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剧场研究:论域、方法与展望
1
作者 李琳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3-79,共7页
剧场作为建筑设施、运营机构、文化实体等面向的存在,使得当代中国剧场研究的学术探索集中在剧场建设、剧场管理、剧场文化这三大论域。出于对研究对象基本特征的尊重,比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和空间研究方法成为当代... 剧场作为建筑设施、运营机构、文化实体等面向的存在,使得当代中国剧场研究的学术探索集中在剧场建设、剧场管理、剧场文化这三大论域。出于对研究对象基本特征的尊重,比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和空间研究方法成为当代中国剧场研究的主要方法。尽管当代中国剧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需通过拓展史学研究、深化地方性知识研究、加强问题意识等方面的努力,走向更加坚实宏阔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剧场 建设 管理 空间
下载PDF
漫游者说:论朱天心《古都》的历史书写 被引量:3
2
作者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8年第3期55-59,共5页
以文学想象台湾、书写台湾乃至有意经营种种关于岛屿的寓言,是台湾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书写传统。台湾作家朱天心的《古都》从人类学与历史学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文本中漫游者对生命细节感性谛视的方式来书写岛屿历史,以边缘流动的姿态超... 以文学想象台湾、书写台湾乃至有意经营种种关于岛屿的寓言,是台湾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书写传统。台湾作家朱天心的《古都》从人类学与历史学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文本中漫游者对生命细节感性谛视的方式来书写岛屿历史,以边缘流动的姿态超出狭隘的国族论述话语,展现对兼具多重殖民经验的台湾历史文化岩层的探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天心 《古都》 历史书写 台湾文学
下载PDF
历史、空间与叙述策略:论香港女性导演的离散美学 被引量:3
3
作者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8-101,共4页
本文以三位香港导演许鞍华、张婉婷与罗卓瑶的电影为分析重心,探讨她们如何通过家与国的辩证、离与返的往复及情爱故事的演绎等叙事策略诠释对九七症候的复杂情结。主体部分从后殖民/后革命氛围的理论界说、香港历史想象及离散情境中身... 本文以三位香港导演许鞍华、张婉婷与罗卓瑶的电影为分析重心,探讨她们如何通过家与国的辩证、离与返的往复及情爱故事的演绎等叙事策略诠释对九七症候的复杂情结。主体部分从后殖民/后革命氛围的理论界说、香港历史想象及离散情境中身份认同的追寻等三个面向展开。本文认为三位导演的"漂泊离散"影像话语相对集中地展示了生动的历史现场感与多重阐释可能性,对探讨香港回归前后的文化生态图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 许鞍华 张婉婷 罗卓瑶
下载PDF
笔与桨的方向:论夏曼·蓝波安作品中的族群文化身份建构 被引量:2
4
作者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1-156,共6页
以台湾达悟(雅美)族作家夏曼·蓝波安的《冷海情深》与《海浪的记忆》为分析文本,将他的作品置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解严及原住民文学兴起的时空语境与历史脉络,考察其中呈现的回归部落、重新发掘传统文化这一实践的价值,及... 以台湾达悟(雅美)族作家夏曼·蓝波安的《冷海情深》与《海浪的记忆》为分析文本,将他的作品置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解严及原住民文学兴起的时空语境与历史脉络,考察其中呈现的回归部落、重新发掘传统文化这一实践的价值,及他省思部落命运时必然面临的摆荡于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之间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曼·蓝波安 部落主义 文化身份建构
原文传递
对话:北美华人文学中的汉语文学与英语文学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祖群 《华文文学》 2008年第1期50-55,共6页
  2007年11月27日晚七点,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文学院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刘俊教授主持的沙龙"对话:北美华人文学中的汉语文学与英语文学",在南京大学逸夫馆九楼高研院报告厅举行.……
关键词 英语文学 外国文学 汉语文学 华裔文学 作家 文学史 华人移民 汤亭亭 美国布朗大学 中文 北美
下载PDF
自由之轭:从胡秋原参与的两次论战说起 被引量:2
6
作者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21-27,共7页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秋原是一个被研究者忽视的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和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所提出的有关文艺思想及历史哲学、文化批判观点值得关注,而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秋原是一个被研究者忽视的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和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所提出的有关文艺思想及历史哲学、文化批判观点值得关注,而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局中也面临着"理论的时空局限性"困境。考察胡秋原在两次论战中的论述,探讨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者的知识分子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人 民族主义 文艺自由论辩 乡土文学论战
下载PDF
银幕表象:形与色的政治表述——从身体的角度再论“十七年”电影中的正面女性形象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琳 《理论界》 2010年第1期125-126,共2页
