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11年西宁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47
1
作者 祁栋林 张加昆 +6 位作者 李晓东 魏鸿业 王力 马明亮 孔维强 肖宏 张娟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2期51-59,共9页
利用2001—2011年西宁市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资料,研究西宁市区域性污染特征,并结合气象资料对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空气污染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空气质量以优和良居多;空气质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 利用2001—2011年西宁市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资料,研究西宁市区域性污染特征,并结合气象资料对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空气污染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空气质量以优和良居多;空气质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春季空气质量最差,其次是冬季和秋季,夏季空气质量最好;冬春季空气质量不稳定,夏秋季空气质量较稳定,空气质量年变化幅度大,供暖期API指数明显高于非供暖期;沙尘影响指数呈下降趋势;从年际变化来看,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气象要素对大气污染物有制约关系,其中起主要作用气象因子为沙尘日数、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气温;可吸入颗粒物长距离输送是西宁市冬春季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沙尘来源于新疆、甘肃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及青海省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指数(API) 沙尘影响指数 影响因素 后向轨迹
下载PDF
中国牧区雪灾等级指标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海红 李锡福 +1 位作者 张海珍 肖宏 《青海气象》 2006年第1期24-27,38,共5页
制定牧区雪灾标准,气象条件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因子,此外,雪灾还与牧草丰歉、牲畜状况、草场类型、草场载畜状况以及承受灾害的能力有关。要对幅员辽阔的广大牧区发生的雪灾迅速作出评估,除气象因子外,其它致灾因子就目前条件还难以及... 制定牧区雪灾标准,气象条件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因子,此外,雪灾还与牧草丰歉、牲畜状况、草场类型、草场载畜状况以及承受灾害的能力有关。要对幅员辽阔的广大牧区发生的雪灾迅速作出评估,除气象因子外,其它致灾因子就目前条件还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取。所以本评价标准仅限于考虑气象因子与雪灾的关系。本文依据积雪掩埋牧草程度、积雪持续日数和积雪面积比等三项指标,来制定中国牧区雪灾发生的等级指标,将灾情等级分为轻灾、中灾、重灾和特大灾四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区 雪灾 等级指标
下载PDF
1971-2010年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娟 肖宏 +2 位作者 徐维新 祁栋林 李晓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89-2297,共9页
利用1971-2010年40a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及盆地外缘托勒气象站的水汽压、月降水量资料,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经验公式,计算了柴达木盆地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近40a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降水量、降水转化率均呈波动增加... 利用1971-2010年40a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及盆地外缘托勒气象站的水汽压、月降水量资料,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经验公式,计算了柴达木盆地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近40a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降水量、降水转化率均呈波动增加趋势。可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相对较低,90年代后逐渐增多,总体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近40a春、夏季呈持续增长趋势,而秋、冬季20世纪80年代呈弱的减少趋势,90年代后呈持续增长趋势;可降水量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分布特征,这与可降水量多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反。气温是影响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子,其次为日照,而相对湿度对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的分析表明,多雨年与少雨年可降水量保持相对稳定,可降水量与多雨、少雨年并无直接关系。降水量的多少是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水汽输送、交换及降水转化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可降水量 降水量 降水转化率
原文传递
近50年青海省风蚀气候侵蚀力时空演变趋势 被引量:18
4
作者 祁栋林 李晓东 +2 位作者 苏文将 周万福 肖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34-239,共6页
利用青海省43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选择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风蚀气候因子指数计算公式,计算了青海省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以此阐述了风蚀气候侵蚀力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风蚀气候因子指数C值得分布范围为-12.9~160.1... 利用青海省43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选择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风蚀气候因子指数计算公式,计算了青海省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以此阐述了风蚀气候侵蚀力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风蚀气候因子指数C值得分布范围为-12.9~160.1,整个青海省的平均值为32.4;从空间分布来看,C值由西北部向东南部呈减小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柴达木盆地的茫崖;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具有显著的月际和季节变化,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季最小;近50 a来风蚀气候因子指数总体上呈现减小趋势,说明风蚀气候侵蚀力在降低;风蚀气候侵蚀力主要受风速的制约,与降水和沙尘暴日数的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气候侵蚀力 风蚀气候因子 相对贡献率 MANN-KENDALL检验 青海省
