Al可以有效改善LiNi_(0.5)Co_(0.2)Mn_(0.3)O_(2)电池中Ni^(2+)和Li^(+)混排问题,提高正极材料的电性能和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电池 三元正极材料 掺杂 电性能 循环性能
下载PDF
Fe、Ir掺杂单层MoS_(2)的构型及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香珍 银召利 +1 位作者 张建伟 胡林峰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2期7-13,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MoS_(2)完整表面、吸附式掺杂和替换掺杂缺陷MoS_(2)表面(Fe-MoS_(2)、Ir-MoS_(2))的构型、电子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比较Fe、Ir原子吸附的吸附能,发现Ir比Fe在表面的吸附性更强,且在Mo原子的上方吸附最...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MoS_(2)完整表面、吸附式掺杂和替换掺杂缺陷MoS_(2)表面(Fe-MoS_(2)、Ir-MoS_(2))的构型、电子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比较Fe、Ir原子吸附的吸附能,发现Ir比Fe在表面的吸附性更强,且在Mo原子的上方吸附最强,电子态密度分析说明了在Z方向上,Mo原子的4d_(yz)、4d_(z)^(2)、4d_(xz)轨道与Ir原子的5d_(yz)、5d_(z)^(2)、5d_(xz)态密度峰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合,特别是d_(z)^(2)轨道之间存在明显混合;Fe、Ir金属原子掺杂替换本征表面MoS_(2)的S、Mo原子的计算结果显示,单层MoS_(2)的S位置更容易被替换形成掺杂体系,S位掺杂体系稳定性强于在Mo位掺杂体系,且电子态密度计算显示掺杂替换S原子后金属Ir有效调控了MoS_(2)的电子结构,激活了替换原子Ir附近Mo的反应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 密度泛函理论 态密度 掺杂
下载PDF
NH_3在Ir(100)、Ir(111)表面吸附的从头算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香珍 杨理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2期58-61,68,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Slab模型下,研究了NH_3在Ir(100)、Ir(111)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计算结果表明:在Ir(100)、(111)两个面上,NH_3的优势吸附位均是top位,但在开放表面Ir(100)上,NH_3更容易吸附,吸附能达到1.11eV,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NH_...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Slab模型下,研究了NH_3在Ir(100)、Ir(111)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计算结果表明:在Ir(100)、(111)两个面上,NH_3的优势吸附位均是top位,但在开放表面Ir(100)上,NH_3更容易吸附,吸附能达到1.11eV,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NH_3通过其N原子的2pz轨道与底物金属Ir的5dz2轨道混合吸附于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NH3 Ir(100) Ir(111) 吸附
下载PDF
聚N-羟乙基苯胺的性能研究
9
作者 香珍 李春艳 《山东化工》 CAS 2017年第4期5-6,共2页
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N-羟乙基苯胺在无机质子酸的水溶液中合成导电聚合物聚N-羟乙基苯胺。通过对聚合物的循环伏安及变色特性、透射电镜等实验方法分析了聚合物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具有电致变色性。
关键词 N-羟乙基苯胺 聚合 聚合物特性
下载PDF
Ir(111)表面NH_3氧化反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0
作者 香珍 蔡颖莹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88-93,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slab模型下,研究了NHx(x=1~3)+O、NHx(x=1~3)+OH在Ir(111)表面上的共吸附及其反应,得到了它们的最稳定吸附位置以及相应的吸附能和几何结构,确定了它们在Ir(111)面上的氧化过程及过渡态.计算结果表明,在Ir...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slab模型下,研究了NHx(x=1~3)+O、NHx(x=1~3)+OH在Ir(111)表面上的共吸附及其反应,得到了它们的最稳定吸附位置以及相应的吸附能和几何结构,确定了它们在Ir(111)面上的氧化过程及过渡态.计算结果表明,在Ir(111)面上,虽然NH3不能解离,但有O及OH存在时,能促进NH3脱掉H,最后得到N2和H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 过渡态 氧化
下载PDF
聚苯胺和N-取代聚苯胺的制备与性能概述
11
作者 香珍 李春艳 《广州化工》 CAS 2016年第15期31-32,35,共3页
电致变色材料聚苯胺和N-取代聚苯胺通常有两种制备方法:化学聚合法和电化学聚合法,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与其制备过程和制备方法密切相关,本论文列举了不同聚合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影响聚合成膜的条件。通过对聚苯胺和N-取代聚苯胺这两类聚... 电致变色材料聚苯胺和N-取代聚苯胺通常有两种制备方法:化学聚合法和电化学聚合法,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与其制备过程和制备方法密切相关,本论文列举了不同聚合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影响聚合成膜的条件。通过对聚苯胺和N-取代聚苯胺这两类聚合物的电致变色特性、电导率和溶解度的比较,分析了它们不同特性的产生原因以及改善这些性质所存在的问题,为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聚(N-取代苯胺) 电致变色材料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Ir_(1)/MoS_(2)表面上的NH_(3)吸附与直接分解的第一性原理