"十七年"电影中正面女性人物之身体的形色呈现成为权威政治的表述:其美丽面孔在镜语机制的作用下具备了政治移情功能,借用凝视快感创造了隐形的意识形态;其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朴素衣饰既为观众提供了视觉愉悦,更为现实女性提供... "十七年"电影中正面女性人物之身体的形色呈现成为权威政治的表述:其美丽面孔在镜语机制的作用下具备了政治移情功能,借用凝视快感创造了隐形的意识形态;其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朴素衣饰既为观众提供了视觉愉悦,更为现实女性提供了政治衣饰美学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身体 十七年 电影
原文传递
知识分子的窄门:刘大任“保钓三部曲”的思想流脉与文体特征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1年第2期89-99,共11页
刘大任的“保钓三部曲”小说均以曾参与保钓运动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融入大量自传性材料,注重对知识分子追寻道路与思想困境做社会历史分析,深度呈现知识分子介入革命实践的历史真相。这些作品在文体实践上采用多声部、多视角的叙事形态... 刘大任的“保钓三部曲”小说均以曾参与保钓运动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融入大量自传性材料,注重对知识分子追寻道路与思想困境做社会历史分析,深度呈现知识分子介入革命实践的历史真相。这些作品在文体实践上采用多声部、多视角的叙事形态,是有感于保钓运动的意义陷落于当下历史视野中的危机,着意于还原历史真相,并隐含着对年轻世代的召唤结构。本文以这三部曲为分析文本,探究其思想轨迹及文体实践,致力于把握作品背后复杂的精神感受与思想脉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任 保钓运动 左翼思潮 历史意识 文体意识
下载PDF
消解历史的秩序:20世纪末台湾文学中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4年第6期86-94,共9页
台湾在1987年"解严"前后进入了一个文化转型期,彼时威权时代的意识形态统一体已然松动,新的本土主义论述正在集结但尚未占据主导地位。本文以这个时期的台湾后现代思潮及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尤为关注那些以历史书写为主题的... 台湾在1987年"解严"前后进入了一个文化转型期,彼时威权时代的意识形态统一体已然松动,新的本土主义论述正在集结但尚未占据主导地位。本文以这个时期的台湾后现代思潮及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尤为关注那些以历史书写为主题的小说文本,这些文本以语言反省与形式解构为起点,反叛写实主义的美学观,质疑本质主义的历史真实观,不仅挑战前行代的美学主张,也解构逐渐凝聚为新威权话语的本土论述。通过对文本的审美形态及其意识形态表征的分析,本文试图指出,出现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台湾后现代历史叙事文本是一种对意识形态统一体的松动非常敏感且及时作出反应的话语,是意识形态统一体松动后文化危机和思想危机的表征,这些文本以瓦解历史的方式传达出特定的历史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后现代主义 历史叙事 反写实主义
下载PDF
《呼兰河传》的荒凉美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61-64,共4页
《呼兰河传》弥漫着一种荒凉的人生况味,风物环境是荒凉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更是荒凉。小说通过描绘呼兰河整体文化氛围的沉滞及个体生存状态的寂寞来表现城与人的存在所蕴涵的悲剧意蕴,并构筑“后花园”意象,传达出对温暖与爱的永久... 《呼兰河传》弥漫着一种荒凉的人生况味,风物环境是荒凉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更是荒凉。小说通过描绘呼兰河整体文化氛围的沉滞及个体生存状态的寂寞来表现城与人的存在所蕴涵的悲剧意蕴,并构筑“后花园”意象,传达出对温暖与爱的永久憧憬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呼兰河传》 荒凉
下载PDF
1980年代以来台湾本土文学史的叙述形态与文化政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2016年第1期64-79,共16页
本文主要论述1980年代以来台湾本土派文学史的叙述方法及其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本土派文学史观的建构以台湾主体性为主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凸显台湾意识,推崇本土写实主义美学观,完成了台湾文学史从'乡土'到'本土&#... 本文主要论述1980年代以来台湾本土派文学史的叙述方法及其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本土派文学史观的建构以台湾主体性为主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凸显台湾意识,推崇本土写实主义美学观,完成了台湾文学史从'乡土'到'本土'论述的转换;第二阶段的文学史论述引入了'文学多元主义'与后殖民理论扩大诠释体系,带动本土文学史论的激进化与理论化。本土派文学史论的兴起是8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领域的重要现象,但因其视角过于收缩于'台湾民族主义'建构使命,截断了'复线历史'的丰富脉络,具有化约主义的历史目的论倾向。借由观照台湾文学史叙述形态的流变,可以看到台湾社会意识与政治意识形态的转变轨迹,以及其中所呈现的时代思想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史 后殖民主义 民族主义 文化政治
下载PDF
“仿佛在君父的城邦”:论近20年来外省作家的历史叙述与家国想象 被引量:1
12
作者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0年第3期73-85,共13页
当代台湾省籍问题被挑起与从"中国民族主义"向"台湾民族主义"转换的"新国族"打造有关。外省作家的文学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族群关系日趋紧张的时代状况的回应,而他们对家族及国族历史再现的游移同样是... 当代台湾省籍问题被挑起与从"中国民族主义"向"台湾民族主义"转换的"新国族"打造有关。外省作家的文学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族群关系日趋紧张的时代状况的回应,而他们对家族及国族历史再现的游移同样是中国民族主义叙事模式在当代台湾的命运表征。本土化的论述为外省作家回顾家族与国族历史提供了"历史性机缘",剧烈变化的时代瓦解了他们之前的历史观念,而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替代性历史叙述又与他们的思想情感有所阻隔。徘徊于两种论述之间的灰色地带,他们的历史书写成为一种双向的抗拒与暧昧的战斗。本文从家族书写中对父辈历史的再现、外省第二代的历史感知与现实认同、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及意识形态危机三方面论述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历史书写与家国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省作家 历史叙述 家国想象 拟流亡