下载PDF
1971-2010年青海高原不同功能区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5
作者 校瑞香 祁栋林 +1 位作者 周万福 肖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56-1464,共9页
利用1971-2010年青海省境内43个气象站的降水量和水汽压月资料,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经验公式,计算了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4个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功能区可降水量... 利用1971-2010年青海省境内43个气象站的降水量和水汽压月资料,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经验公式,计算了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4个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功能区可降水量均呈单峰形态分布,均在夏季达到最大值;降水转化率在三江源区和东部农业区呈双峰分布,柴达木盆地和环青海湖地区呈单峰分布.不同生态功能区年可降水量近40 a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柴达木盆地和环青海湖区上升趋势显著;不同生态功能区年可降水量均发生了突变,东部农业区发生在1983年,柴达木盆地发生在1996年,三江源区和环青海湖区发生在1993年.可降水量自西向东呈逐渐增加趋势,降水转化率形成以青海湖区为中心的马鞍形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生态功能区 可降水量 降水转化率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祁连山区夏季各类降水过程的典型个例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乾 陈添宇 肖宏 《干旱气象》 2008年第3期1-7,共7页
对祁连山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类型:西南气流移动型、西南气流阻塞型、西北气流冷平流型、河套冷涡型和平直西风气流型,分类选取典型个例,对各类型产生降水的环流特征、副热带西风急流、垂直速度、水汽输送和水汽汇、影响降水的天气... 对祁连山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类型:西南气流移动型、西南气流阻塞型、西北气流冷平流型、河套冷涡型和平直西风气流型,分类选取典型个例,对各类型产生降水的环流特征、副热带西风急流、垂直速度、水汽输送和水汽汇、影响降水的天气系统和稳定度等进行诊断分析,并对照云图分析了地形云和对流云团产生的条件,降水强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区 降水过程 典型个例 诊断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湿地土壤冻结、融化期间的陆面过程特征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海宏 肖宏 +1 位作者 祁栋林 李甫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1-491,共11页
利用青藏高原中部玉树隆宝湿地2015年7月—2016年7月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冻结、融化前后土壤温、湿度和地表能量收支特征,结果表明:冻土持续时期为12月至次年4月,深层土壤的冻结较浅层土壤滞后,融化过程快于冻结过程,5—40 cm土壤全... 利用青藏高原中部玉树隆宝湿地2015年7月—2016年7月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冻结、融化前后土壤温、湿度和地表能量收支特征,结果表明:冻土持续时期为12月至次年4月,深层土壤的冻结较浅层土壤滞后,融化过程快于冻结过程,5—40 cm土壤全部冻结历时51 d,全部融化历时19 d。土壤体积含水量年变化幅度达0.6 m^3/m^3。冻结过程5—4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下降,融化过程5—1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升高。土壤冻结之后,感热通量白天的值升高,潜热通量白天的值降低,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均降低,土壤热通量日变化幅度增大。土壤融化之后,潜热通量、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白天的值升高。地表反照率、鲍恩比、土壤热导率和土壤热扩散率冻结后增大融化后减小,土壤热容量冻结后减小融化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湿地 冻土 陆面过程
下载PDF
青海门源雨滴谱特征及降水机制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国庆 孙安平 +2 位作者 周万福 王立俊 肖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4,共8页
利用青海省门源地区2个测站观测的雨滴谱资料,分析了降水雨滴谱微结构参量平均值随降水过程的变化和3种常见降水类型中雨滴谱微结构参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以及雨滴谱型随降水的变化。根据微结构参量和雨滴谱型的变化,结合卫星资料和其... 利用青海省门源地区2个测站观测的雨滴谱资料,分析了降水雨滴谱微结构参量平均值随降水过程的变化和3种常见降水类型中雨滴谱微结构参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以及雨滴谱型随降水的变化。根据微结构参量和雨滴谱型的变化,结合卫星资料和其他观测资料对三种降水类型降水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雨滴谱 微结构参量 降水机制
下载PDF
湟水河谷夏季云和降水的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蓉娜 张国庆 +1 位作者 肖宏 周万福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5-141,共7页
利用青海省湟水河谷地西宁、平安、乐都、民和4站2005-2007年夏季(6~8月)的逐日逐时云状、云量、降水、风向、风速资料,统计分析湟水河谷地云和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并结合河谷局地环流特征进一步分析山谷风对地形云和降水的作用。结果表... 利用青海省湟水河谷地西宁、平安、乐都、民和4站2005-2007年夏季(6~8月)的逐日逐时云状、云量、降水、风向、风速资料,统计分析湟水河谷地云和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并结合河谷局地环流特征进一步分析山谷风对地形云和降水的作用。结果表明:湟水河谷降水量、各级降水频次都表现为夜间多于白天,降水峰值出现在下午、前半夜和清晨,谷值出现在12:00~14:00时和18:00时左右。湟水河谷总云量、低云量均表现为白天比夜间多。层积云大部分在后半夜生成,5:00时开始逐渐增多;对流云的日变化表现为午后对流活动的加强和云量的增加。谷风风速峰值出现时次与对流云峰值出现的时次非常吻合,两者呈线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河谷 夏季 降水 地形云 山谷风 青海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CO_2通量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海宏 李林 +1 位作者 周秉荣 肖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4-60,共7页