12
作者 香珍 银召利 张建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9,共7页
NH_(3)的催化分解一直是制备高纯度氢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的贵金属被广泛的应用于催化解离的研究中.然而,由于纯金属催化剂的利用效率低,增加催化成本.最近的研究发现单原子催化剂Ir _(1)/MoS _(2)以其突出的优势被... NH_(3)的催化分解一直是制备高纯度氢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的贵金属被广泛的应用于催化解离的研究中.然而,由于纯金属催化剂的利用效率低,增加催化成本.最近的研究发现单原子催化剂Ir _(1)/MoS _(2)以其突出的优势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能替代现有贵金属催化剂的材料.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NH_(3)在单原子催化剂Ir _(1)/MoS _(2)上的吸附与活化.结果表明:NH_(3)的优势吸附位为Ir原子的顶位,构型为倾斜结构(atop),NH_(3)与体系表面的金属Ir成键,吸附能达到1.63 eV,是化学吸附;进一步分析了NH_(3)直接催化分解的反应路径,给出了相应的反应热、活化能,结果显示NH_(3)在atop位的解离比脱附有利,第一步脱氢反应活化能最小,N-H键易断裂,第二步反应能垒较高,此步为整个反应的决速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直接脱氢 单原子催化剂Ir_(1)/MoS_(2) 密度泛函理论 NH_(3) 活化能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Ir_(1)/MoS_(2)表面上NH_(3)吸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香珍 银召利 张建伟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1期52-57,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单原子催化剂Ir在MoS_(2)表面的fcc、hcp两个吸附位和NH_(3)在单原子催化剂Ir_(1)/MoS_(2)上的四个吸附位的6种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和能量计算,得到了Ir原子最稳定的吸附位以及NH_(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单原子催化剂Ir在MoS_(2)表面的fcc、hcp两个吸附位和NH_(3)在单原子催化剂Ir_(1)/MoS_(2)上的四个吸附位的6种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和能量计算,得到了Ir原子最稳定的吸附位以及NH_(3)的优势吸附位;并对最佳吸附位进行了电荷密度差和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Ir_(1)/MoS_(2)体系最稳定的是Ir原子在MoS_(2)的三重空位(hcp);NH_(3)的优势吸附构型为倾斜结构(atop),NH_(3)与体系表面成键,属于化学吸附;NH_(3)与体系Ir_(1)/MoS_(2)的吸附成键主要是通过3a1轨道与Ir原子的5S、5dyz轨道相互杂化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催化剂Ir_(1)/MoS_(2) 密度泛函理论 NH_(3) 吸附
下载PDF
NH3在Ir(211)和Ir(22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1
14
作者 香珍 杨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1-945,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H 3在Ir(211)和Ir(221)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计算结果显示,在Ir(211)、(221)两个面上,NH 3的优势吸附位皆为脊上的top位,吸附能均达到1.0 eV以上,都为化学吸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NH 3通过...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H 3在Ir(211)和Ir(221)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计算结果显示,在Ir(211)、(221)两个面上,NH 3的优势吸附位皆为脊上的top位,吸附能均达到1.0 eV以上,都为化学吸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NH 3通过其N原子的2p z轨道与底物金属Ir的5d z 2轨道混合吸附于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NH 3 Ir(211) Ir(221) 吸附
下载PDF
肼在Ir(100)表面吸附与解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5
作者 香珍 杨理 苏晓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1-126,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2H4在Ir(100)表面上的吸附和脱氢分解.计算了N2H4以及其脱氢中间体(NzHx,x=l,2,3)的最稳定的吸附位置和吸附结构,分析了其电子结构.在Ir(100)面上,N2H4以反式构象的形式优...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2H4在Ir(100)表面上的吸附和脱氢分解.计算了N2H4以及其脱氢中间体(NzHx,x=l,2,3)的最稳定的吸附位置和吸附结构,分析了其电子结构.在Ir(100)面上,N2H4以反式构象的形式优先吸附在顶位,N2H3,N2H2及N2H均以顺式构象吸附在桥位,它们的吸附能均较高,说明N2Hx均能稳定吸附在Ir(100)面上,且均为化学吸附,N2H2吸附能最大.通过N2H4的一系列脱氢反应(N2Hx→N2Hx-1+H),确定了每步反应的反应能量、过渡态的结构以及所需活化能,结果表明,N2H4逐步脱氢得到N2和H2环境友好型产物的反应是可行的,且第三步反应为速控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100) 吸附与解离 过渡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