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Vi多糖菌苗人体接种反应与血清学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志高 周伟忠 +6 位作者 程信超 蔡保初 辜清吾 张河战 谢广中 周学屏 《江苏预防医学》 CAS 1996年第4期12-14,共3页
1993年3~10月在江苏省宜兴市对我国研制成功的伤寒Vi多糖菌苗以不同浓度不同注射途径进行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并以伤寒菌苗及Vi多糖菌苗的稀释液作为对照。结果表明30μg皮下组最优,其体温中反应率为2.59%... 1993年3~10月在江苏省宜兴市对我国研制成功的伤寒Vi多糖菌苗以不同浓度不同注射途径进行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并以伤寒菌苗及Vi多糖菌苗的稀释液作为对照。结果表明30μg皮下组最优,其体温中反应率为2.59%,局部红肿的中和反应率24小时仅2.59%,48小时全部消退。接种前GMT为5.43,接种后1个月上升到50.18,四倍增长率达91.6%,接种后6个月仍保持在38.18。30μg肌肉组接种反应与30μg皮下组相似,但抗体水平的下降幅度较后者快。20μg皮下组的接种反应不比30μg皮下组轻,接种后1个月的GMT较后者低。伤寒菌苗组局部中强反应率显著高于Vi菌苗组。笔者认为Vi多糖菌苗全身和局部反应是轻微的,免疫原性是好的,初次接种只需注射一次,该苗在伤寒预防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菌苗 反应
下载PDF
伤寒Vi多糖菌苗接种反应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志高 周伟忠 +5 位作者 陈信超 蔡保初 辜清吾 张河战 谢广中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5年第1期22-25,共4页
本文报告了对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的伤寒Vi多糖菌苗进行人体接种反应观察结果,接种对象为20至54岁无伤寒病史,近年无伤寒菌苗接种史的健康人,共60名,以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注射30μgVi多糖菌苗,对照组注射V... 本文报告了对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的伤寒Vi多糖菌苗进行人体接种反应观察结果,接种对象为20至54岁无伤寒病史,近年无伤寒菌苗接种史的健康人,共60名,以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注射30μgVi多糖菌苗,对照组注射Vi多糖菌苗的稀释液。其结果30名Vi多糖菌苗接种者注射后体温无中重反应发生,局部红肿仅有1例中反应。注射后对血压、心律没有影响。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与接种前相比,无显著差异。标准差的波动幅度与对照接近。菌苗组注射前后白细胞分类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没有变化。结果证实Vi多糖菌苗的人体接种反应是轻微的,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VI多糖菌苗 接种反应
下载PDF
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成人接种后的血清学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叶庆祯 谢广钟 +9 位作者 余永 李元禧 王华卿 李亦德 张炽益 张敏阳 张同国 徐国珍 乐嘉静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2期89-91,共3页
本文报告用两种配方的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DT),在浙江省黄岩县中学生和青工中进行免疫效果观察。免疫后1个月、 1年和3年白喉抗体保护水平分别达95%、88%和80%以上。免疫后1个月和1年破伤风抗体保护水平分别达85%和81... 本文报告用两种配方的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DT),在浙江省黄岩县中学生和青工中进行免疫效果观察。免疫后1个月、 1年和3年白喉抗体保护水平分别达95%、88%和80%以上。免疫后1个月和1年破伤风抗体保护水平分别达85%和81%以上。白喉和破伤风免疫后抗体滴度的几何平均值(GMT)分别比免疫前增加4~28倍和7~11倍。表明该制剂接种1次即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血清学效果,可供青少年和成人作加强免疫或应急接种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破伤风类毒素 血清学效果
下载PDF
上海甲型肝炎流行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徐志一 +3 位作者 李永良 苏竹君 谈楚仪 钱婉华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1年第3期149-152,共4页
1988年,上海市区甲型肝炎流行。流行期间随机抽取1830份居民血清,用Abbott酶标试剂检测抗-HAV与抗-HAV IgM,并询问食毛蚶、发病情况。易感人群食毛蚶率达41.46%,食毛蚶者罹患率为32.35%,隐性感染率为5.51%。未食毛蚶人群依次为1.82%... 1988年,上海市区甲型肝炎流行。流行期间随机抽取1830份居民血清,用Abbott酶标试剂检测抗-HAV与抗-HAV IgM,并询问食毛蚶、发病情况。易感人群食毛蚶率达41.46%,食毛蚶者罹患率为32.35%,隐性感染率为5.51%。未食毛蚶人群依次为1.82%、3.13%。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7.75和1.76。87.43%的病例与食蚶有关。食蚶量越大,发病率越高,呈剂量效应关系,20~49岁年龄组,食蚶率最高(46%~58%),罹患率亦最高(21%~29%),流行前、后人群易感率分别为35.85%和29.18%,1988年1~2月份出现的3次发病高峰,同3次毛蚶大量供应的日期分别相距30天左右。相当于一个平均潜伏期。1月4日禁止毛蚶出售,40天后发病高峰下降。本次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次流行由生食毛蚶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肝炎 毛蚶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伤寒Vi多糖菌苗人体接种反应与血清学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志高 周伟忠 +6 位作者 程信超 蔡保初 辜清吾 张河战 谢广中 周学屏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1993年第S2期1-3,共3页
1993年3~10月在江苏省宜兴市对我国研制成功的伤寒Vi多糖菌苗以不同浓度不同注射途径进行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并以伤寒菌苗及Vi多糖菌苗的稀释液作为对照。结果表明30μg皮下组最优,其体温中反应率为2.59%,局部红肿的中和反应率2... 1993年3~10月在江苏省宜兴市对我国研制成功的伤寒Vi多糖菌苗以不同浓度不同注射途径进行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并以伤寒菌苗及Vi多糖菌苗的稀释液作为对照。结果表明30μg皮下组最优,其体温中反应率为2.59%,局部红肿的中和反应率24小时仅2.59%48小时全部消退。接种前GMT为5.43,接种后1个月上升到50.18四倍增长率达91.6%,接种后6个月仍保持在38.18。30μg肌肉组接种反应与30μg皮下组相似,但抗体水平的下降幅度较后者快。20μg皮下组的接种反应不比30μg皮下组轻,接种后1个月的GMT较后者低。伤寒菌苗组局部中强反应率显著高于Vi菌苗各组。笔者认为Vi多糖菌苗全身和局部反应是轻微的,免疫原性是好的,初次接种只需注射一针次,该苗在伤寒预防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菌苗 反应
下载PDF
用重组大肠杆菌表达的日本脑炎病毒囊膜糖蛋白E的末端1/3长度多肽对小鼠的免疫原性 被引量:1
6
作者 ラショク クマ一ル +5 位作者 スリベスタベ 森田公一 松尾幸子 田中真理子 五十岚章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41-42,共2页
几个亚洲国家为了控制日本脑炎(JE)需要发展第二代JE疫苗,在溴化氰裂解JE病毒囊膜糖蛋白E产生的多肽片段中,接近C—末端的分子量为8kd的片段具有诱导小鼠中和抗体的免疫原性。
关键词 日本脑炎 病毒 小鼠 免疫原性 抗体
下载PDF
Vero细胞法检测白喉抗毒素的研究
7
作者 黄宏发 +1 位作者 王树巧 谢广中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7年第1期43-45,共3页
参照Miyamura等报道,建立了微量细胞培养检测白喉抗毒素的方法。以家兔皮肤试验为参照,Vero细胞培养法敏感度为98.11%,特异度为84.00%,符合率为96.20%,相关系数r=0.93。
关键词 Vero细胞法 白喉抗毒素 生物制品 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