利用玉树隆宝湿地2015年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湿地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玉树隆宝湿地生长季CO_2通量日变化呈倒单峰型,夏季日变化幅度大,冬季日变化幅度小。4-9月CO_2净交换量为负值,其余各月CO_2净交... 利用玉树隆宝湿地2015年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湿地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玉树隆宝湿地生长季CO_2通量日变化呈倒单峰型,夏季日变化幅度大,冬季日变化幅度小。4-9月CO_2净交换量为负值,其余各月CO_2净交换量为正值。全年CO_2净吸收量为465 g·m^(-2)。白天CO_2通量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大而减小。CO_2排放量与土壤温度和气温日较差均呈正相关。高寒湿地土壤体积含水量对CO_2通量的影响很微弱。降雨事件发生后,CO_2排放量在短期内有所升高。各影响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对高寒湿地CO_2通量影响的相关度最高,其次为气温日较差,土壤温度,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CO_2通量影响的相关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CO2通量 碳交换 陆面过程
下载PDF
祁连山区夏季降水过程天气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乾 陈添宇 肖宏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31,146,共7页
以500hPa盛行气流为主,参考FY-2D卫星云图云型特征,将2007年7~8月祁连山区的31次降水过程作天气分型。取30°~45°N范围500hPa110°E的格点平均位势高度与90°E平均位势高度之差值为分类标准。分成3个主型,西南气流... 以500hPa盛行气流为主,参考FY-2D卫星云图云型特征,将2007年7~8月祁连山区的31次降水过程作天气分型。取30°~45°N范围500hPa110°E的格点平均位势高度与90°E平均位势高度之差值为分类标准。分成3个主型,西南气流型、西北气流型和平直西风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又分移动型和阻塞型两个副型。西北气流型分西北气流冷平流型和河套冷涡两个副型。用试验区中尺度自动站网的降水资料,探讨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和坡向的关系,分析产生降水过程各天气类型的环流特征及其降水强度,发现在不同的大尺度流型下,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会造成迥然不同的地形强迫中尺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区 夏季降水 大尺度天气类型
下载PDF
近50年青海高原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祁栋林 苏文将 +3 位作者 李璠 肖宏 李晓东 周万福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0期186-194,共9页
为了了解近50年青海高原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选用青海高原43个气象站的基本气象数据,分析整个区域和4个生态功能区生长季日照时数在过去50年中的变化趋势和变化成因。结果表明:青海高原整个区域和柴达木盆... 为了了解近50年青海高原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选用青海高原43个气象站的基本气象数据,分析整个区域和4个生态功能区生长季日照时数在过去50年中的变化趋势和变化成因。结果表明:青海高原整个区域和柴达木盆地生长季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他3个生态功能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空间分布为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小。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整个区域和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突变时间分别为2004年和1999年,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农业区和三江源地区在2006—2008年之间发生突变。影响青海高原整个区域和生态功能区生长季日照时数的主要因子是云量,而次要因子表现略有不同。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分布随着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经度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突变检验 生态功能区 青海高原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柴达木灌区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力 李凤霞 +3 位作者 徐维新 肖宏 苏文将 周万福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S1期81-83,89,共4页
利用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德令哈、诺木洪3个气象测点1980-2007年逐日平均气温和小麦生育期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对柴达木绿洲灌区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0℃、≥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积温增多,作物生长季延... 利用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德令哈、诺木洪3个气象测点1980-2007年逐日平均气温和小麦生育期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对柴达木绿洲灌区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0℃、≥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积温增多,作物生长季延长;3个农业气象测点的小麦播种期推迟、成熟期提前,生长期缩短;播种-出苗期的缩短是营养生长期缩短的主要原因,乳熟-成熟期的缩短是生殖生长期缩短的主要原因;诺木洪热量条件好的区域可以在小麦收割后种植生长期较短的蔬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育期 柴达木盆地 小麦
下载PDF
福建省电信诈骗犯罪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郑震 肖宏 林世钧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1-9,共9页
