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mplantation and Detection System for Spectroscopy of 22,24Si 被引量:1
1
作者 孙立杰 徐新星 +35 位作者 林承键 王建松 方德清 李智焕 王玉廷 李晶 杨磊 马南茹 王康 臧宏亮 王宏伟 李琛 施晨钟 聂茂武 李秀芳 李贺 马军兵 马朋 金仕纶 黄美容 白真 王建国 杨峰 贾会明 张焕乔 刘祖华 包鹏飞 王东玺 吴振东 杨彦云 陈志强 苏俊 谌阳平 周远杰 马维虎 陈杰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0-234,共5页
A new decay detection system with high detection efficiency and low detection threshol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charged-particle decay studies, including β-delayed proton, α decay or direct proton emission from proto... A new decay detection system with high detection efficiency and low detection threshol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charged-particle decay studies, including β-delayed proton, α decay or direct proton emission from proton-rich nuclei. The detection system was tested by using the β-delayed proton emitter ^(24)Si and was commissioned in the decay study of ^(22)Si produced by projectile fragmentation at the First Radioactive Ion Beam Line in Lanzhou. Under a continuous-beam mode, the isotopes of interest were implanted into two double-sided silicon strip detectors, where the subsequent decays were measured and correlated to the preceding implantations by using position and time information. The system allows to measure protons with energies down to about 200 ke V without obvious β background in the proton spectrum. Further application of the detection system can be extended to the measurements of β-delayed proton decay and the direct proton emission of other exotic proton-rich nucl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delayed proton decay direct proton decay double-sided silicon strip detector continuousbeam mode implantation-decay correlation
原文传递
^(20)Mg β衰变谱学与^(15)O(α,γ)^(19)Ne反应(英文)
2
作者 孙立杰 徐新星 +36 位作者 林承键 方德清 王建松 李智焕 王玉廷 李晶 杨磊 马南茹 王康 臧宏亮 王宏伟 李琛 施晨钟 聂茂武 李秀芳 李贺 马军兵 马朋 金仕纶 黄美容 白真 王建国 杨峰 贾会明 张焕乔 刘祖华 包鹏飞 王东玺 杨彦云 周远杰 马维虎 陈杰 马余刚 张玉虎 周小红 徐瑚珊 肖国青 《原子核物理评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1-436,共6页
^(15)O(α,γ)^(19)Ne(p,γ)^(20)Na反应链是高温CNO循环向快速质子俘获过程突破的一条关键路径,相关的反应率输入量可通过^(20)Mg的β衰变可布居^(19)Ne共振态并测量其衰变性质来获得。通过高效率高精度地测量^(20)Mgβ衰变中产生的质... ^(15)O(α,γ)^(19)Ne(p,γ)^(20)Na反应链是高温CNO循环向快速质子俘获过程突破的一条关键路径,相关的反应率输入量可通过^(20)Mg的β衰变可布居^(19)Ne共振态并测量其衰变性质来获得。通过高效率高精度地测量^(20)Mgβ衰变中产生的质子与γ射线得到了^(20)Mg衰变的详细信息,并构建了完整的衰变纲图,还进行了^(19)Ne 4 033 keV共振态衰变性质的探索,获得了该态在^(20)Mgβ衰变中被布居的分支比上限。通过比^(20)Mg和^(20)O镜像能级跃迁的结果确认了同位旋非对称性,为检验相关理论模型提供了精确的实验数据。对于突破路径中有重要影响的^(19)Ne 4 033 keV共振态的性质,有待更高统计的实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缓发质子衰变 快速质子俘获过程 质子-γ符合 镜像非对称性
原文传递
整体喷注的输运模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聂茂武 马国亮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9-104,共6页
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整体喷注作为研究解禁闭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重要探针近年来已被广泛研究。本工作基于多相输运模型(A Multi-Phase Transport model,AMPT),研究了在质心系能量为2.76 TeV的铅核-铅核碰撞中的双喷注不对称、喷注... 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整体喷注作为研究解禁闭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重要探针近年来已被广泛研究。本工作基于多相输运模型(A Multi-Phase Transport model,AMPT),研究了在质心系能量为2.76 TeV的铅核-铅核碰撞中的双喷注不对称、喷注的碎裂函数和喷注形状三方面的内容。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喷注与部分子物质的强相互作用中,喷注会有明显的能量损失。末态双喷注不对称是由初态不对称度和部分子喷注能损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喷注的碎裂函数可以分解为碎裂强子化和组合强子化两部分;相比于领头喷注,由于次领头喷注能量损失更大,所以导致次领头喷注的形状改变更大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离子碰撞 多相输运模型 整体喷注 碎裂函数 喷注形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