下载PDF
近20年来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文学中的历史叙事研究
13
作者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3年第5期86-94,共9页
本文在探讨近20年来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创作风貌的基础上,发掘从台湾少数民族主体这一相对边缘视角言说历史的再现与批判潜能,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相关文学创作与诠释所折射出的台湾政治文化变迁。台湾少数民族与非台湾少数民族... 本文在探讨近20年来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创作风貌的基础上,发掘从台湾少数民族主体这一相对边缘视角言说历史的再现与批判潜能,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相关文学创作与诠释所折射出的台湾政治文化变迁。台湾少数民族与非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在处理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时的切入视角与美学策略有显著差异:台湾少数民族作家致力于追溯被汉文化入侵、改造和收编的历史,反思部落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溃败命运,并通过召唤部落文化传统来重建族群认同;非台湾少数民族作家侧重于以历史事件为扭结呈现创伤记忆,一方面流露出某种赎罪心理,另一方面也有淡化历史上台湾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冲突的倾向,以共构入史的策略将台湾少数民族的悲情转化为"台湾人"的悲情。本文认为,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分析应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论的兴起与本土化论述策略转型的社会背景的考察相结合,才能还原台湾少数民族议题在当代台湾的兴起与质变过程,进而把握近20年来文学领域对台湾少数民族题材的关注所呈现的历史眼光与意识形态心理变迁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台湾少数民族 历史书写 民族志
下载PDF
后殖民论述在台湾: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考察
14
作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9-154,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后殖民理论进入台湾文学论述场域,开始了其在台湾的在地化过程。与后殖民相关的几次重要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后现代与后殖民的理论交锋、"再殖民"与"新殖民"的辩难以及另类的"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后殖民理论进入台湾文学论述场域,开始了其在台湾的在地化过程。与后殖民相关的几次重要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后现代与后殖民的理论交锋、"再殖民"与"新殖民"的辩难以及另类的"破"国族策略的提出等几个方面。论争所反映的理论的"对立性分歧"见证了台湾本土主义文学史与历史叙述的建构过程,也映射出台湾民族主义论述的历史盲点与理论困境。台湾的后殖民论述因与台湾民族主义论述过于紧密关联而拘限了理论阐释的视野与张力,而理论资源的博杂与对话亦内蕴了自省与更新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论述 台湾民族主义论述 知识社会学
下载PDF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作家的女性历史书写
15
作者 李琳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2年第1期87-94,共8页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中几部女性作家书写历史的小说为论述对象,分析当代台湾女性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思想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脉络。前三节分别从身体书写、历史话语中的沉默女性以及空间寓言等三个角度解读这些文本...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中几部女性作家书写历史的小说为论述对象,分析当代台湾女性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思想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脉络。前三节分别从身体书写、历史话语中的沉默女性以及空间寓言等三个角度解读这些文本以多重主体策略融合女性意识与历史元素的美学张力,第四节则将其置入台湾社会独特的"后殖民"历史语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女性历史文本对"女性"、"历史"与"国族"三者关系的呈现,从"女性意识"与"历史眼光"两方面检视女性历史书写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女性历史书写 后殖民
下载PDF
民族认同:东方历史与民族主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宪 赵稀方 +2 位作者 刘俊 (整理) 陈祖君(整理)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9年第1期74-80,共7页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民族认同 历史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东方 人文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