伴随着金融事业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手机、互联网为载体的电信诈骗犯罪逐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职业犯罪,成为一种案发区域广、涉案金额巨大、群众反响强烈的常发性侵财案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鉴于电信诈骗侵财案件不同于其他犯... 伴随着金融事业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手机、互联网为载体的电信诈骗犯罪逐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职业犯罪,成为一种案发区域广、涉案金额巨大、群众反响强烈的常发性侵财案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鉴于电信诈骗侵财案件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点及公安机关在侦破此类案件中所遇到的瓶颈,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快电信立法、构建全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平台、提高远程协助办案能力、加强与金融、电信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密切国际和区域间司法互助等,以有效遏制电信诈骗侵财犯罪的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电信诈骗 侵财犯罪 高危人群 防控对策
下载PDF
2009/2010年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秉荣 李凤霞 +4 位作者 肖宏 周万福 颜亮东 李甫 李晓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1-608,共8页
以青藏高原黄河源玛多为实验区,基于TRM-ZS1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仪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辐射及能量通量观测数据,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进行了该区域潜热和感热通量的估算,分析了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下垫面辐射收支,潜热、感热和土... 以青藏高原黄河源玛多为实验区,基于TRM-ZS1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仪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辐射及能量通量观测数据,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进行了该区域潜热和感热通量的估算,分析了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下垫面辐射收支,潜热、感热和土壤热通量在不同季节的分配,对该区域冬季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总辐射、净辐射较强,总辐射平均日积分值为18.06MJ·m-2·d-1,净辐射平均日积分值5.95MJ·m-2·d-1,曾观测到高达979.5W.m-2的净辐射通量.全年地表平均反射率为0.30,接近于荒漠和半荒漠下垫面的反射率.植物生长季土壤湿度和冬、春季地面积雪是影响该区域地表反射率的两个最主要因素.该区域感热通量年积分值为742.68MJ·m-2·a-1,潜热通量年积分值为1 388.58MJ·m2·a-1,全年中地表以潜热方式传递热量为主.分季节分析,冬季感热潜热强度相当,春季以感热为主,夏秋季则以潜热为主.土壤热通量年积分值为38.06MJ·m-2·a-1,全年热通量在热量平衡中约占1.8%,但季节分配不平衡,在冬季,有|G|>H+LE,土壤热通量是热平衡最大的分量.该区域地表全年向大气释放热量,地表对大气而言是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高寒草甸 能量平衡
下载PDF
近50a三江源地区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祁栋林 李晓东 +4 位作者 肖宏 周万福 苏文将 胡爱军 李璠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13-1620,共8页
选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1964-2013年14个气象台站观测的基本气象数据,利用线性倾向性估计和Mann-Kendall检验方法等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和变化趋势,并以完全相关分析方法进行蒸发量上升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 选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1964-2013年14个气象台站观测的基本气象数据,利用线性倾向性估计和Mann-Kendall检验方法等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和变化趋势,并以完全相关分析方法进行蒸发量上升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年蒸发量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其线性变化速率为30.1mm/10a,夏秋冬季蒸发量均呈显著上升变化,春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夏季和秋季蒸发量上升对年蒸发量上升贡献最大;逐月蒸发量变化趋势均增加,但幅度各异;冬季蒸发量在2011年发生了突变,其余各季和年均未发生突变.蒸发量月际变化规律明显,表现为双峰型分布,双峰出现在5月和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季节变化也十分明显,夏季蒸发量最大,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冬季蒸发量最少,表明春夏两季蒸发量的多少对三江源地区水循环起重要作用。年和四季蒸发量呈现出西北部少,东南部及东北部多的分布特点,气候变化速率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蒸发量年际变化不剧烈,年蒸发量变异系数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四季蒸发量变异系数空间分布明显不同。年蒸发量与平均气温总体上呈正相关,与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平均气温上升、气温日较差和相对湿度下降是三江源地区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量 平均气温 相对湿度 气温日较差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冻融过程土壤温湿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权晨 周秉荣 +3 位作者 朱生翠 肖宏 沈晓燕 李甫 《干旱气象》 2018年第2期219-225,共7页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作为大江大河支流的发源地,其冻融过程对该地区及下游的生态系统和气候调节有重要意义。利用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区隆宝高寒湿地试验站的高时间分辨率土壤温湿数据,对冻融过程中土壤温湿的季节、日以及冻融转换期变化特...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作为大江大河支流的发源地,其冻融过程对该地区及下游的生态系统和气候调节有重要意义。利用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区隆宝高寒湿地试验站的高时间分辨率土壤温湿数据,对冻融过程中土壤温湿的季节、日以及冻融转换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高寒湿地土壤冻融过程中,土壤温度整体表现出夏高冬低的变化特征,冻结期5 cm、40 cm、20 cm、30 cm和10 cm地温依次增大,地温随深度变化存在一定的不规律性,而非冻结期则正好相反;土壤湿度在冻结期自上而下逐渐降低,融化期自上而下逐渐增加。(2)土壤表层5 cm和深层40 cm地温存在显著的日变化特征,表层较深层变化更显著,且夏季变化幅度最大;土壤含水率较稳定,除表层有一定波动,其他各层无明显日变化。(3)冻融转换期,土壤温度垂直分布存在显著的三层结构,10 cm和30 cm处与邻近层的温度差异是导致这种特殊分布的主要原因;随着深度的加深,土壤含水率冻结期(融化期)逐渐增加(减少),且深层比浅层的变化时间明显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土壤温湿 冻融特征 冻融转换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地水热条件及地上生物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晓东 李凤霞 +3 位作者 周秉荣 肖宏 杨鑫光 周万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53-1058,共6页
利用海北州海晏县1979—200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997-2009年地上生物量资料,分析了1979年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和水热条件变化,以及气温和降水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79—2009年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均呈... 利用海北州海晏县1979—200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997-2009年地上生物量资料,分析了1979年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和水热条件变化,以及气温和降水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79—2009年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均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增加速率达0.33℃.(10a)-1,年降雨量增幅为33.1mm.(10a)-1;>0℃的有效积温、生物温度和实际蒸散量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湿润度则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海晏县高寒草地牧草草地地上生物量呈波动增加,且与冬季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春季降雨量相关性不显著,与夏季平均气温相关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典型高寒草地 水热条件 地上生物量
下载PDF
祁连山南麓河谷地形云生长的层结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国庆 孙安平 +1 位作者 肖宏 周万福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4-282,共9页
2007-07~08在祁连山进行了地形云结构及形成机理的外场观测,利用获取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地形云生长的层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地形对层结特征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风速在河谷内随高度的变化较小,在河谷上部接近山脉高度的区域存在一过渡... 2007-07~08在祁连山进行了地形云结构及形成机理的外场观测,利用获取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地形云生长的层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地形对层结特征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风速在河谷内随高度的变化较小,在河谷上部接近山脉高度的区域存在一过渡层;夜间边界层风向以偏西北山风为主,白天低层以偏东谷风为主,高层以偏西气流为主,存在风向切变。温度层结各时次基本一致,夜间易形成逆温层。湿度层结受地形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山脉高度以下区域维持着逆湿状况,其形成与河谷内局地环流以及山脉对气流的阻滞作用有关。对试验期间各类天气形势下的层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气流移动型中,双层不稳定的层结结构对地形云的生长极为有利;在阻塞型中,由于高原高值系统对西南气流的阻塞,使水汽不能够进入高原东北部。西北气流冷平流型和河套冷涡型下,由湿静力不稳定层结和冷平流引起的不稳定层结对地形云的发展较为有利。平直西风气流下,只在局地形成地形对流性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河谷 地形云 层结结构 天气类型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青海湖北岸天然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朱生翠 周秉荣 +3 位作者 魏永林 权晨 李全平 肖宏 《干旱气象》 2020年第5期804-809,827,共7页
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青海湖北岸生态功能区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利用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1997—2018年气象和牧草观测数据,分析了水热条件对牧草返青、生长高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气温对青海湖北岸牧草返青具有重... 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青海湖北岸生态功能区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利用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1997—2018年气象和牧草观测数据,分析了水热条件对牧草返青、生长高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气温对青海湖北岸牧草返青具有重要影响,牧草返青期与≥0℃初日和≥3℃初日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和0.567;(2)牧草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在不同阶段存在显著差异,6月下旬至8月中旬牧草生长最为旺盛;(3)青海湖北岸牧草产量以2010年为界呈现出显著的阶梯状递增特征,2010—2018年比1997—2009年偏多88%;(4)1997—2018年青海湖北岸牧草生长期≥0℃积温及降水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而日照时数则呈现减少趋势,气候的暖湿化特征明显,生育期≥0℃积温是青海湖北岸牧草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北岸 牧草返青期 牧草高度 牧草产量 气象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